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7篇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1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反思如下:

  本節課整體上設計結構合理,多用圖片的對比、實物展示,讓學生形成更加直觀的認識。透過一系列問題的設計,讓學生一步步明確本課的知識目標。近代文明的傳入顯示了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發明傳入中國後新舊生產方式的碰撞,其發展軌跡標誌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程序,是中國近代化的標誌之一。透過分析影響生活變遷的因素,總結特點,分析影響,培養提高學生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掌握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上完課整體上感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結合各位老師的評課意見,總結以下不足之處有:

  1、匯入時簡單地從上節課的內容匯入,較為蒼白,還是應該從整個近代化的探索匯入,這樣便於理解社會生活的變遷並不是一個方面的變化,而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巨大變化的集中體現。

  2、在講到問題“照相技術為何是19世紀40年代後傳入中國”時,學生沒有回答到點上,這時應該適時引導學生“40年代有何事件”,這樣便於學生很快答到知識點上。

  3、最後的討論環節上,由於時間的蒼促,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展示討論的結果,沒有很好地起到討論的效果。

  4、設計的練習由於時間蒼促沒有給學生做。

  本次公開課整體上感覺就是時間緊張,前面需要強調的內容都完成了,結束時的討論和練習自我感覺不太理想,所以總結本次講課的經驗,以後授課,要多從整體上把握,而且要多多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多變幻形式。備課時充分挖掘教材,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精,避免多而雜。多用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比如多用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等。總之,總結經驗,以求更好!篇3:《社會生活中的規則》教學反思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2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體會改革開放的意義,熱愛我們現在的生活,提高學生關心社會的情感,懂得社會生活的複雜性,正確認識從眾心理,自覺抵制社會生活的消極影響,初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在內容的處理上,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社會生活的感性化材料,在充分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初步認識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同時結合教材提供的新詞彙變遷——小組活動來認識社會的發展,接著從學生生活體驗入手認識社會的意義,瞭解參與社會生活的途徑和方法;其次為了突破重難點,對社會複雜性、從眾心理這兩個理論性較強的問題,給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案例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優點:

  1、教學設計別具新意,在重難點的處理上採用情境教學法,材料教學法,貼合學生生活實際,水到渠成。

  2、自主學習與小組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的引導比較準確到位,課堂氣氛民主和諧。

  4、教師語言幽默詼諧,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體現了多學科知識的整合。

  5.教師思路明確,板書合理

  不足:

  1、關於學生的調查結果,應該不僅出現結果,也出示相應的結論,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對於課堂生成的一些東西,教師的點撥不太到位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3

  生活化和活動化互動響應,充滿了生命力。

  “來自生活的報告──師生互動·合作探討──走進生活·參與實踐”,條理清晰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創設了和諧情境。教學組織者從課外社會調查到課堂內的調查彙報探究,從生活資料展示到生活話題討論,從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到課外社會活動實踐,活化了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實現了“教學服務於學生生活”的課程教學理念,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

  感悟、交流、達成成為學生自學探究的基本行為。在教學中,社會調查──社會生活的變化,生活話題──社會實踐中的我們,生活劇場──《小明、小樂的選擇》,詩歌昇華──《生活的回敬》,課外實踐——社群公益活動等環節,為學生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學生自身的感悟、交流、達成真正成為一種教學行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突顯成為課堂的另一道亮麗風景。

  當然,該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比較粗糙,材料的選取不夠精當,對學生的狀況瞭解還不是很充分。另外,從好的教學設計到一堂成功的課,不是預先準備就能全部解決的。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教學組織者應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感受社會生活的變遷,二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從眾心理的認識,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來展開教學,顯然是脫離實際的,往往是是“教師一言堂,學生打瞌睡”,因而想讓學生認識從眾心理並達到教育的效果,應該從學生中挖掘典型案例。於是,我結合平時對學習生的觀察列出了許多種學生中的從眾心理現象讓學生辨別。

  到了八年級,上課時舉手發言的人越來越少,是不會嗎?私下裡問學生,學生回答說:不是,是因為大家都不舉手,無形中,那會的也不願舉手回答了,就這一現象,我問大家這是什麼心理,大家說:從眾心理。我順勢問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有的同學回答:不利於我們開發思維,鍛鍊語言表達能力,不利於學習成績提高等。

  以上列舉的消極的從眾心理案例,這樣的教育不全面、不完善,我又舉出了積極的從眾心理,正面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從眾心理。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5

  以前上課時老師忙著講,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很多時候學習好的同學能積極參與並展示,對於學困生基本上關注不夠,老師覺得特對不住這些後進生。上週學校進行聽評課活動,尹校長說上課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我也不斷地反思:老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得少;學生展示的機會少,學習積極性就不高。於是在星期五的課堂上,老師就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展示。《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讓同學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感受身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然後讓每組的8號同學回答。其中一個從不學習的同學說:“以前我們用信紙寫信,現在用手機發簡訊,或用電腦發電子郵件。”老師覺得他說的特別好,當時就表揚了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表達。那節課他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認真。其他同學也都給老師一個或大或小的驚喜。

  我覺得,凡是學生能說的,老師千萬別說!學生髮自肺腑的一句話比老師強加給他的三句話還管用!老師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學生定會給老師一份驚喜。多把機會還給學生吧,學生的精彩比老師的精彩重要得多!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6

  這一課題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科書展示了學生學習、生活中與規則有關的照片,並配以文字說明,透過列舉事例,引導他們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幫助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具體化、生活化。此外,教科書還透過展示公園、圖書室、動物園、售票處各種各樣遵守規則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規則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懂得遵守規則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在觀察、分析、聯絡實際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活動方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提出建議,指導他們開展活動,使他們學會實踐,樂於實踐。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生活,服務社會,使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透過主動實踐,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了生活中的規則,並在實踐中產生了新的價值觀,使他們的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得到了培養。

  更可貴的是,有的學生認識到,只要心中想著他人,就能自覺地遵守規則。可見,被規則約束的行為正在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在活動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獨立性及個性也得到了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還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是,應該教給學生用數字說明問題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及辦事認真負責的態度,使他們在多方面能得到提高。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7

  本節課力求將課堂單一的傳授知識功能,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方向發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探究合作: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合作。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較為準確的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和突破上,既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特點,又考慮了初中學生的實際;在教學手段採用上注重了適當和便於操作的原則;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注重了靈活性。

  在課堂教學中透過一系列問題、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時代代入感,加深他們對於一百年前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活動有效、體現學生主體性:

  在教學中,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我認為本節教學設計的成功之處在於,課前師生充分準備,課中教師“導”的得法、學生活動有效,課後進一步拓展延伸。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在不斷的“答”與“問”當中,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三、重視情感教育:

  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都滲透了關於本課的情感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豐富了等。

  同時也要學生明確這些深刻的變化也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變化是有限的。但最終要讓學生知道盡管同我們現在的發展相比很有限並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卻代表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社會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

  四、課堂及時反饋,鞏固學生知識。

  課堂教學中最後一環節是鞏固練習,透過列舉題和歷史小診所兩道練習題,可以知道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如何。

  不足之處:學生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透過課堂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但都是比較表面的東西,只是掌握了知識要點。如果要讓學生對於近代的社會生活變化有更深入的瞭解可以透過學生課後探究來完成。

  課後佈置作業:請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或“100年前的社會生活”為內容,訪問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鄰居老人,向他們瞭解解放前尚存的舊習俗:如纏足、稱呼、見面行禮等方面的情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