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今天,是我進行的二遍試講,結合昨天自己的問題和前輩們給予的指導,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經過昨夜不停地斟酌問題,改教案,看實錄。終於順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試講。

  雖然昨天的問題已經改正,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不能針對學生的回答而評價。說實話,我品還是真的很少對學生的回答給出一些藝術性的評價,甚至我害怕學生的回答與我的設想不一樣,更害怕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畢竟我們是兩個年齡段的人。無論我在備課是設想的在周全,上課的時候還是有漏洞。

  接下來,師傅蔡老師將他平時上課的一些語言表達教授與我,並且告訴我,接下來的聽課重點放在老教師對學生的評語上。接下來的一節課,我也著重聽師傅對他們班學生回答針對性的指導。不得不說,師傅總能輕而易舉,教招拆招的講學生的回答引導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這節課其實並沒有他多的語言,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有問有答,在合作中將課文學會。真正授之以漁。我想自己想要達到這個水平,還需要十幾年的沉澱。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共7個自然段,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課時上完了,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以及一文兩堂四環節的模式,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圍繞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以組為單位,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執著精神,板塊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學生自主,讀悟結合。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透過快速讀文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孩子們在組長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拓展提升。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們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孩子視覺上的衝擊,那樣才會更形象地理解險惡的環境,品味老人無私奉獻、執著堅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10月10日,在六2班上了《青山不老》這一課。《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下面來談談自己的點滴收穫。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透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案”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引導學生從閱讀提示中,提煉問題、學習方法,是自主研讀、合作探究落到實處的關鍵。因此,小組合作探究這一塊,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思考、批註,4人一組,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運用多種方法相機點撥、啟發、喚醒,引導學生讀文,進一步走進文字,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內涵、體會情感。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主題下的第四篇文章,這是一片略讀課文,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自讀自悟,並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學生在結束時都有自己的感悟,我讓學生填空:撫著這塊石碑,我想(對馬爺爺說:“”;看著這片樹林,我想(對全世界說:“”

  其中王欣源寫道:撫著這塊石碑,我想感激地對馬爺爺說:“馬爺爺,您的這種綠化祖國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讓我們敬佩。您瞧!這就是您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樹林!多麼遼闊,多麼美麗啊!馬爺爺,雖然您人已去世,但您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垂不朽!”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自豪的對全世界說:“你們看!我們祖國土地多麼翠綠!我們祖國人民精神多麼偉大!我們的偉大人民馬爺爺告訴我們‘青山是不會老的!’他的精神永遠是寶貴的!”

  馬國棟寫道:我想發自內心地對馬爺爺說:您真偉大,只一個人就在那裡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為保護環境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我真不知道您是怎樣堅持15年的,要是我,一定受不了每天那麼枯燥的生活……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深情地對世界說:你們看,這麼大的一片樹林,其實是由一個瘦弱的老人種植的,你們能想象嗎,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創造了這樣的奇蹟;就是這樣一個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植樹;就是這樣一個老人,經過15年的努力,終於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清新的、耀眼的綠色!

  胡妍寫道:撫著這塊碑,我想敬佩地對馬爺爺說:馬爺爺,您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青山。您不顧這裡的惡劣環境,不論生活多麼艱苦,您始終堅持植樹。因為您知道,這條山溝需要您不斷地種樹綠化。您和青山是密不可分的,這青山養育了您,於是您用盡一生的精力來回報青山對您的養育之恩,您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奇蹟般的創造出了這片綠洲,您的精神將永垂不朽!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認真地對全世界說:貪婪的人類啊,如果你們還不知覺醒,繼續砍伐樹木,那麼這個世界上的綠色,將會一點點地從我們眼前消失。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身邊的綠色,讓世界變成一片充滿生命的綠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在李老師《例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培訓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學中探索如何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語言文字的落實。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說,本單元的主題是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道理,今天我要學習的是最後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從環境的對比中然讀者感受普通農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課前,我就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確立在:透過環境對比來感受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是要如何落實目標,並且要讓學生真正的從文字中感受到前後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個難題。首先,我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晉西北那種惡劣的天氣,其次學生在沒有體會的前提下更不會領悟到環境改善後的來之不易,又怎能體會到是“了不起的奇蹟”。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次說話練習,首先在學習作者描寫大環境惡劣時引用的一段話:“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根據這句活讓學生想象畫面,並用自己的畫描述出來。這個想象說話,只憑一個學生是表達不出來的,需要引導,全班合作。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註釋理解作者引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從風很大入手,讓學生想象,風大時會怎樣。有一同學說:“黃沙漫天,狂風怒吼”對此我讓其他學生糾正這句話應該是怎樣的順序,同學們說:“應該是狂風怒吼,黃沙漫天”,接著我又引導學生說:“這樣的天氣下,你如果是這裡的村民,你會怎樣”,“驚慌失措、膽戰心驚、提心吊膽”學生們接道。我又說:“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情下你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此時學生不像前面那樣順口就說出來,在經過思考後有學生舉手了,一學生說:“我會趕緊跑回家,把家裡的門窗都關好,找個地方躲起來”接著就有學生踴躍參與:“我會嚇得直哆嗦”“我會大聲喊我爸爸媽媽”······最後我讓學生分小組,把自己想象的情景在小組裡交流。在這個說話練習中不僅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惡劣環境的可怕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二個說話練習是在學習經過老人的努力和艱辛的付出後課文對環境改善後的環境描寫。此時我又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再一次面臨大風天氣,你會怎樣”這一次的說話聯絡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學生能夠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人物的心情、動作及語言。從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有了深層的體會。

  這節課,的落腳點還是在指導學生的寫作上,既然我們學習了課文的對比寫法,也在課堂上進行了對比的寫話訓練,就現學現用,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這個村的一個村民,請你用對比的寫法描述出環境改善前後你的在面對惡劣天氣時的所作所為。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字形象,感受文字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字形象,品味文字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字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著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透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老人”、“這是一個執著的老人”、“這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麼,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然後讓學生默讀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蹟的了不起。接著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說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髮現作者怎麼寫的秘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來反覆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瞭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蹟,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後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藉助文字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是激發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鬥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可以說: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經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今天教完了閱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閱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閱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閱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閱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閱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閱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透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絡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供給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說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經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經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

  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經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終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我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我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閱讀……”所以略讀也需要精讀,僅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在本課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透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預習,閱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作用。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讓學生完成本課趣味答題。這些練習題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自主學習是了有效的。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來反思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設計了許多小的問題,讓學生明白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進而透過重點句的品讀理解青山不老的`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和重點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透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朗讀,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完成了學習任務。

  存在不足:

  1、課堂缺少評價,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引導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指導的不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3、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4、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 閱讀。可以說: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為此,今後我會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同時深入研究課本、教參,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2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於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並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說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裡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後面創造的奇蹟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後,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裡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呢,為什麼不把他們的事蹟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說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說,主要還是出於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3

  《青山不老》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20課 。這篇文章是梁衡創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的故事。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在匯入新課後,我問道:“這是一篇略讀課,我們如何學習略讀課呢?”學生竟一時有點懵。在以往學習略讀課時,我一直是讓學生參照學習提示來學習的,怎麼會不知道呢?我的問題有毛病嗎?“略讀課和精讀課在設定上有什麼區別?”我再次問道。學生似乎更懵了。無奈,我只好讓學生翻看以前的課文,找一找略讀課和精讀課的不同。學生也發現,精讀課有課後習題,略讀課題目下面有學習指導。此刻,我如釋重負。以往可能沒有和學生明確提過此類問題。學習精讀課時,我把課後問題嵌在了文章學習中;學習略讀課時,直接讓學生藉助學習提示展開學習,所以學生心裡沒有這種清晰的意識。希望從此以後,學生可以明確如何學習精讀課和略讀課。

  課前出現的這一問題,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上學習內容和學習指導方法一定要明確。有時候只是我們自己覺得說得很清楚,而學生並沒有汲取到要點。課堂上明確出示學習目標和學習提示至關重要。

  從學習提示中,所以我們找到三個問題。1.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2.這個奇蹟是在什麼條件下創造的?3.文章為什麼以“青山不老”為題? 我提示同學們,要快速找到問題答案,就要利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同學們趕緊翻看單元要素,明確了要抓住關鍵句,把握課文內容。

  第一個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文中有一個關鍵的句子: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同學們也都能從這幾個數字上體會到“了不起”。我讓同學們齊讀這句話,但是感覺同學們讀不出這種讚歎之情。可能同學們還不能理解老漢的精神。順勢我指導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有幾個同學很快就找到了大環境:風沙肆虐,乾旱,霜凍等災害頻發。用一個詞語形容,那可謂“惡劣”!同學們都關注到了晉西北的大環境,卻忽略了老漢所居的小環境。在提示下,同學們能總結出,透過三個事例,寫出了老漢的孤獨,體現了小環境艱苦。前兩個問題,我們利用抓關鍵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決。

  “老漢不禁創造出了不起的奇蹟,老漢還有著宏大的設想,那是一種怎樣的宏達設想呢?”我問道。“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這一答案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我再次問道。因為學生沒有深入讀課文,所以他們一時不能回答。看到學生的模樣,我感覺有幾個學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達之意。我想這就是學生平時積累較少,詞彙量太少,理解體會較少的緣故吧。我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似乎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老漢的精神,我帶領學生讀了下面一段話: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裡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讀完這段話,我再次問道:“是什麼樣的情感,什麼樣的品質,讓老漢堅守在這裡,不願離開?”“熱愛這裡,無私奉獻”同學們回答道。是呀,正是因為老漢熱愛這片土地,有著無私奉獻的執著精神,才讓老漢創造出了這樣的奇蹟。至此這一問題才真正解決。

  第三個問題,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這應該是最難的一個問題。我提示同學們,在此前學過的幾篇文章,如“燈光”、“橋”,題目不僅僅侷限於表面,它還有深層次的含義。所以本文為何以“青山不老”為題目,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理解青山的含義,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同學們很快說道,青山表面指我們看到的青山,實際還指老漢的精神。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呢?有同學說道:“老漢精神會一直延續下去。”我不禁為同學們豎起大拇指。但是,當我讓同學們連起來說說題目的含義時,教室裡一下子安靜下來。等待片刻,仍舊沒有人舉手回答。我開始幫助同學們梳理,並將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這一環節,我覺得回顧之前的學習,帶著經驗理解題目還是比較好的,學生有借鑑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題目時,我只提示要關注最後兩自然段,沒有讓學生在讀中體悟。如果讓學生反覆讀幾遍,並在這裡停下來,等一等,給同學們一點時間,相信同學們會組織好語言的。

  總結起來,本節課有以下不足:

  1.這節課課堂節奏把握不好,沒有處理好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

  2.課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給學生組織語言的時間較少。

  3.課堂上,缺乏朗讀指導。比如,在理解了晉西北的大環境後,再讀老漢創造的奇蹟,應該更能體會老漢偉大品質。過渡後再回頭讀第一自然段,學生應該更能感受到讚美之意,感受對老漢的敬意。

  4.課前沒有進行基礎知識梳理。在課上讀課文時,我發現有同學讀錯詞語,這才意識到因為沒有運用課件,忘記了課前認讀詞語環節。只好趁機進行隨文識詞。文中出現的幾個成語,如風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也沒有讓學生深入理解。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4

  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必須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必須能成為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為一位名師的話,教師能夠向他索賠鉅額保金。雖然有些教師對這些觀點頗有異議,可是不懂不承認一個事實——反思是一個教師教學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線語入手,帶著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線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線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線語中找到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閱讀,讀懂了文字。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裡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絡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資訊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最佳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為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為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著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啟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字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眾,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字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為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瞭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援、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後代。

  本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根據這句話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默讀—思考—交流。課前,我讓學生查詢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的文字音像資料,把各自的資料帶到課上進行交流,使他們懂得環境整治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

  1、“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找到相關段落透過朗讀、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學生體會老人15年中經歷的艱苦和磨鍊,終於把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從這座山溝的大環境和這所小院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會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義深刻。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努力奮鬥換來了荒山變青山,我緊接著啟發學生“不老的是什麼”,學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僅僅是青山不會老嗎?”,這時,學生感悟到“還有老人艱苦奮鬥、五四奉獻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