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6篇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1
“日食和月食”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養學生運用實驗的方法認識食物的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培養探索宇宙的興趣,難點是日食和月食現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關鍵是上一節課是否真正瞭解了月相的形成過程,瞭解了月球的公轉軌道。由於在上課時透過“三球儀”的演示與月相變化演示儀的演示,學生對月相的圓缺變化了解比較清晰,而且能將月球公轉軌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想像,所以當學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時,學生的反映很快,有人願意上講臺利用三球儀說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確,學生也能理解,這樣,月球、地球、太陽三者在發生月食日食時的位置也就比較清楚,最後,透過學生操作實驗:“日食、月食發生時三球位置的擺放”。
學生學得很開心,又掌握了知識,使難點化為烏有。但如何理解“月相與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為什麼只有在農曆的十五和初一前後才有可能發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糊塗弄不清。月相變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轉過程中被太陽照亮的部分讓我們看見了多少的變化過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轉的過程中,鑽進了地球的影子裡失去了太陽的發射光造成的;月相變化是指農曆一個月裡的圓缺變化,月食只在農曆十五左右發生。這些問題的關鍵也就是理解為什麼月食只有在農曆十五左右才可能發生。為了讓學生能儘可能多地理解這個原因,建議:在討論“月食發生在農曆十五左右,日食發生在農曆初一前後”這個知識時,請學生拿著月相變化演示儀,進行月球的公轉演示,教師在一邊做解說員,並根據情況提出問題,定格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2
《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宇宙》的第四課。在前面的三課中,主要了解了人類認識月球的過程、月球的基本知識以及月球圍繞地球運動而出現月相的週期性變化等。而這一課正是在此前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月球在空間中自西向東地圍繞地球轉動,從而產生了地球上最常見的天文現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曾與部分同學進行過交談,發現孩子們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現象,但是對於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時間,發生時的特徵,日食和月食的種類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這兩種天文現象的成因時甚至部分同學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擋住了太陽光線,對於月食的成因則一無所知。可以說,這種結果反映了絕大多數同學對於這個知識的`瞭解程度。
通常在教學本課時的做法是藉助三球儀透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看到現象,讓學生假想自己在地球儀上的陰影部分中,從而驗證日食和月食的產生,但是這種認識還是一種比較表象的,學生並沒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還出現許多疑問。 我在教學時就是摒棄已經固有了的答案,帶領學生重兄。利用三球儀很簡單的就解釋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說明成因並強調只有農曆的三十或初一這兩天才會有日食時,許多同學舉手提問:每個月都有初一,為什麼不是每個月看到日食呢?我結合月球圍繞地球運轉軌道的兩個特徵進行解釋,一是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軌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傾斜的,二是這個軌道不是個正圓而是個橢圓或者說月球離我們地球是有時近有時遠的。我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再加以說明,很簡單的就解釋了學生的問題。同時還清晰的幫助同學們理解了為什麼看到的日食會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透過這樣的教學,我想應該是成功的從根本之處解決了學生的認知問題,是從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步驟和角度幫助同學們從實質上理解了日食現象,這樣的理解是深刻的,這樣的改動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礎上,再講解月食的知識就是水到渠成。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3
《日食和月食》一課分為兩個教學環節,一:認識日食,二:學生自行介紹月食。
在上課之前,本人對本課的教學是沒有沒有多少信心的,原因在於,經過了09年7月的一次日全食,學生對什麼是日食已有了大致的瞭解,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說說什麼叫日食或日食的形成原因,那麼,這一課,我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果然,在授課開始之後,學生如同我所預料到的那樣,上課5分鐘之後,經過幾位同學的相互補充,本人發現,我在課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學生對日食的準確描述,那麼剩下的時間在課堂上該做什麼?
這時,又有學生起來介紹日食的種類,日食分為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而課本上的圖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並沒有反應出日環食,那麼日環食是什麼情況下出現的呢?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而學生對這個問題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透過猜測他們知道這是由於月球太小,遮擋不住太陽造成的,可是為什麼有時可以遮擋住太陽,有時又遮擋不住太陽呢?本人再次引導,讓學生想到了軌道執行中的近日點、遠日點以及近地點、遠地點,這是否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
授課到這一步,後面的思路已完全開啟,月食有月環食嗎?為什麼沒有月環食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同樣可以成為學生的一個思考點。
雖然在課前,學生已經瞭解了大致的知識點,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以教材為基礎,加大或加深知識點,讓學生更充分的學習相關知識。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4
在教學《日食和月食》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觀看日食和月食的影片。然後學生對於日食和月食分別進行猜想它們形成的原因。在學生進行猜想的過程中,學生們都進行了大膽的想象。但是回答問題學生的範圍比較的小。總是那幾個同學在進行回答問題。雖然我在之前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回答,無論你的想象是什麼樣的,無論你說的的是對還是錯,都不要進行考慮。可是敢於舉手回答或者進行猜想的同學還是不多。我一直在思考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學生的學習習慣問題,還是學生性格問題,或是老師的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氛圍不夠呢。應該怎樣進行改變這樣的狀況呢?
我想首先還是想方設法的創造好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興趣被激發出來。在創造學生的認知衝突這個問題,老師在這個方面,進行認真仔細的探究和反思,實踐。在課堂上,透過一兩個同學的不同的認知,進行討論和探究。這個時候就要老師積極的和適時的抓住課堂的時機,進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
關於學生的學習習慣問題,我想這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進行督促學生進行改進調整。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想這個不習慣於回答問題的習慣應該能夠得到糾正。關於如何激發學生的在課堂上學習熱情,這個課題我們應該研究。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5
日食,月食,學生也許聽說過,但很少有學生親眼觀察過這些天象,頂多從電視中看到過片斷,更談不上了解有關日食、月食的知識了。本課教學主要透過模擬實驗,透過引導學生藉助邏輯思維進行分析,從而瞭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時間等相關知識。作為教學手段,模擬實驗再現日食、月食發生時的情境,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理解成因,這是本課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透過回憶曾親眼所見或從電視中看到的日食現象,講述日食發生時的現象,包括從哪邊開始被遮掩,這些現象細節的正確描述,對於後續分析日食現象很有幫助。透過交流,學生統一認識到日食發生時是太陽被某一圓形或球形物體自西向東遮掩了,這個物體看上去和太陽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在推測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藉助相應器材做模擬實驗再現日食情景。這個實驗中,應強調月球繞地球的方向,應關注太陽(手電筒)圓面被遮掩時的變化,關注“地球”上陰影區域的變化。在分析日食現象時,可聯絡月相一課,認識到發生日食時,從日地月三個天體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農曆初一。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就會有一次日食?這裡就要強調發生日食時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日地月三個天體要處於一條直線上。教師可透過模擬演示或藉助多媒體,使學生理解到由於月球繞地軌道和地球繞日軌道存在一個夾角,因此不可能每個月月球處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就會成一直線。關於日食的種類,可透過圖片向學生簡單介紹。總的來說,透過學生的分析、模擬、推理思考,學生對於日食形成原因及發生過程還是掌握不錯的。
因為有了模擬日食活動的基礎,月食形成的原因、發生時間等內容就不需要教師再詳細介紹了,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透過模擬實驗進行探究,透過推理驗證,透過分析,從而掌握相應知識。事實也證明學生,懂得舉一反三,活動開展較好,瞭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發生月食的時間、月食從哪個方向開始缺、月食的種類等知識。
最後,向學生補充了一些多媒體圖片、錄影資料,讓學生再次重溫日食、月食發生時的狀觀景像,以增加印象,激發興趣。
《日食和月食》教學反思 6
教學《日食和月食》這一課時,我先在六(2)班上。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觀察教材P40頁插圖,引導學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後在我認為學生已經理解的時候,我才讓學生推測日食形成的原因。整節課完全是傳統講解法的操練過程。下課後,我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學生心裡也有點糊里糊塗。第二天我來到六(1)班上課,改換了思路和教法,展開了如下嘗試:
1、激趣生疑。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大聲讀題三遍,提出三個問題:
(1)你對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
(2)你對月食和日食不知道哪些?
(3)對月食和日食你想知道哪些?
之後,學生對第一個問題的反應不太熱烈,只有七八個學生舉手(可見學生課前未蒐集太多的資料)。第二個問題,學生覺得很突然,只有三四個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但第三個問題(其實只是第二個問題的另一種問法)學生反應強烈,有二十幾個學生舉手。我讓學生依次說出,相繼板書在黑板上,歸納起來大體有十多個問題,比較集中的是:月食和日食是怎麼形成的?一年能出現多少次?月食和日食會不會同時出現?月食和日食什麼時候能看到?月食和日食是什麼關係?
2、參與探究。面對這些問題,我進一步反問學生:“大家該怎麼辦?”學生一致說:“看課本自學討論。”我順勢要求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學習教材P40~P42頁的內容,可以邊學習邊討論,邊討論邊研究,邊研究邊討教,邊討教邊記錄。孩子們這時學習熱情很高,,大家很快進入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情境之中,我則重點在巡視中指導解答孩子們研究中的疑點。不知不覺20分鐘過去了,孩子們有的在一起爭議,有的默默地在書上畫著各種並不美觀的圖示,有的還把從家裡帶來的《十萬個為什麼》翻來翻去……氣氛很熱烈。
3、新聞釋出。為了讓學生展示研討成果,我讓各組選一代表談本組的意見和觀點,進入彙報交流環節。這一下各小組更熱鬧了,各組紛紛踴躍舉手,爭著第一個發言。第一組同學講自己親眼所見月食的情景,形象真切。第二組代表重點講解了日食形成的原因,還把媽媽見過日食的經歷講了出來。第三組同學不僅解釋清楚了月食的成因,而且還動用教師提供的投影片在螢幕前繪聲繪色。第四組同學邊講解月食成因,邊在黑板上畫圖示範……可以看出,大家都學有所獲。
最後,我根據本課的教學要求畫龍點睛地進行了課堂小結。一堂課在孩子們的高昂學習情緒中結束了,學生學得輕鬆,收穫很大。課雖止,但趣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