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計算的開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透過演示課件,加強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總結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
本節課我創設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這一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紙板”就必須知道長方體紙盒的什麼,讓學生透過思考和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及時我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為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最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想法並把方法與結果記錄下來,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巧編練習題,培養學生的最佳化思維和歸納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沒有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求長、寬、高都是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學生在探討演算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最佳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在學生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最佳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絡實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透過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的,學生深刻地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絡的。為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火柴盒,讓學生分別求一求火柴盒的內盒和外盒的表面積,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讓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初步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的計算方法。
2、探究性目標:能根據現實情景和資訊,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觀察思考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探求、經歷、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和計算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探求意識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性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
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體和正方體藥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學具、直尺、不同規格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板若干組、剪刀、透明膠、捲尺、竹竿等。
教學設計理念: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積極創設各種有利於開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矛盾,獨立思考和相互啟發。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學生活動的設計,使活動的內在結構以及活動之間的結構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求知、求異的探索態度,善於求新、設疑、遷移的學習能力,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動手操作能力。其次、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來充實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學習和實踐。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選取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和經驗背景的活動,按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複雜。第三、教學內容要有利於學生的探究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並制定科學探究活動計劃,有利於學生的觀察、實驗、記錄、統計等,有利於學生思索並得出結論。第四、探究活動要在情感態度上與兒童貼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活動情景,複習匯入
1、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了,下面請同學們用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這些長方形或正方形紙板每個小組做一個封閉的長方體紙盒。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開始吧!
2、小組合作,利用長、正方形紙板動手製作長方體紙盒。
3、師: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哪個小組的同學能說一說你們製作的長方體紙盒它得基本特徵,指出它的長、寬、高,並分別指出和長、寬、高相等的稜。
生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
生2: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著長方體指出它的長、寬、高。
師: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稜剪開,再展平。(教師將長方體表面積教具展開貼再黑板上)
簡析:此環節為學生創設了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運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並使學習數學成了一種樂趣,從而喚起了學生觀察、探究、發現數學規律的慾望,為學生學習新知作了鋪墊,使學生順利進入下個環節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下面請同學們觀察自己製作好的長方體紙盒,分別用上、下、左、右、前、後標明六個面。
師:長方體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怎麼樣?
生:(拿著手中展開的長方體)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後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有幾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生:總共有三組面積相等的長方形。
師:剛才我們觀察了長方體的展開圖形,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正方體的展開圖形(課件演示正方體展開圖形)
師:展開後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有幾個相等的面?
生:每個面是正方形的,有6個相等的面。
師:(指著兩個展開的圖形說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總和叫做它的表面積。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簡析: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積的概念,透過讓學生親自操作,認真觀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也為下面學習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做好準備。
2、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師:既然長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那麼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呢?請你們用自己製作的長方體紙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計算方法,彙報如下:
生1:我們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別求出長方體上、下、前、後、左、右6個面的面積,再把它們的積加起來就是它們的表面積。
生2:我們組列式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用632求出前後兩個面的面積;用532求出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然後把三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生3:我們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後面。然後用它們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個面的總面積。因為長方體六個面中分別有三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生4:我們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長方體展開後大長方形的長,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後4個面的面積;5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最後再求出它們的和。
生5:我們組製作的長方體紙盒和他們的不一樣,因為左右兩個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後四個面的面積;用332求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師:你們計算的很準確!你們組製作的長方體紙盒是一個特殊的長方體,你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簡捷的計算方法,很值得學習。生活中的長方體確實是各種各樣的,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師: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會計算了,那麼正方體的表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生1:正方體同長方體一樣都是六個面,而這六個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認為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於正方形面積乘以6。
生2:正方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相等,所以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於稜長稜長6。
簡析:當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後,急於知道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訴學生或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推匯出表面積的公式,就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長方體紙盒,透過討論、測量、計算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合作和探求知識的意識。在此環節中學生不僅自己主動經歷表面積的計算過程,感受到了表面積的意義,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師出示一個長方體藥盒,問:你能計算出它的表面積嗎?(不能。)為什麼?(生:因為不知道每個面的長和寬、、、、、、)現在告訴你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10、8、6釐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嗎?只列出算式不計算。
2、生獨立計算。
3、師:透過列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只要知道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我們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積。)
簡析:此環節是加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深化鞏固,也是對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抽象過程。
四、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1、師:請同學們拿出正方體藥盒,幫助工人師傅計算一下要加工100個這樣的藥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
2、師出示一個正方體紙盒,讓學生觀察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有5個面)告訴學生它的稜長是10釐米,求出製作一個這樣的紙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只說算式)
3、師:假如我們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計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嗎?請同學們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測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個組最先計算出結果。(可把學生分成兩個或三個組,在實際測量中遇到困難可與本組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
簡析:數學學習,從理解知識到具體應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次飛躍。本節課所設計的練習題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物品,靈活應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解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應用中發展智慧。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還了數學的本來面目。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簡析:歸納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總結交流學習方法,對知識的掌握及今後的學習相得益彰。
反思: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絡。(著名數學家波利亞)在這個案例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出發,透過實物、教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給學生充分觀察和實際操作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生產實踐,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這是新大綱中所強調的。教師遵循了新大綱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引入,為學生創設了探索新知識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將抽象的知識變成了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東西,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中,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動促思。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和總結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法,並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多種演算法的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助於學生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我們深刻體會到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包辦代替,努力創設情景,提供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充分經歷-和感受了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意義和計算方法,並且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建立了自信心,激發了求知慾,獲得了成功得體驗。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學生已經對長方體特徵及其展開圖有了較深的瞭解基礎上,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教師適時點撥。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難點是正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找出每個面的邊長(長和寬)。上課的時候直接揭題並板書本節課的內容。然後學生完成書第8頁的第一題,透過這題,學生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各邊之間的關係,為計算各個面的面積作了準備。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這時,透過例4的學習後,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就歸納出長方體的表面的計算,可以用長方體的長、寬、高來表示出來。這節課的學習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要求。但在一些細節方面還需要做改正:如對長方體表面的概念這一環節的教學,在講完這個概念後,應該讓學生拿出他們的長方體紙盒來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歸納出長方體表面的公式後,應該回到一開始的圖上,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部分求什麼,以達到加深學生理解的目的,這些都是在以後備課和上課中要注意和更細緻一些的地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4
出示例5: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長5分米,寬3分米,高3.5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魚缸的上面沒有玻璃)
一起分析題意後,學生列式計算。
生1:先算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上面的面積。(5×3.5+3×3.5+5×3)×2-5×3
生2:先求出前後、左右、下面的面積,再相加。式子是:5×3.5×2+3×3.5×2+5×3
生3:我的方法和剛才的基本相同,列式上可以再簡單些:(5×3.5+3×3.5)×2+5×3
三種方法都交流完後,我本以為就到此為止了,但我班的數學課代表舉手了,他說:“我還有方法”。
我一楞,心想,方法不是都講完了嗎?怎麼還有?但我還是叫起了他,想讓他說說。
他說:我從生3的方法上想到了一個更為簡便的式子:(5+3)×3.5×2+5×3
咦?這不是把生3的式子運用乘法分配律而得到的嗎?這個式子每一步會有具體的含義嗎?
我一丟擲這個問題,該生起初一楞,當時只顧著尋求不同的列式卻沒考慮意思,現在一時間回答不上來了。
但其餘同學被他的思路啟發後,思維一下子打開了。
一位學生解釋道:底面先不看,如果沿著高將玻璃缸展開,會變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原長方體長加寬的和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原長方體的高,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5+3)×3.5×2,再加上一個底面積,就可以列成(5+3)×3.5×2+5×3的式子了。
該學生解釋,我配合著畫圖,在圖形的幫助下,眾學生豁然開朗。
[反思]多好的思路,多好的解釋!我慶幸沒為自己的鹵莽而抹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我也為自己課前預設的不夠周全而後悔。在之後的教學中,我發現用這種方法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教學完例5後的練一練的第1題:一個長方體餅乾盒,長17釐米,寬11釐米,高22釐米。如果在它的側面貼一圈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有多少平方釐米?這道題也可以用(17+11)×2×22的方法來做,且比較簡單。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還得用心去細細研讀教材,逐一分析每一道題,力求做到預設全方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5
“綜合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之後出現的一個新領域,它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體,以積累活動經驗、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潛能為目標的學習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數學學習價值的認識。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入到生活實踐之中,處處碰到數學的存在,處處遇到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比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來,這種感受更實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現實意義。比如學習了本課之後,學生就可以計算燈箱上張貼的海報的面積、超市裡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紙才能張貼完整,那麼在準備海報和彩紙時就可以先計算,再準備。讓學生真切的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進一步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二,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
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雖然也可以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我們總是那麼不能放手,總是那麼不由自主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然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成了活動的主體,必須自主地去探索,去實踐,去交流,教師不得不放手,否則,就不成其為綜合實踐活動了。本節課中,從學習內容的收集——學習內容的分類——探究每一類的計算方法——規律的總結,無不是學生們自己實踐、探索、交流的結果。整節課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組織和引領的作用。
第三.注重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讓學生靈活地運用已學的知識和已具備的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比起課堂上、作業中、試卷裡的紙上談兵似的解決問題,來得更直接、更實在、更真實、更具有靈活性、更具有綜合性,也就更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中求火柴盒、煙囪、正方體立柱等的表面積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親眼看到、親手摸到的東西,比在教室裡想象更直接、更真實、更易於靈活掌握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本節課中在計算衣櫃的的表面積時,學生一句“擺放位置不同,表面積的求法肯定不一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出了表面積是一個面、兩個面、三個面、四個面等不同情況,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統一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運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實際操作。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我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我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峰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透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7
立體圖形的研究和學習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而動手操作更能幫助學生直觀的理解知識。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的教學上,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制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透過交流討論,明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其實就是求六個面的面積和。在第一節的知識經驗上,學生已經知道長方體六個面可以分成三對,每對的兩個面都相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獨立完成例題的解答,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透過交流,學生們除了得出兩種計算方法外,還得出了特殊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即有一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接下來,獨立思考並得出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體現本身的學習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後,讓學生同桌交流,發言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經過多位同學敘述,歸納出要點和規律。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以引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8
推薦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感受頗深。
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絡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在學生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時得出三種計算方法: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透過對正方體表面積比較歸納,學生和我一起總結出了文字公式,並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透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絡溝通,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9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和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形展開的平面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透過展形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絡,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就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設計為捐款箱包裝外表,讓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積極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打算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以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透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積之各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測出自己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是如此,但在教學中因為擔心把學生一放開就收不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臨時改變了教學方法,由教師統一指引下進行學習,使“以動激思”變成了“以師為主”。
三、以練帶學,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最佳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最佳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圖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定“漂亮”的教學情境,而是在學生用數方塊的方法得出幾個立體圖形體積的基礎上,數出小長方體的體積,目的有二: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果然,課上學生的興趣快速激起,為後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情感準備,並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
本節課,我最滿意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探索過程及結果。由於在前幾節課拼搭立體圖形中,學生曾用8塊小正方塊既搭出了長方體也搭出了正方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有好幾個小組的學生透過同一次的操作活動,就能同時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且正確地闡述了原因——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同時學生能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進一步的揭示了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與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在這一個環節的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透過資料的記錄與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正)方體體積所必需具備的條件,並根據資料抽象歸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在整個的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有助於知識體系的重組與構建,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也是本節課的意圖之一。
不足之處是練習的安排,應該更有層次和梯度,使學生在理解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適當有些拓展,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1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建立表面積概念。
2、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求法,在觀察對比中,得到長方體表面積公式、正方體表面積公式。
3、運用公式實際應用,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
長方體表面積公式中長寬,長高,寬高呈現後,能夠清晰的知道它們分別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積。
教具、學具的準備:長方體盒、正方體盒、桔子、長方體展開圖、課件
教學研究過程:
一、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重建表象
1、師: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誰來說說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特徵?
2、生:彙報
(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有兩個相對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長方體有8個頂點,12條稜,每平行的四條稜長度相等)
(正方體6個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12條稜都相等)
3、師小結並引出課題
同學們對長方體、正方體認識的很好,今天我們一起共同來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
二、建立表面積概念,認識表面積
1、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麼?
2、生交流:什麼是表面積?
怎樣求表面積?
求表面積在生活中有什麼用途?
表面積和以前所學的面積有什麼不同?
3、師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裡嗎?
生摸一摸,說一說。
4、師:物體表面的總面積叫做物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哪裡,那正方體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
三、探求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
1、師:我們知道什麼是表面積,如何來求它們的表面積呢?
小組內兩兩合作,把你如何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思路與你的同桌進行交流。
(師在小組間巡視)
2、生交流彙報各種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
3、交流比較各種求法,繼而得出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漢字與字母公式表示)
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 2(ab+ah+bh)
4、課件展示:透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
表面積方法的研究過程。
5、生總結: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體表面積=稜長稜長6
S=6a2
四、基本反饋練習
1、計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積
師:老師手裡這個盒子的長為10cm,寬為7cm,高為3cm,
請你計算這個盒的表面積。
生試做,並指生上臺板演
2、課件出示(三個立體圖形),分別計算它們的表面積。
3、生在實物投影儀前講解交流。
五、解釋應用(課件出示題目)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設計及反思1、一長方體鐵盒長18釐米,寬15釐米,高12釐米,做這個鐵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釐米的鐵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體無蓋木箱,稜長5分米,這一箱子的表面積是多少?
a、生試做
b、交流思路
3、一間長8米,寬6米,高4米教室,門窗面積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頂面,粉刷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a、小組內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題策略
c、生計算
3、談收穫或體會
透過這節課的研究與交流,你的收穫或體會是什麼?
反思:本著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實施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主體實驗的兩條基本原則,即誠心誠意的讓學生做主人,嚴肅嚴格的基本訓練。透過老師提供的材料,創設一切有利於學生主體參與的環境氛圍,在教師的引領及點撥下,讓孩子們自己去認知、去概括歸納總結,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讓更多的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們獲得有效的數學學習,學習質量得到提高。本著這一教學理念,這節課設計了以下幾個大的框架。
框架一:從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重建長方體、正方體表象,為解決本解決本節課的知識搭建一個前臺。
框架二:建立表面積概念
在提供實物這一材料下,透過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說一說,調動多個感官來很好的認識、理解表面積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積計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積概念的基礎上,透過小組的兩兩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識經驗透過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並從中比較,選擇出較簡捷的方法,繼而得到公式,由於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長方體研究透徹後,輕鬆的得出求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框架四:鞏固練習
公式得出後的基本應用,透過老師手中香皂包裝盒表面積的計算,及時對知識進行反饋。
框架五:解釋應用
把所學的數學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孩子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巨大作用,並在應用中提升對數學理解的質量,由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提升練習的設計,在交流思路的過程中,還滲透了審題意識及習慣的養成,並使孩子們體悟到遇到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靈活而又準確的找到解題方法。
框架六:談本節課的收穫
孩子們從知識目標上談,同時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談自身的體會與收穫,對數學這一許多人認為枯燥的學科中產生豐富的情感,激發起孩子們熱愛數學的美好情感。
在這節課中,每一個孩子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特別是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更可貴的是有的孩子能夠想到用底面周長乘以高再加上、下兩面面積的方法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另外,孩子們語言的表述清晰、準確,聲音洪亮,手拿學具示範時動作落落大方,談體會與收穫時精彩的發言給老師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同時,在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數學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這節課存在著一些遺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方法的交流過程中,由於課堂上的生成情況較多,在處理時由於教學藝術的欠缺,耗時太長,以至於最後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從這節課上,我收穫了很多,同時,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著較多的不足與問題。做為教師,課堂上當孩子們在熱烈交流的過程中,要學會調控與把握,與教學目標關係不大時,要適時的把學生拉回來,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要合理安排好時間,使孩子們在每一節課上的數學思維都得以發展與提升。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過程,它需要經驗的積累,特別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育機智,這需要歷練與功夫,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對教材深鑽,準確的把握,因為這正是教學藝術的來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著疑問觀看實物,並討論。透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稜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為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絡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裡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著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3
1、側重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以前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第1課時是沒有教學實際問題中求五個面的情況。我發現在第1課時就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的問題有兩點好處:一是如果第一課時都是讓學生求長方體、正方體六個面的,再讓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四個面的問題,難度會增加。因為學生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二是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一個正方體的木箱,稜長4分米,做這個木箱至少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和3、老師想做一個玻璃魚缸,它的形狀是正方體,稜長3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兩題讓學生一起去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提高他們的審題、辨題能力,也是學生思維的操練。
2、舊知的必要複習,為學生新知的學習打好基礎
讓學生介紹手中的長方體,從而複習長方體的特徵。再透過讓學生摸長方體的各個面、閉上眼睛想長方體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模型。最後讓學生摸長方體的每個面,說出求每個面面積的方法,找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水到渠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知道它們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的形狀相同,大小相等;12條稜分為3組;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的基礎上而學習的。對於表面積的概念與平面圖形的面積,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同時是後繼學習的基礎。
我認為表面積的概念的學習,要是透過學生對長方體特點的感知並懂得表面積的意義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生雖然會正確求長方形的面積,但要求表面積,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為什麼呢,因為是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三維。成人看似簡單,而對小學生卻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往往習慣於遷移,長方形面積明明是長×寬,而現在怎麼變成長×高、寬×高了呢?這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肯定存有困惑。所以要把長方體展開,變6個面為一個面,這種轉化不是老師來完成,而是在學生思維中展開,因此,在前一課時就應打下一定基礎:上下面:前後面、左右面等概念!對立面相等等知識點。再透過觀察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的面積任何計算!有沒有簡便方法等。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思維的活躍,積極的學習是本堂課成功的的關鍵。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思維的發散顯得不夠!以至於在後來的無蓋,甚至四個面計算中部分同學不理解!
非常遺憾、值得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1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在空間方面的認識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著觀察,站著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4、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
5、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稜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求稜長。
不足:
1、對於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還需加強,注重各環節所用時間分配比例,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2、教師自身數學語言應進一步規範,使學生逐步形成嚴謹的數學思維。
3、對於長方體中相對的面面積相等,以及稜長之間的關係,如果能在學生彙報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那樣就會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4、對於數學知識之間的總體把握還有待於提升,教師應多鑽研教研,全面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教學中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並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