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5篇)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教學反思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絡,形成知識網路。

  近幾年來高考試題加強能力測試,但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和放鬆基本知識的教學,恰恰相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規律和原理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離開了知識的積累,能力是很難形成的。

  在基礎知識的複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生物學知識的網路體系。在複習課中,不少教師喜歡用括號的形式把知識點的有關內容括起來,認為這就是知識網路,我認為那只是概括了一個知識點的內涵,是某個知識點或某方面知識的具體化而已。要把它擴充套件為一個知識網,應該是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儘量聯絡與此有關的知識點,並使它們有機地連成一體。例如,光合作用是一個知識點,它的內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條件、場所、意義和過程、反應式等。把光合作用與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與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水分代謝及礦質代謝(從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組成、ATP的組成等方面看)等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才是一個知識網。這個網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與農業生產中作物增產、社會熱點問題(如溫室效應)等聯絡起來。

  教學反思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現在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應用知識能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能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內容。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研究能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內容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2

  摘要: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其核心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情景劇,是學生能夠運用,且樂於運用的一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它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究進行轉變。

  關鍵詞:高中生物;情景劇;綜合素質

  情景劇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與之相關的學科知識,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合作協調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其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有積極意義。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合理的應用情景劇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嘗試,跟大家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情景劇的應用

  情景劇的應用不能流於形式,僅僅停留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層面上,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學核心目標,關注社會流行事物,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對兩者進行巧妙的結合,這是情景劇應用的首要原則。案例一“細胞器”教學中,課本中展示了各種細胞器的模式圖以及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仔細觀察圖文和閱讀內容,然後總結各種細胞器在細胞中的分佈位置、形態結構和功能,這些內容相對來說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於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針對此問題,我設計了以下的情景劇。情景劇:“我最重要”劇中角色:1位學生扮演細胞,8位學生扮演八種細胞器道具準備:8種細胞器的模型(可以自制或者從實驗室借)劇情簡介:模仿馬季創作的相聲《五官爭功》,8位學生藉助模型,分別進行自我介紹和互相吹捧、擠兌,證明其在細胞中是最重要的。學生透過生動誇張的演繹把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等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有趣,從學生課堂練習的完成情況,可以看出他們在歡聲笑語中輕鬆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之一,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同時學生能比較容易的理解本節課的難點知識,細胞器之間是緊密聯絡,協調一致的,最終對學生理解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部分與整體統一的生物學基本觀點有很大的幫助。

  二、情景劇的劇情一定要通俗易懂

  情景劇的劇情一定要通俗易懂,方便學生的表演和理解,情景劇的時間不宜過長,不能出現只追求娛樂效果而忽視教學任務的現象,避免學生只是看熱鬧,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表演結束之後的探究,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昇華了情景劇教學的內涵。案例二“生命活動的能量‘通貨’—ATP”,課本的介紹比較簡單,但是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重要作用,所以值得我們重視。經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對於本節內容,我構建以下的情景劇進行授課,教學效果比較明顯。情景劇:“商品交換”劇中角色:商家1位、買家3位。道具準備:礦泉水,麵包,書本,筆等,信用卡(教師準備),支票(可以用網上圖片列印),鈔票(學生準備)劇情簡介:學校小店剛開業,3位同學在買東西時分別拿出信用卡,支票,鈔票來進行交易,只有用鈔票的同學順利地完成了交易。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簡單的劇情讓學生很容易得出鈔票是商品交換中的流通貨幣,再對比生物體內的能量交換,不難發現糖類,脂肪、蛋白質等物質相當於支票,信用卡等,雖然蘊含大量的能量,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ATP儲存的能量相對來說少,但能被直接利用,也就是說ATP在能量交換中充當了商品交換中的鈔票,是生命活動的能量“通貨”,這樣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輕鬆理解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之一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並激發學生們繼續研究ATP為什麼可以充當鈔票,即ATP的結構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根據此劇情進一步展開,鈔票會隨著每天的花銷而減少,人們就會從支票,信用卡中獲得補充,生物體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也會將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分解,釋放出的能量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是透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理解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之二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很好地解決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面兩個案例不難看出,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合理的使用情景劇,不僅可以讓枯燥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對生物課堂的興趣,同時提供一個讓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有利於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那麼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應用情景劇,又有哪些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呢?我透過多次情景劇教學的嘗試,有以下幾點反思。首先,對錶演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缺乏相應的表演能力,但是他們卻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慾望,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教師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應該多采納學生的合理建議,以激發學生參與情景劇創作的熱情,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有表演失誤的時候,此時教師要給予肯定和鼓勵,避免其產生負面情緒,影響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其次,對觀看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熱情一定會被激發出來,對於一些不喜歡生物學科的學生,課上的注意力也會變得集中,教師應在表演結束後,及時對他們進行引導,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學生一旦活躍起來,課堂秩序就有可能失控,所以教師一定要時刻關注觀看者的動態,把握住課堂的脈絡。再次,對教師而言,透過情景劇的創作,師生間的交流變得頻繁,教師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將有清晰的瞭解,對今後的教學有了明確的方向,同時教師對當代中學生的內心世界會有更深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每次的情景劇創作中,應該讓不同的學生參與進來,將對全班的生物教學工作起到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情景劇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思想,但是情景劇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合理地進行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曉麗.情景劇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的案例與反思[J].中學生物學,20xx(5).

  [2]廖仲樂.歷史情景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xx(4).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3

  一、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

  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1],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 最初的闡述。

  與此相適應,我國生物課程標準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將中學生物課程目標表述為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中具體目標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這“三維”三分別進行設定的。

  上述兩種“三維”都是在課程目標層次做出的闡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層次的“三維”,《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並且分為不同的層次”[2],這表明生物教學目標也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透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地“三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為一堂課的硬性指標。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在擬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依據生物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內容標準,並充分考慮到具體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特點。”[3]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同時包含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比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細胞中的無機物”、“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只有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沒有情感性學習目標。所以,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需針對前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不必為了涉獵所有目標而牽強地給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顯著。例如,在講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一節內容時,除了要達到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外,本節內容還應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大多數教師在本節內容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時,都只是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材料,最後讓學生思考轉基因的安全性。但學生透過閱讀課本有限的資料並不能全面的看待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所要滲透給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網路、媒體等資源開發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後讓學生以辯論或小組彙報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學習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對轉基因安全的全面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獨立思考等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會比生搬硬套的教學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目標理解片面

  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也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與此相對應,最後將課程目標細化到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和完成。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後,學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備了素質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結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質在於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內容後,達到了知識性目標要求的“說出葉綠素種類和作用;說出葉綠體結構和功能;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說出光合作用原理;簡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達到了技能性目標要求的“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4],也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研究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過程,使認同科學是在不斷觀察、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度”[5]的要求。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是三個方面分散的能力與素質,基於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此,而是應該進一步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鞏固所學,最終透過實踐來整合三種分散能力的環節。

  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分散的能力進行綜合的運用和實踐,最終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或素質,在其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外化為強大的生存能力,獨自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三大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與能力,同時儘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目標的實質要求。

  三、教師不能恰當的運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創新教育。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大多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並輔以啟發性教學原則。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存在著諸多誤區:

  第一,部分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教學內容偏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與所探究內容相關的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而部分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探究內容偏難,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進行探究,既影響教師的教,也影響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每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在全面分析知識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進行教學。

  第二,部分教師創設的探究情景存在侷限性。探究式教學模式一般要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探究過程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生長素的發現”一節內容時,教師多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結合圖片展示讓學生髮現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假如將創設的情境變為真實的情境,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瞭解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該問題的探究過程內化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

  第三,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啟發式教學原則。啟發式教學原則不是簡單的提問題,也不是提簡單的問題。《論語》和《學記》給啟發式教學原則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裡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教師要在學生這些理解的關鍵知識給予啟發即可,不必對一些瑣碎淺顯的陳述性知識進行提問。

  除了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啟發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記》裡提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但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學,但不壓抑學生個性;啟發學生拓展思維,但不替學生做出結論。

  四、忽視環境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談及教育,必定涉及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境(其中環境可以分為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目前提出的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改革教學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6]、“課堂教學要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7]等措施為主,在創新學習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導自學,二要指導觀察分析、三要指導實驗、四要指導抽象概括”[7]幾個角度為主。但無論是改革教學方法還是創新學習方法,大多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忽視了環境對於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自然科學,課本里的有些內容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減少,與之相對應,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或許就不會特別深入。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學生學到的一些知識無法得到實踐和驗證,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或素養,這也給素質教育帶來一定的侷限。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開展素質教育二十餘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不斷探索、總結、反思和改進,探索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4

  《生物的進化》屬於高中生物下冊第七章內容。

  在第一課時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等知識的支援下,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對樺尺蠖在工業區體色變黑例子的學習,瞭解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瞭解隔離的概念和型別,以及隔離與物種形成的關係。

  教學重點是: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隔離的概念和型別,以及物種形成的方式。

  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如圖所示:

  目標與程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質疑:突變和基因重組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呢?

  呈現課前收集或準備的資料,提出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環境中樺尺蠖圖象資料。引導學生觀察樺尺蠖生活習性和結構上的特點。

  2.從宏觀(性狀)和微觀(基因)兩個方面分析英國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樺尺蠖比例的變化,說明樺尺蠖進化過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環節:曼徹斯特區環保局執行長。為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你會怎麼做?並預測樺尺蠖的體色會發生什麼變化?突出環保概念。觀察、設想、討論、交流與作答。讓學生透過真實的圖片資料和資料資料來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從而獲得準確的結論。

  知識鏈結點質疑:

  1.樺尺蠖的進化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新的物種?引出物種概念。

  2.同一物種有沒有不能交尾的情況?引出地理隔離概念。

  3.不同物種有沒有可以交尾的情況?引出生殖隔離概念。討論,交流作答,歸納。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氣氛空前高漲。

  隔離導致物種形成

  1.給出加拉帕戈斯群島地圖。請同學們用地理知識估算島與島之間的距離。再出示不同島上的植被情況(突出果實的大小),讓學生了解各島嶼的生存條件。最後出示有不同特徵的地雀,特別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徵。

  2.質疑:根據不同島嶼的生態環境特點分析14種地雀形成顯著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歸納總結。分組討論,組內、組間交流、歸納。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給予學生時間,空間,自行歸納。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5

  【關鍵詞】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學

  一反思性教學的背景

  自從20xx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在廣東、山東等省份開展以來,近幾年逐漸在全國普通高中展開。新課程的實施,儘管對廣大教師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培訓,但是如何把握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教學目標,進行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很多生物教師還是措手不及,如何去“教”、怎樣“教好”呈現出的問題不少。因為教材理念和教材形式都發生了變化,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還是抱著懷疑和觀望的態度。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付新課程,致使新課程在實際操作方面走了樣。這些做法是受教師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性思維方式支配,最終認為新課程改革還不如不改。教師的這種習慣性思維往往以觀念的方式沉澱在教師的頭腦中,正是所謂的穿新鞋、走老路。

  心理學和教育學界對教師日常教學的個人化教學理論稱之為教師的“內隱理論”。即教師的習慣性思維以觀念的方式沉澱在教師頭腦中,它類似某種教育理論又不具備科學理論的基本規範,但卻在支配著教師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教學。內隱理論並非直接受教育理論的啟示,而更多是源於教師的生活經驗、教學經驗的自我解釋,只是教師個體的某種行動理論、生活理論或實踐理論,內隱理論是粗糙的、零碎的、不確定的,它常使教學呈現不穩定性的衝動。

  改變教師的習慣性思維,使其透過不斷反思、調整、提高,儘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目標,還需要反思性教學。

  二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的反思。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立場出發,用不同的詞彙去表述、理解和詮釋與教學有關的反思的含義,表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思性教學內容的指向不同。

  有的學者認為教學反思是一種批判思維活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以及學校教育、教學行為背後的更廣泛的社會歷史、倫理道德意義上的思考(即批判水平的反思)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還有的認為教學反思是一種協作活動,是由講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在一起,針對課堂教學中閃現的教學亮點、獨特的方法和暴露出的不合理的設計等共同進行回顧,透過分析、研究、探討,達到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整體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研活動。

  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是教師教育、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具體地說,教學反思是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在教師教學反思傾向的支援下,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而在思考過程中,能夠發現、清晰表徵所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並積極尋找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課程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要完成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的突破,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就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對於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開展反思性教學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究,有助於社會各界形成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共識,反思型教師能夠學會批判性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藉助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滿足了教師專業化的基本要求。透過探討教師反思的本質、過程、方法,分析影響教師反思的因素,有助於培養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行為,有助於教師認清並克服反思行為的障礙,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反思性教學無論是從初衷還是歸宿來說,都是教師主體的積極自我審視行為,以達到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實現專業化成長。這正是反思性教學的現實價值所在。

  2.利於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開展反思性教學有助於教師教育的發展,豐富教師教育的內容,加強對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教學生學會反思,以達到不僅培養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且也達到教會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的目的。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工作,透過教學工作促進學生髮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也得到發展。當然,教師自身發展又進一步促進學生髮展,兩者是統一的。不論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還是教師個人的成長,反思性教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於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

  開展反思性教學有助於培養教師課程開發能力,促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尤其是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教師的反思能促進教師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開展反思性教學可以豐富我國的教學理論,為教學理論向縱深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同時也為我國的教師教育理論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為有益的補充。

  四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反思可以發生在教學實踐前,即反思集中於課前對課堂教學的計劃、組織、安排對學生的實際水平接受程度和喜歡程度的思考上;反思還可以發生在教學實踐中,即反思集中於實施教學過程,對意想不到的問題做出思考、判斷,及時調整教學;反思也可以發生在教學實踐後,即反思集中於對課堂教學整個過程的思考。反思活動的產生同樣應用於生物教學實踐中,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於生物反思性教學進行了探索和研究,鑑於對平時積累教學經驗進行了整理,總結出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學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1.課前的前瞻性反思

  課前的反思包括對生物學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等的反思。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其中具體包括:(1)“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2)“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3)“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的理念。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改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它特有的能力培養體系和思維方式,這決定了反思內容帶有鮮明的學科特點。

  2.課中的監控性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得失、成敗都可成為反思的物件。可以反思教學定位、反思教學設計、反思教學效果、反思教學得與失、成與敗的原因、反思教學智慧。因此,一個成功的生物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成熟的過程。

  3.課後的批判性反思

  課後的批判性反思要注重與課中反思相結合,它是透過教學後記的方式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所進行的反思。要正確看待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即便是再成功的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為以後教學的教訓,避免失誤的再次發生。比如包括對教學內容的繁簡合理性、教學時間安排、教學設計可操作性的反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對自己的教學的成功之處進行反思,把其作為教學經驗加以吸收,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運用。其實很多課堂上的得意之作,都是在課堂上偶現的靈感、稍縱即逝的智慧火花,所以教師在課後應及時追思回憶並記載下來,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運用。

  五結束語

  本文的研究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目的是透過整理本人教學實踐中對生物教學反思真實的操作過程,理清自己關於生物反思性教學的思路,為今後進一步進行更合理的反思性教學提供支援。同時也希望透過本文為其他教師進行生物反思性教學提供可供借鑑的地方,迅速成長為研究型教師,以適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6

  [2]盧真金.反思性教學及其歷史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xx(02)

  [3]高凌飈、李娘輝.生物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6

  核心提示:《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考查內容主要是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和原理,考試要求等級為a級。本節知識是新版選修教材中新增加的知識,在江蘇省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的較少,常結合DNA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一起考...

  《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考查內容主要是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和原理,考試要求等級為a級。本節知識是新版選修教材中新增加的知識,在江蘇省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的較少,常結合DNA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一起考查,因此仍然不能忽略本講知識。

  在本節知識中,首先將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作為重點複習內容。由於本節涉及的方法對於學生來講,比較陌生,而且難度較大,所以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則進行復習。我先和學生一起復習了比較簡單的透析法的原理和操作,學生的接受度很高。接下來複習了比較複雜的電泳法,主要是從原理的層次進行理解,而對具體的操作則不作要求。然後複習了學生最為陌生的凝膠色譜法,藉助於凝膠色譜柱的示意圖,學生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接著以血紅蛋白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應用和鞏固上述三種方法。首先從選材的角度比較了DNA的提取和蛋白質的提取的差異,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處理樣品將血紅蛋白釋放出來,並進行粗分離,最後再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利用已學的方法將血紅蛋白與其他蛋白質的混合溶液進行純化,並進行血紅蛋白的純度鑑定。在該實驗的複習中透過層層設問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每一個步驟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使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教學效果比起死記硬背要好得多。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7

  一、高三複習切忌脫離課本。

  學生總覺得課本沒什麼好讀的,課本上的他都懂,認為整天泡在參考書和練習冊裡做題、解題,就行了。如果沒有真正的領悟到自然科學的概念,做了成百上千道題,再做類似的題仍然是錯的。教科書是最精練和全面的,對它要讀熟、吃透。把教材上的知識全吃透了,做題就會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我們的學生往往不會讀書,教師應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讀,這樣才會有收穫和心得。當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嚐到讀書的甜頭後,他們會自覺地讀。

  二、認真理解生物學的各個概念、定律。

  學生們對概念記憶還算清楚,但對其內涵的理解往往比較模糊,也不願下功夫去研究。因此,學生做題裡面的錯誤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錯誤,或者理解錯了,或者概念模糊,這樣造成的錯誤是大量的,而且這些錯誤如果不去發現,不去真正的搞懂它,會錯很多次,而自己還不知道怎麼錯的,所以要弄清楚概念.錯了一道題,要知道到底錯在什麼地方?只有這樣才能把概念搞清楚。

  三、精選精練,不搞題海戰術。

  有的學生手裡有大量的參考書,好的教學輔導書一本足夠,練習冊一本足夠。做題之前一定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的題型或內容,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對主幹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並靈活運用。”每次考試後有的學生就急於知道答案,把正確答案記在卷子相應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實重要的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讓學生分析自己做的題的對錯在什麼地方,把知識點深挖、吃透。學生做過的試卷就是複習重點,尤其是以前做錯的題,不應該羞於拿出來,實際是學生積累的一筆財富。

  四、重點突出,全面複習,不能“押寶”。

  複習要把握複習主幹知識,但不能忽略小節。給學生猜測考哪部分內容是不可取的,這樣可能會限制學生的複習內容,出現知識死角。

  五、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高考年年考實驗題,但是考的知識點,考的方式、角度是不同的。複習必須全面,從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材料、處理、觀察記錄結果、現象分析、得出結論都要認真分析。指導複習時,首先要對所有教材實驗進行分類複習,找出其中的異同點,並總結規律、指導方法。同時還要對手頭的有關實驗資料進行研究,從中找出實驗考查的規律、方法,並注意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六、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把題拿給學生之前,自己應先認真做一下,多聽聽學生的“答案”,有無道理,是否恰當,有沒有新意,不能認為跟“答案”一樣的才算對,。學生的思維活躍、創造力強,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應該多鼓勵學生、欣賞學生。這樣才能教學相長,是教師自己得到提高。

  一年來,有精彩,有收穫,也有不足方面,主要表現有:(1)教學內容沒有完全落實。平常講的內容,學生掌握不夠,也反映我校學生的素質。(2) 分層教學抓學生做的不夠到位,差生嚴重拖後腿。(3) 部分學生仍喜歡用口語表述,不習慣用書面語言準確表達。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總結、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努力,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組 王勤軍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8

  (一)生物教學理念的反思

  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當我們進行教育或教學反思的時候,不僅要對我們採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育或教學行為的潛在的教育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教師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學問題,而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體現新課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僅僅為了分數?即教師也需要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的反思?從根本上說是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只有這樣,教師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觀念不斷更新與發展。

  透過理念反思,讓我們在每上一堂課前明確教學方向——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而非僅僅掌握知識點。我們在教學中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相關的技能,這樣設計才有可能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

  怎樣利用課程資源?課堂要實現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課程目標與資源方面怎樣架設橋樑才能更好地達成效果?怎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可用學校及社群圖書館等拓展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走向實際生活,從而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

  反思課堂設計模式就成為教學行為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1)物件分析:學生預備材料的掌握情況和對新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

  (2)教材分析:應刪減、調換、補充哪些內容?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

  (3)教學順序:包括環節、環節目標、使用材料、呈現方式與環節評價

  (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

  (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

  透過課堂反思,讓我學會了教學設計時如何讓學生這個主體在課堂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生物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9

  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快結束了,反思這一學期的生物教學,作一小結,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學期的到來。

  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生物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生物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我認為只有生物的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生物教學亦然。

  生物教學的腳踏實地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堅持性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生物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憑小聰明就能學好的科目,必須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一本積累本,堅持積累,爭取做到厚積薄發。積累還體現在課外閱讀上,爭取做到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生物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絡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生物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生物能力。中學生物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生物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可以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現在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生物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生物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情況,對於生物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生物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生物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理論高度。而我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

  第一次面對新教材,第一次面對新課改,以前的老經驗有些顯得過時了,所以我從開學一直在努力學習有關理論,儘可能找時間去聽觀摩研討課,學習同事們的優點,吸取他們的長處,盡最大的努力在自己的備課、授課中貫穿新課改的理念。

  比如在引入新課的環節上,我改變了過去單一提問複習的方式,做了一些改變。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出現的現象入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而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學有可用,或透過一個科學家對某項研究的艱難歷程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到科學研究的樂趣與艱辛,或讓學生先做試驗,埋下伏筆,然後從分析試驗中的疑問入手,疑問解決了,新知識也掌握了。

  我在教學中努力貫穿著這樣一個理念,就是讓學生多自學,獨立思考,然後輔以討論、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料,但資料後設置的問題,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較難,所以我將原有的題目簡化,分解為更簡單的小問題,小問題解決了,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對以後學生無論面對高考,還是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的解決都大有裨益。

  在實驗教學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講步驟,演示過程,學生依著做。這樣做,學生只是機械的重複,沒有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不能到達實驗的目的。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實驗前只交代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問題,其餘的均由學生去學、去做,放手讓學生操作。當然,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及時地與學生溝通、探討,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挖掘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於新課改,我只是一個學生,還在學習理論、摸索教學的過程中。

  高一生物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教學反思

  伊拉哈中學海淑榮

  本節課是以學生的興趣為根本出發點,首先以學生收集的資料來討論蛋白質的作用,引入主題,學生較感興趣。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分組討論的方法,學習蛋白質的結構及蛋白質與氨基酸的數量關係,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踴躍回答,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透過展示掛圖,訓練學生的識圖能力;講解蛋白質的結構時,與功能相聯絡,使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讓學生學習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中的研究進展及成果。

  但在教學中老師活動較多,學生相對少一些,應把時間真正還給學生;講解口訣記憶時,學生較感興趣,此時,課堂秩序會較亂,這屬於課前估計不足,應維護秩序,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再如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巡迴指導,進行思維點撥,而不應放任自流,以上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因此,我認為這節課在設計上還是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1

  從20xx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省全面展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眾多的高中生物教師已經接受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並在努力的進行課改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點和困難,影響新課程的推廣。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聽課交流和調研,對生物教學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和進步。

  對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教學效果的思考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改的一個重頭戲,課程改革強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應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資訊交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百花齊放。這些教學方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對探究性學習等的倡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透過合作討論與參與的各種教學方法廣泛出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卻很容易走入誤區,不能辯證的看待各種教學方式,或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我們任何看待這些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關係呢?

  “每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優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於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討論法具有多向資訊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資訊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最佳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例如,關於發酵工程的生產例項,我們可以味精的生產過程為例,讓學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產穀氨酸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設計一個發酵的裝置;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發酵裝置圖,分析討論發酵裝置中各個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類似於對技術的創造發明過程,適合於能力較強的學生,可採用引導探究的方法;後者類似於對一項新技術的消化過程,相對難度較小,適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採用討論法。我們很難說這兩種方法誰優誰劣,但對具體情況,卻有合適與否之分,對於基礎與能力均較弱的學生而言,採用前一種方法顯然是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難以開展起來。再如,對於伴性遺傳的學習,我們也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方法:

  一是先給出學生伴性遺傳的具體例項,讓學生結合學過的遺傳規律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質;

  二是首先給出性染色體及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然後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基因可能怎樣傳遞,基因的這種傳遞可能使後代的性狀遺傳表現出什麼樣的特點和規律。第一種方法採用的是分析歸納的思路,第二種方法採對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的反思

  用的是演繹推理的思路,兩種方法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各有側重。因此,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各種教學方法的最佳化與有效組合,應該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境相適合。多元的教學目標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達成,單一的教學方法是難以與多元教學目標的實現相適應的。我們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但如果將探究泛化,將之用於一切教學情境,那是有悖於有效教學的。

  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而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參與是低效或無效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不會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是積極地在進行深層的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2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陣地,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是教師業務素質的體現。

  現將本人的反思釋放如下:

  第一,對生物學科而言複習時間不夠,需要教師更好的整合教材內容,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對生物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和使用方法可以做一些有效的調整。

  複習內容的調整,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A、加強學科內綜合:這一調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概括、綜合、歸納形成知識鏈,進而構成知識網。例如我們可以將教材知識結構重新組織,分成這樣幾個單元: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甚至可以以問題的形式組織教材,如生物體是如何構成的?生命活動是怎麼進行的?生物與環境有什麼關係?親代與子代有什麼聯絡?等等。

  B、加強學科間的聯絡。

  C、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所謂生物學的熱點,主要是指哪些影響最大、幾乎人所共知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而不是指偏、難、怪的內容。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理論聯絡實際則是指將生物學知識與自然現象、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聯絡起來。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

  D、加強探索性實驗:如後所述。

  對高三的教學內容的拓展宜從上述四個方面著手,切忌超出大綱要求、超出高考內容的範圍、超出新高考試題的難度和知識深度的要求濫加拓展。舉個例子,複習遺傳和變異時,基因的連鎖互換規律就不要涉及,對各種遺傳機率的計算也要適當控制難度。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教法要靈活多變,要徹底拋棄一講到底、一練到底的教學形式,多采用討論式、引導式、過程式的教學。在學科內綜合的教學中,可多采用引導式教學。例如,複習細胞分裂就可以採用引導式,什麼是細胞分裂?細胞分裂有哪幾種方式?每一種方式有何特點?細胞分裂對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有何意義?細胞分裂與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何聯絡?透過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一步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串成鏈、連成網。在一些跨學科的、理論聯絡實際的、研究熱點的內容中可以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在探索性的實驗教學中應多采用過程式的教學。不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我們都要把落腳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說要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基礎來選擇和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高三的複習中,尤其要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識圖、實驗設計和操作、求同存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發展。因為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會考查到。

  所以今後再選擇生物一輪複習資料時應注意:首先,書不能過厚,最好不要超過300頁,否則一輪複習時間過長;其次,每一節後的題量要適中,難題不宜多,綜合性過強的題不應該出現,因為一輪複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一輪複習資料的選擇上原本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本該做適當調整,但我在本學年的一輪複習過程中沒有對複習資料做大膽的.大量刪減,基本上是除超綱內容外全書挨個過,所以致使複習時間緊張,在以後的高三複習中我會精挑細選適量的練習題,在每一章複習完之後進行一次歸納總結和一次考試,這樣就不會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鬆緊適度,相信一定會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需要做一定的改進。我除了上習題課以外,其餘時間都是從頭講到尾。有些典型例題我在黑板上講過一遍,一段時間後再遇到同一道題,一部分學生覺得從來沒見過,此時我是最受打擊的,每次上課的時候學生不是都睜著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聽的很認真嗎?我們的師生問答不是也都配合的很好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去聽同一備課組老師的課時,我才有了答案,學生一天坐在教室裡要聽九節課,並且堂堂課老師都會強調“同學們,注意了,這是重點”如果不提要求,不去找學生的興奮點,他們怎麼能夠做到九節課全部都集中精力的去聽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從頭講到尾,對簡單知識點可以讓學生透過查閱教材限時解決,對於重、難點知識在講之前先告訴他們:“此重點知識將不再重複講解”,並且設問,在講完之後對之前的設問進行提問,相信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果。

  教學效果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學生成績,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在問我們老師要成績,所以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效果也就是我們這些戰鬥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所應該努力尋求的目標,透過對本學年教學工作的深刻反思,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改進,相信以後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的理論依據,教育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教學是支援建構知識而不是灌輸知識的過程。這一理論遷移到教師的專業學習中,無論是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都是建立在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之上。而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完全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也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有很多,筆者有意識地對生物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設計、課後回顧以及學生評價這四個層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嘗試,在具體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一)教學理念反思

  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當我們進行教育或教學反思的時候,不僅要對我們採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教育或教學行為的潛在的教育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教師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學問題,而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體現新課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學生身上的課程資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僅僅為了分數?即教師也需要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的反思?從根本上說是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只有這樣,教師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觀念不斷更新與發展。

  反思案例Ⅰ:《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驗證實驗》的教學反思

  (1)教師出示一片葉子,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讓學生觀察。問: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在這一實驗中起什麼作用?學生回答。

  (2)教師演示將這一葉片放入沸酒精中脫色,後分別滴加等量的碘酒,讓學生觀察現象。問:為何要放入沸酒精中脫色?學生回答。

  (3) 根據澱粉遇碘變藍色這一性質可知葉片中存在澱粉,接著問學生:為何一半葉片變藍色而另一半葉片不變藍色?學生回答。然後啟發學生:葉片在光照之前要進行如何處理,其目的是什麼?學生回答。

  (4)小結後反饋練習

  課案分析:本課從教學理念上看似乎達成了師生互動的效果,學生的思維活動、視覺感官等充分地被調動和活躍起來,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到位。但學生的興趣、動手探究能力、聯絡實際能力、學會觀察能力等生物素養方面的培養是很不到位的。這是因為這堂課從一開始在理念上就發生了偏差。

  反思一:讓學生落實書上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從培養學生生物素養、探究能力上下功夫。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素養的學生呢?

  反思二:僅僅從演示實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嗎?老師設計好的問題確實是學生要探究和想反問的嗎?是教師領著學生學還是指導學生學呢?從提高學生觀察、發問和興趣及進一步探究方面還應落實和整改哪些內容?

  反思三:學生只掌握了知識點就可以了嗎?從培養探究能力角度看,老師是否把演示實驗改成學生自主探究教學,充分讓學生動手和觀察,觀察後讓學生自己來產生疑問,而不是老師來提問題,然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適當提煉幾個有價值的,針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導和點撥。而不是馬上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獲取知識。

  針對上述反思點,筆者把它提交到生物組裡讓大家討論得出整改辦法。首先筆者讓幾位學生來做這個實驗,並用錄影記錄他們實驗的全部過程,後在課堂中播放給學生觀看,用多媒體的錄影抓住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思維火花一觸即發。讓學生根據所看錄影,然後透過二個創新實驗來探究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驗證實驗。

  探究實驗1:葉片為何事先要暗處理?(讓學生透過對比實驗得出結論:為了消耗澱粉。)

  探究實驗2:澱粉是怎樣形成的?(首先讓學生透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實驗設計:學生分組設計實驗,組長彙報實驗設計方案,教師給予科學分析與評價,最後得出最佳實驗方案。

  學生透過討論、探究得出澱粉的形成過程,教師分析、講評。最後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課後體會:學生的問題全面而細緻,從觀察中得來,這些問題是他們自己想探究的,而不是被動的思考。從知識的生成角度看,教會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動手實驗,查詢資料等方法,從根本上教會學生認知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啟動學生的思維,啟用潛在的創新意識。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在創新中使知識進一步昇華和鞏固。

  每當上課後,從理念的角度進行反思,對照探究性學習的原則,新教學理念不斷地提煉精華,彌補不足,從教學理念上不斷總結、昇華,根據教學理念選用不同形式,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優秀教師。

  (二)課堂模式反思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已具備的科學知識、相關的技能,這樣設計才有可能會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效果才更有可預見性。

  怎樣利用課程資源?課堂要實現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課程目標與資源方面怎樣架設橋樑才能更好地達成效果?如案例Ⅱ怎樣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可用學校及社群圖書館等拓展學生的視野,走出課堂,走向實際生活,從而來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教書育人,記錄教育現象、思考教育問題,體會教育感受,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風尚。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4

  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不僅僅僅是對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更就應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生物教學情境中,從社會實踐、情感價值觀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

  必考,對於實驗務必專題複習。目前來講還未發現原原本本的課本實驗作為高考試題,而且高考是考試驗不是動手做實驗,因此,根據我們目前條件,對課本實驗有條件儘量做,沒條件看來能夠不做,但務必讀和講,講清原理和設計,講清技能的要點,講清方法和結果。對於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我藉助錄影片、照片。比如,我們生物教研組曾去錦繡大地參觀,用數碼相機留下不少影像資料。比如,二氧化碳發生器、組培裝置及流程,課堂上都能發揮不小的作用。複習中更重要的是總結中學生物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我精選了不一樣型別的高考實驗題,讓學生分析知識點,考的形式、角度,從而對高考試題沒有陌生感和恐懼感。

  由於時光的原因,在最後階段對一些城區的考卷的利用上還不夠充分,選題也不夠精練,顯得過多、過雜,使學生茫然。我覺得最後應做一套難度適中,比較基本的試題,有利於學生增強自信,對考生考試的心態會有幫忙,這是我們今後要注意的。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加強積、總結、反思,是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上一新臺階。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以前,教師的教育觀念往往是在非主動條件下構成的,沒有教師的實踐反思,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學習,用心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如:“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筆者先簡單愉快地說:“同學們,據史學家考證,六千年前,陝西、甘蕭一帶是個風景優美,充滿生機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林木參天,遍地綠草如茵,處處鳥語花香”。講到這兒,學生因受老師情感的感染,內心充滿喜悅,那種對完美大自然的嚮往熱愛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情緒沉重地說:“由於人們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圍湖造田、環境汙染等造成的不良後果,使生態系統受到了破壞,同學們,我們要有環保意識,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講到那裡,師生情感產生共鳴,近而產生共振,教學的效果得到最佳化。生物新課標不僅僅對生物知識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貼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潛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學生必備的生物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務必更加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務必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幫忙他們構成正確的生物觀。

  二、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心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具準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用心改善,從而最佳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學習“應激性”概念時,我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用黑板擦敲打講臺桌發出聲響,結果學生循聲觀望,這一情景引入後,我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應激性概念,“聲響”是刺激,“觀望”是反應,生物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現象就是應激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資料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級授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照顧絕大多數同學,課後不僅僅要對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輔導,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記得有人說過“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時光花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教學、輔導的重心自然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忙,好像他們不存在似的,從而造成好的學生越學越好,差的學生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所以,教師要個性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有充足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光,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主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那種以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主角,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為新時代的教育帶給了更多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論文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能夠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投影儀、錄音錄影、多媒體課件,個性是製作複雜生命現象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帶給超多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光、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生動地表現出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探究式學習”。體此刻加強對學生探究潛力、問題解決潛力和應用知識潛力的訓練;加強了對學生收集資訊潛力的要求;知識總量減少並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術的資料。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務必有較高研究潛力,有豐富的教學設計方案和知識儲備,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資料時,教材中並沒有指明細菌是如何轉化的,轉化的機制是什麼。因此,教師備課時,在指明“該實驗設計的原理,成功的關鍵之處”的基礎上,應設計下列探究問題:R型菌轉化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殺死”的S型菌復活了,還是被“殺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種活性物質使得R型菌轉變成S型菌呢如果是後者,該活性物質又是什麼呢該活性物質又是如何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呢教師在備課分析教材時,只有把這些探究問題設計出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運籌帷幄。

  五、對教學技能的反思。

  第一,語言優美。教師的語言應是科學的、優美的。語言是意識的外化形式,抑揚頓挫的語調,優美動聽的語言,既使學生享受美妙的語言,又對物理教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聲情並茂的描述,言簡意賅的講解,靈活多變的教法,再加上對語言的靈活操作,恰當地運用比喻、借代、比擬、誇張、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增強了教學效果,又能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愉悅的感受。

  第二,板書精緻。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讓學生感到教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書要佈局合理、提綱挈領、層次清楚、端莊大方。這樣學生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學生會愛屋及烏,學好生物

  第三,課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選課件資料。發揮其優勢,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例如神經興奮的傳導,神經衝動以電流的形式傳導,雖然電流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電),但它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是觀察不到的。如果靠學生自我去想象,難度是較大的,而藉助多媒體課件用電影的形式展現,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一知識點,突破本節的難點和重點。

  六、教學課後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還要透過課後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資料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知識的獲得不是學生自我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進行的用心、持續、周密、深入的自我調節性思考。回顧多年來的的生物教學,經過教學反思,留自我之長,取他人之優,踢自我之短,豐富了自我的專業知識和開闊了理論視野,促成了個人特色教學風格的構成,使自我不斷成長,儘快從經驗的迷宮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5

  彈指間時光流逝,我又送走了一屆畢業剩。回首過去一年的教學,有喜有憂,有可取之處,亦有不足的地方。

  我所教的班級有150,也有平行班152。針對各班學生的特點,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認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研究課標考綱,分析高考趨勢,把握高考動態

  20xx是新課程高考。研究新課程標準及湖南省命題思路十分重要。在複習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集中精力,重點突破核心和主幹知識。這樣,在複習中就具有裡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緊扣教材,夯實基礎,全面培養學生潛力

  高三的課堂教學既要源於教材,又要對教材資料進行調整拓展和深化。從往年的高考看,不管試題怎樣變化,但考查的資料仍是書中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以教材為依據,抓住教材知識的主線,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類。對教輔資料則以合理應用,並再三強調學生不可陷入資料的提海而不顧教材的複習。

  三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高三複習能夠說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如果按照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可能走兩個極端:一心走入高校大門而刻苦學習以苦為樂的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對課堂教學感到厭煩而自暴自棄的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不受學生歡迎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

  四透過專題複習,培養了學生學科內綜合潛力

  專題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科內綜合潛力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各班學生基礎不同的特點,我主要進行了以下專題訓練:選取題專題。選取題是平行班學生得分的關鍵,進行這項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得分效率。圖表曲線專題。圖表曲線考查學生圖文轉換潛力,是學生的弱項。遺傳變異專題。遺傳變異既是高考的重點,也是高考的難點,更是學生的難點。實驗專題。包括實驗題型的歸納講解和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講解和分析及題型訓練。

  五調整學生複習心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高考是實力加心態加機遇的一次綜合大演練。具備健康向上勇於進取自信自強的用心心態是搞好複習的重要保證,也是高考成功的關鍵。高三學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和竟爭壓力,心理極其脆弱。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會對複習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肯定。要給學生更多的關愛和耐心,不能因為一次考試失誤就打擊漫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