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5篇)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

  剪紙,這項民間工藝和現在的學生已愈趨愈遠,如何讓這項精美的、反映勞動人民無限智慧的藝術深入學生的心靈,這是教學本篇課文需要重點思考的。

  課文題目是“姥姥的剪紙”,說明作者對姥姥的剪紙情有獨鍾,印象深刻,洋溢著讚賞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紙怎樣呢?在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對剪紙進行欣賞。(1)剪紙的栩栩如生;(2)剪紙富含深意;在學生欣賞了姥姥的剪紙後,就可以為順利地認識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礎。

  姥姥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能夠剪出“心靈手巧的勞作”?答案在哪裡?還是引導學生去朗讀,去感知,去體會,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事實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學生能夠說得有理有據,讀得出作者對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懷念,就是對姥姥的認識。

  本篇課文後的練習題中,第三題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這四個詞語;第四題要求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說說對“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理解。《課標》“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所以,教學本篇課文,必須捨得花時間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上下功夫。理解重點詞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體會其內涵。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調皮蛋”、“刁難”、“挑剔”、“耍賴”等,其實是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襯托了她的心靈手巧、技藝精湛。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重點詞句,學生才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2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透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之談,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麼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麼,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3

  今天,有幸得到教研室賀老師和鎮教辦孟老師的指導,我講了《姥姥的剪紙》一課。我將落腳點放在“感受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和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上。

  上課時,我結合了《新方案》設計導讀中的問題和鞏固練習進行了學習。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感受姥姥剪紙藝術的高超。書中左鄰右舍對於姥姥剪紙的評價怎麼樣?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寫別人眼裡姥姥的剪紙是個什麼樣子。讓學生嘗試著在書上進行“批註”,試著用一個句子,或者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來概括。學生的答案如下:“無所不能”“嘖嘖讚歎”“神了”。接著,問同學們為什麼姥姥的剪紙水平那麼高?把同學引向第4-6段的學習。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同學們找出句子“數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透過師生賽讀,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然後讓同學們與姥姥一起剪紙——透過多種形式的賽讀,大家讀得越來越有感情,透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4

  《姥姥的剪紙》圍繞剪紙展開了“我”與姥姥之間的故事,表現了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懷念之情。

  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剪紙”這條主線,引領學生走進“我”與姥姥的內心情感世界。由開始的欣賞剪紙作品到“喜鵲登枝”這幅剪紙,使學生體會到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並透過聯絡上下文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姥姥為什麼會有如此高超的技藝。進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靈手巧。整篇課文不僅寫了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還寫了姥姥與“我”之間濃濃的親情。這在“老牛兔子”剪紙中有了集中的體現,我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並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姥姥對“我”的疼愛和“我”對姥姥的深切思念,從而激起學生對親人的感恩之心。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個部分:感受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之間的濃濃親情。剪紙技藝的高超顯而易見暫且視為“明線”,祖孫親情雖不強烈外顯,但是綿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線”。雙線交織,“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齊頭並進,敘事與抒情攜手向前,合成課文的“主脈”。教學時,我們依照這條“主脈”前行,一定能夠達到理想教學目標實現的彼岸。

  題目《姥姥的剪紙》明確告訴我們,剪紙是中心詞。適當的進行剪紙知識的介紹,對於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有幫助的。我們可以展示播放剪紙的圖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樂,簡介一下剪紙藝術的來龍去脈。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剪紙的美,還能極大的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課文很長,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那麼教學起來一定顯得雜亂的。讓明線更“明”。我們可以先來感受一下姥姥剪紙藝術的高超。第一層次,書中左鄰右舍對於姥姥剪紙的評價怎麼樣?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寫別人眼裡姥姥的剪紙是個什麼樣子。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在書上進行“批註”,嘗試著用一個句子,或者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來概括。預計學生的答案如下:“無所不能”“嘖嘖讚歎”“神了”??然後我們一起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更深刻的理解這些詞語所蘊含的情感。進而瞭解姥姥在鄰居們的眼裡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心靈手

  巧”、“廣結善緣,有求必應”、勤勞善良??這些關鍵詞透過咀嚼,讓姥姥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然後再次透過朗讀讓這種情感感受“宣洩”出來。真正在語言文字中走上一個來回。

  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句子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

  在瞭解姥姥的剪紙的段落裡,老師透過讓學生尋找並反覆朗讀描述姥姥剪紙的語句,體會姥姥剪紙“神”在哪裡,例如“要什麼就有什麼了,??無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無可挑剔”等語句,堅持以讀為主,恰當安排好“讀、講、練”,增加學生的積累,逐步將文中的好詞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

  教者在指導朗讀時體現了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評價,自己改正,使學生少了很多的依賴,完全*自己把課文讀好、讀細,讀得有感情。

  在整個教學中,他始終圍繞“心靈手巧”來講,讓學生自己找句子,自己體會,並把自己的體會寫在相應的句子旁邊。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有些體會,如果不寫下來,讀過後就會忘記,如果寫下來,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筆頭,一舉兩得。

  在分析句子的時候,老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但這個體會並不是漫無目標的`,老師在學生問答的時候,總提醒“心靈手巧”這個詞語,讓學生在縮小的範圍內尋找答案,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讓學生能更詳細地分析課文。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執教了《姥姥的剪紙》一課,課文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我們全體師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間的濃濃的親情又讓我們感動,我們都久久地沉浸在這份親情之中……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剪紙離孩子較遠,課堂上教師如果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優美的音樂中,做到目觀其行、耳聞其聲,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藉此學生對自己家人表達感恩之意。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抓住這個主線,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透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我們知道,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一、藉助聲像裝置,感受剪紙神

  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用於視覺、聽覺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當視聽感官並用時,能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因而上課伊始,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大平原託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惟妙惟肖的窗花,並配上動聽的音樂,學生一下子進入那剪紙的情境中。

  在優美的樂曲中,我讓學生走進文字,尋找姥姥剪紙“神”的語句。在品讀這些語句時,配上那剪刀行在紙上的刷刷聲,適時出示“公雞打鳴、母雞下蛋……喜鵲登枝”等剪紙畫面,對課文重點語句進行品讀。

  透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根據生動的視聽畫面,讓學生與文中的姥姥對話。讓學生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把文字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評價中把課文讀懂、讀細、讀出感情。同時讀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紙技術,剪出了鄉村的吉祥,為鄉親們送去了祝福,使整個屯子裡瀰漫著濃濃的親情與和樂。

  二、展現優美畫面,品析祖孫情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這樣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姥姥的剪紙》一文語言生動,富有詩意,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賞。在教學時,運用相應的多媒體技術,把學生帶進特定的語言環境,細細品味文章。如在教學“祖孫情濃”一段時,我引導學生自主朗讀,相繼找出“A、一隻頑皮的小兔子騎在一頭溫順的老牛背上。B、一頭老牛和一隻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隻歡蹦亂跳著遠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紙“拴住”了作者的語句。然後適時為這些句子配上相對應的視聽畫面,讓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對小孫子的濃濃愛意。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爭先恐後發言。

  在發言中,我對著多媒體畫面引導學生抓住“拴、纏”等詞語去品味小作者頑皮、可愛,對姥姥的依戀;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愛全部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紙裡,從而感悟出姥姥對小孫子的關心、疼愛、默默奉獻;品味到小作者的快樂童年;品味到濃濃的祖孫情;品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讓情感薰陶和人文滋潤落到實處。

  三、啟發開拓想象,表達感恩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用好語言這個工具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紙》一文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姥姥與作者生死離別的視聽畫面,並配上《感恩的心》樂曲,讓學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孫子,面對即將離世的姥姥,又憶起與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時此刻會對姥姥說些了麼呢?”這個設想進行遐想。這時,形象、聲音齊全,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沉浸其中,體會意境,餘味無窮。學生聯絡課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動而辭發。每一種設想自然精彩極了。

  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的形象營造出的氛圍,讓學生從中體驗祖孫情深,很多學生由文中的姥姥聯想到自己的姥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時老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課後觀察或回憶姥姥對自己關愛的語言、動作或點滴小事,用手中的筆表達對姥姥的依戀與感恩之情。讓文字教學與生活緊緊相連,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不僅發展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現代語文教學,呼喚以人為本,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其自覺學習的能動性。而巧用多媒體技術,讓課堂教學中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給學生的感官以多種刺激,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因而我們應把握住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入情。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6

  在上《姥姥的剪紙》第二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披文入情 環環相扣

  經過這反覆思索,我將落腳點放在“感受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和他們之間濃濃的親情”上。把握了這個重點,就以“神”為線索展開教學,我採用圈畫關鍵語句、讀、批、悟、談等方法進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課就按著“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藝高超;“姥姥是如何練就這一手絕活的”——讓學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紙,也是在用剪紙教育我,感受姥姥對我的疼愛;“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剪這麼多呢?”——進一步感受姥姥把對我濃濃的愛傾灑在一幅幅剪紙中。這樣學生就深刻體會到姥姥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

  二、利用好電子白板輔助教學

  雖然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使用電子白板的機率不是很高,但我還是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使用電子白板中的“筆”圈畫重點詞“剪”,透過反覆引讀,體會姥姥剪的時間長、次數多;使用放大鏡效果出示“鄉親們對姥姥讚歎的話語”,放大鏡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富有教學機智,注重課堂的生成性

  本來板書“神”是在教學完1-3自然段後請學生概括,課堂上有一位學生在讀相應的句子時就把這個字讀好了,我就相機板書。

  對“拴”的處理,我認為也較為到位。結合當時是“密雲多雨的盛夏”的危險和作者的活動,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裡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簷下”的“拴”,引出課文中的“拴”,與學生進行熱烈地討論“課文中用什麼拴住了什麼”,經過追問明白了姥姥用剪紙拴住了我的身體,更用剪紙拴住了我那顆貪玩的心……為領悟祖孫倆那濃濃的情作好輔墊。

  在快要結束課文時,因時間還有多餘,我就靈機一動,增加了一個板塊“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誰?說說你的理由”,將感恩教育推向了一個高潮,學生在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孩子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四、板書既體現了人文性,又體現了工具性。

  “神”這一個字是對姥姥剪紙的高度概括與濃縮:姥姥的剪紙的神奇不僅在於本身剪紙技藝的高超,更在於她把對外甥的愛傾灑在一幅幅剪紙中,讓作者的心境與夢境都變得有聲有色。“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是學生習作中常用的方法,透過對例文寫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於讓學生今後習作中使用好這個方法。

  五、讓學生敢於提問。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班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非常強,據此,我為了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在欣賞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後,請學生提問,並順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學習。

  但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1、在處理“這是一位怎樣的姥姥” 時,因課前對此部分的教學時間估計可能會比較長,因此課上想抓緊時間。所以當學生結合“一張普普通通……要什麼便有什麼了”回答到“技藝高超”,我就急於讓學生談“還有哪些地方也體現了技藝高超”,而沒有讓學生很好的體會這句句子:材料平常,方法簡單,姥姥卻無所不能以及講正面描寫,到後來才補上去。

  2、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讀上不能很好的將自己的體會融入到情感朗讀中,今後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此外今後將進一步研究電子白板,儘量讓學生上臺使用電子白板,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我想如果在以後的課堂中,教師用心地解讀教材,努力挖掘課文的訓練點,精心設計,爭取讓每節課都精彩。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7

  《姥姥的剪紙》一課,我把重點和難點定為:感受姥姥剪紙技藝高超,以及我與姥姥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在學課文前,透過學生回憶自己跟姥姥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激發學生學文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質疑問答,以學定教。如此一來,帶著學生不明白的問題走進課文。本文並不是單純寫姥姥的剪紙,而是透過寫剪紙來詮釋姥姥是怎樣的一個人,在瞭解姥姥的剪紙的段落裡,我透過讓學生朗讀,結合關鍵詞句談體會,感受姥姥剪紙的高超技藝,例如“要什麼就有什麼了,……無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無可挑剔”等語句,感受那麼多人喜歡姥姥的剪紙,稱讚姥姥的剪紙,作者當時內心的自豪與驕傲,體會姥姥剪紙為什麼那麼“神”。然後在作者“刁難”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鵲登枝”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剪紙的細微處,由此聯想到姥姥的手藝之精巧。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考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透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更加佩服。

  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圍繞剪紙,讓學生把7—12自然段中具體描寫“牛兔圖”的句子用波浪線畫下來,併為剪紙起名字,用自己的話說說剪紙的內容。我還將這部分內容中的幾幅“牛兔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小兔騎牛圖”“老牛小兔啃草圖”,並進行換位思考,結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紙,還會剪什麼內容的牛兔圖?讓學生透過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無論怎麼剪,無論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麼改變——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幹活,就好象姥姥對“我”的喜愛與呵護。這樣順其自然,學生就會明白牛代表什麼,兔代表什麼,這牛兔圖的剪紙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場景的再現。

  最後一幅剪紙,透過抓詞語“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內心又是希望朝夕相處的孫兒能留在身旁,又想讓孫兒去更廣闊的田地發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犢情深,對兒孫們是如此的牽掛深深打動了作者,也使讀者的內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瀾,所以最後一部分配樂朗讀,很多孩子有感而發,甚至有的眼含淚花。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8

  本篇課文後的練習題中,第三題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這四個詞語;第四題要求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說說對“熟能生巧,總剪,收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理解。《課標》“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要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向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所以,教學本篇課文,必須捨得花時間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上下功夫。理解重點詞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體會其內涵。

  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調皮蛋“、”刁難“、”挑剔“、”耍賴“等,其實是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襯托了她的心靈手巧、技藝精湛。

  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重點詞句,學生才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9

  《姥姥的剪紙》為我們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的人都讚不絕口。姥姥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他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擇菜、淘米、餵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勞作,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

  這麼一個慈祥、勤勞、剪紙技藝精湛的姥姥,深受學生的喜歡。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抓住“剪紙”這條貫穿全文的線索,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讀體會人物形象,比如“神”、“嘖嘖讚歎”、“熟能生巧”、“拴”等,讓學生從正面和側面感知姥姥的特點。再比如“數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這句話,透過分析其中的幾個剪,讓學生透過想象表達,體會姥姥的勤勞。

  教學過程中,我還隨時穿插口語表達訓練,比如透過文中的三幅圖,請學生想象,並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數九隆冬剪……甚至摸黑剪”,姥姥還會在什麼時候剪?等等。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0

  一、複習課文結構。

  1、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文章寫了三個部分的內容:剪紙贊人,我們看到了姥姥的心靈手巧,剪紙喻理,姥姥透過剪紙告訴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紙傳情,小小的剪紙卻傳遞著濃厚的祖孫情。

  2、三個部分都在寫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孫情放在第三部分著重描寫。好,今天我們進一步來學習課文。

  二、剪紙贊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紙贊人。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靈手巧具體表現在哪兒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裡翻來折去,便要什麼就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姥姥心靈手巧呢?

  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來折去、無所不能

  (這個句子寫出了姥姥剪紙工具雖然簡單,但作品內容廣泛,也說明了姥姥的確是剪紙行家,“無所不能”。)

  句子二:

  “我從小就聽人嘖嘖讚歎:‘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

  同學們,這句話中鄉親們僅僅是在讚歎姥姥剪什麼都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形象逼真)

  除了動物,姥姥還會剪什麼?書上怎麼說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託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你從哪兒看出姥姥的心靈手巧?(體會“左鄰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

  你又是從哪兒可以看出她的心靈手巧呢

  三、剪紙喻理。

  1、過渡:姥姥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在剪紙的過程中還教會我一個道理——到底是什麼道理呢?我們接著學習第二部分。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這一部分,想想教會我一個什麼道理?

  3、透過什麼事例寫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學生試著說一說。

  5、課文為什麼要著重刻畫我的“調皮蛋”、“刁蠻”、“耍賴”呢?

  6、過渡:同學們到這裡作者覺得還不能說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還加了一段。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1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20xx年11月3日我非常有幸聆聽了陳葉青老師執教的《姥姥的剪紙》第二課時,在教學過程中,陳老師緊緊抓住“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姥姥心靈手巧、勤勞善良”這條線索,帶領學生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心情感世界。

  片斷一:

  師:“刁難”是什麼意思?

  生:故意為難別人。

  師:文中的刁難是指——

  生:一天,我用雙手死死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黑剪窗花。這就是一次“刁難”。

  師:挑剔

  生:在細節中過分的找毛病。

  師:耍賴

  生:使用無賴的手段、抵賴。

  師:調皮蛋

  生:頑皮

  師:為什麼文中用這些詞語?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反襯了姥姥剪紙的技藝嫻熟……

  反思:對於以上四個詞語的理解,光理解詞語是浮於淺表的,陳老師並沒有停住,而是深入地引導學生“體會其表達的效果”。課文是“姥姥的剪紙“,作者著力描寫的主要物件自然是姥姥。可作者為什麼要花上較多的筆墨,用上“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等詞語,來表現“我”的頑皮、淘氣甚至於近乎無賴呢?陳老師切入時機,引導學生理解這裡運用的是反襯手法,目的還是表現出姥姥的剪紙技藝,“我”的“刁難”、“挑剔”、“耍賴”,有力的證明我是個“調皮蛋”,而我越是調皮搗蛋,越是能夠顯示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其高超的剪紙技藝,非同尋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令人由衷讚歎。另外,“我”的“調皮蛋”形象地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和慈祥。陳老師這樣的教學教學設計>設計,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滲透了學法指導。顯然,教者的處理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片斷二:

  師:“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結合你生活中的體驗,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熟能生巧”是什麼意思?

  生: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從中找到竅門。

  生:姥姥如此熟練,因為老是不斷地剪。

  生;姥姥“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就是對“總剪”的具體說明。

  師;“準頭”的意思?

  生;心中有數

  師:出示練習說話:

  熟能生巧,總,。

  生:熟能生巧,總背,就能默出來了。

  生;熟能生巧,總學習,就能考上大學了。

  ……

  反思:陳老師這樣的教學教學設計>設計很好。透過引導學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中感悟姥姥的話是經驗之談,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姥姥為什麼如此熟練,下面的“總剪”二字透露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麼,剪起來才能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學過程中,教者引導學生練習說話,我覺得學生的說話練習還需老師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紙那樣,因為不斷地練習,反覆地實踐,達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從而進一步體會姥姥的話中寓意!

  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向陳老師學習,就《姥姥的剪紙》這課,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讓學生明白做什麼事都要有恆心,有毅力,勤練不止的道理,同時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2

  《姥姥的剪紙》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裡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

  整篇課文語言優美,情感飽滿。“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我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透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我先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透過課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到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3

  師:這是我們對姥姥的一個初步印象,讓我們再讀課文,姥姥的形象就會更加清晰,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6)自然段,用鉛筆畫出表現姥姥心靈手巧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你的體會。

  生讀。

  全班交流。

  師: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託著的小屯裡,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

  師: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1:姥姥光結善緣,剪出來的窗紙貼滿了太平原託著的小屯裡。

  生2:左鄰右舍的窗戶上都貼著姥姥的剪紙,說明奶奶人緣好,有求必應,同時也告訴我們姥姥的心靈手巧。

  師:還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裡翻來折去,便要什麼有什麼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

  師:哪些詞體現了奶奶的心靈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來折去”、“要什麼有什麼”、“無所不能”。

  師:你能把這一句話讀一讀嗎?

  生讀。

  師:評價一下,他哪兒讀得好?哪兒讀得還不夠?

  生:“無所不能”讀得好,“普普通通”還不夠。

  師:你能再把他讀一下嗎?

  生讀。

  師:還有什麼句子?

  生:我從小就聽人嘖嘖“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

  師:你也找到這樣的句子了嗎?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體會到了姥姥剪什麼像什麼,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別人一直對姥姥嘖嘖稱讚。

  生3:姥姥竟然能把紙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師:說得真好。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體現了姥姥的心靈手巧,剪紙技藝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紙剪紙栩栩如生的東西,這多神啊!你能把這句讀好嗎?

  生讀。

  師:我相信大家會比他讀得更好。

  生齊讀。

  ……

  ……

  [反思]

  這個片段是王龍老師重點講解姥姥心靈手巧的一個片段,我覺得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讓整節課有了一個精彩的開始,讓學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課文,體會重點,把握重點。

  教者在指導朗讀時體現了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讀,自己評價,自己改正,使學生少了很多的依賴,完全靠自己把課文讀好、讀細,讀得有感情。

  在整個教學中,他始終圍繞“心靈手巧”來講,讓學生自己找句子,自己體會,並把自己的體會寫在相應的句子旁邊。我覺得這樣的做法很好,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有些體會,如果不寫下來,讀過後就會忘記,如果寫下來,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筆頭,一舉兩得。

  在分析句子的時候,老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但這個體會並不是漫無目標的,老師在學生問答的時候,總提醒“心靈手巧”這個詞語,讓學生在縮小的範圍內尋找答案,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讓學生能更詳細地分析課文。

  雖然這一片段僅僅是整節課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學習。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4

  《姥姥的剪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採用了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之間動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課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表現了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課文中的插圖也較為形象地表現了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

  縱觀整篇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剪紙”一詞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又是情感變化和流露的載體。因此如果抓住這條主線,披文入情,就能走進姥姥與作者的情感世界。那麼,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去感受姥姥對“我”的深情以及姥姥與“我”相處時濃濃的親情呢?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覺親。”如果創設出文章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和氛圍,喚醒學生以往的感知體驗和美的記憶,學生才會漸入佳境,體會到作者的胸臆。為此,教學中,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緻,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瞭解。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麼能“熟能生巧”,怎麼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麼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讀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姥姥與“我”的對話,使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紙的意思,不解地發問,到看得懂剪紙的意思,熱情地交談,以至到後來纏著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紙把“我”與姥姥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學生透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讓學生進行動情地朗讀來感受姥姥與“我”相處時融融的親情。為了加深學生對姥姥與“我”情感的理解,我還將這部分內容中的幾幅“牛兔圖”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學生明白這些“小兔騎牛圖”“老牛小兔啃草圖”等等,意思是說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幹活,就好象姥姥對“我”的喜愛與呵護。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著作者後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教室裡一片安靜,有的學生感動得甚至要流淚了。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並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由此看來,閱讀本篇課文我們只要引導學生透過課文中的文字,展開豐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學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對姥姥勤勞的讚美和對姥姥的依戀。學生一旦展開了夢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靈性火花,從而達到語文感覺的細膩敏捷,促進心靈的詩化。

《姥姥的剪紙》教學反思15

  《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姥姥剪紙技藝高超,廣結善緣,以及我與姥姥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透過教學,要讓學生讀懂故事情節,準確把握人物特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個部分:感受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和祖孫之間的濃濃親情。剪紙技藝的高超顯而易見暫且視為明線,祖孫親情雖不強烈外顯,但是綿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線。雙線交織,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齊頭並進,敘事與抒情攜手向前,合成課文的主脈。教學時,我們依照這條主脈前行,一定能夠達到理想教學目標實現的彼岸。

  題目《姥姥的剪紙》明確告訴我們,剪紙是中心詞。適當的進行剪紙知識的介紹,對於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有幫助的。我們可以展示播放剪紙的圖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樂,簡介一下剪紙藝術的來龍去脈。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剪紙的美,還能極大的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課文很長,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那麼教學起來一定顯得雜亂的。讓明線更明。我們可以先來感受一下姥姥剪紙藝術的高超。第一層次,書中左鄰右舍對於姥姥剪紙的評價怎麼樣?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寫別人眼裡姥姥的剪紙是個什麼樣子。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在書上進行批註,嘗試著用一個句子,或者一個詞語甚至一個字來概括。預計學生的答案如下:無所不能嘖嘖讚歎神瞭然後我們一起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更深刻的理解這些詞語所蘊含的情感。進而瞭解姥姥在鄰居們的眼裡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心靈手巧、廣結善緣,有求必應、勤勞善良這些關鍵詞透過咀嚼,讓姥姥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然後再次透過朗讀讓這種情感感受宣洩出來。真正在語言文字中走上一個來回。

  第二個層次,我們來尋找我眼中姥姥的剪紙是什麼樣子,這個應該是文章的四到六自然段。在我的刁難映襯下,姥姥的剪紙技藝反而得到更大的展示。這裡要特別注意我的所作所為對於姥姥的映襯作用。調皮鬼刁難耍賴等詞語形象地描繪出我天真的頑童形象。這個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襯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對熟能生巧含義的把握,這是一個難點。文中有一段話是最好的解釋: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難怪最熟悉不過了,難怪熟能生巧了。這不僅是剪紙的學問,還是幹好其他事情的學問。

  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文字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喜鵲登(梅)枝取其諧音喜上眉梢,尤為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圖個吉利,是咱們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姥姥其實正是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縮影。她的身上具有的特點大多也是中國勞動婦女都具有的。勤勞,善良

  第三層次:感受祖孫之間濃濃的親情。課文的剩下部分,以剪紙中的牛和兔代表姥姥和我的形象,透過剪紙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間的關係,揭示姥姥和我之間的依依親情。兔子是頑皮的,老牛是溫順的;兔子是活潑的,老牛是敦厚的。我也由最初的不解,到知道,並充滿了好感。

  最後,兔子長大了,老牛更老了,但是仍然滿是期待。此時,童年的剪紙已經融進了我的生命,姥姥的愛也已經深深的植根於我的腦海。

  剪紙不光是指姥姥擁有的一種高超技藝,還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聯絡的橋樑,更寄託了我對姥姥無盡的思念。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當然,這裡還是可以彌補的,以《姥姥,我想對您說》為題,進行續寫,不僅能積累語言,還可以昇華我們的情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