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5篇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

  《清澈的湖水》一課,用清新美麗的語言描述了湖水變幻的景色,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委婉。是學生學習,語言極富想想力,充滿了童心童趣。小潔的心理變化刻畫的細膩,語言,激發想象力的典範之作。教學中,我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學習,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人文教育。

  在備課時,我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選擇寫景的內容學習,在充分領略到景色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由感受具體形象的景美,昇華到領悟抽象的人美。

  在開課時我首先提示學生,什麼樣的湖水?讀出“清澈”的意思,然後提出問題,面對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在講課中我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反覆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文字中體會景色美,心靈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最終達到知與情的和諧統一。課文講完後,我啟發問學生“你想對小潔說什麼,對小男孩說什麼,對自己說什麼” 透過問題感悟到保護大自然要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

  反思這課,我覺得自己教學時對課文的閱讀指導方面做得還不夠。方法訓練還有待加強。應該在學生的回答問題方面多加的引導。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2

  在執教《清澈的湖水》這一課時,感受最大的就是學生對讀課文較感興趣,讀書較投入,爭先恐後地想要展示自己讀的本領,課堂氣氛因此變得活躍。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閱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課教學,感覺做得比較好的是 :閱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寫景色美的句子時,我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但是這節課,原本定於兩課時,卻花了三課時,光認寫生字就學了一節課,自己對識字寫字教學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講得有些繁瑣,就浪費了時間了。這一課時,感受最大的就是學生對讀課文較感興趣,讀書較投入,爭先恐後地想要展示自己讀的本領,課堂氣氛因此變得活躍。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閱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課教學,感覺做得比較好的是 :閱讀課文,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寫景色美的句子時,我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但是這節課,原本定於兩課時,卻花了三課時,光認寫生字就學了一節課,自己對識字寫字教學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所以講得有些繁瑣,就浪費了時間了。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3

  透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完美。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潛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到達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述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透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述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完美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透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透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完美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說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潛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透過想象,比較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述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透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說說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透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比較,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纂著麵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著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不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呢?”學生卻說:“不用急,能夠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裡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此刻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應感到高興。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4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的目的想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科學地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選擇寫景的內容學習,在充分領略到景色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即讓學生由感受具體形象的景美,昇華到領悟抽象的人美。

  一、這一課最大的努力就是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有選擇性,在學習中我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自由,並給足時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選擇去大膽地探索。變以往的“一言堂”為“群言堂”,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讓人人都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

  二、設計中還是想把激趣貫穿於整個教學中。

  透過創設不同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樂學的課堂氛圍。

  三、嘗試地創設了一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氛圍。

  培養學生“人人善問”的習慣。並透過激勵的語言滲透了質疑的方法;激發了學生“人人求新”的慾望。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給了“人人成功”的機會。對學生每一點成功及時給予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貫穿課堂始終。

  不足:學生對課文預習不夠深入,給學生的預設不夠靈活,同時老師語言激情做得還不夠,因此課堂不夠活躍,反映了學生這一教材備課不夠深入。

  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閱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組織了教學的全過程:

  1、整體感知、自主擇讀

  閱讀課文,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擇讀課文。這就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主宰閱讀教學的方式,把選擇權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寫景色美的句子時,我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教師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

  2、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課教學中,我引導“面對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麼?”學生說:“湖水很美麗”,我反問:“假如你去遊覽時,你會把垃圾扔進湖裡嗎?”等等,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有人會問,這不是教師的指令嗎?對。但構建的意義與傳統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學生自我實踐的基礎上的,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夥伴的關係,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3、 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對生活的聯絡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達到入神內化的地步,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激勵情感,再次深入課文情境。如:“你們已經畫出了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能美美地讀嗎?”可見,情感是教師、文字、學生之間的紐帶。

  4、 讀後互評,評後再讀

  學生讀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評議的作用。評議就是相互啟發、相互引導、相互指正、相互借鑑。評議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如:“能美美地讀嗎?”我指名學生讀,後滲入評價資訊,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多項交流,透過學生個體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領略語文學習的精彩與美妙。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課,這個單元主要圍繞“環保”這一專題。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質兼美,語言典範,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

  本課教學,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透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兩岸和湖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透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透過讀來體會。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課堂上透過朗讀、討論、想像、對比、玩味、觀賞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髮現美、感悟美,體會到了風景美與行為美的和諧,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針對本課特點,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關注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重點。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組織學生充分接觸文字,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字、句,擇讀課文。在初讀後,就拋給學生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的探索文字,找到四處寫景美的語段,並隨即進行分析指導。

  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的美。我透過圖片欣賞、聯絡生活場景,運用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每一個優美的詞都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腦海中,再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透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 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最後由讀變背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透過圖片的直觀感受和交流,不僅知道了湖面和鏡面的相同之處,更理解了什麼是“變幻的山巒。” 以上設計,在教學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興趣濃,發言積極,理解深入,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現了語文的三維目標。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5

  本節課我能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科學地對教材進行處理。本課教學我從“攥”和“扔”兩個字,切入文字,重點指導三段文字品讀文字。引發對話,開啟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門。以下是我本節課所做的一些嘗試:

  1、設計過程,儘量簡潔

  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品質精美,語言精美,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本節課我抓住兩個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魚活潑”三段話進行重點學習。教學環節清晰、簡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閱讀實踐。在自主感悟中,學生有機會,有足夠的時間透過傾聽、觀察、閱讀去了解學習內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傾聽來自他人的聲音,來自思想的聲音。讓學生直面精美的短文,與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感悟作者美好的心靈。

  2、創設情境,積累運用

  精美的文字,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是內化語言的關鍵。學生書面語言的學習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將外部的書面語言內化為主體內部的語言的過程,尤其是要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這句話多次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在課前我思考怎樣讓孩子感悟到語言的特點,並能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運用。我採用反覆誦讀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孩子暢所欲言。在引導孩子們對這有趣的山石產生喜愛之情後,我順勢提出“你有什麼好辦法快速地記住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開動腦筋各找各的好辦法,有的說:“用心多讀幾次。”有的說:“想動作記。”還有的找到動物的順序:“青蛙――雄鷹――石兔、石龜”這些都不失為誦記的好辦法。然後讓孩子們各自用自己的好辦法記一記,比比誰最先記住。這樣一個長長的句子要記下來就不再是難事了。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把在這裡習得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學習之中。

  常言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要誦記的內容感興趣了,才會有想要記下來的慾望。課文中以優美的語言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在引導學生感受湖水清澈時,當學生讀到:“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她覺得自己像在天上飛,又像在水裡遊。”我選取多張相關的優美的圖片,圖文並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欣賞的過程中讓畫面迴歸成語言文字,深深印入腦海。使語言文字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形成生動的畫面。《學習的革命》一書指出:“大腦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緊密地與長期記憶儲存系統相連。”心理學原理也告訴我們“高度情感因素的內容,我們都會很容易記住。”因此,運用一切手段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孩子的情感。學生一旦被課文表達的豐富細膩的情感所打動,那麼這種情感就能成為記憶內化語言的催化劑。

  3、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課教學中,每一重點段落學習之後,我都會落到“面對這樣的美景,你捨得破壞它嗎?小潔是怎樣做的?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夥伴的關係,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4、整合平臺,拓展提升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課堂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自己處在引導者的位置上。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寫景色美的句子時,我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體驗。由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給足時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選擇去大膽地探索。變以往的“一言堂”為“群言堂”,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讓人人都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本課教學我始終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生走進文字,感受文字,穿行文字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語感、積累運用的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從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到通讀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據句子的理解難易、情感濃淡,以及環節設計的先後,處理手段的輕重,選擇“讀”的不同形式,提出“讀”的不同要求,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在理解課文之後,我引導孩子們與文字中的小夥伴展開對話:小潔手中攥住的僅僅是麵包紙嗎?她還攥住了什麼?男孩扔掉的僅僅是香蕉皮嗎?他還扔掉了什麼?孩子們針對兩個小夥伴的行為,透過“攥”和“扔”的對峙,去比較,去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學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字閱讀的層次,充滿了智慧的火花。同時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滋潤,得到了哺育。在對話中明晰了保護環境、熱愛自然這一主題。本文最後我及時總結:“同樣兩個手上的動作,這一收一放,美麗只差那麼一點點,願我們都能像小潔一樣,攥出一份美麗,一份美好的生活環境。”使主題進一步得到昇華。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6

  前不久,我到南寧觀摩了“名師大課堂”暨校本教研研討活動。回來後,在本校利用遠教教學光碟借班上了一節公開課——《清澈的湖水》。

  我教學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碟教學過程組織課堂教學;出發點是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因此,在教學中,我按照光碟中的步驟實施教學,學生思維活躍,學得輕鬆,訓練也紮實,較好的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這節課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是按照光碟的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但光碟中的每節課都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我們在播放的時候,還必須同時組織本班的學生按照光碟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有了播放光碟的教學活動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過程,教學時間比一般的課堂教學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學任務不能與光碟同步完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課後的評課中,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光碟中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我們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相同部分可以省略播放,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同事們的意見很好,以後我要借鑑同事們的做法努力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是課堂中不能隨機應變。表現在課前匯入沒有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變化而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致使匯入效果不好,不能體現預定意圖。開始,我首先提問:“你喜歡我們的校園嗎?”學生回答:“喜歡。”我接著問:“為什麼喜歡?”本意是讓學生說出喜歡自己的校園的原因,或者是“我們的校園景色優美”,或者是“校園四周風景也美”之類,進而引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裡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沒想到學生的回答是:“我喜歡掃地。”——我們這兒每天早讀之前,各班都先打掃清潔區——課堂教學出現了與課前的設計不一樣的情況。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有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教學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生拉硬扯地“引導”學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結果這個環節花了不少時間,匯入效果很不理想。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是“優美的環境需要我們每個人精心呵護”、“景美,人的行為也要美:保護環境衛生”的主題,如果我根據課堂中出現的這一新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成:“很好,我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本班清潔區,說明我們同學保護校園環境衛生的意識很強。校園是大家的,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來共同愛護,你們說是嗎?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另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裡的遊人又有怎樣的行為?”這樣的匯入,比原來的切題,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透過學校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上課、評課、反思,既解決了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又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力求縮小自己與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差距,可以說獲益匪淺。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7

  《清澈的湖水》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句子中大量使用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讓人浮想聯翩,班上的小傢伙們非常愛讀,課文的理解拓展很快就完成了,我靈機一動,進行了深一步的拓展理解。

  我先是把課文中三個很經典的句子打在螢幕上:

  看,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

  這邊的山石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

  半山腰的石龜、石兔,好像正在賽跑呢!

  然後說比喻句的三要素:本體、比喻詞、喻體。

  分別對三要素用兒童式的解釋詞來解釋,本體:用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喻體就是我們看到的這樣東西在我們腦海裡像另一樣想到的東西,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我們想到的,感覺到像的,而比喻詞則是:像、好像、彷彿、正如。

  教完這些,小傢伙們就開始找了,山石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青蛙是我們腦海裡想到的,我覺得山石像青蛙。於是,我開始讓他們找比喻句。說比喻句。我相機問:湖水像一面鏡子,湖水還像什麼呢?有的說湖水像玻璃,像畫布,像翡翠,還有的說像照相機,把天上、兩岸所有的景物都照在湖水裡。這時胡哲暢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湖水像夢想,因為我做夢的時候,夢想裡是一片藍色的,還有波紋,我看電視時,當人們開始做夢時也是出現一個藍色的有圈圈波紋的框框,裡面就裝著人們的夢想。他一說完,教室裡響起一片掌聲。

  但是,有些小傢伙會把擬人句當作比喻句,這也是一個難點。

  我不得不花費一些口舌去教會他們區分比較,比喻句裡面一定要出現喻體,有“像、好像、彷彿、正如”這些詞語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它可能是擬人句、誇張句,關鍵是看有沒喻體。

  其實,我並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拔高了他們,但是,我覺得這樣教很快樂!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8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課,這個單元主要圍繞“環保”這一專題。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質兼美,語言典範,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

  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動的課離不開老師豐富的語言魅力,這堂課我的評價和激勵語言還不夠豐富,啟發語言的魅力還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細緻地挖掘。但本堂課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感悟深刻,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品味了語言,感受了情感的薰陶,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潛力。”本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以遊覽清澈的湖水為情境,抓住重點句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字,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創設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學生學習興趣起源於情境的創設,我以遊覽欣賞美景為情境貫穿整個課堂,學習課文時,把孩子們帶入情境中去透過美妙的文字欣賞美景,感受美,愉悅情緒。學生透過欣賞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裡快樂的小魚等景色,真切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麗。

  二、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關鍵在於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我在教學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我提問:小潔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樣在這美麗的畫卷中游覽,他們是怎樣做的呢讓學生自由讀四五自然段,畫出描述小潔和小孩的句子。這種方式,我用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啟發語言,培養了學生自學的習慣。

  學生找出描述小潔和小孩的句子,透過反覆朗讀後,從中進行比較展開討論:小潔和小孩,你最喜歡誰,並說說為什麼這些引導性的指向,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學生由自學到討論,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大膽表達觀點的主體性,以到達共鳴感悟小潔的心靈如清澈的湖水一樣美麗。這一環節,我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學習,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人文教育。

  三、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低年級閱讀教學以讀為主,讀要有目的,讀要有層次。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力求每次朗讀都到達一個不同的朗讀效果,每次朗讀都上升一個層次,循序漸進,讀有進步,讀有所獲,展開朗讀訓練時,朗讀的方式要多樣化,我採用了比賽讀、表演讀、師生配讀等,學生個別讀時,始終不忘及時評價,促進學生互評互學的朗讀興趣,到達對資料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四、拓展思維,積累語言。

  一堂有生命的課,不僅僅僅是課文中的知識,還應帶學生走出課堂,拓展思維,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做到真正讓課堂活起來。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描述細緻,景色美,文字更美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我引導學生欣賞完山石和湖水的美景後,啟發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出示了重點句:1、湖水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

  2、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一個像字把湖水山石寫得美極了,啟發學生仿照句式練習說話:_____像________。

  學生大膽想象,爭相發言,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自然地感受句子的美妙和環境的優美。不足之處: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學生讀的機會還是有所欠缺,個性是描述景色優美的語句讀得太少,而且,讀的方式也比較單調,只採用了指名讀、範讀、齊讀等幾種最常見的方式,個性是第三自然段,學生幾乎沒有好好地、完整地讀過。寫字指導,在平時,我就十分重視,從一年級的一筆一劃,每字必教,到之後教重點筆畫,重點字。因為這一課要寫的八個字當中,其他六個都是左右結構的,我想把他們放在第二課時一齊教,所以這節課就只教學“失”“覺”兩個字,口頭擴詞,講容易錯的筆畫,都是平時一向在做的。但學生練字後沒有及時展示、評價,這成為本堂課的又一個遺憾。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9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課,這個單元主要圍繞“環保”這一專題。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因為這課文質兼美,語言典範,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

  針對本課特點,我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保護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為重點。因此,再教學中,我力圖從學生的理解出發,組織學生充分接觸文字,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經驗、情感出發,抓住重點字、句,擇讀課文。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首先在教學開始,讓學生複習生字詞,為本節課的閱讀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學習課文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情景和心理情境。

  其次是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我抓住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即三、四自然段,引導學生提綱挈領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而且為深入閱讀課文找到了突破口。以下的教學,我緊緊從這兩段入手,透過朗讀、討論、想像、對比、玩味、觀賞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髮現美、感悟美,體會到了風景美與行為美的和諧,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最後,我又透過第五段的描寫,讓學生再次進行對比,結果學生不僅加深對文字的感受,而且將語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構。

  以上設計,在教學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興趣濃,發言積極,理解深入,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0

  在《清澈的湖水》教學中,我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學習,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人文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點感悟,巧妙銜接。

  圍繞“你從哪裡讀出湖水非常清澈”這一問題,讓學生自主感悟,學生找得很好。我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引領他們有重點地學習了以下句段:

  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船頭兩側翻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波紋。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她覺得自己好像在天上飛,有好像在水裡遊。

  (為什麼小潔會產生這種感覺呢?)學完這一段,我問學生:“湖水裡都有哪些變幻的山巒呢?”把學習內容巧妙的銜接到第二自然段。

  喲,清澈的湖水裡有許多小魚在遊。一條銀白色的小魚躍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像在給遊人表演呢!

  二、對比行為,深化主旨

  教學時,對於小孩和小潔不同行為的對比,我以“湖面上變得滿是皺紋”一句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會“皺紋”,有同學說與“波紋”是近義詞,我說不是,同學說就像人臉上起了皺紋。我趁機說是擬人修辭,讓同學去品味“皺紋”一詞用到這兒突出了小孩行為的不美,進而自然理解小潔心靈美以及保護環境主旨。

  三、讀寫結合,創造語言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寫細緻,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充滿了想象色彩。我透過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領悟了“正要跳起”、“展翅欲飛”這兩個詞語的魅力。又讓學生觀察遠處的山石進行仿寫訓練。學生大膽想象,爭相發言。“遠處的山石像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遠處的山石像一隻只在花叢中飛舞的蝴蝶。”“遠處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老虎。”

  本節課中,學生們充分地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仿寫訓練都比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的特點。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受到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1

  在這次公開課上,我講的是《清澈的湖水》,自己感覺不佳,似乎自己的設計並沒有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而且學生不能有效地進入課堂的情景跟上教師的節奏,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這節課雖然我每個環節設計的都沒有什麼缺漏的地方,但還是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低年級的課堂應該是生動的、有吸引力的,而在我的課堂中卻缺少這一點。首先我感覺自己“造境”造得還不夠,雖然一直努力想把學生帶入那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情境中,無奈自己的語言匱乏了些,難以為學生營造出那種詩情畫意的氛圍,所以學生也難以透過朗讀發自內心地表達他們的情感。而為什麼自己能在紙上表達,一到口頭上語言就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不能感染學生呢?王老師對我說,這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除了自身的文學語言修養,還得靠平時在課堂上多加磨練。當然這一節課中自己對整個課堂環節安排還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且也因為預計時間太緊,心中對時間掌握也沒個底,不免會在心中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在上課過程中因為要不斷地根據時間臨時刪減課堂環節也就讓自己無暇去打造自己的課堂語言,甚至對學生的回答也不能做出非常好的評價與回應,可說是個很大的遺憾。由此看來,對於一個還沒有非常成熟的課堂機智的教師來說,有充分的預設才可能從容地去應對課堂生成,否則只能亂了陣腳。

  其次,可以說“朗讀不夠,不到位”是這堂課最大的敗筆。設計初衷是想把整堂課定位為“品讀為主”,讓學生充分感受湖水的清澈,因發自內心地對大自然的喜愛從而自然而然地激起對破壞環境者的譴責和痛恨,以及對自覺保護環境行為的一種肯定和讚許。然而還是因為時間的關係,使得這節課的朗讀顯得蜻蜓點水,既不能很好地表達孩子的真情實感,也使得朗讀很不充分,甚至最後來不及從部分回到整體好好通讀整篇課文,那麼“以讀代講,讀中感悟”這個理念在這堂課上就不免流於形式了。

  這節課一是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練,跟大多數老師一樣有著羅嗦,瑣碎的特點。二是因為問題太細瑣,該問不該問的都喜歡和學生來個對答,總是怕學生還學不懂,也就是分析課文,整合教材的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三是因為不捨得放棄,總想把精彩的環節在一堂課中展示,而不能給自己的課堂時間來個很好的預設。我想也許也是因為自己平時課堂太隨心所欲的結果,在平時課堂中也應該有意識地磨練自己,才能逐漸實現對整堂課調控自如。我想,今後這也應該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總之,再一次自己預料中的課堂表現讓自己一直以來存在著的某些教學能力上的缺失如在放大鏡下一般被放大百倍,讓自己也恍然醒悟,知道不能再繼續,知道今後該改進的方向。但我相信只要意識到了就一定會有行動,只要行動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2

  透過《清澈的湖水》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同學們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小潔心靈的美好。增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效果較好,基本達到了事先的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透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透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透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說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能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透過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透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說說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在教學第2課時時,讓學生透過把小潔與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小潔的心靈美。

  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可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纂著麵包紙。她跨步上岸,四處張望,好象在尋找什麼。忽然,她眼睛一亮,飛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問題“她四處張望,在尋找什麼?眼睛一亮,看到了什麼?飛快的向前跑去幹什麼?”原以為學生會跟著課文走,可他們的答案卻千奇百出。(去找魚網撈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著找廁所等等。)當然也有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的。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不說找垃圾桶扔麵包紙呢?”學生卻說:“不用急,可以等一下扔,或者帶回家扔。”聽到了這樣的回答,你能給以否定嗎?其實我清楚,他們心裡早有了課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覺得那太普通了,太沒創藝了。現在的教學是開放的,多元性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我能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科學地對教材進行處理。本課教學我從“攥”和“扔”兩個字,切入文字,重點指導三段文字品讀文字。引發對話,開啟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智慧之門。以下是我本節課所做的一些嘗試:

  1、設計過程,儘量簡潔

  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品質精美,語言精美,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本節課我抓住兩個字“攥”和“扔”和“山石美、湖水美、小魚活潑”三段話進行重點學習。教學環節清晰、簡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自主的閱讀實踐。在自主感悟中,學生有機會,有足夠的時間透過傾聽、觀察、閱讀去了解學習資料,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傾聽來自他人的聲音,來自思想的聲音。讓學生直面精美的短文,與作者交流完美的事物,感悟作者完美的心靈。

  2、創設情境,積累運用

  精美的文字,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是內化語言的關鍵。學生書面語言的學習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將外部的書面語言內化為主體內部的語言的過程,尤其是要把課文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文中描述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這句話多次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在課前我思考怎樣讓孩子感悟到語言的特點,並能在理解積累的基礎上運用。我採用反覆誦讀的方法、理解想象的方法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孩子暢所欲言。在引導孩子們對這搞笑的山石產生喜愛之情後,我順勢提出“你有什麼好辦法快速地記住這句話?”這時孩子們開動腦筋各找各的好辦法,有的說:“用心多讀幾次。”有的說:“想動作記。”還有的找到動物的順序:“青蛙――雄鷹――石兔、石龜”這些都不失為誦記的好辦法。然後讓孩子們各自用自己的好辦法記一記,比比誰最先記住。這樣一個長長的句子要記下來就不再是難事了。我相信孩子們必須會把在那裡習得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學習之中。

  常言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要誦記的資料感興趣了,才會有想要記下來的慾望。課文中以優美的語言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在引導學生感受湖水清澈時,當學生讀到:“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她覺得自己像在天上飛,又像在水裡遊。”我選取多張相關的優美的圖片,圖文並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欣賞的過程中讓畫面迴歸成語言文字,深深印入腦海。使語言文字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構成生動的畫面。《學習的革命》一書指出:“大腦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緊密地與長期記憶儲存系統相連。”心理學原理也告訴我們“高度情感因素的資料,我們都會很容易記住。”因此,運用一切手段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孩子的情感。學生一旦被課文表達的豐富細膩的情感所打動,那麼這種情感就能成為記憶內化語言的催化劑。

  3、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如本課教學中,每一重點段落學習之後,我都會落到“應對這樣的美景,你捨得破壞它嗎?小潔是怎樣做的?這些指向性的語言,就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學生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忙想到。教師和學生要看成合作夥伴的關係,這才是有生命的語文教學。

  4、整合平臺,拓展提升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課堂中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自己處在引導者的位置上。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描述景色美的句子時,我沒有指令性的語言,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取,學生喜歡哪句就讀哪句。在學生讀時注意傾聽,抓住問題的關鍵,再點撥、引導,深化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感悟,體驗。由學生選取感興趣的資料,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給足時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選取去大膽地探索。變以往的“一言堂”為“群言堂”,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讓人人都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本課教學我始終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生走進文字,感受文字,穿行文字的過程。能夠幫忙學生理解課文、訓練語感、積累運用的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從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到通讀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據句子的理解難易、情感濃淡,以及環節設計的先後,處理手段的輕重,選取“讀”的不同形式,提出“讀”的不同要求,從而到達相應的教學目的。在理解課文之後,我引導孩子們與文字中的小夥伴展開對話:小潔手中攥住的僅僅是麵包紙嗎?她還攥住了什麼?男孩扔掉的僅僅是香蕉皮嗎?他還扔掉了什麼?孩子們針對兩個小夥伴的行為,透過“攥”和“扔”的對峙,去比較,去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學生的理解超出了一般文字閱讀的層次,充滿了智慧的火花。同時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滋潤,得到了哺育。在對話中明晰了保護環境、熱愛自然這一主題。本文最後我及時總結:“同樣兩個手上的動作,這一收一放,美麗只差那麼一點點,願我們都能像小潔一樣,攥出一份美麗,一份完美的生活環境。”使主題進一步得到昇華。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4

  《清澈的湖水》是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環保教育的文章。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學生的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學生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據新課改精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指導,透過“自讀自悟”來理解課文內容,結合文章圖文並茂的特點,啟發學生思考想象,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薰陶;透過自我感悟,昇華主題,並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生活化”。

  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的美,這就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我透過圖片欣賞、運用想象、配樂感悟,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每一個優美的詞都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腦海中,再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湖水和山石的美,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如:透過圖片欣賞、想象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每一個優美的詞都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腦海中。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個句子是個比喻句。再透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說話,山石還像什麼?並用“像”練說比喻句,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字。最後再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在反覆的讀和說中使學生感受湖水和山石的優美,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透過圖片的直觀感受和交流,不僅知道了湖面和鏡面的相同之處,理解了什麼是“山巒。”

  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讓學生透過與文字、作者多種形式的對話交流,不僅欣賞到了美的景色,積累了美的語言,更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為下文小潔的心情變化作了鋪墊。

《清澈的湖水》教學反思15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課,這個單元主要圍繞“環保”這一專題。本課旨在透過小潔在遊覽湖水過程中,不隨手亂丟果皮紙屑,愛護環境的事,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篇課文質兼美,語言典範,貼近兒童生活,既能使學生透過文字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環保”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啟迪。

  走下課堂,我深深地思考:一堂生動的課離不開老師豐富的語言魅力,這堂課我的評價和激勵語言還不夠豐富,啟發語言的魅力還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細緻地挖掘。但本堂課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感悟深刻,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品味了語言,感受了情感的薰陶,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樹立“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體驗,在讀中訓練學生語感、思維和表達能力。”本課教學,我以讀為主線,以遊覽清澈的湖水為情境,抓住重點句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字,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一、創設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學生學習興趣起源於情境的創設,我以遊覽欣賞美景為情境貫穿整個課堂,學習課文時,把孩子們帶入情境中去透過美妙的文字欣賞美景,感受美,愉悅心情。學生透過欣賞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裡快樂的小魚等景色,真切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麗。

  二、讀有所思,讀有所悟。

  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關鍵在於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我在教學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時,我提問:小潔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樣在這美麗的畫卷中游覽,他們是怎麼做的呢?讓學生自由讀四五自然段,畫出描寫小潔和小孩的句子。這種方式,我用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啟發語言,培養了學生自學的習慣。學生找出描寫小潔和小孩的句子,透過反覆朗讀後,從中進行比較展開討論:小潔和小孩,你最喜歡誰,並說說為什麼?這些引導性的指向,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深層含義,學生由自學到討論,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大膽表達觀點的主體性,以達到共鳴感悟小潔的心靈如清澈的湖水一樣美麗。這一環節,我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學習,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人文教育。

  三、讀中生情,以情促讀。

  低年級閱讀教學以讀為主,讀要有目的,讀要有層次。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

  地朗讀,力求每次朗讀都達到一個不同的朗讀效果,每次朗讀都上升一個層次,循序漸進,讀有進步,讀有所獲,展開朗讀訓練時,朗讀的方式要多樣化,我採用了比賽讀、表演讀、師生配讀等,學生個別讀時,始終不忘及時評價,促進學生互評互學的朗讀興趣,達到對內容的感悟,對情感的共鳴。

  四、拓展思維,積累語言。

  一堂有生命的課,不僅僅是課文中的知識,還應帶學生走出課堂,拓展思維,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做到真正讓課堂活起來。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寫細緻,景色美,文字更美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我引導學生欣賞完山石和湖水的美景後,啟發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出示了重點句:1、湖水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2、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一個像字把湖水山石寫得美極了,啟發學生仿照句式練習說話:_____像________。學生大膽想象,爭相發言,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自然地感受句子的美妙和環境的優美。

  不足之處:

  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學生讀的機會還是有所欠缺,特別是描寫景色優美的語句讀得太少,而且,讀的方式也比較單調,只採用了指名讀、範讀、齊讀等幾種最常見的方式,特別是第三自然段,學生幾乎沒有好好地、完整地讀過。

  寫字指導,在平時,我就十分重視,從一年級的一筆一劃,每字必教,到後來教重點筆畫,重點字。因為這一課要寫的八個字當中,其他六個都是左右結構的,我想把他們放在第二課時一起教,所以這節課就只教學“失”“覺”兩個字,口頭擴詞,講容易錯的筆畫,都是平時一直在做的。但學生練字後沒有及時展示、評價,這成為本堂課的又一個遺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