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1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品德課堂不同於以知識的掌握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學科,在下課時已經基本能檢測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穫。也就是說在品德課堂上學生很難從一個量性的評價中看到自己在這門課程中的進步,對他們的道德情感的深化和學習興趣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品德課程低效的原因之一。
品德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形成的過程就是學生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的過程。品德課程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質性的評價外,還要重視課堂的拓展延伸,在具體的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並給予正確的評價。用公平、客觀、發展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鞏固道德情感。當學生在一次一次的生活體驗中不斷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認可時,成的道德情感就會得到很好的深化。
在《我愛做家務勞動》的教學中,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鞏固課堂上形成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課後佈置實踐作業讓孩子每天在家長的指導下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並請家長按老師的表格登記下來,班級根據孩子們的表格上登記的情況和家長的推薦進行評比,評選出“家務小能手”。 這種生活體驗活動,能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也能讓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讚揚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家務勞動的興趣,願意積極主動參加家務勞動。
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2
《學做家務》是培智教育綜合課程教材《快樂家庭》的一篇課文,由五幅圖和四個詞語、一篇簡短的課文組成。課文有三個自然段,先講“我”和媽媽一起做家務。再講晚飯後,“我”做餐後處理的家務。最後,講媽媽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使學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是一種美德。
一、從課題入手
出示課題後,朗讀課題, 提問:“家務活有哪些?”生:“掃地、拖地板、洗菜、洗衣服”等等,由於接近生活,又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AB層學生紛紛踴躍地回答;又提問:“你在家裡幫媽媽做了哪些家務?”A層學生用清晰的語言表述自己在家裡做家務。由此引入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題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朗讀指導
本課的語言簡短、樸實,教學時要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重點抓住“我”做了哪些家務,體會“我”愛做家務,幫媽媽做家務,能減輕她的負擔。
第一自然段中,“先……再……”這個句式的動作連續性,重點要讀出重音來表示突出、強調。
第二自然段透過連續的動作描寫,展現了“我”做家務的場景。朗讀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我”的動作,邊讀邊演。然後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注意“自動”這個關鍵詞,再進一步的朗讀,體現出了“我”自己願意去做餐後處理的家務。
第三自然段是一句話。指導朗讀時,要注意抓住關鍵詞“懂事、好孩子”,讀時要重讀,讀出開心的語氣,展現“我”高興的樣子。
三、理解課文
透過朗讀課文後,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可以提問: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請生在課文中標上小序號,理清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交代事情的時間、人物、事情。可以透過提問:“這段寫的是什麼時候,人物是誰,做什麼事情?”讓A層學生在段中找出或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人物和事情。抓住詞語“星期天下午”,讓學生理解只有休息時,才能幫父母做家務。再提問“我”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出示圖片,讓學生看圖練習說話,再進行動作演示,體會動作的先後順序,接著,出示不同的圖片,讓學生用“誰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的句式練習說話,擴充套件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自然段寫了“我”做家務。可以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提問:“寫的是什麼時候?“我”主動做哪些家務?”,然後讓學生指出“我”,觀察“我”做哪些家務。然後讓A層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圈出描寫“我”做家務時的動作的詞語“收拾、刷、掃、倒”,再透過動作演示,進一步的理解句子的意思,課件上用紅色字型把詞語“收拾、刷、掃、倒”,引導學生體會動作的連貫性。
第三自然段是一個句子。學生自由朗讀後,提問:為什麼媽媽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結合上文,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從而體會媽媽誇我的原因。教育學生要從小培養愛做家務的好習慣,懂得分擔或減輕父母的負擔。
綜合實踐活動家務勞動我能行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我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我的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權威性”,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更加開放了,注意走出課堂和書本,重視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前蒐集,課中交流,課後拓展”等這些對教學資源的利用形式在本課的教學中得以充分的體現。但是,我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一、有時重視了個性的張揚,忽略了習慣的培養。
二、重視了課堂的評價,但評價單一。
三、重視了用課件,忽略了科學合理。
總之,新課程教育理念讓我在教育教學中樹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方法。認清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教學的目標。使自己真正能夠在教學中發揮主導的作用。使音樂課教學有了新的改變和質量的提高。
評價是品德教育的一種輔助方法,具有反饋、導向和激勵功能。在思品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多元化激勵評價”策略,對學生的品德發展狀況和活動表現進行以激勵為主的綜合評價,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勵他們追求新目標的願望。
一、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在活動過程中,我始終重視、關注兒童積極主動的勞動態度,參與活動的熱情,透過觀察、分析、收集各方面的評價資訊進行,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如在活動中,我特別認真觀察學生,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隨時隨地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如“你真是爸爸媽媽的好幫手”、“你是愛勞動的好孩子”等激勵性的語言;又如獎勵學生“大蘋果”進行表揚等。)
二、注意評價的發展性: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比較,正視自己的進步與不足之處。如(“再努力一點,你就能成為家務小能手!”) 調動多元主體參加評價,兒童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相結合。這樣的評價,使兒童充滿了自信,有著更好的成功體驗,有利於兒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要繼續努力,特別是在教育教學中怎樣才能使激勵性評價更好地發揮作用,發掘和綜合利用好各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教育這些方面,還是值得我今後繼續探討、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