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母親河》教學反思

《我們的母親河》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的母親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的母親河》是山東美術版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中的第一課。在認真閱讀教材後,我將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道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市等地理常識。知道長江、黃河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知道母親河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

  2、透過網路、書籍等查詢有關長江、黃河概況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在交流與討論中加深對母親河的認識。

  3、激發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關注,樹立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小學生的`認識規律的特點,我將教學設計思路擬訂為“欣賞歌曲、匯入新課——自主探究,走近母親河——鞏固內化,歌唱母親河——交流討論,保護母親河”,努力營造和諧自主發展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上完本節課後我有如下感受: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努力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第三單元《尋找文明的足跡》是一個以地理知識為主的單元。地理是兒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需要透過地理知識來建立自身的空間感,瞭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因此在《我們的母親河》的教學中,多次出現地圖(中國行政區地圖;長江、黃河流域圖;長江、黃河水電樞紐圖等)引導學生讀圖,讓他們自己發現地圖中表達的與本主題相關的資訊。既有老師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又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2、關注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導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進行教學,以達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兒童的生活實際,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利用學生生活在長江邊上,非常熟悉長江的相關資源的實際,讓學生圍繞“長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展開討論,使學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與人的關係,是長江養育了我們,我們離不開長江。對母親河的熱愛、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體課件,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氣息,使教材“活”了起來。比如:播放課件:長江、黃河受到汙染的畫面。播放生活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感知母親河遭破壞的情況,生動直觀,使單調的說教感性化,使教學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更能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的母親河》一課包容的知識極其豐富,有地理的、有歷史的、有人文的、有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由於自身知識儲備有限,準備的時間不多,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偏重地理知識的學習,而對母親河人文性的挖掘還比較欠缺,同時也影響了情感目標的達成不夠好,沒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對母親河的熱愛。另外對於長江、黃河有關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還不太科學、準確,這都是值得今後進一步修改的地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