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功能想吻合。
活動前,我對班級幼兒的現有水平進行了初步的瞭解,發現孩子們對自己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多數幼兒不知道怎樣評價自己,從哪幾方面入手,更說不出自己的特點。可以看出孩子們不瞭解自己。根據孩子們的現有認知水平,在設計活動時,首先給幼兒建立正確的概念,其次是幫助幼兒從幾個方面梳理自己的特點。在活動中注重實踐和感受,幼兒透過建立正確概念——理解故事內容——動手製作卡片——各種形式講述——打扮班級樹等環節幫助幼兒瞭解自己、認識自己。幾個環節一氣呵成,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能充分地為活動的目標服務,特別是在活動中運用一瓶花,其用意是讓孩子理解特別和獨一無二的含義,這種方式直觀、簡單。
我設計的《特別的我》這節活動,在充分了解幼兒的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計的目標符合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因此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積極主動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的強烈願望。
開始部分,選用的歌曲《我很特別》非常貼近活動內容,很自然地帶領幼兒走進了《特別的我》。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引起幼兒集中注意,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第二個環節,老師帶來的“神秘的小客人“,一下子把幼兒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並使活動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讓幼兒帶著好奇心走進了活動課。這時,老師話鋒一轉,丟擲一個問題,引起幼兒的思考:什麼是特別?什麼是獨一無二?幼兒認真思考,組織語言,自主回答,對於幼兒的種種答案,我沒有用告訴的方法去評價幼兒的對錯。而是選擇了符合幼兒思維特點的直觀教學法,出示一瓶花,讓幼兒找出特別的,獨一無二的花,孩子們很快從白色花束中找出了一支獨一無二的紅花。並透過這一環節,巧妙地將“特別”和“獨一無二”的概念告知了幼兒,教卻不留痕跡。第三環節中的遊戲,揭開了神秘客人的面紗。當孩子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時,有的偷偷嬉笑,有的竊竊私語,還有的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這時課堂上充滿了愉悅、快樂、自信的氣氛。第四個環節,進入到了故事講述環節,怎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呢?我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將課件、教師生動的講述有機結合在了一起。我根據故事內容手繪了大量圖片並運用電腦進行製作成了課件。課件中的豹子形象鮮明、有趣,能深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同時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用自己的抑揚頓挫的講述,豐富的表情吸引了幼兒。在這個環節設計中,協作組的老師一起研討,大家感覺在自尊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點欠缺,為了幫助幼兒記憶,在故事中,我重新設計,合理融入了“自尊”這一概念的定義,幫助幼兒鞏固對“自尊”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第五個環節,是孩子們的討論環節。這一環節重點在於讓幼兒把故事中的內容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在設計中,我巧妙利用特別卡的作用,幫助幼兒從幾個方面梳理自己的優點。我所做的這些,旨在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自由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們的自信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法方面,我在活動中運用了很多個提問,每一個提問都是開放性、發散性的,孩子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充分關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向全體幼兒,特別是針對不同水平的幼兒,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使不同程度的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師幼互動時能尊重孩子、用心與孩子交流,而且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回答都能給予積極地回應和肯定,為孩子營造了、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環境。
在這個關節中,我設計了讓幼兒裝扮班級樹,把剛感知到的特別的這一經驗,在生活中得以運用。旨在讓幼兒在懂得班級樹之所以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是因為上面有每個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小朋友的特別卡。
在講述的環節中,因為有了特別卡的支撐,可以幫助幼兒梳理頭腦中的資訊,明晰自己的特別之處。由於幼兒有親身經歷和體驗,他們都很樂意表達和交流,透過相互的碰撞,建構新的知識經驗,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討論交流時氣氛融洽,使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後環節,孩子們圍著用特別卡裝扮起來的班級樹,一起高興的舞蹈,再次把活動氣氛推向高潮。整個活動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積極評價自己,但整節活動沒有給孩子留有時間進行他評,和講述聽到別人評價時的自我感受。在下次活動中應適當的增加該環節。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3
本課透過整理書包萌發做小學生的願望。並知道整理書包的重要性,學習整理書包,有初步的責任意識。在這節課上主要是讓孩子們對書包內該放些什麼、每天怎樣整理書包讓他們產生興趣,並加以瞭解。為了幫助孩子瞭解上述內容,養成自我服務的意識,並進一步激發他們當一名小學生的願望,我還讓他們來比賽整理自己的書包活動,並一起討論。在教學設計上,按照書本的教案原則:來上這節課。並對這節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不足點:
1、在教學中要重視關注全體學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發揮。
2、在孩子們整理書包時,沒有很好的給他們歸類,有些幼兒還特別的迷茫,和不知道該怎麼整理。
3、在課上也沒有讓更多的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書包,也沒能讓幼兒在互相欣賞中瞭解書包的作用,我只是請了一小部分幼兒來介紹自己的書包。
4、在幼兒自己整理書包時,也沒有也沒有給幼兒講明白書包有很多夾層,具體怎麼來把自己的書包歸類,也沒有講清楚。
5、如果我能在課上給孩子們第二次給書包分類,再次強調物品的分類,那孩子們可能還會更加記住每天應怎樣整理書包,會對這節更加感興趣的`。
孩子們透過這節課瞭解小學生也是有書包的,並會初步的給書包裡的東西分出一些簡單的類,這點還是可以的。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2
該活動方案的動畫素材來自於中央少兒頻道的動畫片《花園寶寶》,在原來的動畫片裡,小點點等小豆豆一家來野餐這個情景非常符合我們課題組
學會等待的主題。經過課題組討論決定,把它只剪下成開頭和結尾兩段,這樣既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不會使整個活動過分拖沓。
試教前,為了瞭解本班幼兒在生活中的等待經驗,得到很多可以在活動中預設好的回答,我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但當我問起等待的過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時,孩子們卻一時答不上來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知道。如果活動就此僵住,那下面的環節還怎麼進行呢?因此,為了拓寬幼兒的思維,我開始啟發道:平時在家裡你喜歡做的事情有哪些呢?其中哪些事情適合等待的時候去做?這裡我雖然換了一種提問的方式,卻更加貼近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的思路被打開了,回答也漸漸踴躍起來。看來,試教前不僅要準備好相關的教具,還要熟悉幼兒相關的經驗。如果經驗準備不足,就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這一點至關重要,能夠為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只准備了兩天時間,但是經過課題組老師的幫助和我的精心準備,活動的效果還是令人比較滿意的。由於本活動的情景來自於生活,這樣就要求教師善於把握生活中的點滴,並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幼兒各種各樣等待方式進行總結、概括。活動中,幼兒給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答案,如:裝潢房子需要等待。堵車需要等待。世博會排隊的時候搭個帳篷睡會覺。等等,可遺憾的是我沒有好好重視和肯定,而是很快地一語帶過,使整個環節進行得稍顯倉促,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也沒有被調動起來,這可能與我教學經驗的不足有很大關係。今後我將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不斷反思教學中的失誤,努力彌補這一缺憾。活動評析本次活動目標明確,符合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選擇了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內容,活動中幼兒積極性較高,懂得了在家、在園、在公共場所等待的重要性和可以等待的方法。活動形式多樣,教師將幼兒喜愛的動畫片花園寶寶製作成ppt課件,並採用分組繪畫討論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認同等待行為,學會在遊戲中等待,體驗等待帶來的滿足和快樂。活動過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緊湊,各個環節過渡自然,逐步遞進。作為年輕的宋老師,她能輕鬆自如的組織好各個活動環節,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靈活的應對幼兒的回答,針對問題啟發引導,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這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同時,透過活動的實施,也使我們深深體會到:
1、社會教育的活動應提供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援的良好環境,要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應透過各種活動形式來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
2、多種多樣的等待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一教育資源,讓幼兒學會從自身做起,真正的做一個講文明,守規則的好寶寶。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3
我們開展的社會活動《做守信用的孩子》,活動目標是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明白在生活中答應別人的事應該做到,體驗守信用給別人帶來的愉快。本次活動,透過創設木偶表演、討論猜想、繪畫等形式。整個活動以木偶表演的形式貫穿故事始終,引導幼兒學習、觀察、討論,讓幼兒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本次活動分三個環節完成,層次清晰。
第一個環節,分段進行木偶表演,故事《公園裡的約定》。引導幼兒理解“守信用”的含義。我邊表演木偶,邊講故事的前兩段,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波波答應樂樂什麼事情了?他做到了嗎?請每個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理解什麼叫守信用。講述第三段後,提問:樂樂為什麼沒回家?樂樂為什麼哭了?引導幼兒體會不守信用給別人造成的影響。邊表演邊講述故事的第四段,波波媽媽答應樂樂什麼事情了?天很晚了,波波媽媽能不能做完風箏?為什麼?講述最後一段故事:樂樂為什麼這麼高興?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為什麼?故事中誰是守信用的人?
第二個環節,引導幼兒結合生活事例進行判斷,進一步理解守信用。事例一:玲玲喜歡買大毛絨玩具,但玩具櫃裡放不下了,她答應再也不買毛絨玩具了,可是到了商場,看見毛絨熊,她非要爸爸買。事例一:鄰居家的小朋友跟著爸媽回了老家,強強答應替他們照顧小兔子,但是動畫片一開始。強強就不管小兔子了,他把照料兔子的事交給了媽媽。事例三:芳芳的媽媽給她買了一本新圖書,芳芳可喜歡了,每天讓媽媽給她講。班裡的同伴知道了,也想看一看他的新書。第二天,芳芳就把書帶給了小朋友。請幼兒自由討論,說說誰做的對,誰做的不對,為什麼?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含義。
第三個環節透過繪畫形式,引導幼兒表達和交流。請幼兒把聽到的故事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並講一講故事《公園裡的約定》,進一步理解守信用的重要性,要做守信用的人。
幼兒透過這個活動,懂得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在生活中做守信用的人。
大班社會活動的教學反思4
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遊戲中結束,從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是玩得開心,學的快樂的,本次活動是圍繞合作這個概念而開展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縱觀整個活動,整體感覺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波的,從活動效果來看,預設的教學內容是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活動通過幾個亮點有效促成預設目標的達成。
首先是材料的準備和利用,本著低成本低結構的原則,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用品及玩具,如:皮球、毛巾、筷子等,這些材料雖簡單常見,可在活動中卻被充分利用,孩子們易於操作,並在體驗中獲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自制的多媒體課件,畫面簡單明瞭,既能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畫面故事中的道理,也讓幼兒很好地得到啟發,進一步理解合作的道理。這個環節,教師無需作多的解釋,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較好地掌握了知識,達到預設目標。
其次,就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活動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學習。
在一些過度環節,我也做了巧妙設計,環環相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活動流暢。如:在開始部分,讓幼兒幫老師搬桌子環節,就直接匯入了活動,而且直指活動內容,無需過多的提示。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直觀易懂,讓幼兒進一步瞭解團結合作的意義。在討論活動時,我讓幼兒聯絡生活實際,說說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搬床、做值日等,用切身的體會,詮釋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結束活動,我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快心情。
最後,本次活動遵循了由淺到深的原則,對於重點和難點,我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遞進式的提問進行處理,這種提問方式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也使活動更活潑有趣。
但是,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它很難十分完美。因為預設的教案與現場教學往往難以達到一致和同步,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這個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環節還有待去調整和改進。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我班孩子比較活躍,在課前我強調了紀律,在討論活動時,孩子們有點約束,這種限制束縛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使幼兒討論時不夠積極主動,氣氛不夠熱。
2。幼兒操作環節,應先讓幼兒自己探索,讓幼兒有一個人完成任務和兩人、多人完成任務的對比情況,讓幼兒自己從中領悟到,要完成這些任務,做好這些事情,必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好,兒不要直接讓幼兒兩兩合作演示。
3。在活動結束環節,我設計的是遊戲,孩子們玩的太高興,有些鬧,應該要求幼兒遵守遊戲規則,對個別喜歡人來瘋的活躍孩子,要有及時提醒,讓孩子懂得無論在哪兒、做什麼都應守規則,讓孩子時刻有規則意識,這樣活動的內容也就更豐富。
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除了有許多的亮點部分,還應該是有一些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正因有了這些缺憾,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充滿了活力。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反思,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