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1

  《觀滄海》是七年級上冊的一首詩,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透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並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

  教學中,意圖透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去走近詩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詩人的胸襟和抱負。具體做法是結合多媒體,運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聲音,使學生與作者走得更近,從而更好地去感受詩人。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一點與學生們的詞語量匱乏有很大關係。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因此,在今後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去走進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2

  在我講完了這一節課之後,感覺也不是很好。總體上講,也許是自己把學生的能力估計得太低了。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去讀,去理解。但是,我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基礎知識確實很差。所以,在講解基礎知識部分時耗時過多。還有,我也沒有對這首詩歌進行翻譯,只是在提示學生哪些詞語值得我們去掌握,即需要知道它在這句中的意義是什麼。我分析完第一句,明確了這句交代了觀察的主體、地點、方位和觀察的物件後,就說“接下來的三句寫到了哪些景物?那麼同學們齊讀一遍找出這些景物” 。之後,又提問“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隨之就只將裡面的字的意義講解了而沒有翻譯。接著又提問“這些景物是不是真實的看得見的?也就是說是實景嗎?”。最後,再講寫虛景的那兩句及附文。另外,我這課的教學目標有:

  1、能讀會寫“碣、澹、竦峙”等詞語。

  2、理解、積累“澹澹、若、次、以”等文言詞彙。

  當然,在講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如太重基礎,學生沒預習等,所以,就使課文顯得支離破碎,感受不到課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更多的還是應該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分組讀、抽讀、男女分讀等)去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以後的詩歌教學中,我應該更加註重朗讀的重要性以及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3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由於趕教學進度,誦讀教學的作用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的熱情,在《觀滄海》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我用誦讀貫穿了整節課堂。

  在課前的匯入過程中,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赫赫戰功和顯赫的軍事、文學地位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誦讀教學環節。

  首先教師範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入為主。然後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第三步是賞析詩歌。讓學生透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於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

  (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於啟用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緻,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後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於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透過對這次彙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託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4

  《觀滄海》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透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並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是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一節課下來,感覺優點寥寥,而問題多多。

  (一)成功之處:

  1.在教學設計上重點突出,方法明確,環節齊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也基本落實到位。多數學生能感悟到詩歌的意境及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2.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引導學生從實景的具體描繪到虛景的想象誇張;從實景中感悟祖國美麗的山河,體驗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到虛景中感悟詩人博大的胸懷及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循循誘導,水到渠成,從而促進了目標的達成,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注重了古詩詞的學習必須與背景相結合的原則。開課後我不惜寶貴時間給學生讀《導學案》中大篇的背景介紹部分內容,同時還對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作了適當的講解補充,為學生體驗詩歌意境和感悟詩人情懷作了有效的情感鋪墊。

  4.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學習習慣,雖有許多瑕疵效果不明顯,但畢竟邁出了最為寶貴的一步。

  (二)存在的問題:

  1.在詩歌朗讀環節花時不多,比較倉促,害怕時間不夠而取消了原先打算的多種朗讀方式,學生個性化朗讀和朗讀體驗明顯欠缺,違背了詩歌須從“讀中感悟”的原則。

  2.沒有逐句進行翻譯,基礎較差的學生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沒有獲得大面積豐收。

  3.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往往處於“半成品”就草草收兵,致使氣氛不夠濃郁,討論不夠深入,在詩句內涵的理解上也不夠深刻。

  4.在評價上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評價,老師評價居多,表現了對學生不放心不信任的錯誤思想,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5.學生髮言不夠積極主動,一方面反映了農村孩子的膽小淳樸,一方面也反映了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引導訓練。

  6.小組代表發言時沒有良好的語言習慣,往往直述觀點,給人造成似乎是他個人的意見而不是小組的共同意見。

  (三)今後的打算

  透過這次我校舉辦的公開賽課活動,使我看到了其他年輕教師的優點並努力向他們學習,也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我校教學的希望,更看到了我縣教學的崛起…….今後,我將在上級的引導下,在同行的大力幫助下,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在課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歸宿點,為我鄉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