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2

  這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學習的第一組第3篇課文,透過本組教學,幫助學生儘快地適應中年級的語文學習,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因此這一組教材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段語文教學的介面處,而這篇課文是第3篇精讀課文,所以它在本單元是舉足輕重的。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透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

  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並且整節課輕鬆但效率極高。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峰》是一篇講讀課文,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我在教學這課時,從下面兩大方面著手:

  一、抓住關鍵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如果能上遠端教室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會更加容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以讀感悟,體驗情感對話

  本篇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還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並且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同時在讀後進行討論交流: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於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學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體現人物不怕困難的語句“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兩句時,由於只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沒有準備相應的練習進行鞏固,所以在以說促情這一環節時顯得老師講得多,學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於在測試中見到這些知識點時,學生不能靈活回答問題。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在教學活動準備過程中,應更深入地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學要領,拓寬知識面。在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4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明確課題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課讀“dū”,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文字,激發探索文字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透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中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後,為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學生在上文已經瞭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險,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樣爬著前行,所以用“爬山”。反過來,用“爬山”作題,也告訴了我們,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剛剛開學,學生上課發言不夠積極,以後還要多運用一些方法激勵孩子多思考,多發言。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我會結合研修所學到的方法指導自己的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課教學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課外材料的補充和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本課所涉及到的天都峰和鯽魚背,沒有親自去過的學生也許對這些景色瞭解甚少,課外材料的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因此,在預習本課時,我讓學生查找了有關天都峰和鯽魚背的資料,然後在課前進行交流。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瞭解,我出示了天都峰和鯽魚背的圖片。這些環節,為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爬風的不易,一老一小的相互鼓勵,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

  然後抓關鍵詞語感悟,悟中讀,讀中悟。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說一說這一段寫了什麼?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天都峰的高?陡?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讓學生區分“望”和“看”的區別,“望”寫出了天都峰的高;觀插圖,找到“石級”,理解“筆陡”,畫簡筆畫更加直觀形象;“掛”?感悟高和陡;“發顫”什麼意思?為什麼發顫?寫出了作者的怎樣的內心世界?在理解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獨有的感受,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繪聲繪色。

  最令我驚喜的是班中有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說出了“爬天都峰”的“爬”的妙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更寫出了爬天都峰的艱辛和不易,爬上天都峰是需要勇氣的,爬上天都峰都是了不起的,一老一小的互相汲取力量,才爬上了天都峰,所以一老一小互相致謝。

  不足之處是可能學生讀得多,讀得多,說的也多,在祖孫倆的對話中,相對讀得少了些,最後導致收尾有些倉促。以後要更加準確把握教學時間。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6

  《爬天都峰》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峰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峰,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說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峰?”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峰?”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裡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說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裡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峰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峰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7

  《爬天都峰》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這裡重點說一直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透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於“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裡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後我希望透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透過這裡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透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8

  今天是第一次講公開課,題目是《爬天都峰》。反思內容如下:

  1、心態。上課前很緊張,早上五點半的時候就突然醒過來了,意識裡還是準備的公開的教案。但在正式上課前,給自己做了積極的心理建設。因為我明白,如果我慫了,聲音中傳遞出緊張、害怕的情緒或直接的磕絆、顫音等,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會更加緊張,不敢回答問題了。因此,正式上課後,大概有1分鐘的過渡吧,之後就沒再想這件事,所有的都是圍繞教學和學生髮言情況展開。

  2、時間。上課前會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有點多,時間夠不夠用,學生能不能消化得了。上課後,感覺對於每一個教學任務的時間分配上不是特別清晰。但最後的結果是,總結剛說完,鈴聲敲響了。所以不知道是否能證明自己很好地把握到了。

  3、教姿教態。無論是從衣著還是行為舉止上,感覺都符合一個教師的身份,這一點對自己還是滿意的。

  4、教學方法,明白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具體採用了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朗讀法、講授法等。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9

  這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匯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之後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狀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當時心裡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之後讓他們比較想象爺爺爬時的樣貌。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

  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最後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比較。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齊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峰的高等,學生明白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透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務必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裡,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0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能夠感人,情能夠育人。《爬天都峰》,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用心情感化為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裡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資料,再從思想資料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字充分對話,以到達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主角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主角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四年級上冊語文《爬天都峰》課後教學反思11

  教了《爬天都峰》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取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峰》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取了這樣三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峰是一座怎樣的山峰孩子們立刻得出——高、陡。我之後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說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

  池塘裡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必須的幫忙。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樣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樣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

  老爺爺左手扶著鐵鏈,右手住著柺杖,眼睛盯著石級向上爬;

  老爺爺弓著身子,吃力地邁著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

  老爺爺一邊拉著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為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三是學習了課文的三次對話之後,讓孩子們再次補充對話。

  這次對話不但是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孩子們填出我與老爺爺對話的提示語,有助於孩子對“我”與老爺爺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說出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在困難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氣,要相互鼓勵;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於嘗試就能夠獲得成功等等。真是一石兩鳥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