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1

  《坐井觀天》是一篇成語故事。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的一場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文章語言優美,對話部分生動有趣,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寓意。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寓意。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我採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圖文結合,理解詞意,學生模仿動作,理解詞意;

  (2)做實驗,體驗“觀天”。學生用紙圈成筒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揭示寓意;

  (3)藉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遊,體會小鳥見多識廣;

  (4)設計“跳出井口”,啟迪學生創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

  (1)、充分朗讀,讀中質疑,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師可以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再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閱讀課文穿針引線。聯絡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出青蛙和小鳥的觀點。並理解它們說的話。學生透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後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基礎。

  (2)體驗情境,感悟朗讀。設計多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並透過讀對話,做實驗,看動畫,述情景,說感悟,並且創造性表演了《坐井觀天》,充分地進行語言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讀出感受。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透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說話能力。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透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話訓練不僅鞏固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透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創造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利用網路提供的閱讀知識,勸導青蛙;還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後,他們會談些什麼?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2

  教學《坐井觀天》這堂課後,我有幾點體會:

  一、好的課堂永遠是必要預設和隨機生成的有機統一。

  上課不能沒有備課,一定的預設是我們教學的依據與計劃,它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預設,那麼課堂教學勢必會變成隨波逐流,上到哪兒算哪兒。上課不能有太多的隨意性的。它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侷限於預設的方案,如果按部就班,絲毫不變,那麼上課又變成機械操作,僵硬死板,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時機裡,隨著學生的思維潮流,教師如果有靈感出現,而且是吻合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那麼及時捕捉住,並付於實踐,及時轉變為教學行為。有時,隨機生成的教學行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教學高潮。

  二、一篇課文的學習主題可以是多元的。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的原意是諷刺青蛙的眼光狹小,固執已見。但本課教學中,由於有了後兩個問題的討論,就豐富了學習主題,提升了本課的教學價值。如第一個問題“青蛙是否願意跳出來”,它指向的是一個人的內心立場和主觀狀態。它引導學生來揣摩青蛙的內心世界,揣摩它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是否跳出來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價值選擇的過程。而第二個問題“青蛙有沒有錯”,其實是在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潛移默化的啟蒙。它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從客觀的角度實事求是地分析一個角色的思想。正如我們討論秦始皇的是非功過一樣。

  三、我們的學生其實是富有創造性的。

  從以上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看出,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想到另一個問題,即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心理基礎的。那些不是我們外加給學生的,學生的內心其實都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慾望和激情。而我們所做的,是引發他們的動機,提供一定的機會,培養一定的方法,再給以適當的鼓勵。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3

  本課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我在匯入新課時,讓孩子們齊讀課題,鼓勵他們大膽質疑課題。有的孩子提出“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有的孩子提出是誰坐井觀天;有的提出在井裡看到的天是什麼樣子的……帶著這些問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讓孩子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讀課文。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交代清楚,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

  我認為課堂是必要預設和隨機生成的有機統一。上課不能沒有備課,一定的預設是我們教學的依據,這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預設,那麼課堂教學勢必會上到哪兒算哪兒。我覺得我的課堂有點侷限於預設的方案,忽略了教學的靈活性。有時,隨機生成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發教學高潮。比如拓展的,“想想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我作為作業佈置,如果讓孩子們接著說,想象小鳥和青蛙的第四次對話,課堂一定更精彩!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喚醒、激勵和鼓舞!

  一堂課下來雖然發現了一些問題,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匪淺。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於一時,而在於日積月累,我將繼續努力,讓自己在新課改中成長起來!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4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有力助手。如今,在新課程的指引下,教師的天地廣闊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衝”進了課堂教學。語文的學習成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我想方設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將教學與學生日常的直覺經驗融為一體。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環節,透過學生的質疑、解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我提出疑問引起興趣,匯入新課,學生馬上有序的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並畫出生字,然後小組合作進行拼讀;然後由我檢查學生對生字讀音的掌握情況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後進生進行指導。

  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小組合作認讀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藉助已有的知識,透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並且透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並透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於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加強朗讀訓練,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思考什麼問題,要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營造了書聲琅琅的教學氛圍,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的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兒必須得讀重音,哪兒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迴圈,不利於孩子的發展。我就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複,要輪換角色。這樣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寓言故事的教學,到最後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我在教學寓意這一部分時,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引入的,而不是純粹的說教。“如果有人說你是坐井觀天,你明白他在說你什麼嗎?你想對坐井觀天的人說些什麼?”或者讓學生出點子幫助小青蛙:“你們願意像小青蛙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嗎?你們能出出點子讓小青蛙也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嗎?”這樣就更能從學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並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5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能力,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為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透過看插圖、聯絡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著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為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透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透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透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6

  《坐井觀天》是一篇十分搞笑的童話寓言。透過生動、富搞笑味性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課文寓意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自己把寓意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不讓學生因為難以理解就放下,也為了學生因為答案得知太易而不動腦,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一向想辦法調起學生學習的胃口。

  在課堂上,我透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絡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十分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天只有井口那麼大、天無邊無際,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並進行朗讀。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大話、無邊無際、遙遠”等幾個新詞語的意思。透過擺觀點、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瞭解青蛙產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透過用手做成的望遠鏡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閉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最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後會看到什麼說些什麼?

  為了讓學生更加有目的的學習課文,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和大家一齊背誦了識字4,並且拓展學生的思維,說出更多的成語,讓他們明白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然後學生很自然的就帶著對於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簡單的理解課文資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明確目的要求,推薦思考的角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的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務必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的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麼樣的語氣適合這個主角,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透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並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麼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裡,看到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麼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裡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麼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麼?”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裡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本課存在的問題:

  1.時間的分配有些失調,前松後緊。

  2.識字教學不夠紮實。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僅僅是認讀,有些詞語能夠在這個環節中理解意思。

  3.雖然讀的形式比較多,但是學生的朗讀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7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於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於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後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於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願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麼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穫。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8

  本學期的研討課中,我們選了第四單元中的課文《坐井觀天》進行研討。本課是一篇寓言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學生知道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為“學習課文中的三次對話;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坐井觀天”的比喻義,使學生懂得目光狹小、見識短小就會把事情弄錯的道理;會分角色朗讀課文。在上一節課的老師的教學中,我們成功地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會讀出對話,但同時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及時題目歸納和小結比較深奧,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的理解有一定難度。

  在第二次上課中,我把教學中的小結改成讓學生易讀、易懂的句子,呈現出來讓他們更加了解這故事。而且還回歸課題,引用了日後形容一個人見識少的可以說是坐井觀天或井底之蛙。為了適合二年級小朋友的愛好,我還製作了一些頭飾讓他們在練習對話時更加有趣,更加積極參加到課堂中去。

  雖然我對教學中各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幾點還做得不夠:

  第一、準備還不夠充分。雖然說,準備時間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來,時間還是太緊了,白天上課沒時間的,晚上的時間也少之又少,而在準備教案時花了很長時間,在背的時間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課時,我對教案不是很熟,在講課是思維有點不清晰。

  第二、我上課時語速還是太快。雖然比剛開學有所進步,但對於低年級的教學來說還是偏快一點,需有待改進。

  第三、操練讀課文、句子、對話的方式單一,不夠多樣化。

  第四、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夠好,沒有及時糾正,可以透過表揚其身旁的同學以達到提醒開小差的同學。

  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努力改正,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使自己進步得更快。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9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幹什麼;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角色中體驗,在朗讀中悟理。

  透過角色朗讀、換位體驗,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讀中悟理,體驗生情,思想感情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自然而然誘發的情感與文中蘊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體驗,就是生本對話。在角色體驗、讀中悟理上我重點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做“井”體驗。抓住青蛙說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小朋友做“井”體驗,請他們用紙捲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學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視線被“井壁”遮擋了。然後課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觀畫面,伴有音樂:現在我們跟著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讓學生邊看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最後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視線被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只看見井口對上去的這塊天,其餘的天空都沒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麼大。透過做實驗、下“井底”使學生明白青蛙弄錯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兩個“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誰?笑它什麼?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為是,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透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聽勸告、固執己見,自以為是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小鳥的“笑”引出了青蛙的無知、孤陋寡聞。小鳥的真誠也躍然紙上。再透過惟妙惟肖地朗讀,把青蛙的自以為是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學生充分朗讀感悟文字的基礎上,學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字,再現文字了。

  3、在勸說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裡,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這是可以原諒的。可是當小鳥告訴它天是無邊無際的,它還是一再堅持己見,頑固不化,那就不應該了。你能勸勸它嗎?“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陸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別輕易下結論。”“青蛙,你還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時候你就明白了。”老師說:“是啊,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青蛙聽了你們的勸說,還真的忍不住了,你們看——(課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終於跳出來了。哇,它看到什麼,說些什麼呢?”聽,以下是學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無邊無際!小鳥,我錯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謝謝你,小鳥,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遠矇在鼓裡,永遠不知道天是無邊無際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曉得天這麼藍、這麼高、這麼大。

  啊!天湛藍湛藍的,花兒五彩繽紛,小草碧綠碧綠,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謝謝你,小鳥,你讓我大開眼界。我還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說話中,學生進一步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

  4、角色朗讀。這節課的朗讀我引導學生擔任青蛙和小鳥的角色,“誰願意做小鳥,把這些話說給青蛙聽”“誰來做一回小鳥,對青蛙說”“誰來告訴青蛙,讓它明白,天是無邊無際的”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師語言的誘導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鳥”、“青蛙”,讀得入境,讀得入情!

  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坐井觀天》課後教學反思10

  《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首先是對“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理解。然後是對寓意的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藉助青蛙在井底的軟體,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溢位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正確。透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也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在重點詞語的把握上漏掉了一個較重要的詞“井沿”,其實我可以透過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對話發生的場所等,並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話,讓文章透過三個詞連成一個整體,不會讓人有斷章的感覺,所以在以後教學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隻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讓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後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