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反思

古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近學校組織了“課內比教學”活動,我講的是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並將教學目標定為:透過對這首詞的鑑賞,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並掌握一定的鑑賞技巧。實際教學效果表明我的教學目標並沒有很好的實現,課後我不斷反思其原因,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這首詞的教學目標,達到情與景的統一,讓學生真正地走入情境當中呢?經過近期多次評課及教研活動,我意識到:充分認識、深入文字是詩詞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僅就此談談對這節課的幾點認識:

  一、要充分地誦讀文字。

  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讓學生體會作者愛國情懷”的教學目標,我對作者及其生平事蹟作了大量的介紹,這樣佔用時間較多,就顯得喧賓奪主了。其實憑學生初中對辛棄疾的瞭解就夠了,課上稍做複習即可。 “文以載道”是語文特點之一,那“道”從何而來?單憑作者經歷的介紹與主觀想象是不行的,還是應注重學生對“文”的'充分誦讀。另外,教學設計時我想象能在知識的拓展及遷移中,讓學生進入情境,問題的設計也相對側重於學生純粹的主觀感受。事實證明在文字沒有讀透之前,任何擴充套件與遷移都是流於表層的,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還是要回到“文字”這個源頭,培養學生從文字入手進行深入細緻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懷古詞在題目中就點明瞭懷古地點,應該在充分解題基礎上,由文字內容入手指導誦讀。詞以“千古江山”起筆,氣勢恢弘,一位久經沙場的老者憑欄遠眺,“古來萬事東流水”,此時此刻卻洶湧在他的心中,在這英雄輩出之地,在這胸懷壯志之時,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就此讓學生自由誦讀、體會,再透過指名朗讀來掌握學生對詞情感的把握,並促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思考,為進行下一步詩詞鑑賞做好充分準備。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是意象較為集中的詩詞,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忽略了對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為表達自己情感所選取的客觀之物,是詩詞意境營造的重要部分,鑑賞詩詞要透過這些客觀之物的自身特徵找到與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片中選取了“舞榭歌臺”“尋常巷陌”等平凡、細微之景,這些景中蘊涵的是作者對英雄的嘆惋,分析這些意象能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美好事物及英雄之逝的嘆息,對英雄遺蹟的感懷。同時也可為詩詞由細微之景入手錶情的藝術特點找到有力的依據。類似於此的意象就好比詩詞鑑賞的一個“支點”,只要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找到這個“支點”,再運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這有力的“槓桿”,就能輕鬆地撬起壓在學生身上的詩詞鑑賞的“巨石”,經過反覆實踐,對於課內外詩詞學生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了!

  三、抓住關鍵詞。

  設計課時,我將一些比較關鍵的詞列入分析重點,以其為依據體會作者情感的表達。但還是由於對一些詞的忽略,沒有讓學生掌握古今不同的詞語,也沒能更深入、全面地體悟到作者流露於字裡行間的情感。詩詞中有一些詞語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音、形、義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烽火揚州路”的“路”是指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於現代的“省”。此類詞語古詩文中較為常見,本應作重點交代給學生,作為知識的積累。另外,詞中常見一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詩詞增添了神韻。有一些較為傳神的動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個“覓”字寫出了詞人仔仔細細尋覓的狀態,就是因為如此細緻的找尋,才更突出找不到的失落與嘆惋;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越過了層層山峰,超越了時空界限,詞人“望”到了四十三年前揚州城內生靈塗炭的場景,也“望”出了千里江山,“望”出了詞人精忠報國的理想;……此外,還有一些修飾詞語的運用,大部分都是形容詞,“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之景因形容修飾更體現其平凡、落寞,也因為人們對英雄的傳誦而蘊涵了不平常之情。還有一些程度副詞,詞中“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人道寄奴曾住”兩個副詞的運用突出了歷史風雨的無情打擊,諸如此類詞語還有很多。課上由於急於完成既定目標,沒有把這些重點詞分析到位,如果單就幾個詞重點分析,其餘的讓學生自己去品味,就不會有將剛要走入情境的學生拉回來的遺憾了。

  四、把握每首詩詞的獨特之處。

  對於詩詞本身的突出特點,教學時應作重點把握。《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突出特點就是用典,這也是辛詞的獨特之處,在教學時讓學生了解所用典故並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下一次再教這首詞時,我會嘗試讓學生針對此問題討論,這既有益於對文字的深入研讀,也使學生在瞭解一些歷史故事的同時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詩詞中,用典是較為常見的,如果討論得和諧、透徹,學生還可以透過對《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用典手法的掌握,來指導課外詩詞鑑賞,並應用在自己的詩詞創作及其他文體寫作當中。

  可以說,就我原來的教學目標來講,經過以上的反思,再講效果會有所改善。然而評課時,領導及專家們的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短短百餘字的詞,為什麼不當堂背誦呢?這句話對我教學本課甚至以後的詩詞教學是一個極大的啟示,教學詩詞必須要當堂背誦,簡單的詞牌甚至可以讓學生當堂創作,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要靠老師不斷地去激發,這樣也會讓學生有了創作的快感及成就感,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綜述以上認識,就是要從文字出發,充分地把握文字,深入研讀文字,才不至於“攀無根之木”“尋無水之源”,才不會越走離目標越遠,不僅是詩詞鑑賞如此,文字的內涵很豐富,所有用語言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內容都是文字,詩詞、現代文是文字,應用文也是文字,甚至從一個標點符號中,我們也能揣摩出作者及文中人物情感。所以,教語文,還是要回歸文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