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地理觀察智慧
培養地理觀察智慧
地理觀察是對地理環境中各種事物和現象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獲得感性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學生髮展地理記憶、地理思維和地理想象的基礎,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著重指導學生有計劃,目的,有步驟地觀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學生專業實踐時,可帶他們到外面參觀古建築物。老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古建築物的不同屋頂式樣以及建築物所處的地理位置,為在課堂上講解中國古典建築的特徵及等級劃分的標準打下基礎。在講敘“新加坡”時,為了避免學生誤以為新加坡是個半島國家,引導他們觀察地圖後得出正確答案是新加坡是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南面的島國,如果學生不認真觀察,仔細閱讀地圖,是很難得出這個正確答案的。
地理學科以自然和社會為觀察物件。在現代社會,可以觀察獲取的資訊猛增。所以對觀察能力的培養要十分重視,不能放任自流地觀察,觀察能力培養之初,地理教師應具體提出觀察目的、要求,提出觀察計劃,幫助學生從繁雜的背景中區分出有意義的觀察目標,按照一定的.程式進行觀察。中學生觀察容易泛化,或者按個人好惡選取觀察目標,應加以防範。對於複雜的觀察目標,應從宏觀到微觀逐步觀察。例如對中國民族分佈圖的觀察,先觀察漢族與作為整體的民族的空間分佈,再觀察漢族主要分佈地區少數民族的空間混居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漢族的空間混居,再觀察少數民族地區各種民族的空間混居。良好的觀察習慣還包括觀察的自覺性,要養成留意身邊地理事象的習慣,從“視而不見”或“熟視無睹”的事象中觀察到有價值的事象。
感性觀察所獲得的成果,可能像“過眼煙雲”看過或看多了容量遺忘。應當學會隨手做觀察記錄和整理觀察資料。第一手的觀察記錄是很寶貴的,往往時間流逝已久而不在人的主觀意識中走樣。地理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用文字或圖畫、照片或錄音錄影等手段記錄觀察成果。觀察資料的整理應儘量客觀、真實,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存細,選取有代表性的資料。一些地理描述是有規範的,應當按照規範來記錄和整理資料。例如森林景觀,山地景觀等的描述。課堂觀察地理影象,也可以透過提問,規範觀察結果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