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1
這篇課文上得比較仔細,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提的問題太多,太散,尤其是第二課時。
在第一課時中,我把第1.2兩個問題(1.作者為什麼要在開頭點明馬克思逝世的具體時間?2.“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如何理解?)合在了一起: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告訴老師你從中得到了哪些資訊?有學生找到馬克思死了,我問“這一段中沒有提到一個‘死’字,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他死了”,學生答“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我追問“為什麼不用‘死’字?”,學生就能回答出來了;有學生找到時間,我趁機問“為什麼這個時間要這樣具體準確”,學生基本能回答出2點,一是因為馬克思是偉人,二是因為恩格斯和馬克思關係近,再稍加修飾,答案就出來了;有學生找到地點,“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我問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回答他死得很安樂。我首先糾正學生一個觀念,“安樂椅”就是椅子的一種名稱,它並不能真的讓人安樂,所以馬克思在椅子上死去說明馬克思死前仍然在工作。
教學反思: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2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餘。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於“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節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
好的語文課之所以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緊緊抓住了文字語言這條主根。有了這條主根作為依託,再聯合其他提供養料和水分的側根、鬚根,才構成了枝繁葉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撐。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這一支撐,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課教學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文字,相對獨立又互相支援,力求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環節實施和課堂運作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躍,只滿足於口頭上熱鬧愉悅的“來言去語”,應該想方設法將文字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真正的痕跡”。力求把我們的語文課上成“紮實、平實、豐實、充實、真實”的課。本著“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則,將文字學習“物化”為一個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完善自我,進而完成語文素養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
回顧課堂運作及生成情況,感覺本課的教學存在以下缺憾與不足:
1、過於關注文字語言的品味揣摩,對於文字內容嚴密的邏輯性挖掘不夠。
2、課堂上書面積累較少。
3、對於文字的閱讀探究與合作交流體現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