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今年我執教高二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教學目標無從談起。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透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現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地理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地理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最佳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最佳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

  人無完人,隨著我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2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句話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其實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下面我主要談談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最佳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何將這些內容由抽象的理論和圖象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便對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於是在教學設計時可以試著編寫這樣一個案例,透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

  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允許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預測到了過一段時間天氣會反常,故弄玄虛而已。

  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條件。

  (2)周瑜為什麼會因為“欠東風”而急出病來?

  (3)我國形成最大季風區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國東部季風區是季風氣候最為典型的區域,試說明其氣候特徵。

  (5)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透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透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時掌握天氣、氣候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慧組合,有自己的智慧弱項和智慧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資訊,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3

  自從7月份擔任高二地理教學工作以來,一直在盡力摸索、瞭解現在高二學生地理的學習現狀以及其對地理學習的'態度,以期能夠盡好的融入這個新的學習團隊。透過這幾個月的學習共處,大致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學生對於地理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雖然說得不盡完美,但是對於學生學習來講,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很多學生認為:地理只需要在考試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記憶就可以解決問題,更有一部分學生對地理還用“副科”來稱呼,這種現象在理科班表現得尤為明顯,殊不知這種態度已經犯了學習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學習已經明顯的區別於所謂“地名學”,不是單純的記住“北京在中國北方,廣州在中國南方”等等這一類常識性的知識。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分析、並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新課標背景下學習的重點所在。

  二、基礎知識薄弱

  目前,我們這一屆學生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知識的遺忘率較高。平時,我們進行系統複習和知識網路的構建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種知識性的問題。

  三、學生的答題規範性有待提高

  我們在平時練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知識點,但是對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用語不規範,還不能用“地理語言”來回答現實的地理問題,以致在考試中影響得分。

  針對於以上一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希望能夠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性的作用。

  一、理論聯絡實際,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透過具體的例項來證明地理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用身邊的例項來提高同學們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端正學生對地理的態度;其次,在平時和同學們說明水平學業測試的重要性,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緊迫感和壓力感。

  二、學練結合,注重練習

  鑑於同學們基礎知識薄弱的現狀,我們應對部分知識點進行適當講解,同時,輔以一定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透過練習,提高學生的答題速度和準確率,為我們高三進行文綜打好基礎。

  三、點評到位,具體提升

  對於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批改,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和點評,對於具體問題規範答題用語,從嚴要求,從細節開始進行指導提升。

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4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絡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型別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組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組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透過一個或一組例項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例項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型別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型別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透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型別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透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透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影象資訊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組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透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透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透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