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2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2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壓,肩上擔子的沉重。高度的責任感,使我認真踏實地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回首一年來的工作,首先應感謝領導的信任,感謝教研組長的幫助和支援。面對今年高考“文綜”的成績,既有喜悅又有失落。下面,結合高三地理複習課教學的實踐,談談地理複習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虛心好學,不斷提高地理教育教學水平

  高三地理教學任務繁重,時間很緊張。而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狀態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學的實效性呢?

  1、認真備課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師為師傅。透過師徒培訓活動,虛心地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很有人格魅力。他講課時的幽默風格、知識的嚴謹都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回味無窮。

  認真參加高三教師新教材培訓、及市、區、校級教科研等繼教活動;與李老師認真研討近幾年高考文綜卷“地理部分試題”,使高三地理組資源共享,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水平。

  瞭解學生。針對A、B班的學生實際,如學習地理的基礎和興趣;高三入學摸底考試、聯考、摸底、文綜考試的成績及試卷分析;學生學習地理的心態和方法等方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針對性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地理課的教學質量。

  認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試成績的緣由(從自身和學生方面),並找到好的解決方法。

  可見,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是上好每一節地理課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選習題

  首先,讓學生每人準備好“地理改錯本”,教會並督促學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識的查漏補缺和地理解題方法的積累。

  從複習資料《三尺講臺》中,挑好課堂的同步訓練題,當堂鞏固每節課的地理知識點。

  其次,精選單元檢測題。選題範圍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中學地理教參》、《北京四中的地理題》中為學生挑選習題,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為“培優班”的學生選好練習題,做好“培優輔導”工作。

  可見,選好地理練習題,並訓練學生,是夯實地理基礎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地理成績的一個途徑。

  3、用專題教學教會學生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方法

  首先,向學生講明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重要意義。即,從文綜的考核目標和要求看,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歷史、地理、政治各學科知識的整體、綜合把握。

  從高考試題的命題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重在知識的遷移和重組。而結構性的知識易於遷移和重組。

  其次,用例項教學教會學生構建高質量知識結構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複習。

  4、答題訓練

  在此環節,需要訓練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丟分現象。如: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審題、做題、反思與總結);在答題技能與技巧上,訓練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的技能與技巧,訓練學生熟練簡答題答題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題的基本模式(思維、應用、語言);同時,要學會使用標準答案。

  5、做好考前衝刺階段的工作:

  考前衝刺階段,“文綜”進行了有重要意義的幾次測試。老師及時地從綜合的角度、學法輔導等方面,進行查漏補缺的工作。另外,此時期,學生的學習狀態極不穩定。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空或發現問題就要及時溝通,幫學生調節好狀態,迎接高考。

  綜上所述,只有學習,總結,地理教師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斷提高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績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需要轉化為興趣並上升為動機則是提高地理成績的著眼點。

  1、教師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心理上的相容效應告訴我們,“教育物件只有先接受你這個人,才能接受你的觀點。”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式關係,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你指導的學習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學的困難和挑戰。

  高三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狀態差異很大,基礎參差不齊。20xx年的高考試題地理首次達到100分,與歷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師遇到了機遇和挑戰。如何讓學生愛學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點滴做法,願意與感興趣的同行一起探討。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以《西遊記》取經故事為線索,引入“古天竺”,配以較豐富形象的課件,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整體的認識南亞的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特徵。

  在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成功之處有:

  1、能夠突出區域地理學習的重點——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圖,讓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鍛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學生主動參與的較多,對於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點的概括,學生回答,教師給予點撥,這樣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3、能夠充分聽取學生的心聲,肯定學生。例如,在分析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時,雖然後面的學生,老師沒有叫起回答,但他們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老師也給予一定的評價,鼓動其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想說,敢說。

  4、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體驗法,培養學生的成就感,突出本節的重點,難點—南亞季風氣候的成因和對農業的影響。

  掌握區域地理環境特徵,這是為以後探討區域發展打下基礎。區域地理環境特徵影響該區域的生產(農業、工業、商業等)、生活(衣食住行),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影響該區域的發展方向、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所以在區域地理學習初期就有所涉及,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整體的節奏較快,沒有起伏,學生接受的弦繃得過緊,容易疲勞,積極性就會下降。

  2、重點的突破,花費的時間過長,前面的講過的內容,其實沒有必要再講,完全可以讓學生比較東亞南亞季風的不同之處。

  3、課堂上學生練得較少。

  4對教材的部分內容挖的不細,講述時有一定的口誤。

  課後與其他教師交流,第一感覺就是這節課的容量較大,擔心我們的學生是否能夠接受,仔細琢磨,還是自己對學生不夠信任,其實課的內容並不是很多,但還是自己講的過多,遇到的知識點就想說,就怕學生沒聽見,難點就想重複,教師說得多,給人的感受是容量太大,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

  課後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生說上課教師講的內容都能聽懂、理解,但最重要的問題是自己記不住,遇到題翻書會,合上課本不會。有規律的地理原理題不會運用。如何將書本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是學生面臨的最大的困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以前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製區域地圖,這樣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有助於課堂教學,效果也較好,所以我們就一直沿用。還有的同學建議老師上課時留出幾分鐘,採用分組搶答的方式,激勵他們上課記憶知識點,看那組記得多,搶答得多,給予鼓勵。這種方法,在複習課中使用,效果較好。我們還在積極的尋找更好的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3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迴歸教材,以教材為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絡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為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為什麼是種植業,然後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為什麼是畜牧業,然後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佈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絡。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後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絡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並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透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後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後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後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透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鍊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鍊。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型別,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麼是農業地域根本不瞭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型別的農業地域。”透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鍊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例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4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一提到巴西,同學們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課匯入時,我以巴西足球作為切入 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進入學習狀態。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 識,因此,在學習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多留一些思維空間,沿著學生思路走,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地理聯絡。例如:在講到巴西的氣候特徵時,引導學生關注熱帶雨林的現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思。

  從上完課的效果來看,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課堂引入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本節課知識容量過大,學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熱帶雨林的環境作用和城市的規劃很難理解。

  4、對於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不到位,例如:巴西鐵礦的地位、對自然環境的總結。

  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設計的練習內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不熟悉,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今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1.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各環節的活動要做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平時要加強習慣、學習方法的訓練和指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要把這些優點繼續發揚光大,對於這節課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我將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探索,繼續挖掘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讓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5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迴圈。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為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著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影象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為其特點,蘊藏著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秘。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透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著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體)、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裝置、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為用力跳夠得著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著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著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絡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絡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6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

  新課程非常重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的教學策略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但是,我覺得案例教學無論是採取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一條原則必須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因為案例只是結論提取的材料,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獲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結論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學生能力的很重要的體現。

  2、注重案例的驗證

  近年來,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反思,這其中包括對媒體、對學生、對老師本身的反思,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更為重要。如何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對於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的案例教學來講,我覺得教師在提取了結論和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後,要選取相類似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推導。

  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儘量能讓大多數的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結論。而驗證案例的選取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進行驗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案例進行分析。

  3、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教學貴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能儘量去解決,也希望能夠再實踐中能夠撥開雲霧。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準確把握課標要求?

  (2)課標與教材的矛盾如何解決?

  (3)知識點的難度該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差異該如何解決?

  (5)課標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廣泛的適用性嗎?

  (6)怎樣面對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生事物的產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完善的過程。我想,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就是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新課程走向成熟。只要這樣,我們中國的教育才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7

  進入高三以後,學生的心情開始變得急躁,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複習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或者儘量靠近既定目標?作為高三教師都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學會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適應高考,適應社會。

  1.認真分析學情

  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複習方向

  每年高三複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並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型別,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後,學生才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高考說明》

  首先要讀懂《高考說明》。《高考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範圍。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高考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高考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範圍。《高考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範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範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為老師要留心《高考說明》對知識範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範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範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複習中也才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文科綜合的題型有兩大類,即“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單項選擇題的1至11題,非選擇題的36題和39的綜合題中的部分題是地理題。高考題中雖然只有兩種題型,但是它們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高考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後學生可以透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於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於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高考的分析、講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動態

  從各種報刊、雜誌、網際網路、參加省市的高考研討會等渠道是獲取當年的高考最新動態,最新資訊的重要途徑。

  高考研討會和大家交談是獲取高考的最新動態,最新資訊,也是提高自己師德的重要途徑。參加高考研討會,除了聽取有關專家講解外,還可以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交談,那樣收穫會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討會我都會盡可能和主講人單獨交談。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極盛探討了二十多分鐘的“怎樣把體育鍛煉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以及關於中學生腦神精衰弱的一些解決方法”。這對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作用是巨大的。

  3.教給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迴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註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複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複習計劃中,高一年級地理上下冊是重點,因為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為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選修課本是把高一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儘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學習方法

  (1)預習

  高三的複習備考階段,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比平時大得多,如不預習,學生可能會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師,一堂課稀裡糊塗的,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據調查,的學生會預習的不足六分之一,這應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

  (2)聽講

  到了高三複習階段,有部分學生認為大部分知識是老師過去講過的,不必再跟著老師複習了。其實地理老師都只專門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學,對地理高考怎樣考、考些什麼是比較清楚的,老師在講課之前還要精心的備課,認真組織複習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等,而且複習時,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高考資訊,所以不但要引導學生聽好課,老師更要講好課。

  (3)複習

  複習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課堂內容真正拿到手的過程,是透徹理解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尤其是地圖,只有反覆看,把地理知識拿入圖中才可能記住。

  為了能夠較好的進行復習,我的做法是除每節課都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複習。同時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複習每個章節的間隔時間,並且過一段時間,又透過練習、提問等方式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

  (4)作業(練習、做題)

  做地理作業時,一定要訓練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儘快搜尋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庫,找出本題是應用課本中的哪部分知識。

  做題要有足夠的量,但是也要精選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做“以一當十”的題。歷年的高考題目、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每個單元后的“練習篇”都應該作為典型題來處理。歷年高考題既反映了高考的範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複習的“無形指揮棒”,所以,應作為經典題來處理。最近幾年高考地理題目,有許多題是從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的每個單元的“練習篇”中的題演變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透課本後面的“練習篇”,而且應該把它們作為每類題的典型題來對待。<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8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其主要特徵,一是實踐性,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二是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為觀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師對於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於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四是時效性,是指對當下存在的非理性行為、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週期;五是過程性,一方面指具體的反思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才能成為一個專家型教師。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佈、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佈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並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並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透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絡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透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穫。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最佳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眾所周知,過去為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採取壓制、迴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覆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影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透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並且掌握瞭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透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9

  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定,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 “ 知識本位 ” 、 “ 學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透過使用新教材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 “ 讀圖思考 ”“ 活動 ”“ 閱讀 ” 和 “ 案例 ” 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影象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二、 轉變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 心理 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三、 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 是新課程的核 心理 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 、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 、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 、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慧的催化劑。

  四、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資料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人才的創造素質絕對不僅反映在知識和技能的佔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和創新上。基於這點,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透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透過提取有用的地理資訊,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透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透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透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內容以及學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第一章的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要求學生透過連續觀察、測量、記錄、六次(三週之內)某一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雖然該課題難度不大,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要很好的完成,科學步驟必須完整,要有觀測、記錄、資料分析、得出結論,環環相扣,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做該課題的同時,還會拓展研究內容,研究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日出日落方位的影響,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這在學生學習方式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既合作完成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別的同學的優點,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瞭解,增進了友誼,增添了地理學習的樂趣。還有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有許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主動探究提出問題,確定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合作開展調查研究。在這種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中,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凡是積極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穫,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學習情感體驗等許多方面。地理教學反思初中地理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0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後又專注於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透過反覆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採用啟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影象作用,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影片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複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複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1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一: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2

  最近在參加省骨幹教師跟崗培訓過程中,聽到了兩節同課異構觀摩課,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在新課程實施多年的廣東,對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進行深刻研讀和準確領會,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精神,應該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師必需的基本功,但在聽了這兩節課後,我覺得有必要繼續強調高中地理新課程必修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組,“地理1”、“地理2”兩個模組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係,“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組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實踐。這一模組以區域為研究物件。由於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絡與區域協調發展”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組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範例教學”。

  課程標準對必修三核心內容的描述是“以……為例,分析……”,課標解讀中講到“必修三是範例教學,然而再典型的例項也很難涵蓋研究這類問題的所有內容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因而我們要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材料,不但使學生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案例的基本內容,更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分析相同或相似型別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學習的過程。透過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這就是必修三教學的核心所在。

  從現在全國使用的四個版本的教材來看,各類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較大的差異。每一個專題內容往往是既有一個主導案例,同時也可能有若干個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現在仍然有許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原理教學是必修三教學的主要側重點,而最容易走入一個誤區:教學過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識的總結、歸納上,而缺乏知識到能力的昇華過程。由於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選材又不來源於課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學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案例因教材、因教師、因學生而異,教師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學中用好案例”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學,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時間,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從而達到教學最有效的目的。

  這就要求我們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僅僅停留在對課本中一些具體區域事實的教學上,而沒有對解決同類問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進行分析、歸納,沒有對學生進行地理資訊獲取、整理、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那就不可能達成課標目標,最多隻能算是初中層次的區域地理教學了。如果上述兩位老師能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那麼這兩節課就能成為典型優秀示範課了。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3

  從xxxx年大學畢業至今,我已完成一屆班主任和地理教學的任務。儘管想象中的課堂在頭腦中已盤旋了許久,但是真的面對學生時,卻依然感覺束手無策。三年來,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理論是對的,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廣,的確困難重重,也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為了努力近可能實現或是靠近新課標的要求,為了在課堂教學中不扼殺學生的個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設計當中,添加了活動環節和問題討論環節,這麼一來學生們感覺課上得很開心,主動性發揮了。但是好像一節課下來,具體知識點很少落實,好像總在詩情畫意,也沒什麼時間來落實,一旦考察下來,學生的掌握情況很不理想,當前高考大棒的指揮下,教師怎麼對付考試這一關?特別是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高一學生及家長,不像初中學習時那樣聽話和那樣踏實,長期這樣的情況,大家能接受嗎?

  另外,想讓學生先自主預習、討論自己能夠掌握的學習內容,然後再帶問題聽課。高一剛開學幾個星期還可以,越到後來越行不通。原因在於,學生沒有時間給你預習,更談不上討論,再加上高一學生的作業量過多,每個學生的程度有差異,做作業的完成時間不一樣,成績好的學生也許有一點空餘時間,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預習哪一科好。你想透過學生課前預習,節約一點時間來落實新課程理念,最後只能是一句空話,放棄這種做法。

  困惑二:也許你在利用新的課堂教學,與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師可能用傳統的地理教學,考試成績並沒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這樣一來,學校的考試分析一出來,你都會感覺巨大的壓力,不要說捱到高考成績出來再去定論誰的做法對與錯,就是單元或月考成績一出來,你也許就要收斂自己的做法了。我想這恐怕是每個老師最頭疼的原因了,升學的壓力擺在那裡,誰也繞不過去啊!

  困惑三:學校生源不同會有分不同型別的班級,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班級,我們有不同的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鑑於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就算在同一種類型的班級裡,有的學生很願意參與到活動和問題討論中來,有的學生就很不適應,特別是一些從鄉鎮升學上來的學生,學習態度很好但卻總是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有這樣的情況,恐怕也得從大多數的學生情況考慮,多用傳統的方法!

  困惑四:在我們高中地理的課程安排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內容,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有些難度,特別是關於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這一部分,這些課程又安排在高一上學期的課程,學生剛剛接觸高中地理就碰上了難題,不少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擊了!基礎也不牢固,又嚴重影響了以後的學習。加上此時尚未進行文理分科,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不強,教學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以下是我這三年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師要不時地進行自我提高,提高自身素質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是關鍵。教師的敬業精神、淵博的知識、以及個人的魅力無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自我素質,可以透過多種途徑,除了在網上進行自我學習之外,積極主動聽比別的老師的課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開拓思路。另外,每週的備課組會議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機會,大家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鑑,能經常對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教學反思,並且進行記錄和總結,這對於教學的幫助很大。

  二、多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

  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可以把身邊的於我們地理相關的事物聯絡起來,把我們學生熟悉的事物設計到我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許這種方法不能過早實施,應在學生學習地理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才能加以實施,同時也要選擇一些比較適合學生們參與教學過程的內容。比如在我們學習影響工業和農業的區位因素這一部分時,學工業的區位因素,我們可以讓同學們把我們周邊的工業園區的區位聯絡起來,分析它的區位因素,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時,也能體現學生的優勢,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有著比較豐富的農作經驗,將平常的生活經歷與課堂結合起來,相信能有不錯的效果。這樣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為突破口,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好地理能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能激發其學習地理的熱情,體驗學習過程和成功的樂趣。

  三、儘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係,良營寬鬆的課堂環境

  寬鬆的課堂環境,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沃土。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放言無忌,一定要清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與學生要像朋友一樣,創造一種人人都能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我相信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讓我們老師有個好心情,能夠開心的上完一節課,對於學生來說,能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也有利於成績的提高。

  總之,這是我三年來的做法和想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盡最大的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個人魄力贏得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雖然還有很多的困惑和難題沒有解決,但是還是一直在探索著!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匯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後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並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匯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峰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絡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透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並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松後緊,以至於在後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例項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5

  轉瞬間高二上期已經過去一半時間,靜下心來回想起這半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自己感覺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穫,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首先,談一下自己的收穫。常說教學相長,在這半學期的教學中,特別是文科小班教學中,透過教學和學生的各種反饋,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地理主幹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地理知識可以說紛繁複雜,但是地理主幹知識是教學的重點,雖然高二側重基礎,教學內容要全面,但是仍然要突出主幹知識,如氣候、地形、農業、工業等。哪些是主幹知識不僅要自己清楚,更要讓學生清楚,讓學生特別注意主幹知識的掌握。

  其次,教學中更加註意知識的趣味性。因為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知識的趣味性和語言的幽默性。另外,我更加註重了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注重對學生學法指導。讓學生知道地理主要從哪個側面研究問題,地理應該怎麼學。

  最後,地理教學中更加註重知識的歸納與總結,注意了對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構建。如講世界分割槽之前,先把每個分割槽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歸納,都歸納為八大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城市和交通、旅遊。最後世界地理講完又對主幹知識進行了總結。

  雖然教學內容比較充實,也注重了主幹知識的教學,但透過期中我發現學生出錯的地方往往也就是這些主幹知識。究其原因我感覺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學生上課雖然聽的很好,但是下課複習鞏固不夠。大多數學生都是等到考前才匆忙複習,沒有注重平時課下及時的複習鞏固知識。二是學生雖然記住了一些主幹知識,但還只是停留在記憶層面,很多學生不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針對這些問題我給三個文科班的學生提出了三點地理學習的基本要求,一是上課認真聽講,二是下課及時複習鞏固,三是要從知識的死記硬揹走向知識的靈活運用。

  下一步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讓學生落實我的要求。一個就是要加強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督導檢查力度,上半學期由於教學內容較多對學生督導檢查力度不夠,導致一些學生忽視了地理知識課下的複習鞏固。另外,有針對性的選取更合

  適的練習題幫助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針對小班可以有針對性的選取標高稍高的練習題,同時加大練習量,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及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是永無止境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加出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6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著素質教育為主轉變,但由於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於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為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製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影象成為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資訊資源和資訊科技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資訊,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資訊科技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為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著許多教師。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為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為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為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為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為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後。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體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資訊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資訊科技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影片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7

  經過半個學期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著,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以“學習為中心,思想為先導,身心為基礎”的過程。因此,作為高三教師都應該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一、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加強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高考。

  1.認真分析學情

  在教學中,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從生源看,我們的學生並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大多數基礎差、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面對這樣的生源,我們的教學就只有降低難度,放慢速度,穩紮穩打,打牢基礎。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複習方向

  每年高三複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並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型別,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後,學生才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考試說明》

  首先要讀懂《考試說明》。《考試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範圍。作為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考試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考試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範圍。《考試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範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範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為老師要留心《考試說明》對知識範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範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範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複習中也才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高考題型有三大類,即“單項選擇題、雙項選擇題和綜合題”。高考題中三種題型,變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考試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後學生可以透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於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於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迴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註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複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複習計劃中,必修部分是重點,因為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為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必修課本是把初中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儘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二、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

  老師的教學要能夠被學生接受,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整好學生的心態。魏書生說:“在我的生活中,教書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強才是第一位的。”可見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首先還要先激發教師自己的上進心。學生的許多思想是從教師這裡接受的,是老師的思想傳給了學生

  最後,我想談談要用研究的心態去來對待高三教學。教書是辛苦的,高三教學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竅門,工作起來才會相對輕鬆,學生的成績也才會不斷提高。

  為了使工作變得更加輕鬆,為了提高學生成績,我除了堅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外,平時只要一有什麼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筆記下,作為資料。等有時間和有精力時,再把他們進行分類整理,然後再根據需要進行復制、貼上,再加些連線詞語,這樣某方面的心得就出來了。

  當然同時本人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本人在教學中應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並不典型,應儘量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要貼近生活,地理教學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處處可見,學習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用此來解決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地理問題,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興趣,體現地理教學的價值。

  2、教材中一些簡單易學的知識,可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因此,我認為要相信學生,相信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3、課後學習沒有跟上,當然這也是與地理學科的現狀有關,只能在課堂上做好文章。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只要一直堅持以這種研究者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教育教學,透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相信在新課程改革思想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肯定會不斷提高。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8

  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希望藉助教材在短時間內告訴學生知識。這種教學是一種給予與接受的教學。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理解較為被動,主體性不強。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透過創造真實或模擬的情境,我們可以呈現或再現問題和矛盾,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

  一、創造體驗式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體驗式教學情境的應用是催化劑。在地理課堂中,只有透過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和探究,學生才能獲得更好的體驗。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經驗的產生也取決於情境。如果課堂上沒有情境,充滿枯燥的知識解釋和實踐,學生就很難產生經驗。例如,在地理環境差異的研究中,如果學生不瞭解自己的家鄉環境和其他地方的區域差異,如果沒有全球區域的比較和分析,學生就很難理解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在地理教學中創設情境,首先,在導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透過情境引入新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活動、專題等方式,並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例如,在研究人口增長和人口問題時,我們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兒童出生問題入手,引出某一地區的人口增長案例,然後結合教科書中的圖示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的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過渡到探索“人口增長”的概念和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經驗,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二,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情境,促進學生體驗的生成。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後,還應關注情境,幫助學生理解並獲得經驗。例如,在城市位置和城市系統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響城市位置的因素,引導學生回答等問題:“為什麼世界著名古國的誕生地與河流密切相關?”;為什麼黃河中下游城市和揚子江在中國密集?“然後透過幻燈片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引導學生找出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位於河流交匯處的原因,分析廣州、上海、天津的區位分佈共性,從而瞭解武漢、重慶、宜賓等城市的空間佈局特徵ngs在圖片分析過程中,瞭解到河流已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性問題促進學生合作

  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情境給學生帶來了直觀的感知,但學生的總結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時,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尤為重要。同時,要豐富學生的體驗,不僅要改變教學方式,還要注意在課堂上透過提問、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使學生能夠相互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合作提問,從而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建構,讓學生體驗地理知識的建構過程。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帶問題的探究活動。本文以農業生產地理環境的地域特徵和地理環境為例,首先介紹了杭州龍井茶在日本的種植情況。問:“為什麼;為什麼龍井在日本種植得不好&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交流。教師總結了地理環境的區域特徵,給出了示例並提出了問題:“ldquo;什麼因素會影響農業生產&“在這個時候,學生們會有很多看法。老師問學生古代和現代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並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並舉例說明(例如,雜交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已大幅提高,美國的大型農場只需要少量農業工人)指導學生確定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其次,在課堂活動中,還應注意引導小組學生進行辯論、提問、相互問答,如城市空間結構。可以探索中國對“城市區位”概念的辨析,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提問。

  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應用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方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傳統地理教學的應用主要是課後的書面實踐,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考試技能以應對考試。提倡體驗即教學,強調以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基礎,尊重學生,關愛生命,在學習過程中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完知識後能夠應用,獲得豐富的應用經驗,更好地感受地理與生命的聯絡。同時,我們也應該透過應用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真正應用所學知識。在地理課堂上,應及時結合所學資料,引導學生分析生活,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運輸方式和佈局,對於運輸方式(如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等),學生不難理解,但這些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是什麼,如何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是難點。在教學和探索資料後,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其家鄉城市的情況進行討論。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例如,在區域差異研究之後,我分析了英國和日本,得出了我的結論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科知識的教學,而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技能,體驗地理知識的構成過程,在此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這樣,讓學生體驗、感知和體驗,並在實踐中應用,從而使知識變得堅實,技能得到提高,發展得以實施。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19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基礎課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幫助學生髮展提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課堂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髮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意識培養,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各要素之間的聯絡,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綜合思維角度,展現地理知識的網路結構,讓學生辨證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影響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現問題,透過綜合思維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規律,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學“城市環境問題”時,教師向學生列舉煤煙、粉塵、城市工業廢水、二氧化硫、電磁輻射等關於城市環境問題的大氣汙染、水汙染、噪聲汙染、固體廢棄物的汙染源和汙染物,讓學生綜合分析各個汙染要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從意識層面為學生樹立綜合思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習慣和體驗,讓學生透過自主分析總結得出,汙染對城市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大氣汙染造成城市空氣汙濁和酸雨,工業廢水汙染會破壞地下水質等知識本質的理解,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綜合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絡,來思考探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進而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透過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性和實用行,透過問題情境羅列地理要素,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統性和聯絡性規律,有效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包含差異與聯絡、空間、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點,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必備素養,可以讓學生全面科學合理的內化,對地理區域人地關係的理性的認識,並深度理解和認知地理事物和現象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區域的發展聯絡與綜合特徵,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教學“人口遷移”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從經濟因素與自然環境生態因素入手,思考人口遷移的因素,激發學生區域認知的內在需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深圳特區城市與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和整體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在討論分析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全面區域認知的培養,讓學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在區域背景下去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形成深度認知,還能讓學生站在區域角度,自覺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和創新精神發展,促使學生在分析、解釋、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通主觀體驗讓學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識實踐過程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規律以及地理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前準備好小地球儀,課堂中教師首先利用三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過程,並讓學生思考和觀察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透過觀察總結得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式,當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分組親自操作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透過小組合作觀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必備條件,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氛圍的創設,為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展示機會,在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識問題,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中逐步形成所具備的地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篇20

  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國外許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有效的途徑,美國著名教育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認為一個教師如果不經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水平上。在新課程全面鋪開的今天,面對紛繁複雜的新問題,教師要及時“反思”——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這些活動背後的理論、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和自我調節性的思考。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幾年來,有得有失,感受頗多。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後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 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透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 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最佳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於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於我沒有很好的教於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透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並且掌握瞭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透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為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絡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人無完人,隨著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都有更大的收穫,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