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畫》教學反思(通用21篇)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通用21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玲玲的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

  《玲玲的畫》是二年級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語文老師們的話說,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我明白了:語文新課標的頒佈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當一位語文老師真正具備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無論是怎樣淺顯的課文,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是共舞。於是,靜下心來備課……以下幾點是自認為課堂中的驕傲。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我設計了表演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玲玲“哇”地哭了起來的句子時,憑藉老師提供的句式勸玲玲,幫玲玲)、加提示語讀(如讀玲玲哭著說話的句子時)、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端詳”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意味無窮,讀得“愛不釋口”。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學生邊讀邊感悟語言,同時對人物心情變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

  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說的……”在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丟擲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透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其次,圖文並茂的板書,課後名言的拓展,字詞卡片的精心設計和製作,課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區分“圖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變後的“好”事。由於是第一課時,字只停留在認讀上,如果有時間的話,應做寫字的具體指導。掩卷深思,這次授課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著,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字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紮實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對於徜徉於語文課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麗,自己是那樣地痴迷,那麼,就讓自己帶著這些啟示、這些今後教學中寶貴的財富繼續完美自己的語文課堂吧。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著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他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汙跡,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溫馨。生活就是這樣,劣勢也可能轉化為優勢。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這篇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堂課是第二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兩個地方:

  ①體會玲玲和爸爸的情感變化,指導朗讀對話部分。

  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話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這幾方面:

  一重視與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學生的閱讀是自主的,獨立的。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孩子自己體會感悟文章意蘊出發,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引導、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地讀,自主地讀,在讀中求知,讀中感悟。為此,我安排了五個“讀”的環節:

  ①自由讀,初步感知內容。

  ②細讀,體會人物心情。

  ③個別讀,透過評價指導朗讀。

  ④教師與學生互讀,教師的朗讀起到示範的作用。

  ⑤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表演,體會情境中的人物。

  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課文中爸爸說的話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那麼,如何深入淺出地讓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經試想安排這樣的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說說生活中“壞事變好事”的例子。但是由於孩子們生活經歷不夠豐富,生活中劣勢轉化為優勢的事遇到的並不多,感觸不深,舉例會有一定困難。鑑於此,將這一環節改成交流收集的有關故事。孩子們喜歡聽故事,文中所蘊涵的哲理孩子們就很容易體會到了。

  三積極倡導合作學習方式。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本節課安排了互幫互助讀課文,讓孩子們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分小組合作表演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又給膽小的學生創造了小群體發言的機會,使每位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3

  我本著以讀為主的原則。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帶學生走進文字。

  1、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強,我們就把本課的主要內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課件上這樣學生就知道從什麼地方去說、該怎麼去說,從而鍛鍊了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2、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玲玲從中明白的道理。找出來後自己讀、彙報讀、比賽讀。用多種形式的讀來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感知。

  3、然後再讓學生讀課文,找找壞事是什麼好事又是什麼?壞事是怎麼變成好事的?透過對壞事和好事的理解,來進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4、再次讀這個道理時,學生對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讀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師總結時,有兩個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為二年級的學生還得以識字為主,所以我在板書“腦筋”倆字時,做了一下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學習了生字一舉兩得。

  5、下面就該透過讀對話走入人物,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首先從文中找出爸爸的話和玲玲的話,先彙報玲玲的話,透過指導“好的,我把畫筆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畫髒了,另畫一張也來不及了。”來體會玲玲的情感變化。我先是指名讀,在學生讀時相機指導,齊讀時我加了一些提示語,比如說第一句我就說“玲玲高興地說”有了提示語的鋪墊學生們自然而然的就讀好了這句話。第二句話時,我就很傷心的說,“玲玲的畫弄髒了,玲玲傷心地說”學生立刻就進入的角色。讀爸爸的話時,我對學生讀進行點評,你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爸爸,從中體會到爸爸的啟發對玲玲的成功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透過的爸爸的話從中又更深一步的體會到文中的道理。最後再來整體感知課文,在小組內分角色讀、小組與小組比賽讀、大組與大組比賽讀。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激起學生想把這個故事講下來的慾望。從而達到學為用的目的。

  最後拓展延伸環節。我從文中又拓展到課外,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壞事變好事的的事?學生說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說的很好。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4

  《玲玲的畫》是一篇讀後讓人頗受啟發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話不小心被弄髒,已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了,玲玲著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的掩蓋了汙漬,還給作品平添了幾份家的溫馨。

  這節課是《玲玲的畫》第二課時,我以玲玲的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理解文中爸爸的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為主要問題來理解課文。

  在探究“玲玲哭了的原音”的教學中,我抓住“啪”這個象聲詞,理解象聲詞的概念,體會玲玲的難過心情,瞭解玲玲哭了的原因。首先,演示彩筆掉地上的聲音,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象聲詞。在教學本來設計了相關的練習,並想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自己所知道的象聲詞,但是一緊張給忘記了。

  本文我在設計時讓學生透過問題解決困惑來理解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悟,在讀的過程中來理解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但我自己感覺由於考慮怕時間緊張在讀的方面做的還是不夠,還有在理解父親所說的那段話時理解的不夠深,這點內容本來就是本課的重點,但我做的還是不太好,沒有讓學生理解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在朗讀方面下功夫讓學生從深層來把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來理解,並在提問題方面多斟酌,爭取提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來多思考,多動腦筋。還有就是課後題中涉及的講故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設計,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叫講故事的過程。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5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生動曲折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被水彩筆弄髒了,傷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啟發下,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最後整幅畫變得更加漂亮了。

  識字部分,我透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記憶生字。同時利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鞏固識字。學生整體掌握還不錯。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變化是線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話點明瞭整篇課文的主題,“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讓學生能夠聯絡實際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這也是本文的難點。很多學生能夠理解故事內容但是不能聯絡實際,不能舉出相似的實際的生活例子。於是,我設計透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小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讓他們明白壞事有時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導學生要樂觀面對一些問題。讓小組進行討論探究,說一說自己周圍發生的類似的事情,加深他們對爸爸最後兩句話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會變成好事的道理。

  這篇課文講述的道理,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不僅是為了加深理解,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亦是如此,不僅要學會,更要會用。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6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案。經過反覆修改之後,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1、教學中,我嘗試著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分“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的“好”事。由於是第一課時,字只停留在認讀上,如果有時間的話,應做寫字的具體指導,掩卷深思,是帶來的啟示很多:多看語文教學專家的論著,將理論和實踐恰好地結合,才會使課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師、向周圍的人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上的自己更加遊刃有餘;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字的能力;時刻不忘語文教學的本,不忘記在語文課堂上紮實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7

  靜心反思,比賽課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現在腦海中,或在心底歡呼,或願面壁反思,但對自己來說,卻都是“寶”。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於是,靜下心來備課,以下幾點是自以為課堂中的亮點。

  一、巧妙開頭,使陌生的師生之間和諧融洽

  以“誇獎”孩子們為契口,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這個深愛他們的周老師,其實願和他們做朋友,暢遊語文課堂。我們互相誇獎,使孩子們的勁頭十足,興趣盎然。

  二、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三、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我設計了表演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玲玲“哇”地哭了起來的句子時,憑藉老師提供的句式勸玲玲,幫玲玲)、加提示語讀(如讀玲玲哭著說話的句子時)、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端詳”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意味無窮。讓學生在讀中悟。

  四、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

  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讀、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丟擲問題“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壞事變成好事的情況嗎?”讓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其次,圖文並茂的板書,課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為今後教學中的小小的收穫。

  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最後拓展部分,讓學生說的不夠多,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變後的“好”事。

  掩卷深思,這次賽課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很多:抓住一切向名師、優秀的教師學習的機會,不斷豐富自我,繼續深鑽教材,提高短時間把握文字的能力,從而繼續完美自己的語文課堂。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8

  我在教學《玲玲的畫》這篇課文時,抓住主線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難過、著急——滿意是本文的主要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老師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般明瞭。

  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跟“讀——多形式的悟——再帶著感受讀”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設計了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愛不釋手”。

  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到過程中,其實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9

  《玲玲的畫》這篇文章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們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沒有“可挖掘”的東西。在一陣“無措”之後,我決定先好好把握教材,相信無論是怎樣淺顯的課文,只要抓準了教材,我們的心靈都可以和孩子們在課堂是共舞。以下幾點是我對自己課堂的總結:

  一、巧妙開頭,使師生之間和諧融洽

  如何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盡情地展現自己,無所顧慮地思考問題,是我課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最後,我決定以“誇獎”孩子們為契口,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這個深愛他們的胡老師,其實願和他們做朋友,暢遊語文課堂。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的互相誇獎,使孩子們的勁頭十足,興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舉不願放下的小手和一個個盛滿“思考”之水的小腦瓜,充分說明了好的開頭也為整節課堂上孩子們的出色表現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二、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三、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絡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連結生活,我說:老師昨天穿的新裙子不小心被鉤破了一個洞,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讓壞事變好事嗎?此時,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幫我出謀劃策。有的說,可以在鉤破的地方繡一朵美麗的小花;有的說可以從不要穿的舊衣服上剪一朵花下來粘在上面;有的說可以在上面繡一隻採蜜的蝴蝶。我微笑著點頭表示讚許,並對他們的建議表示感謝。這群孩子已經真正能夠聯絡生活的實際,從多角度來考慮問題了,我感到很欣慰。接下來,我又進一步對說話內容進行拓展,問:在平時生活中,你還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孩子們思如泉湧,各抒己見,把教學推向高潮。

  當然,遺憾的是,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詞的教學中,語言上不夠嚴密,應準確區分“圖案”和“畫”的區別,“名字”和“字”的區別,不能為了自己所認為的“巧妙”失去語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後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說了努力克服的困難,但是沒有體現變後的“好”事。同時他們的思維也受到了侷限,無法開啟。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0

  《玲玲的畫》,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墨漬,玲玲才獲得了思維飛躍的契機,最後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是一堂由新橋小學陳忠鈺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下冊的課文,也是一堂屬於學生的語文課,這既是一個打破定向思維的教學流程,也是一例教師與學生均獲得成功的大膽嘗試。

  一次並不陌生的“初遇”

  “聰明的小眼睛看過來,我姓陳,小朋友叫我什麼呢?”孩子們齊聲回答:“陳老師!”“能不能甜甜的叫一聲呀?”“陳—老—師!”正式開課前,素未謀面的師生們營造了和諧的氣氛。“平時是怎麼表揚自己的?”“嘿嘿,我真棒!”小朋友齊聲回答。“再加上一聲‘ye’!”“嘿嘿,我真棒‘ye’!”哈哈,頓時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一個貫穿始終的提問

  “孩子們,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把課文的主角玲玲叫得特別響亮。“讀了‘玲玲的畫’這個題目,你們心裡有什麼疑問呢?”

  教師用一個問題作為了這節語文課的開場白。他的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和聯想。一大堆充滿想象的解釋,正式啟動了這堂課學生們的大腦。

  在每個環節,教師都有意將這個提問貫穿著,要麼做預備鋪墊,要麼設定理解思路迂迴揭示謎底,要麼讓學生自主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本來稍顯零亂的教學內容,因為這一個問題而得到了意識上的統一,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老師講課思路也非常清晰。

  一批核心關鍵的部件

  教師提出了關於課文的理解的問題,卻沒有盲目求快解決。這節語文課,教師依然從分自然段、識字等基本環節入手,但在劃分段落和識字環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揮和創新。

  沒有用教師的權威,去確定到底有多少個自然段,而是將權力“下放”給學生,由他們來商量確定,最後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答案。學生的探究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在識字環節,同桌之間進行互動,調動了孩子朗讀的興趣,超越了一般教學模式下的效果,用“開火車”的方式來提高認知難度,以及將剛學會的書面語(如“端詳”),及時運用於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咱們看看玲玲的這幅畫,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請你仔細端詳端詳”)。這些施教的小細節,及時鞏固了初學的生字。探究用形狀相似的字來記憶的方法,既達到掌握生字的效果,還辨析了易錯的字類,可謂一舉兩得。對“趴”等動詞的強調,直接為理解課文做了充分準備。

  一次無法刪減的模仿

  除了對動詞的探究,對重點詞彙的解讀外,教師還有意識地讓學生根據情景,模仿“玲玲”的語氣,讀出人物的思想活動和感情來。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其他學生又成為模仿者的評判人,到底是不是讀出了課文中人物焦急、疑惑、茅塞頓開和高興的語氣,不由老師說了算,而是認真傾聽的其他學生。透過這樣的環節,學生之間也形成了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評價,事實上是走向了對課文的深層次理解。

  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教師將探究、評判的權力和標準交給學生,卻掌握著理解的節奏和思路,提高了課堂效率,將全班學生的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課文這一基本教學要求上。

  一場不能止步的變革

  儘管教師在這節語文課的課堂組織和課前準備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我覺得上好這堂語文課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這篇課文的起因是,畫被弄髒,卻又來不及畫,結果則是獲得了一等獎。如何將壞事變為了好事?其經過是,得到父親的提示,在弄髒的地方畫了只小花狗。這個轉變的過程十分重要,這個過程,學生應該自己去細細體會,最終得出,只要積極動腦思考,壞事也可以轉化為好事。

  結合低年級書寫任務較輕的實際,教師可引導學生多多嘗試書寫,以培養學生獨立寫字的能力和信心。課文理解固然重要,但給孩子書寫記憶生字的時間應更加充足,更應在課堂中得到突出。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1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兩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1、識字教學結合實際理解,如“端詳”一詞挖掘出來的時候,讓學生結合動作理解,學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沒能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教師還是很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的。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師是很難預設的,它需要教師靈活、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如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這一教學環節,起初學生並沒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在畫上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後,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2

  《玲玲的畫》文章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簡單,學生一讀便明瞭。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識字、識詞為主。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收穫,亦有遺憾。

  根據二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字詞教學是重中之重。教學中,我分四步落實。首先是初讀課文,讓學生藉助拼音整體認讀;然後跳出語境識字,先借助拼音識詞,再去掉拼音識詞、識字,循序漸進,體現低段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組內交流識字方法,加深記憶。最後,鞏固識字,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由字到詞再到句子最後到課文。透過檢查學生的識字率達99。8%。

  在寫字教學這一環節,我先出示生字,學生認讀,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組詞,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字的結構,接著師範寫較難寫的字,最後生臨寫。

  遺憾的是在教學中,對於讀我指導的不夠,在檢查學生識字情況時,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讓學生讀,但沒有及時進行指導,導致學生在讀課文時讀的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在指導讀上下功夫。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3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髒。己經沒有時間重畫一張,玲玲著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髒的地方畫了一隻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汙跡,還給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溫馨。生活就這樣,劣勢也能轉變為優勢。

  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積極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這篇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透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品味、思索、銘記爸爸簡短語句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並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後又走出文字。能夠引導學生透過畫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換詞、出示單個生字等形式,採用指名讀、開火車,分男女等方式來學習本課生字,達到了很好的識字效果。

  透過自由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指導重點句子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壞事變好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每個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從中領悟本課蘊含的深刻道理。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4

  在二年上冊已經安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學生學會了運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單、複式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而下冊統計這一課要求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排列;在比較、分類、排列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課伊始,我藉由2008北京奧運的吉祥物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引出書中的主題圖,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緊接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看圖,你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參加了那些專案的比賽?”指名學生回答。接著提問:“透過這幅圖,你還想知道什麼?”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最後引入課題:“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統計解決。”“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想知道的問題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進行統計”接著讓學生感受和體驗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過程。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知識和方法。於是我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提出不同的問題,感知按不同標準分類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根據對所得資料的分析整理,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就是根據學生完成的統計圖表,啟發學生思考:從這份統計圖表中,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討論彙報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們剛才所提出的問題。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透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引出透過合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統計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以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重點讓學生交流: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從這份統計圖表中,你知道了什麼?

  在教學習題的時候,我首先用多媒體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將一些形狀顏色都不相同的圖形進行分類,讓學生從圖片中去收集、整理資料,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並能根據統計的結果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多媒體所展示的圖片,清晰的瞭解圖形的情況,從而確定分類的標準,準確的將圖形進行分類統計。

  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喜歡哪個活動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總體來說這節課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學的任務,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紕漏: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上課靈活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以及引導學生的語言都還很不到位,評價學生時缺乏創造性語言。在活動課的開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學到知識是我這節課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5

  1、學生在本節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並不多。我已經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後的畫,接著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後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為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隻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內在含義,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看來,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6

  我在教學《玲玲的畫》這篇課文時,抓住主線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老師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雲見般明瞭。

  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設計了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愛不釋手”。

  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到過程中,其實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7

  《玲玲的畫》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課文,不僅是對學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其實對我們成人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他透過玲玲妙筆生花的畫畫過程,來告訴我們其實事情並不是象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只要肯動腦筋,還是有解決的方法,還是能夠把他變好的。他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由於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對教案不夠熟悉,以至於在上課的時候出現了許多問題。

  一、教學不夠紮實,知識點沒有落實。

  1、在進行“玲”字的教學時,字音沒有落實。“玲玲”應該讀輕聲,後鼻音,也沒有進行指導,只是一讀而過,不夠紮實。在進行“玲”字的拓展時,“領、零、鈴、嶺……”等字是以字的形式出現,而不是詞的形式,這對學生來說印象不夠深刻。在進行積累讀的時候也出現了字音讀不準的情況。如果說此時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對學生的印象應該比較深刻,也有利於學生對形近字的積累。

  2、在進行詞語檢查時,對難讀字音及多音字落實不夠到位。我的詞句檢查是分兩步走的,第一部是詞語。但在ppt出示詞語時,我給生字全部註上了拼音,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已經沒有必要,只需要將重點字音予以指導標註即可,但我只是一帶而過,並未重點指出。比如說“催促”兩個都是平舌音,學生在讀的時候已經出現問題,但我並沒有領著全班將其落實,只是稍加糾正,這是不夠的。其次是對多音字“髒”的教學,也不夠落實,還是PPT的問題,沒有以詞語的形式出現。而形近字“叭”和“趴”進行比較教學時沒有將他們的意思與偏旁聯絡在一起進行教學,教學不夠到位,學生印象不夠深刻,知識點難以掌握。

  二、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1、指導第一小節朗讀時,叫了幾個學生讀,但這幾個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玲玲滿意的心情讀出來。而我並沒有進行示範或指正,只是草草帶過,可以說指導不到位。如果在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情況教師進行一下範讀,突出重音,學生再進行朗讀,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有效果,而不是走過場。語文學習最忌走過場,要的是紮紮實實的教學。

  2、除了第一小節朗讀指導不到位外,對第四小節、第八小結的朗讀指導都是有所欠缺,不夠到位的。第四小節因為玲玲的著急、傷心“哇地哭了起來”這種傷心、著急的心情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來。第八小節中“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這句話中玲玲失而復得的高興心情都沒能指導到位。其實知道不到位的原因就在於我著急將課文上下去,不肯花時間在學生的朗讀指導上。為上課而上課,還是沒有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這是新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我也不例外。只有真正脫離了教案,做到位學生而上課才能真正地上好課。只有做到認真、紮實才會有進步。不光是我會進步,學生也同樣會進步。

  三、對學生的點評不夠準確,評價語不夠恰當。

  1、對學生的朗讀評價不到位。朗讀不好,不好在哪裡沒有明確點出來,這樣的評價是不利於學生朗讀的進步,也會造成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比如說在進行第四小節的朗讀評價時,一個學生讀得並不好,沒有將玲玲傷心著急的心情讀出來,我只是說:“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這樣的點評是不負責任的,不錯不錯在哪裡,如果還有提升的空間,那麼又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

  2、同樣如此,在最後的總結,講故事的環節,我的點評也同樣不到。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語言不夠簡潔,出現了讀課文的情況。我對他的評價是“講得不夠簡潔,能不能再簡短點”。但是什麼地方應該簡短,什麼地方說得太多了沒有明確指出,這對下一個學生的概括沒能起到任何幫助。所以下一個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時,仍然犯了跟第一個學生一樣的錯誤,概括不簡潔。這就是我的點評不到位、不準確造成的。因為二年級的學生辨別能力、自我感知能力還不強,所以需要老師的點播。如果教師的點播不準確到位,是不利於學生的改進的。

  3、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太普通,這說明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不夠,仍需鍛鍊。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希望透過這些反思能對自己有所幫助,在以後在教學中儘量不出現相同的錯誤,慢慢進步,上出紮紮實實的語文課。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8

  課前預設了教學思路,以“讀為本,寫為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關注人物的情感變化,基礎過關100%。從上課的情況,學生基本上能跟上本人的教學步子。特別是在讀的形式上,多樣式,而且落實處,字字句句不放過,因為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具有統領單元知識點的代表意義。

  尤其是文中爸爸的話,是作者構思文章的主題思想,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有較深刻的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時,不需要談得多深,主要是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一環節要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突破難點。

  透過學生生活實際突破難點,為本課德育思想教育方面作了更進的昇華。為敘事性文章有一顯目的層面,學完本課,從學生作業看,閱讀有明顯的提高。也就是說,語文在指導讀的過程中,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適當或是必要的點撥知識性的東西。從關鍵字詞入手,體會句意,文意,小結自然段內容,從造句入手或聯絡上下文讀解詞意。能在理解文中爸爸的話的基礎上舉例說說,這是本人在本課教學指導思想上的重點,也是本人對語文教學的習慣。學文不會說文,不會用文、寫文,就不叫學語文。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寫寫讀收筆記。句話也好,在語文教學中也是一種突破。文字科目不同於數學,沒有紮實的積累,是難以達到課外延伸的,本人認為本課能結合生活實際寫是最理想的。

  至於基礎,生字詞的認讀與書寫,二年級學生已經有識字、寫字的能力了。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只是特殊的字,需要點撥。根據近期,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逐步做到有選擇性的指導,沒有篇篇概全,這樣有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寫作的提高。利用教材外的拓展,提高識字量。

  總之,語文教學沒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師在教學中的創新,創意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因材施教。只有學生感到快樂時才能樂學,教師也才能真正達到寓教於樂。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19

  1、教學中,我嘗試著隨文識字,抓住“端詳、評獎、叭、糟”等重點詞語進行識字教學。先從文中發現生字,然後學習生字理解生字,最後把生字放回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漸進,體現低年級語文教學“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理念。

  2、聯絡實際,使“難點”的堡壘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話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這句話的“出場”時,我安排地也是比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樣高興,但是更讓她高興的是什麼呢?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這正如爸爸所說的……”在讀、寫、背爸爸的話的基礎,丟擲問題“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透過動腦筋,卻變成了好事,你們遇到過類似的事嗎?”在學生聯絡實際談感受的過程中,其實不正是他們對文字所體現的啟發達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嗎?

  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但在學生自主活動方面還需拓寬,教師在教學節奏還不夠緊湊,整個課堂還是有“牽”的感覺,需加油!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20

  5月份,市教研室開展了市級教學能手的評比活動,我有幸成為了參賽選手之一。在經過了抽課、備課、試講等各個環節過後,5月15日終於迎來了講課的日子。

  本節課的特色之一是識字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隨文識字”,識字方法主要是教學生利用形聲字的規律來識記生字;特色之二是“間休的設計”,在利用形聲字的規律識記完“叭”“哇”以後,我又設計了拓展識字,和學生一起做遊戲來識記帶有口字旁的表示聲音的生字,接著,我利用這些形聲字編了一首小兒歌,正好作為間休的歌曲,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指導朗讀時,我採用與學生配合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我們交換角色時,我扮演傷心難過、著急的玲玲,邊做動作邊讀玲玲的話,學生們聽的認真看的仔細,一下就領悟到了玲玲的難過和著急,我不用過多的話語,學生很自然的就能讀好玲玲的話了,這個環節的配合,讓我們的“讀”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最後在本節課的重要語句昇華的部分,首先我設計了玲玲在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的環節,讓孩子們把自己當成玲玲,說出爸爸曾經對她講過的最經典的話,接著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可以這樣對自己說;當老師在工作中碰到難題時也會把這句話背給自己聽,引導學生積累背誦;最後,如果你的爸媽在生活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你應該告訴他們什麼呢?這樣在一次次的朗讀、背誦中,讓本節課的重點得到了昇華。

  我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在這節課上,來校長擔當了攝像師這一角色,一節課她都舉著攝像機在為我錄影,在此,對來校長在這節課中付出的辛苦表示深深的感謝!《玲玲的畫》教學反思在課程結束後,來校長提醒我在“玲玲滿意地笑了”這句話裡的“地”錯打成了“的”,還說總的來說整堂課還是不錯的。

  這次能手的競賽對我來說,又是一次新的歷練,記得教研室的李主任曾經說過: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會在這項藝術的活動中,逐步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加油!

  《玲玲的畫》教學反思 篇21

  《玲玲的畫》內容淺顯,語言樸實,非常適合二年級學生閱讀。文中爸爸意味深長的話語是學習重點,要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許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換個角度看問題,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玲玲的情感變化──滿意、著急和戰勝困難後的喜悅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玲玲的情感線索,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換個角度想問題的思想方法,把主題教育滲透其中,明暗交替,做到潤物無聲。

  一、話題匯入,激發探求慾望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玲玲的畫像:“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興的事,你們願意幫助她嗎?”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向上、樂於助人的特點,調動他們探求的積極性,尋求新知,喚起學生潛在的美好情感,讓孩子一開始就把課文學習與個人情感體驗聯絡起來。

  二、體會情感,感悟主題

  初次完成的畫,玲玲是滿意的;面對弄髒的畫,玲玲著急、焦慮;看到修改後的畫,她又一次滿意地笑了。對於這種情感的前後變化,教學時教師可先展示玲玲修改前的畫,引導學生觀察,感受作品是比較完美的,抓住“滿意地端詳”一詞指導讀書,體會此時玲玲內心的喜悅、興奮;再透過生生合作讀、教師引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聯絡自己生活實際,體會玲玲在“另畫一張已經來不及了”的情形下,內心的緊張、失望;最後玲玲在爸爸的啟發下,“想了想”,添畫了一隻小花狗,教師可出示修改後的畫,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玲玲內心的喜悅與成功感。透過充分的讀書,在讀中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學生真切感悟到只有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壞事情轉化成好事情,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三、聚焦重點,深化主題

  玲玲的變化,爸爸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先體會著爸爸的“高興”讀一讀,再組織交流:“從爸爸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從事件出發,談自己的感受。爸爸的一段話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故事之中,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他告訴我們對待事情好壞的態度,我們不能把一些暫時沒有做好或不小心做錯的事情都看作壞事情,因為好壞是可以相互轉變的;再次遇到事情沒有辦好時,不能驚慌失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積極解決。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的實際經歷並不多,認識問題有侷限性,不一定非要理解到壞事變成好事才行。學生只要領會到遇事多動腦筋就可以了。

  四、聯絡實際,拓展認識

  為了強化主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拓展交流。交流時可以談以前遇到的一些糟糕的事情,是怎樣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的;也可以談曾經經歷的一些不好的事情,當時不知如何處理,讀了本文受到的啟發。從多個層面、不同的角度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學習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最後,教師可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的名人名言和啟迪思想的故事供學生課外閱讀。

  總之,文章不是無情物,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去領悟一種思想方法,感受一種生活態度,獲得積極的人生體驗,摒棄傳統的說教,這正是新課改積極倡導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