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通用22篇),歡迎大家分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 “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後,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課件設計意圖是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節約時間,提高教育教學速度,使學生充分利用視覺、聽覺,透過實踐去獲得知識,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多種器官進行學習。達到用時少,效率高的目的。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片寫景的散文,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透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讚美之情。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然後,做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其他的同學。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安排是:美讀課文,整體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理清文章的結構:總—分,然後是學生回憶在《春》中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己選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歡的一節,寫一篇小教案。第二課時:講清楚講課的規則,開展“教師大比武”比賽,由學生點評,最後老師總評,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從教學設計上看,這節課的設計完全遵守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傳授給學生文章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最後,形成自己的研討成果,在課堂上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長,補比自己之短,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有限,沒能很好地進行課堂調控,以致於出現了一發難收的局面。氣氛之熱烈,效果之顯著,固然讓人欣喜,但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瞭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匯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4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裡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為濟南如同搖籃裡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後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字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著讓學生默讀,有利於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後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採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1、《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以描寫四季景物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這些課文,不僅能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濟南冬天天氣的溫晴,又進一步從山和水具體描繪,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本文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更是學生學習寫景方法的最好範例;同時,文中優美的語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讓學生獲得不少的教益。
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於地域相距較遠,學生對濟南知之甚少,但結合我們當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內容。另外,學生活潑好動,善於思考探究,有利於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與互動交流。
2、學生認知障礙點:本文內容較易理解,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是: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的方法。
3、在教學過程中,我準備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先進性自學,然後重點探討重難點問題,最後再通過當堂檢測題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落實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揣摩、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運用各種修辭給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學會抓住特徵多角度描繪景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朗讀感悟文章的圖畫美、情感美、音樂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由裡到外、由山到水的寫景順序,抓住事物特徵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我預定的教學任務當然是沒有完成,還有一個寫作探究環節因沒有時間而只好延遲到下一節課。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本來就存在一個“預設與生成”的問題。當課堂中出現有價值的資源時,要善加利用,允許臨時生成,按照課堂中當時的情況發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師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講,將學生宥於預設的軌道。學生質疑探究的熱情被激發起來以後,如果教師因擔心過多地花費課堂時間而簡單強制地掐滅它們,無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學生自由去發展,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起好適時引導和調控作用。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7
比較這兩堂課的得失,我發現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第一堂課我沒有為調動學生的興趣做任何鋪墊和引導,所以學生可以說是很被動的把課文讀了三遍,在被動的情況下閱讀文字,得到的啟發和感受幾乎等於零,所以後面的環節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感受,所以每一個環節的設定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朗讀課,而朗讀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個環節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開”和“柳成行”的關鍵就在於興趣這塊土壤。
範例三因為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指導訓練,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8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
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透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1、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透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透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2、因材施教,分層設題。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學生在表達的時候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練。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幾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3、難點突破,透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透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課堂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一節語文課的成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9
每次講完《濟南的冬天》,自己總是喜憂參半。同樣,今天這節課既有令我滿意之處,又存在著些許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匯入新課的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長了些。由於是異地授課,和學生素昧平生。初次見面,自己忽略了對氣氛的調解,所以學生有些緊張,儘管相當淺顯的問題,也不敢舉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前與學生溝通交流,創設和諧的氛圍至關重要,這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學時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後期變換了方式,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課堂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因此只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當然這節課也有可取之處。我採用了學練結合的方式,學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理解並能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教學時注意知識的拓展,結合課外語段練習,加深學生對對比寫法的理解。我時刻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能適時並恰當地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教學內容力求銜接自然,過渡得當,因此學生對文章寫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並初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有的見解可能不準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後,我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蒸蒸日上,爭取講每一節課少有遺憾,多些精彩。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0
經過七年級語文教研組的討論決定,由我來講一堂公開課,於是,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體同學的配合下,這節公開課得以順利進行。
首先要感謝同事們對我的支援和幫助。由於我工作以來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語這一學科,這是第一次講語文公開課,所以雖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是前來聽課的同事們發現並指出了這些不足和缺點,我才能得以進步和提高。比如問題設定的梯度不夠,問題難易程度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生學習。再比如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小組化學習進行的不充分,很多學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課堂。這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更多地向優秀的同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上課之前,同學們做了充分地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在儘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師,對於老師設定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作答,課堂氣氛相當熱烈,當堂訓練完成的很有效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做得相當好。
透過這次公開課,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點、弱項的同時,我看到了自己與優秀同行們的差距,這更激發了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鬥志。我相信,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會透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語文教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1
一、課後交流:
一是與同組同學科申愛麗老師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這節課花架子較多,例如第四環節2、3、4問題,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內容,在這節課是沒有用處的,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沒有興趣做,所以這屬於無效勞動。因此應該果斷捨去。將第1題調整為三環節的第8題,主要環節合併為做、讀、寫三個。
二、重新調整:
三個主要環節各為13分鐘。並且逐個分析那些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那些題目經過同學互相提示能做出來,那些題目教師需要重點點撥。結果發現,不超三個,並且學生可以做一些,關鍵的其實就是那兩三個思維點。
三、再次交流:
我覺得上節課有許多東西沒有解決,課後問了部分學生,因為學校檢查作業忙,課後實質上也沒有再進行深入學習。為此,我邀請申愛麗老師再次聽課。課前幾分鐘,學生們看見我來了,很高興。紛紛與我談論上節課的情況,有的學生告訴我,上節課老師真多,我真緊張死了。還有的說,我想起來回答問題的,但沒敢,場面太大,老師,對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昨天的時間不夠用。我們說說笑笑,我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再接著高高興興的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看出來學生真的是高興。
四、重新上課:
我先告訴同學們,常態的閱讀和常態的考試就是這樣接觸文字後,看能感悟些什麼,做出題目來。並且是有時間限制的。考場上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覆讀中尋找答案。然後我和同學們說,把昨天的當做預習,我們再一次重新開始。課程進行的很順利,但在檢測後校對答案時,由於我的語速慢,又等於挨個把題目讀書了一遍,有點延時,導致寫作時只有部分同學寫成,組內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學在班級發言並且師生評價不是太到位。
五、課後再思考:
申老師說這一次覺得很好,如果中間緊湊點,不延時就比較完美了。是啊,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2
《濟南的冬天》是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單元以寫景散文為主。在《春》中已經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學習。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溫晴”兩字,濟南的山山水水無不透露出溫晴的特點,而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又處處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課就圍繞景的“溫晴”和情的“溫情”來開展。
對於景物的溫晴特點,我讓學生自己去找,透過學生自己的魔都,圈點勾畫來探索發現這一特點。並做適當的顛簸,而學生在分析景問晴的過程中世紀上已經體會到作者的喜愛之情,因而下一個教學步驟對於情的分析只是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雖然有所關注學生的“學”。但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學生的學還不是一個主導,而且在整個課程中學生的讀也不夠多。語文課應該是充滿了朗朗的讀書聲,可是我的語文課還是沒有這樣的效果,往往是為了讀而讀,讀變得沒有目的性,沒有層次性。這是我需要進步改變的地方。
而對於景物的溫晴的分析過程中,分析的過於淺層,沒有向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已經懂了,上課應該教學生所不懂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跳一下能夠到達的高度。而我現在的高度停留在學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這對我的文字解讀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自己應該不斷地進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學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3
筆者認為,高效課堂要實現“高效”必具備兩點要素:教師的教學創意和學生的高效學習。而在這兩個要素中,教師的教學創意(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設計)是本,學生的高效學習是關鍵。本節課教師的教學創意體現在:巧選教學切入點;巧設問題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一、教學創意之——巧選教學切入點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師作為讀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作為教者要教給學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卻需精心選擇最佳切入點。教學的切入點,即引領學生走進教學文字,領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綱挈領、統領課堂的作用。一個好的切入點,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學習的重、難點,帶動整節課順利展開。
本節課選擇“文意理解——抓‘溫晴’與美段細讀——品味‘妙’”為切入點和核心任務。“溫晴”一詞是集中揭示中心,表達情感的關鍵詞語,是文章的神經中樞和資訊節點,具有發散和貫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樣是能表達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顯文章藝術特點的關鍵字。
二、教學創意之巧設問題情境
高效課堂中,巧設問題情境至關重要。“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好似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體現著“一線串珠”的作用,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教師要善於透過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來引動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引發學生的課堂討論,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本節課設計的兩個“主問題”是:你認為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特點的一個詞或短語是什麼?為什麼?你認為能貫穿全段(第三段)的一個字是什麼?請從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溫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學創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題
作品的背景資料適時穿插能引領學生深度文字,讀懂,讀透文字。為什麼老舍筆下的濟南如此溫晴?如此曼妙絕倫?賞析完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後,一句“為什麼”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時適時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將自己對濟南的溫情融化在濟南的一山一水中。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4
一點不足:讓每組承包一個板塊,同學們大多致關注本組的板塊內容,對其他足的內容較少關注,因而影響了整篇文章的學習,上完後我在第二節課予以了糾正,規定以後預習,每個板塊大家都要預習自修,在此基礎上各組在進行承包預習自修、展示交流。這一點組內老師在評課時也指了出來。
總之,課改就需要我們不斷動腦筋去探究,隨時加以總結。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5
經過反覆思考,我選擇了《濟南的冬天》這篇老舍的散文名篇作為我在語文教學中第一次嘗試。本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藉,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透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文中圍繞“妙”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給人怎樣的印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課堂氣氛活躍。在學生反覆研讀課文,並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
但縱觀整堂課,學生主動參與的環節還是略顯薄弱,有時候,我還是有種“孤獨站在這舞臺”的感覺,怎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呢?任重而道遠啊……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節題為《濟南的冬天》的公開課。上完課,心裡總覺得遺憾,因為存在許多不足,為了進一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特將本節上成功與不足,總結一二。
一、課件製作與展示
自認為課前雖做了充分準備,在上課的過程中才發現,在聽課文朗讀的環節中,由於課件沒打包,導致在展示時,無法播放,後來只好到檔案包裡單獨播放,雖然是個小失誤,還是說明了心不夠細,技術不過硬。致使教學環節銜接不緊湊,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課堂預設與生成
本安排一節課的內容,結果下課鈴聲響了,教學任務卻還沒有完成。究其原因,在生字詞教學環節用時過多,本計劃2分鐘完成的任務,有由於學生對詞語意思預習不充分,結果花費了5分鐘也沒能完成。最後經過引導雖然學生理解了,但寶貴的時間也流失了。
因此對學情應能夠充分了解,否則會導致對課堂進度預設失誤。致使在教學時在某些環節用時太多,使餘下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
三、課堂應變
在匯入的環節,我預設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暢談對冬天的感受,本以為學生會討厭冬天,並說出一大堆理由,並把他們可能說的內容放到課件中,結果出乎意料是,都說喜歡,致使在展示課件時出現了我預設的內容,導致場面十分的尷尬,也打亂了我的上課節奏和思緒。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問題,是對教師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如果問題化解得巧妙,不僅能使教師自己迅速擺脫窘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得到學生的敬佩;反之則猶如掉進了泥潭,不要說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要大打折扣。這實際上是對教師思想、知識、能力,素質以及個性修養的全面考驗。
雖然在整個上課環節中出現一些差錯,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還算是差強人意。旨寄希望於下一次能汲取此次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7
筆者到泰國任教第十一冊《漢語》科目已有三個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華文學院編寫的版本。該教材第十四課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內容有刪改。
這篇課文共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採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用“北京”“倫敦”“熱帶”的“惡劣”,突顯“濟南真得算個寶地”。2—5自然段寫出了濟南山、水的溫晴。最後一個自然段點題,用簡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簡卻情深。
本冊共有三篇寫景文章,在教學第八課《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時,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有順序地觀察景物,並透過描寫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動寫出景物的“動”“靜”特點。《濟南的冬天》是本冊教材的第二篇寫景文章,通篇採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濟南“溫晴”的特點。鑑於學生在學習第八課時,已初步接觸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並且他們也漸漸習慣了我的“高效”課堂,所以在執教《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我把引導學生抓住修辭手法,賞析寫景文章的優美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梳理學生的發言,傳授相關的語文知識,鍛鍊他們“走進”文字的能力為本課主要教學方法。
當學生學習完本課生詞,能比較熟練朗讀課文,學習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濟南是“寶地”後,我請他們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徵來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一結論的。同學們藉助我的課件,很快歸納出老舍是透過“山”“水”的美麗,為“寶地”“代言”的。我再請他們進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寫山,哪些地方在寫水,他們也能很快搜尋到資訊。寫山的段落比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進行學習。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避免逐段講解的枯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摸清學情,以便順學而導;二來,我能掌握分段學習的合作小組實力“強”“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現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況,那麼“弱勢”小組所選的段落就將成為我“扶一把”分析構詞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學選擇學習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學選擇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寫“薄雪覆蓋下的山”,沒有同學選擇,自然就成為“我的任務”。我採用聯想、想象的方法,帶領他們體會比喻、擬人的妙處,用補充原文中的色彩詞語的方法,讓他們快速發現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寫出景物美的方法,體會作者對濟南的喜愛。然後,指導他們如何進行組內合作,比如:誰負責組內成員紀律,記錄員該抓關鍵詞句進行記錄,彙報員要注意聲音清晰、響亮,姿態大方,彙報完畢詢問組內、組外成員是否有補充或反駁等等,然後,我就放手讓他們自主走進文字了。
近六分鐘的討論結束後,他們各組的代表上臺彙報探究成果。老師將根據他們各組的發言質量、紀律、參與度等各方面進行評分。從整個小組學習過程看來,他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氣氛熱烈,並能各抒己見。從彙報的效果來看,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抓住文字表達形式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組彙報:老舍把群山寫成小搖籃,讓人感覺濟南很小、很安全;他們還從“群山媽媽”對“濟南寶寶”說的話中,體會到,濟南能暖和、舒適地睡覺是因為有群山的保護。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組代表說:“我覺得濟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畫,很寧靜。”我的心一下亮了,因為“水墨畫”這個詞對這些孩子來說並不十分熟悉,更何況老舍在這篇文章中沒有提起過“水墨”,他是從何解讀的呢?有同學舉手大聲問:“你是從哪兒看出來濟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畫”時,我的整個世界就燦爛了。因為那個彙報的孩子說:“濟南的城裡雖然狹窄,城外卻很寬敞。那麼廣闊的地方,‘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輕鬆地‘臥’在大山的懷抱,可以看出山的寬廣、舒適;我還從房頂上‘臥’著點兒雪,看出這兒一切是那麼自然、和諧。”底下頓時掌聲一片。
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孩子們比較獨立地分析文字。學期初,新接本班,孩子們的基礎並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會他們如何抓住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一特徵,教會他們識字的能力,和糾正每字一頓的讀法,採用“把意思緊密的詞語或片語讀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讀,所以對於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選一些有趣的表達方式作為教學內容,拓寬他們的視野,又可避免突增難度,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致。到後半期,因為孩子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學習方法已基本建立,師生的配合也逐漸默契,(我對他們的自學紀律和自學能力非常重視,在此,因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紹),所以就有相對足夠的時間來探索文字表現形式。但老師提供的“梯子”少、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學習方式,這還是第一次。由這次的學習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語文一體”的教學觀,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受印歐語系教學影響,對外漢語教學基本都是以“詞語”教學為主,漢字教學的趣味性、科學性、序列性長期被忽視。這不僅無法排除漢字識記、書寫方面的困難,而且對抓關鍵字詞深入文字造成嚴重的阻礙。這種小不能顧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學,從言語能力培養上抽掉了“讀”“寫”之“薪”,甚至“聽”“說”因為缺少“源頭活水”而興味寡淡,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不高,積極參與成長活動的情況難以出現。
《漢語》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在低、中段教學中,筆者更傾向於圍繞“字本位”教學觀,培養學說的聽、說能力。到了高段,因為學生的識字、寫字、用字能力較強,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明顯提高,“語文一體”的教學觀就應占主要地位,“讀”“寫”的內容放在首位,透過“讀”“寫”能力的發展推動“聽”“說”能力的發展。
二、找準學生學習的真正起點。
對外漢語教學的孩子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社會閱歷,他們在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時,會受到已有學習經驗、方法的影響,教師應防止他們已有知識、習慣的負遷移,積極調動他們已經具有的資源進行正遷移。漢語教師切不可把他們當成在國內低幾個年紀的孩子來對待。他們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較成熟,社會閱歷豐富,只要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具有強大的學習潛能。特別是對注重家庭語言環境薰陶的華僑子女,教師不能把教育內容窄化,要引進新的學習內容讓他們有“‘跳一跳’來摘桃”的願望。
三、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不能忽視。
緊湊的教學內容需要師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單位時間內很好地完成,教師要透過一系列地指導讓孩子明白怎樣聽課、怎樣回答問題,特別是如何從同學的發言中獲得資訊和受到啟發,完善自己的思考結果,這一系列課堂教學常規的訓練為“高效”課堂提供必要的保證。筆者聽了近三十堂漢語課,發現很多老師耗費在維持紀律和為不同學生解答相同問題,而只得將重要問題“擱淺”。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教師既是孩子成長的引領者又是督促者,只有當孩子有強烈的成長慾望和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師才能有效地引導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他們就能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才能在實際的交談中提升言語能力和言語交際能力,發揮“1+1>2”的功效。
四、扶放結合,教方法比教內容更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漢語教學內容紛繁複雜,如果教師只管當知識的搬運工,讓學生“坐等知識灌輸”,學生學到的知識有限,且在被動學習中嚴重影響學習效果。沒有相應的思維能力培養和方法傳授,“傳授漢語言,傳播漢文化”的使命將大打折扣。
漢語教師抓住學生在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中的語音系統、詞彙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問題,採用對比、聯想、想象、推測等策略,引領孩子走進中華民族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是非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文化,從方法教授上“傳”給孩子一把開啟中華文化寶庫的“金鑰匙”,切不可把內容限定在書本所呈現的少許字的字面意思上。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8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也是教材中非常經典的一篇文章。但對於我這個“新手”來說,很難。首先是難在文章整體的把握,其次是感情的抒發與景物的交融,再次是寫作手法的探討與借鑑。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一直在想這樣兩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這篇文章的美,知道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裡;如何透過品讀這篇文章對學生的作文有所幫助,讓他們從中受到一些寫景抒情的啟發,如何真正把讀和寫結合起來。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學習了餘映潮老師的教學方法,從教會學生如何去讀一篇文章出發,先整體,再區域性,再精段。設計了三個主要的問題,透過三個層次的品析,使學生初步認識了文章賞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訓練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與方法的結合對文章的精彩句、段的賞析。並在課堂上要求他們寫下一點賞析的文字。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並即時將自己的思考落實於筆端,希望可以透過這種訓練縮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真實的寫作之間的距離。再有就是強調這種文章閱讀的方法,首先使他們有這樣一個意識:“喔,文章原來可以這樣讀”,在未來的學習中,我會進一步訓練他們用這種方法閱讀課文以及補充的選文,希望能使他們得到一把閱讀美文的鑰匙。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我的問題在於課堂的組織上——在品析的環節中,學生的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得有點亂了,沒有將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有的學生趁機開小差了,課堂的秩序不好,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深深覺得,作為一名新老師,對課堂的把握是最難的部分。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必須要在這方面多花功夫了。
目前我有這樣的思考:
1、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2、試著用情緒去調動學生。這很難,但如果做到了必定效果很好。用強制的方式只能使學生被動接受,要是能夠明白他們的想法,去引導他們,讓他們積極主動得聽課、思考,不搗亂,不遊神就好了。但目前我只是能意識到這一點,卻做不到。
這一個月又要結束了,深深感到時間過得飛快,不免有一種“日暮途遠”的感覺,於是告誡自己,“一定要再勤快一點兒!”雖然存在的許多的不足,但我會繼續努力,多鑽研多學習,不斷提高自己。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9
《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是語言大師老舍的一篇散文,文章緊扣住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總特點,把濟南的山、水、城,人都緊密的聯絡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的美好畫卷。在第一課時中,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溫晴”這一總特點,並對“濟南的水”所構成的“空靈水晶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因此,我將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安排為對描寫“濟南的山”的“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山村臥雪圖”進行賞析。
一、 匯入
在課堂的匯入部分,主要採用的是複習匯入的方式,針對上節課學習過的內容,進行課堂提問。如:濟南的冬天的總特點為溫晴,濟南冬天的水的特點主要包括: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暖;水藻真綠,終年貯蓄的綠——清澈透明;空靈的藍水晶——清亮。透過這些問題,引出濟南的山也美,水也美,那麼究竟美在哪裡,讓同學們以“濟南冬天美,美在——”這個句式來造個句子。
同學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引用了課文中的原句,如:濟南冬天美,美在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濟南冬天美,美在小山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他們安靜不動的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準保暖和。”濟南冬天美,美在下雪後,山尖兒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發現,他們將山美水美的大部分句子都引用到了這個問題的回答中,剛好可以引入到下一個問題。
二、 合作探究
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放在這個環節上,整個環節只設計了一個問題,希望透過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對課文中所寫的山的美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問題:請同學們閱讀第3—5自然段,找一找其中你最喜歡哪個句子,並說說你的理由。
在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後,學生開始進入默讀階段,我開始覺得課堂進入了一個沉悶期,因此迅速的提出讓學生可以以前後桌為小組展開討論,互相說說最喜歡哪個句子。但正是這一做法,導致學生們在對文字的閱讀較為淺顯的前提下,難以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結果。不過,學生們的答案還算是比較全面。
生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一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小山寫的更加生動形象。
生2: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上的樹木的樣子活靈活現的展現了出來。
生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露著,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白,一道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更加寫出了山的美麗。
(在這裡,學生未能發現本句中“穿”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另外,在學生提到此句時,向學生介紹寫作中以動寫靜的寫作手法,運用一種動態的景物來體現環境的靜,它的特點是講究虛實相生,也追求動靜相諧,動靜結合形成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生4: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也是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
……
在多個學生對於該問題的回答中,基本上將這三個自然段中所出現的各種修辭手法,寫作方式,乃至作者在文章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囊括一空。在此環節的教學中不足的是,我把每一個學生的答案基本上都在他們回答完成後,歸納概括複述了一遍,本意是希望透過老師的複述加強學生對於課堂的關注程度,但是,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堂環節中的贅餘。
三、 拓展提高
景物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感情,但是老舍在這篇文章中,把濟南冬天的景物賦予了多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寫水的自然段中,把長條的垂柳賦予了一個俏美柔情的女子的形象,那麼在寫山的過程中,同樣有很多景物被賦予了人的形象。
1、守護搖籃的母親——撫慰人心的話語 溫暖
2、細緻周到的護士——溫柔的關照,安心
3、優雅健美的女郎——明亮 喜悅 希望
4、嬌羞害羞的少女——純情 溫情 害羞
那麼,為什麼作者寫了這麼多的女性形象?
因為女性形象溫暖、柔美、慈愛,更加符合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總特點。
在這個問題中,有學生回答說,因為老舍在山東任教的七年中,把山東當做第二故鄉,所以,他把濟南的冬天景物比作母親,也可以理解成為對故鄉的思念。他的這一回答成為本環節中的亮點內容,也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這說明,我們作為教師,不應當低估學生對文字的解讀能力,而要更大限度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能夠做課堂的主人。
四、 情感提升
“溫暖晴朗”這樣的天氣特徵一般出現在春天,但是在濟南的冬天中處處洋溢著春意,你能找到那些句子中蘊含著春意嗎?
1、“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2、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把他們喚醒
3、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找個影呢。
明明是要寫濟南的冬天,作者為什麼要寫春天呢?(此處應讓學生討論)
1、突出濟南溫暖晴朗的特點
2、表達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憐愛
3、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樂觀、進取
前兩點學生都能夠很好的找出來,但是在第三點上,提問了幾個同學都沒有答出來,此時,我引用了雪萊的一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時有的同學恍然大悟,立刻打出了樂觀向上這一點。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課堂還給學生,還是要在教師恰當引導的基礎上。
五、 結構解析
本身完成了以上的幾個部分,這堂課對於濟南冬天的“山美”的賞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為了不給學生留下遺漏的知識點,我又在最後補充了兩個問題,就是:“第4、5自然段,作者用什麼樣的順序來進行寫作?”“和朱自清的《春》相比,兩篇寫景的文章有何不同?”
這兩個問題由於時間的關係也沒有辦法展開去講,只能從表面上進行簡單講解,特別是對於與《春》相比這個問題,本身這個問題對於學生在日後進行寫景的作文有很大的幫助,與其在課堂上這樣泛泛而論,倒不如專門拿出一節作文課的時間,給大家比較講解,然後進行快速作文,更加有效果。並且這兩個問題的出現,也打破了原本的課堂節奏。
總結:
除了在以上的教學設計中發現的問題,韓老師和史老師在評課的時候,也指出了我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本節課幾乎都沒有用到幻燈片,在大螢幕上一直展示著一張圖片,但是這張圖片的內容是否為濟南的冬天的圖片值得商榷,容易誤導學生;課後應當及時的佈置學生進行寫景小作文的練習,可以模仿剛剛學過的文章,寫個二三百字的小文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等。
對於老師們針對我這節課提出的問題,我會進行進一步的修正,作為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加認真的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並在每節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從而推動自己在教學方面的成長。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0
本週,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美文,賞美文。
所謂“讀美文”,就是以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如,讀課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對濟南的深情;讀濟南的三大特點,讓學生從中真正感受到作者發出內心的:“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樣的感嘆,同時學習老舍對“故鄉”的這種深情,並學會用這種深情去閱讀這篇文章;讀優美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所謂“賞美文”,就是對文中的優美語言進行賞析。作為“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其語言的精煉、純淨是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同時,作為初一的學生,應該逐漸學習對語言的賞析。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預設了多個句子,是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品析;重點字詞的品析——“鑲”(“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字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導語的問題。在一年的教學中,我的引導語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一些小問題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缺陷。比如對薄雪覆蓋下的山解讀之後,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我說:“假如給你一座山,你會怎麼寫。”這樣的引導語,我自己在課後也覺得很難想象。換個語言,也許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假如讓你寫你心中的山,你會如何去描繪呢?”所以,在引導語方面,我還需要不斷改進。另外,“兒”化音的朗讀做的不夠到位。自己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可是,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後的反思。我以為,語文教學是不斷髮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養。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1
總結本節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後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
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匯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
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資訊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
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
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2
在本課的預設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匯入新課—明確目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文章的語言之美。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賞析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同時也要重視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