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7篇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1
這次課評,我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簡短,但文中樟樹的象徵意義比較深刻,不易被四年級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準備從樟樹的外形入手,然後引導孩子們熟讀課文,瞭解樟樹的習性,再結合對宋慶齡先生的生平簡介,讓孩子們對課文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把生字詞的教學作為鋪墊,重點放在指導孩子們對課文的閱讀上。上課鈴響起後,見到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心中一股愛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緊張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我有條不紊地帶領孩子們讀題,釋題,初讀課文,孩子們高興地認準了生字詞,順利地讀通了課文。然而就在我準備組織孩子們交流閱讀課文後的心得體會的時候,下課鈴卻響了。
我有些不捨,儘管本課的教學目標已圓滿完成,但心底還是覺得有一點遺憾,因為指導孩子們閱讀課文的時間用得太多。可課後想想,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作保證,孩子們能真正去閱讀課文嗎?在課堂上巡視指導的時候,我已經看到很多孩子記下了自己的閱讀體會,而且記得都很真實、純樸。我知道,孩子們用心讀了,和文字做了心靈的交流。
也許,每節課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遺憾,但只要孩子們能用心靈閱讀,能在閱讀中愉快地健康成長,那就比什麼都好。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2
在準備備課的時候,我認真的閱讀了教材,覺得本文的內容本身並不難,意在寫樟樹,實際是借物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在執教時我抓住了樟樹的外形特點、可貴之處以及人與樹的關係展開分析。
外形特點從“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幹”、“樹葉”、“四季常青”等三個方面,讓學生從“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來體會樟樹頑強的生命力,並對進行了了朗讀指導。讓學生透過關聯詞語“無論……總是……”想象樟樹一年四季所經受的磨難,體會樟樹卻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點。
樟樹的可貴之處是在它枝枯葉落,做成傢俱之後,依然能保持香味並且驅蟲,這是其他樹木所沒有的可貴之處。從品讀樟樹的可貴,進而啟發“樹與人”的關係,這是本課的難點。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是要表達對是宋慶齡尊敬和愛戴。宋慶齡是一個怎麼樣的女性?人們為什麼紛至沓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學生對宋慶齡的瞭解畢竟是淺顯的,文中也沒有做詳實的介紹,如何讓樹與人之間架起橋樑呢?教師就得詳細地向介紹宋慶齡的生平事蹟。在這點上我做的有所欠缺。正如楊老師和我說的那樣,學生對宋慶齡還是沒有真正的瞭解,這樣的理解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教學其實是不能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的,如果在課堂上多補充一點宋慶齡的偉大事蹟就好了。
在執教本課時,我還著重滲透了詞語解釋、寫作方法、關聯詞語等方面的教學。讓學生透過造句子來體會關聯詞語的用法,並且粗略的引導學生知道具體描寫、對比以及借物喻人等習作方法,我希望學生能初步掌握,以便在今後的學習中會運用。
課後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字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定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後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麼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
由此再做一點聯想,我們其實在教作文的時候總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範文,其實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寶庫。因為教材中的課文就是一篇最有價值的範文。我們如何把課文中的寫法遷移到我們所教的寫作上呢?我們就要把課文教透。想辦法讓學生懂得遷移運用課文。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揣摩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麼?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藉助小黑板把學生說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係,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梳理的過程中,我只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最後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學生在對第五小節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學習 第五小節時,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為之後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不捨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為什麼?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透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我還讓學生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宋慶齡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竭盡全力。補充了這些課外的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於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意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透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課後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字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裡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定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後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麼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這一教學環節還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4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麼?再讓學生自讀、劃線。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藉助幻燈片,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係,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中,我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最後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學生在對第五小節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學第五小節,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為之後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捨不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為什麼?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透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身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我還讓學生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透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這一教學環節我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深化中心。
遺憾的是,由於我在教學中還沒完全進入角色,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樟樹的熱情和對宋慶齡的深切懷念做得還不夠,學生在理解為什麼天下樟樹這麼多,而作者單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問題時,回答也不夠具體。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5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揣摩文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字、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樟樹的“高貴”又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出示:
②“而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而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製作成傢俱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
③“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
交流這些句子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悟。可以圍繞樟樹香氣的作用及永續性來品讀每句話,每個詞語。
相機板書:高貴:拒蟲、香氣永久保持
啟發感悟:課文寫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樟樹與宋慶齡有什麼聯絡嗎?繼續追問:文章寫樟樹的處形和內在的品質,這與宋慶齡有什麼關係呢?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
我又問,知道宋慶齡的請舉手。
這時候我適時地讀了一段與課文緊緊相連的文字讀給學生聽,問:你聽明白了什麼?
然後,我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說說感受。
有的說宋慶齡很清秀。
有的說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說看起來她很高貴。
有的說她很溫柔慈愛。
我順勢簡要介紹了宋慶齡的生平事蹟,讓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來。
然後我問孩子,現在你們明白了吧,文中樟樹與宋慶齡的關係了吧?
孩子情感的閘門被打開了:
有的說宋慶齡的精神就像樟樹一樣四季常青。
有的說宋慶齡像樟樹一樣讓敵人畏懼。
有的說宋慶齡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樹。
樹如其人!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這時,我再讓他們齊誦最後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組織交流,尋找樟樹與宋慶齡之間的相似之處。學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樹蓬蓬勃勃————宋慶齡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樹拒蟲,香氣永久保持————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
樟樹有高貴的木質————宋慶齡有高貴的品質
相機板書: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
教學隨想: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就這篇課文字身而言,透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高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高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於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透過閱讀感受揣摩文字語言文字,憑藉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本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並能永久保持”的可貴品質。學習這段時,我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品味,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係,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從品讀樟樹的可貴品質,進而啟發學生將“樟樹”與宋慶齡緊密地聯絡起來。引領學生找出樟樹可貴品質和宋慶齡高尚品質的相似之處。由於學生平時對宋慶齡的瞭解畢竟很淺顯,文中也沒有做詳實介紹,因此對人物形象較為模糊,更不用說具有怎樣的偉大品格了。教學中,我藉助收集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使學生對宋慶齡高雅氣質的感受;讓學生感受她的堅強不屈的品質。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7
我這次比賽上的課題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本文人物離學生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文章所寫的樟樹雖然學生比較熟悉,但本文主要透過對樟樹的描寫,要求學生能夠逐步理解“故居——樟樹——故居主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宋慶齡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設計是想透過對文字閱讀指導,讓學生認識樟樹,欣賞樟樹,感受樟樹的外形美與內在美,從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理解人們總愛在宋慶齡故居樟樹前留影的原因,從而感悟宋慶齡的人格魅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對文字的閱讀指導,我感覺還是比較生動的,抓住了樟樹“蓬蓬勃勃”與“香氣永存”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的深入、感悟也比較深刻。透過大量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補充,學生對宋慶齡有了一些瞭解,對文章的這種寫法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或許是人物離學生較遠,或許是我預設得過於生硬,學生對“樹”與“人”的這種聯絡理解起來不太容易,讓課堂出現了尷尬的瞬間,也讓後面的教學內容顯得有些拖沓。
比賽已經結束,我對自己本次的表現不太滿意。我認為自己主要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課堂語言不夠精煉、優美。
2、對文字的解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
3、要讓課堂充滿活力。
當然,無論賽課的結果如何,對於我來說算是有了一次收穫,而且這種收穫也只有多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夠獲得。從教齡來說,我從教已經十幾個年頭了,這麼多年來,學習提高的機會也不少,但很多時候,只是知道了怎麼上好課,對自己的某些不足,沒有能夠及時地發現,不知道問題在哪。所以只有透過這樣公開的賽課、評課,才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是對自身一次重新認識的過程,也是一次學習、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