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反思(15篇)
《傷仲永》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傷仲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傷仲永》教學反思1
今天是20xx年5月13日,在學校“課內比教學”活動的安排下,我在八(1)班上了一節文言文閱讀課,課題是王安石的《傷仲永》。目的是學習、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理解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觀點。
這次的教研活動圍繞著“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展開,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有效教學。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走近文字,正確朗讀,然後進行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快速流暢,從而更快地感知內容,幫助理解。接著,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疏通文意,理解字詞,整理結構,明確文章的內容。最後,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瞭解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才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正確認識仲永父親的行為,分析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及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情感,領悟寫法。整節課都不忘“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但是,由於在教學設計上考慮不周到,結果課堂內容設計得較多,授課中又總是擔心時間不夠、任務無法完成,因而,有些環節的落實還不夠到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運用得不夠自如。如,學生朗讀、疏通文意、對問題的合作探究都不充分,感覺還是自己手腳放得不開,講得多,留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偏少,沒有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不過,在今天的課堂上,我感覺學生是很積極的,我的心態也是我上講臺以來最自然、最放鬆的一次。在有領導和老師在場的情況下,我是從來沒有這麼放鬆、自然過的。可能是本人內向的原因,一直以來,每逢有人來聽課或教學以外的人站在教室裡,我就緊張、害怕、以致怯場,結果說話語無倫次、思維混亂,教學思路不清,不像有的人,天生就愛表現,善於表現,一有幾個人在面前就特別激動,特別興奮,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神采飛揚,忘卻自我,甚至超越了自我,處於一種超常發揮的狀態。我真正羨慕這樣的人,他們具有藝術家的天賦,他們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我雖然希望我能成為這樣的人,在教學中能輕鬆自如地駕馭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將自己從教學的疲憊中解放出來,但年已蹉跎,天性難改,今生恐怕美夢難圓。不過,我會竭力追求,努力提高,臻於完美,盡力為自己的教學生涯添一份姿色。
《傷仲永》教學反思2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業精於勤荒於嬉。
範例六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後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方仲永為何“泯然眾人”?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學生自己的辯論,更是使學生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節課,我透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辯論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佈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教學反思3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建立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彙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佈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定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彙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並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後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彙,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於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透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字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字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鑑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字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傷仲永》教學反思4
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後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後天的教育,那麼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麼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麼!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麼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為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麼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才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瞭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為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麼,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才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行為反思:
從以上案例看出,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為課堂學習主動的參與者,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於說出心裡的話,避免了師生之間的假對話。同時透過學生間的交流,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於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儘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後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
《傷仲永》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課前展示:
讀神童故事,談感受
一、名言匯入
1、名言匯入: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a、師範讀課文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c、師生齊讀課文
d、指生朗讀課文,大家評判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於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1)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三個階段:
(2)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
(3)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後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於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絡下文說說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②語段閱讀: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體驗反思,拓展閱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閱讀: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五、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六、作業: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後背誦全文,完成學案的“跟蹤訓練”。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
(利 環謁 不使學)
不能稱前時之聞 才能喪盡:
泯然眾人
原因:受於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反思6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
一、教學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從獨特的角度,表現了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大意義,讀來令人深思。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轉變為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後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奇才”的哀傷、惋惜之情。學習這篇文章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初一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積累,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但是文言閱讀能力還是其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以外,主要還是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由於受學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教學時我們選擇多媒體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教學有助於最佳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賓客、環謁、泯然”
等。
2、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寫法。 三、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而“泯然眾人”的原因。 四、教學難點
瞭解借事說理的寫作技巧。 五、教學過程 (一) 教學流程圖
(二)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匯入新課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扎特,3歲時就能在鋼琴上演奏他聽過的樂曲,4歲便能作曲,6歲開始環球演出,甚至被邀請到王宮裡演出,一生作曲無數。被譽為“音樂神童”。今天我們也來讀一個有關音樂神童的故事——《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後追諡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闢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多媒體展示) 2、榜樣示範,記字音
a、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螢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環謁yè稱chèn泯mǐn然 還huán自揚州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人聲鼎沸,讀課文
a、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指導學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螢幕出示)
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餘聞之也∕久 賢於材人∕遠矣 b、學生互相練習朗讀。 c、全班學生齊讀。 d、無標點朗讀。 4、齊心協力,譯課文
a、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自學疏通文意,並標記文中的字詞
句障礙。
b、小組交流自學成果,並討論文中的疑難問題。 c、教師點撥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於課文中特殊用法的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通“攀”,牽,引) 父異焉(認為…奇怪) 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思考:
a、方仲永這個“曠世奇才”,“奇”在什麼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終竟“泯然眾人”,究竟是誰的錯?王安石對這件事是什麼看法?(最後一段講了什麼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後,共同明確:
a、“奇”在——“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b、方父錯在貪圖小利,愚昧無知。“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邑人錯在過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錯在毫無主見,隨波逐流; 方母錯在對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勸誡、制止
……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c、學生自由暢談,只要學生明確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見,表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仲永為例項,說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想到的”為題,即興說話,角度自定,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思路清楚,語言簡練。(提示:可說說方仲永的故事對家長、學生、老師等人的不同意義。)
《傷仲永》教學反思7
懷著亦喜亦憂的心情查資料、備課,準備去參加縣上的賽課活動。喜是因為自己從教以來,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檢驗過自己的教學水平,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磨礪過自己;憂的是怯場,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參加完了賽課活動,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這節課上得並不成功。這節課不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是:
1、沒有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作家簡介佔用時間有點長。
2、沒有突出重點。因為作家簡介佔用時間有點長,揭示文章主旨這個環節的時間就有點不夠,教學倉促。
但痛定思痛後,我的內心還是有些安慰的,因為我在這節課中還是堅守並傳達了這樣一個我始終堅守的教學理念: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的指導,要有“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的觀念。雖然,語文教學是慢工,是靈活多樣的,但它還是有律可循的。我想,在語文教學中,學法指導也尤其重要。
《傷仲永》教學反思8
在聽師父的課的時候,我發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竟是那麼順理成章的事情。《傷仲永》第一課時,師父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1、默寫(提前佈置完成);
2、教師範讀,逐個認字,糾正讀音;
3、自由朗讀,大聲朗讀;
4、黑板寫生字,抽學號,寫一個認為其他同學不會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學號,給以上字注音;
6、齊讀黑板字詞;
7、師生共讀課文;
8、作業,將黑板上的字抄兩遍。
師父講課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幽默詼諧的語言,但是學生積極性很高。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奧妙,便將師父的教學流程搬到自己的兩個班上實踐了一番,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同樣高漲。是怎麼回事呢?我拿著聽課記錄本,思考了很久,終於悟出了一些小小的結論——
第一,學生重視老師的示範。
平時我一般不會範讀課文,因為對自己的朗誦不夠自信,我常常是從網上搜索相關的課文朗讀音訊,或者利用配套磁帶播給學生聽。但是這次,我在兩個班上範讀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遠遠勝過用電腦播音訊或者用錄音機放磁帶時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在課堂上儘量地多範讀課文,後面的《黃河頌》和《木蘭詩》,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黃河頌》教學時,逐句帶讀更是帶動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感。
第二,學生喜歡模式的更新。
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一個認為別人不會的生字,讓學生選一個黑板上的生字注音,這些正是教學模式的更新,深受學生歡迎。在之後的實踐中,我發現,除了抽學號,讓學生自願報名上黑板寫字和注音,其實也是蠻不錯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比如昨天,在一次講解學導練的過程中,我先點名讓A同學上黑板默寫第一題的字詞填空,該同學竟然半天寫不出一個詞,正當我準備再點一名同學上黑板來默寫時,他的好朋友B同學主動舉手,B同學平時也是比較調皮搗蛋的型別的,這次舉手令我很意外,我猶豫了一下,才點頭同意他上來試一試。結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學準確無誤地將所有字詞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響起一片快樂的掌聲。我重重地表揚了B同學一番,很明顯,回到座位的B同學受到了大大的激勵,聽課都專心了很多,而且接下來好幾堂語文課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師的節奏了。只是A同學的自信心,需要花時間多加鼓舞了。
第三,學生需要練習的反覆。
對於初一的孩子來說,很多知識講解一次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反覆練習才能達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詞,先得由老師帶著糾正讀音,接著得安排他們自己寫一寫,寫完不止,還要讓他們讀幾遍,讀完再抄兩回,如此反覆強調反覆落實,學生自然也就在心裡有了個初步印象了,明白到這個東西的重要性了,會自然而然地讓自己的注意力跟著老師走了。
《傷仲永》教學反思9
透過近期不懈地訓練及反覆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目的是既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然,怎樣是課堂收放自如,還需在每一步的實踐中找經驗。誦讀與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注重“說”的訓練,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我覺得這些做法還是比較有效果的。
《傷仲永》教學反思10
《傷仲永》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重點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複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於勤奮”的道理,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重點: 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難點:文章的詳略安排,詞類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理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一、匯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說新語》。對於故事中的的陳元方印象特別深刻,他聰明、機敏,然而年齡只有七歲。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說說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由學生來講故事。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如果他以後不再學習,會出現什麼後果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展示學習目標(讓學生齊讀)
三、預習檢測
1、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佈置讓大家課下蒐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同學說一說。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註》。
2、我們以前學過他寫的哪些詩?回憶背誦《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
3、讀準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謁 yè 稱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還huán
四、誦讀練習
1、聽課文錄音。
2、找學生讀課文。
3、學生評價。
4、教師點播 。(本文的朗讀應帶著惋惜、哀傷的語調去讀。)
五、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對照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內容。找出對文中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由學生讀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學之間互相解難。
(1)重點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餘聞之也久 ” “不能稱前時之聞”“卒之為眾人”
於:“環謁於邑人” “於舅家見之” “賢於材人遠矣” “受於人者不至”
(2)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做賓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
利:認為……有利可圖,把……看作有利可圖
2、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學生小組內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3、問題討論:
①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在文中找出依據。
②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③最後一段講了什麼道理?
④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
(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出問題答案。)
六、課外延伸
從方仲永的悲劇,你想到了什麼?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七、達標檢測
1、填空。
《傷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號_______,世稱__________,是傑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世隸耕②或以錢幣乞之 ..
③環謁於邑人 ④泯然眾人矣 ....
⑤不能稱前時之聞 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3、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C.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傳一鄉秀才觀之 B.不能稱前時之聞
C.或以錢幣乞之 D.餘聞之也久
5、翻譯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3)不能稱前時之聞。
(4)得為眾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樣的非凡才能?他的父親為什麼不讓他學習?(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
八、佈置作業
1、蒐集與勤奮有關的名言。
2、做課後第三題。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學”“受於人者不至”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傷仲永》教學反思11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字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裡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裡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裡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裡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裡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為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後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為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後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著學生們逐詞逐句地採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並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並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後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相信下次我們的配合會更加默契,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
《傷仲永》教學反思12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
王安石的《傷仲永》,記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矣”的過程。“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資絕頂聰明,“邑人求之”,“以錢幣乞之”,可見其詩影響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學”,真乃短視!天才的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學”。方仲永的事例告訴我們,即使天賦極高的人也需要在艱苦的學習訓練中培養出來。
對《傷仲永》一課的講授是我一直期待的,因為我班有不少聰明的學生,令人痛心的是: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課,下課惹事生非和高年級學生走得很近。基於這樣的班情和現在新課標的要求,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聰明與勤奮之間的關係——業精與勤荒與嬉。
課前,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題目、作者作品文學常識、課下注釋、課文進行了全方位的預習。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這些環節進行得很順利。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設計對比駱賓王七歲能做詩,後來成為“初唐四傑”之一,世隸耕的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可最終落個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的下場。這兩個人同樣都是幼年天資過人,可結局卻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話剛說完,班上的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奮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就達成了共識:父利其然也,曰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我又進一步引導,從仲永個人情況來看這的確是他蛻作眾人的原因。可是作者上升到理論高度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觀察到學生面露難色,便組織學生進行組內研討,最終也完成了學生任務。針對學生特點,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結合自己的立場。談談體會,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我透過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天資不聰明的人,更要勤奮,有理想,有追求!當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一些字詞的翻譯我只好佈置給學生課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歸納交流。
《傷仲永》教學反思13
按照平時習慣的上法,《傷仲永》一文的教學到了最後的感悟階段,學生們侃侃而談,什麼天資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更重要,什麼天才出於勤奮…….就是平時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不認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還在感嘆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個個臉上帶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敗,難道這篇課文教學意義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掌握必要的字詞,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這樣簡單嗎?
為什麼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道理,同學們這麼漠視,如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個不幸的故事,而我們教學所做的,僅是分析,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靜靜的看著全班,面無表情,同學對我反常的表現也十分驚訝,全班靜悄悄的,我對著他們說: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精闢的總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己過”,剛才同學們講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談,可是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個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仲永,你們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應學古人,以仲永為鏡,明確一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為手上有了本工具書,就忽視了課文裡存在的思想意義,那我們的學習是嚴重本末倒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筆,寫這樣的一個話題:仲永和我之比較。就天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比較寫下你們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收到這樣的一些感悟:天資不夠,更需努力,父母關愛很幸福(有的孩子講起了父母為了自己能好好學習,放棄了休息,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與仲永的父母有本質不同,學校教育體系很完備,培養我們的素質很有利,學習環境有優勢……在學生髮言中,很多同學能結果自己的實際,真誠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語言變得真誠。。。。。。我想,此時此刻,《傷仲永》一文才稍稍實現了其“勸學”之意義。
語文課需要氛圍,與課文相融,與作者共鳴,與自己對話,一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投入。這半節課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這樣能行嗎?
《傷仲永》教學反思14
從我們上學始,傷仲永一課就已選入中學課本,算來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與受於人的辯證統一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來教讀此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透過字詞切入,但這些要建立在學情的基礎之上,初一孩子活潑可愛,愛說愛笑,但文言底子薄,閱讀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對於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卻不深刻,僅憑課後註釋和工具書是遠遠不夠的,要得益於老師的指導啊!
如何指導?思來想去,我還是定位到字詞切入,循序漸進,走近作者,走入文字。下邊是我的部分實錄及反思。
師:請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兩個字或詞,簡單概括其學業的發展歷程!
學生舉手的很多。
生1:異
師:為什麼?
生1:五歲時,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文理皆有可觀者。
生2:眾人
生2:主要針對其後期的現狀而言的。
師:很好!有道理,那麼請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兩個字簡單概括方仲永的學業發展歷程。
生:傷
老師示意只有一個字,並提醒注意“發展歷程”幾個字。學生稍作思考。
生:賞
還有學生說到了“贊”“誇”等字。
師:我個人認為“賞”和“傷”兩字很好!不僅能說明問題,更是諧音妙用,記憶深刻。
學生點頭認可
師面對生:有個問題,“賞”字的支撐依據是什麼?
生很迷惑的看著老師,不明白什麼意思。
師:也就是說,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裡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賞”的情感。
學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師課堂設計問題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學生能聽得懂語言提問。
生:“即書詩四句”中的“即”為立即的意思,五歲就能“立即”寫出詩句,作者的讚賞之情足以體現。
生:“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體現出讚賞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可觀”為值得欣賞的意思,這是對其詩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均為意動用法,從邑人的角度側面讚美仲永的才華。
生:還有第三段“如此其賢也”中的賢,也是對仲永的讚美。
師追問:為什麼要用一個“如此”呢?
生:給人感覺話沒說完,還有重要的話要說。
師:重要的話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為眾人”以及“得為眾人而已耶”兩句。
師:很好!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傷”字了,那麼,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裡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傷”的情感?
學生談到了“利其然”“日扳”“環謁”“不使學”“不能稱“”泯然眾人“”等詞語或短語,並且從詞義和語境的角度做了詳細的解釋。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作者重在“賞”,還是重在“傷”?
學生異口同聲:題目中的“傷”
師:為什麼還要大篇幅寫“賞”呢?
生:“賞”的越高,“傷”的就越深。
師:說的深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傷”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師:能否用第三段評價中的一句話概括“傷”的內容?
生:受於人者不至也。
師:後天的教育與學習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共勉吧!
《傷仲永》教學反思15
上完了這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介紹名言,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但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