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一篇構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敘述方式獨具匠心,採用想象的手法與自然界的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等朋友們互訴心聲,動情的敘述營造了一個活潑、跳躍的童話世界。文章靈氣飛揚、新奇豐富而符合現代孩子的審美眼光,相信學生比我們更容易接受、吸收這種構思方式。

  果真課堂上孩子異常活躍,抓住孩子的靈性,釋放在語文課堂將是一堂語文課最成功之處,所以我努力讓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發現美

  1、導課時從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2、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匯入的嘗試,我覺得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那麼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孩子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3、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在本上畫。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學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著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寫是本節課學生展示的第二個展示,孩子們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試著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回應的話吧。這裡的設計開拓了學生思維,展示了他們的天性與靈性。

  2、批註是教學在本節可得到了較好的應用。我教孩子批註,並在本課作了很細緻的講解。感覺收穫較大。

  四、不足

  1、六年級了有一部分孩子調動不起來了,發言面在縮小心情不好。

  2、批註時有個別學生做得不好、

  3、讀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山中訪友》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裡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

  二、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為“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山中訪友》,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

  (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著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4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定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 “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透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5

  因為是高年級的閱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而是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說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敘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著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現在補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這一設計。)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裡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說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裡話都說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說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物件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誠如是,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悔之晚矣!!!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反思6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定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透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5、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匯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絡,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