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1
1、教學過程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是立足於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引導討論教學過程來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學生在課堂實驗探究過程中的專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對自已的見解的執著,再輔以教師的啟發、引導等教學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從學生下課後一改往日課間休息的喧鬧,仍在為課堂上的問題爭論不休,不難看出,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儘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動手、動腦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又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2、教學效果反思:
上課前,我對本課的教學方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特別是透過創設探究情景,進行了認真的構思。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本節內容,在學生中徵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2
這堂課之後,我的感觸很深,我們平日總在埋怨現在的學生不會提問、不會思考、不會探究,更別說什麼創新。然而我們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有多少提問與思考的火花被教師消滅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與創新的慾望沒有得到教師的支援而無法延伸?
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空氣中不支援燃燒的氣體是什麼?”等問題,因這不是教師預設的知識而打消學生的探究意識,我直接給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透過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要求,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並沒有真正予以落實,更沒有引發學生繼續思考、繼續提問。透過這次國培學習我受到很大啟示,在以後教學中我,我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好地抓住學生提出的熱點問題,並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順著學生的思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發現問題、再次提出問題,並透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能夠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實驗表明任何創新都源於問題。因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勤于思考,求新求異,讓問題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強化問題意識,有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會提問題,而是教師不會引導學生去想問題,去提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善於創設情境,設定懸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學氣息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敢想、敢問大膽質疑、暢所欲言。如果每節課教師都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抓住學生出現的閃光點,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探究,則對課堂效率的提高、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都會有很大幫助。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知了空氣的具體成分之後來學習空氣中各成分的重要作用。因此開門見山:空氣不僅是人類生活必須的物質,而且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直切主題,讓學生不禁思考:為什麼空氣是一種寶貴資源呢?
透過前面探究空氣的成分實驗中學生已經知道了氧氣和氮氣的有關性質,在此溫故知新,學生分析:它們的這些性質決定了它們有哪些用途?這樣就暗示出物質的用途和性質之間是有著一定關係的,因而,對於一種物質,學生就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然後學生透過閱讀教材,就能全面掌握氧氣和氮氣的用途,相信課本中那些醒目的圖片一不會使他們在吃一些彭化食品時就想到氮氣,看到神七火箭就會想到氧氣,自然就會使他們有了學習化學的自豪感。
對於稀有氣體,學生不是很熟知,但是教師透過影音資料的運用:夜晚的彩燈五光十色!體育場的炫目的人造小太陽(氙氣)和夜晚飛機上氖燈的運用,及影印機中稀有氣體的運用這一切對學生都有著極大的視覺衝擊力,不覺中學生已經進入到了化學的奇妙世界。
透過以上知識的瞭解,學生鞏固了空氣中一種重要資源這一資訊。這時,教師提出:隨著人類工業、汽車製造業的發展,你覺得身邊的空氣質量有沒有什麼變化?學生的結論脫口而出,所以教師繼續問:在你的身邊,發生過哪些汙染空氣的現象?這些汙染會造成哪些危害?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麼?學生在合作探究以上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就形成了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意識,由於學生通過當前的天氣預報對空氣質量日報已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對於空氣質量日報的專案及目前計放空氣汙染指數的內容的掌握便輕車熟路了。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4
針對今天上的這次試題講評課,談我自己對這節課的感受:
本節課,我按照學生自主自查———合作探究———集體展評———課堂提升的講評課的授課思路進行授。把學習的主動性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自查,找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及出錯的原因,找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並透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小組還不能解決的留到集體展講環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班級裡解決。但在授課中還是發現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個別組長太緊張,發言的聲音很小,無法讓組員聽清楚,使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影響其他學生傾聽的效果,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還有個別組長只知道,將成員提出的問題講完,而沒有追問提出問題的成員的問題有沒有解決,聽懂了沒有。講完就進入下一個問題的講解中。
2。小組成員的有效發言少,不能主動參與小組解決問題的研討中,使小組活動成了個人的表演場地,成員不能充分參與,自己的問題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得到解決,降低了課堂的實效性。
3。課堂上檢查學生問題解決情況後,沒有對學生進行及時、合理的評價。對本次檢測題檢測內容沒有進行整理、歸納、提升、拓展,使學生沒有對知識進行系統的。在隨堂習題的選擇上考慮的不周全,使課堂測試缺乏針對性。無法體現出檢測的價值。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5
1、 教學過程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是立足於新課程的理念,運用引導討
論教學過程來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從學生在課堂實驗探究過程中的專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對自已的見解的執著,再輔以教師的啟發、引導等教學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從學生下課後一改往日課間休息的喧鬧,仍在為課堂上的問題爭論不休,不難看出,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儘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動手、動腦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又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2、教學效果反思:上課前,我對本課的教學方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特別是透過創設探究情景,進行了認真的構思。現在回想起來,如果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本節內容,在學生中徵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6
在教學的本課的時候,我首先在演示點燃的蠟燭在被杯子罩住之後,學生猜測會怎樣。這個效果還是很好的。學生們都被激發出非常大的興趣。在老師的演示完之後,學生看到現象,學生能夠用自己的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釋。在之後,我問他們一句,裡面還有空氣嗎?這個時候,學生們大部分說沒有了。這樣的效果還是我想要的。
在我介紹完下面的實驗的做法之後,然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我發現學生們操作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或者沒有按照介紹的方法進行。當時我就想這是怎樣回事呢?現在想來,我雖然演示和介紹了操作方法,但是學生看了和聽了,但是到學生去做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忘了怎樣去做,這樣,學生就會不知道下面怎樣去操作。我以後再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操作的過程將相關的圖片出示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去操作。還有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操作例項進行操作。這樣學生的操作會是更好的。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在下面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演示的方法,學生進行觀看的方法進行教學。現在想來,如果有可能,還是讓學生探究的去實驗操作,這樣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7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先出示三張圖片分別是三個飲料瓶罩著三個蠟燭。蠟燭粘在有水的培養皿中,然後學生進行猜想哪個蠟燭線滅呢?學生進行猜測。當然學生的猜測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就達到了調動學生興趣的目的。
然後問同學想不想驗證一下呢?學生都很高興的想知道結果。下一步我就是組織學生進行觀察這三個裝置倒掉哪個先滅。
學生髮現了結果都是很高興。這個時候,我又問:你們發現罩著的飲料瓶的蠟燭都滅了,那麼你們又發現什麼現象呢?學生都發現瓶子內水面上升了。這個時候,我問這事什麼原因呢?
這個時候學生有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猜想。當然是少數學生看的書比較的多能夠這是怎樣回事?我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又問了一句是否像剛才這幾位同學說的呢?我做了下面的操作,點燃一個小木棒,然後將飲料瓶迅速的開啟,然後將燃著的木棒放入飲料瓶。學生們發現木棒立刻熄滅了。這個時候知道了剩下的空氣不能夠支援燃燒,透過比較還知道一部分的空氣是支援燃燒的。這樣就透過實驗掌握空氣的成分了·。
在空氣應用的環節,我也是主要組織學生進行體驗空氣的供人進行呼吸的作用。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空氣的作用。當然對於空氣的燃燒支援,學生呢能夠透過實驗已經瞭解和掌握,這個方面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透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認識空氣的組成,學習從混合氣體中除去某種氣體進而測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聯絡社會生活了解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
3、過驗證通風不暢環境中空氣與新鮮空氣的區別和認識空氣質量日報,增強關愛自然的意識和責任。
4、在分析空氣組成基礎上,初步認識混合物、純淨物的概念。
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認識空氣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自然資源。
難點:設計實驗方案,測定不同環境中空氣的成分。
教學內容分析
空氣的成分對於學生來說,不是陌生的內容,空氣汙染對於人類的危害也是學生經常見聞的,而採用科學的方法測定空氣的組成,自己親手做實驗來比較通風不暢的環境與通風良好的環境的空氣的質量,會帶給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當學生真正認識了空氣的成分,瞭解了空氣中各種成分的重要用途,他們自然就會把空氣當成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來對待。
教學物件分析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認識能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對於空氣成分的認識,已不在滿足於小學自然課上“知道空氣是物質,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空氣可供給人和動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燒、空氣汙染的危害嚴重”等常識,他們將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空氣,要思考空氣的成份是怎樣測定出來的?空氣中的這些成份是哪裡來的?有什麼作用?什麼原因會導致空氣成分的改變?空氣成分改變會產生什麼後果?
教學用品
酒精燈、注射器、玻璃管(內有細銅絲)、火柴、塑膠瓶、澄清石灰水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9
空氣是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物質。透過對空氣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容易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究物質的奧秘。
本課題內容主要是探究“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以及“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透過人們認識空氣的歷史和研究空氣的成分的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並逐步瞭解科學實驗研究物質組成的方法。
一、本節課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謎語情景,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大膽探索,自主完成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課堂上討論交流。
二、在實驗環節,學生認真觀看實驗影片,完成實驗記錄,對實驗的現象總結,透過現象解釋實驗背後的本質,加深邏輯思維,掌握知識。
三、卡通小影片的播放,既能總結知識,又能豐富課堂,在緊張的課堂中創造一些輕鬆,有益於學生的思維。但是不能只哈哈一笑而過,應該多理解和記憶微課影片中的知識。
四、但是由於本課時的內容較多、筆記較多,部分後進生的思維可能跟不上,知識掌握不紮實,筆記書寫潦草。因此,課後需要對學生進行檢查和督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本節課中,播放了三個微課小影片,新的教學技術的應用,對於傳統課堂有一定的影響,學生或許不能夠馬上完全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但新的教學模式肯定會發展越來越好,所以在課後還得對學生積極輔導,使學生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技術——微課。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10
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組織了相當多的操作活動,討論活動。但是有帶來了相當多的問題。
1.首先操作,討論的多了,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這就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在在操作的過程中,經歷了一些錯誤,並且發現問題,進行總結經驗然後再進行操作。學生在其中感受,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和內容。我相信這是個非常好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但是現在學習和教學的模式,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去體驗,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現在想著怎樣進行綜合,合理的進行運籌,這樣學生能夠既經歷了探究操作的實踐過程,又能夠極大的提高效率。這是我一直關注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握好放和收的度,在合理合適的條件下,對於學生進行組織教學。例如在過程的'時候,我組織教學,學生首先對於現象進行提問,然後學生進行猜想,有的時候,學生對於學生進行提問,我還給予學生一些時間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在就佔用了較多的教學時間,如果在教學的過程,現在我逐漸的改變,把給予進行討論的過程進行省略,變成學生獨立的思考了。這樣的的效果會更好的,而且在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還是很少,給予學獨立思考的時間,給予每個學生一機會。但是現在我有的時候,我把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的活動給取消或者減少,我想這個方面需要在教學的過程應該注意予以。加強,因為對於學生來說,對於教學的效果來說,這個設計實驗的活動是非常的重要,這是整個教學活動重要關鍵點。因為這個地方處理不好,就會直接的導致下面的活動不能進行。因此這個活動還需要我加強設計,而且不能夠省略。
2.同樣是實驗操作,也要分出主次來。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操作活動,分為鋪墊的,主要的內容。學生就會更好的去關注主要的內容。比如說在本課的教學的中間,我將蠟燭的然後需要空氣這個實驗我放到了演示的實驗的操作。透過老師的操作,學生的觀察,學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蠟燭的燃燒需要空氣。當然我是在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的時間,學習材料的合適的條件下進行的。這個燃燒需要空氣的實驗,在本課的學習的過程中起一個鋪墊的作用,它後面的空氣的成分的研究打下一個基礎。而後面的研究空氣的成分實驗,學生需要親自都動手動腦去觀察,發現。這個需要學去操作的。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提出問題,從而進行推理解決問題。我現在想一想,這樣把匯入實驗和重要的實驗進行演示和操作相結合,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3.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行為的操作。在整個的教學中,學生髮現水槽裡的水上升了。但是學生還是很好奇總是把瓶子拿起來,結果空氣又進去了。雖然我在實驗之前,再三強調這一點,不要去那瓶子。但是還是抵擋不住學生的好奇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關於這點的教學,我還是需要加強對於學生的常規的遵守和掌握。
《空氣的成分》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初步學習了化學的基礎性操作後接觸的第一節課,這堂課直接關係到學生能不能對化學產生興趣,能不能利用化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對於這節課重點進行反思:
引導學生讀書,根據實驗內容,指導學生先思考幾個簡單的問題:
①如圖裝置是否和拉瓦錫的一樣是密閉的?
②集氣瓶內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麼?(在演示時,有意識的搖晃幾下瓶中的水,白煙很快消失)
③做記號時從哪裡開始?
④點燃後的紅磷為什麼要立即伸入集氣瓶中?而且還要把塞子塞緊?
⑤彈簧夾何時才能開啟?為什麼要等氣體冷卻後才打開?如何一開始實驗時就沒有夾緊結果又會怎樣?
在討論解決好上述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引導思考:
①拉瓦錫實驗中連續加熱12天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所取的紅磷的量是否要過量?
②在拉瓦錫實驗和我們的實驗中反應的產物雖然不同,但它們常溫下都是固體,那麼是否可以用木炭來代替紅磷呢?
③導氣管中有水對實驗和準確性有影響?
④如果裝置漏氣,反應時或冷卻時的影響結果一致?
⑤、反應後的集氣瓶中是否還有氧氣呢?……
透過這樣問題指導式的閱讀和思考,透過每一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讓學生在不斷的細讀和品味中感受化學學習的樂趣,養成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方式,學會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從而達到輕鬆學習的目的。
結合兩個實驗讓學生進對比閱讀,結合已解決的系列問題,分析優缺點,對學生提出的觀點,要合理作出評價。
透過閱讀和討論讓學生迸發出許多思維的火花,學會用化學的思考方式發現和解決化學問題,透過對比歸納,使學生對已撐握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培養自己熱愛化學,學好化學的興趣,不斷去探索未知的化學世界。善於閱讀教科書,研透教科書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必需的,透過指導學生平時從“看書”做起,細細品味教科書中所蘊藏的化學知識,透過對教科書的閱讀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學會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