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1

  教學內容: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P32—34頁以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六第5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知道比和比例的區別。

  能力目標: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主動構建新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研究數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聽說同學們都非常聰明、愛動腦筋,課上積極回答問題。今天,我和在座的領導老師們想看一看同學們的表現如何,這節課同學們想不想證明一下自己?

  2、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P32頁四幅圖。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師問:

  ①這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事物?(齊說)

  ②這四面國旗出現在什麼場合或什麼地點?(指生回答)

  ③這四面國旗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這四面國旗的大小相同嗎?

  說明:雖然國旗的大小不同,但是,這四面國旗都是按一定的比製作的,那麼,我國的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呢?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就從國旗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⑤請同學們分別寫出這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師板書)

  ⑥請同學們看我們寫出的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誰發現了我國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國旗法規定: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是3/2也可以說成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

  師問:

  ①現在我們選取其中的兩個比,如:2、4:1、6和60:40。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麼這兩個比是什麼關係?生:相等。

  那麼我們能用什麼符號可以把它們連線成等式?生:等號

  誰來用等號把這兩個比寫成等式?師板書: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數形式來表示這個式子也可寫成:或2、4/1、6=60/40

  ③根據我們寫出的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比值,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兩個比並用“=”連線成等式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師小結:請同學們觀察板書的等式,揭示: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師:觀察這些式子,你能說說什麼樣的式子叫比例嗎?(找3名同學回答)

  師: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出示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意義

  問題:

  ①從比例的意義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板書重點符號)

  ②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③看大螢幕,剛才我們找出的比都是長與寬的比,現在你能找出這四面國旗寬與長的兩個比組成比例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我們已經瞭解了比例的意義,下面我來考一考大家:

  課件出示P33頁做一做1題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稱

  師:同學們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那麼比例各部分名稱叫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P34頁前兩行及例題。同時思考(課件出示)什麼是比例的項?什麼是比例的外項?什麼是比例的內項?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課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課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

  觀察:2、4∶1、6=60∶40

  思考: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有什麼關係?看看你能發現什麼?(可以相互討論)

  用下面的比例驗證你的發現: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話把發現的規律說出來嗎?(找3名同學回答)

  下面我們計算2、4:1、6=60:40的兩個內項積與兩個外項積,共同驗證一下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集體計算後師問: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你們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同學們透過自己的觀察、計算、驗證發現了數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同學們真了不起,同學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師出示板書,指生讀)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二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看大螢幕(課件出示)2、4/1、6=60/40

  問題: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指生回答師小結: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師課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們已經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那麼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

  課件出示: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10:2與2、5:0、5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講解時可啟發:如果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哪兩個數是內項,,哪兩個數是外項,那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否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

  因為10X0、5=52X2、5=5,所以假設成立,10:2與2、5:0、5能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課件出示P34頁做一做題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6、師:學習到這裡,我們學習了幾種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兩種。一種是根據比例的意義,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種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看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

  三、鞏固新知(課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斷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與兩個內項的積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其中一個內項是1/9,則另一個內項是()

  ②2:9=8:()

  3、用你喜歡的方法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P37頁5題,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有什麼收穫或學到了那些知識?

  五、課後作業:蒐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書設計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

  1、6X60=96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比例的意義中,我通過出示課本圖先了解圖意,再寫出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比值,根據比值相等進行國旗法教育。然後根據學校裡兩面國旗的比,得出兩個比相等。最後透過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寫出多個等式,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其後透過四面國旗寬與長的比鞏固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透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新知不知不覺被學生掌握理解。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比例各部分名稱我是讓學生透過自主看書學習。設計意圖是透過重視自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內容非常容易理解,採用自學的方式,透過兩個問題檢驗,培養學生會看書的習慣。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先觀察比例式,在思考討論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的關係,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透過親身經歷的計算、觀察、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習題設計時,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最後一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鞏固新知,開闊視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知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處理,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說一說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的實質是如何教會學生思維。而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透過教師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於簡單的談話間,簡單的提問中,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透過自己分析思考,總結出了“比例”這一數學概念。於不經意的誘導,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透過計算、觀察、比較、驗證讓學生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後的豁然明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數學家”,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數學味。

  本節課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放在一起學習覺得內容較多,完成教學有些困難,同時比例的靈活應用題目沒有達到預先的效果有些遺憾,同時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多一些題目就好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2

  從整堂課來看,把握住了整個流程,抓住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從孩子們的反饋可以看出達到了本節的教學目標,對比例的意義及基本性質掌握都很好,並能運用它的意義及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課堂主體這一理念,讓孩子們透過觀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結論並能學以致用。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的亮點是在學習比例的時候從學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學,充分重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質的學習中,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將學習內容“大板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探究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共同探討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告訴孩子們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從而激勵孩子們熱愛數學並能學好數學。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時間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複習匯入部分用時過多,加上練習題偏多、偏難,以至於學生思考時間較長,所以整堂課看起來前松後緊。

  其次,在課堂形式上顯得比較單一,和孩子們的互動不是很多,替孩子們回答的較多,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沒能夠靈活處理,給學困生的鼓勵較少。並且在整堂課中的語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識的講解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不夠靈活,在分數比例裡應該讀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學讀成了分數形式,而沒有給予糾正。在練習題中孩子們耗時較多,這也恰恰說明了前面的環節沒有教紮實。在最後思考題的攝入中給孩子們的啟發較少,沒能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讓我和孩子們都能有更大的進步!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3

  本週三,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透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還安排了四個陣列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看書自學,然後讓他們自己說說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此外,組織學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發現了什麼?”大膽放手,用四個陣列成等式這一開放練習產生新鮮有用的教學資源,我透過引導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用多種語言來激勵學生,但是有的地方還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這裡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她們能更好的參與學習。在今後的教學的實踐中我將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

  透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透過例題,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們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絡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著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們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

  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課後我們反思,可以在這裡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時間增多,相應的耕地的公頃數也就是工作總量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們當時沒想到的,我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在上課時我們有些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說,有些包辦代替,應當多找些學生說一說,讓學生更多的瞭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重點突出,練習有層次,能夠在不斷的變化形式上加強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探究數學的味道還不濃,我們給學生探究的時間不多,我們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稍弱一些,還應當大膽的讓學生進行探究。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為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 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透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絡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說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透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5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實驗課,課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學生一頭沒有把握好,以致於練習的內容都壓縮了。下面對整個教學做如下反省:

  一、開始階段寫比這一環節,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圖是透過找相等的比後引出比例這一知識點,在教學中,沒料到學生舉手少,發言少,稀稀拉拉的幾個比,沒有任何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這一環節還不如直接出示幾個比,直接求比值,從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讓學生了解比例是怎麼來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進一步為學習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礎。

  二、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時候,教學比較含糊,沒有突出點,學生在判斷的時候,弄不清哪個是用意義在比較,哪個是用基本性質在比較。教學過程應該改為上面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抓住關鍵,讓學生多說,說完整。

  三、練習難度偏高。從這堂課來看,似乎難度高了些,以致於學生思考時間比較長,這也恰恰說明了前面的環節沒有教紮實。如果前面的問題都解決好,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而且還能成為這課的亮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6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後進行教學的,匯入新課時出示三面國旗,並透過求長和寬比值,引導學生觀察,然後提問學生髮現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隨堂練習:

  1、寫出比值是1.5的比,並組成比例。

  2、練習八第一題。

  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區別比和比例,提出問題:比和比例有什麼聯絡和區別?學生回答後,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透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

  課堂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有兩種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堂上安排了反饋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透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自學與討論等活動,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兩種型別練習。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7

  用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突出重點,有措施,突出難點有策略,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具體而言,有如下兩大特色:

  1、活了教材,設計者將教學內容分解成20多個問題,每個問題既有側重,又都圍繞著重點來進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中的“活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2、搞活了課堂。課堂的活有兩種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內在的活,即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前一種活是顯性的,後一種活是隱性的,比較難以達到,它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本課的活就屬於後一種,教師透過指導學生自學、討論、數量演示等多種方式,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故而能事半功倍,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一種較高的教學教育觀念—教是為了不教。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8

  昨天區教研員吳老師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教案,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耐心的吳老師,幫我把課的重點應該怎麼突出,難點應該怎麼化解講了一遍。細心的吳老師,還建議我去參考一下國標本中的相關內容。匆匆忙忙不夠認真的我,卻忘記帶筆和本子做記錄,只能憑大腦記憶思路了,而我當時還沒有備課(原本沒打算上這課的)。只好從一下班就開始加緊,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教案和課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總體感覺這篇教學設計的思路比較有條理,一開始複習比的相關知識,由求比值引入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進行分類,從而得出比例的意義,而透過觀察比例,發現組成比例的條件。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先讓學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透過比例的意義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組成的是怎樣的比例式,同時也讓學生聯絡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著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自己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而且因為時間的關係,前面問的比較瑣碎後面缺少了五分鐘讓我把最後一道設計好的開放性的題目出示出來。同時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這節課,我會怎麼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說判斷思路的時候,可以請一兩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為方法已經掌握了,就不需要請太多的人重複說,這樣可以抓緊時間讓學生做幾道靈活一點的題目,比如已經比例中的三個項,如何求第四個項,比如給四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比例。這些我事先也考慮到了,但是沒能教學進去,需要以後注意。我還在想,其實這堂課中概念部分的教學並不難,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適當記錄一些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個過程都寫下來,否則也是耽誤時間。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緊湊以擴充套件後面的思路上。本來我還挺高興自己在課後能感覺出一點東東的,但後來在聽了陳老師的指導後,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膚淺:(

  陳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提了幾點意見:

  1,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陳老師說,可以開啟一點,直接問:你能回顧出以前學過的比的哪些知識?我一聽就感覺出了,自己問的範圍很狹小,如果那樣問,學生的回憶搜尋就被打開了,也許學生不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還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還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都是和我這節新授課的內容有關聯的,複習一下,對於後面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有很大的好處。我又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然後我給自己的解釋是,怕學生打的太開耽誤時間:(後來我又想,只要學生熟練,其實口答幾句話也耽誤不了什麼時間的。。。哎,我們上課總是會在時間上斤斤計較。。。不夠大氣。。。

  2,我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說的很完整。但陳老師就點明,可以在這裡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單價。如果買的本數增多,相應的錢數也就是總價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沒想到的,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3,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說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陳老師說,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說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我一想,對哦,還是自己考慮不完善。而且從意義上的區別說下去後,正因為他們的意義不同,比有前項後項,那麼比例中的四個數應該叫什麼呢?就可以順利引入下面的內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4,陳老師提的第4點是我上完課就想到的,就是練習題的開放性不夠,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只有意義和性質兩種思路,其實還可以用化簡比來求,我本來想在開放性的題目中透過讓學生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的,但沒能來及上到這裡就下課了,少了五分鐘。

  非常感謝陳老師的指導,為我在課堂教學及內容設計的“廣”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確實很不容易,自己備完感覺好象過程挺流暢了,但其實認真思考下來,可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還有很多。謝謝老師的指導!希望陳老師朱老師有空的時候多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指導我們,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