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1、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學準備充分。課前我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岩石擺放在實驗臺和教室的講臺上,使學生一走進教室就好像置身於一個岩石展覽館,我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海邊、河邊、山上、路邊岩石的照片,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為每一組學生準備了一個水槽、一塊摸布、一個展示岩石的方盤、一張報紙(鋪在實驗桌上,把岩石擺在上面避免把實驗桌弄髒)、一張白紙(用來做觀察記錄,記錄觀察方法和觀察到的現象,有什麼發現還有什麼疑問)、一個放大鏡。這樣教學具準備充分,有利於學生觀察探究。

  2、不僅注重觀察方法的指導,而且注意指導學生做到觀察有序。在第一次上《各種各樣的岩石》時,由於我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學生討論提出觀察方法(用眼看岩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岩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前後的氣味兒、潮溼時乾燥時兩塊岩石敲打或磨擦的氣味兒有什麼不同,用耳朵聽一聽敲打岩石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把岩石砸開或在地上摔開看看岩石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和猜測可能觀測到的現象後,便開始分組實驗。大部分學生一開始就把岩石放到水槽裡觀察,還有的用兩塊岩石敲打聞氣味,總之怎樣做的都有。造成學生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不清說不全,分析不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些實驗現象。第二次上《各種各樣的岩石》時,在學生說完觀察方法後補充了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透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比第一次上《各種各樣的岩石》時,不僅節省了觀察時間而且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說得有條理且說得全面準確。

  3、把握時機適時引導,利用對比觀察突出不同岩石的不同特徵。我在巡視時發現學生用兩塊岩石相互碰撞,其中一塊被砸成兩瓣,這時我對學生說“正好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用放大鏡觀察並記錄觀察結果。在學生彙報魚化石特徵時,我拿出一塊鵝卵石讓學生對比觀察,學生透過對比發現魚化石是一層一層的且很薄容易碎,鵝卵石卵圓形堅硬不分層質地細密有的顏色單一有的上面有花紋。

  不足之處:

  1、教師沒有適時給學生補充觀察材料,造成學生給岩石分類時種類較少,學生只想到按大小、顏色、形狀、光滑粗糙、輕重、透明不透明分類,沒有學生想到按有的岩石是一層一層的,有的岩石沒有層來給岩石分類。學生由於身處大城市蒐集來的岩石多為沙子堆中找來的鵝卵石或從小區地上撿來的煤和石灰石。這就要求教師在巡視時及時把教師準備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岩石分發給學生,補充學生的觀察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這時若給學生一些頁岩、板岩、砂岩、石灰岩、花崗岩、大理岩、有稜角、表面沒有磨擦過的岩石讓學生觀察,相信學生的分類會更多一些。

  2、另外在學生觀察岩石時,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加強,必要的引導不能省掉,適時引導才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比如當學生把岩石放在水裡觀察之前,應引導學生看一看岩石的顏色花紋是什麼樣子的,把岩石放在水裡後,看一看顏色花紋又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變化?有什麼新發現?應使學生明確水槽在這使用的用意是什麼,不僅是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輕重,而且水可以使岩石顏色加深花紋更清晰。在學生聞岩石氣味時,教師應多問一句“除了敲打岩石後能聞到氣味外,還有其他方法也能聞到氣味嗎?”用兩塊石頭摩擦試一試。

  3、學生交流觀察記錄時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今後應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筆記本,記錄每節課學習探究科學的收穫,以此來規範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2

  本節課選自浙科班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

  水、空氣、岩石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質。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認識了水和空氣的特性。本課將帶領學生進入岩石的世界。岩石和水、空氣等物質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本課將啟發學生對岩石已有的認識以及觀察、分類方面的已有經驗。讓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各種岩石的特點,透過自選標準給岩石分類,認識岩石的基本屬性,以及岩石是多種多樣的。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活動:

  一、觀察、描述岩石。

  二、給岩石分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充足,時間緊湊,教學內容間的邏輯性強,但是整體的教材安排比較難以創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貫穿於整節課之中,是我著重思考的問題。

  本節課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具體如下:

  1、匯入雖有趣,但還不夠深入。

  浮石的匯入,與學生的元認知發生了衝突,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趣味性。但是,卻不免有些讓人產生疑問:“這節課是要上浮力嗎?”匯入能夠起到激發學生的興趣,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匯入將學生的思緒拉去了與本課內容完全不同的地方,那或許就是畫蛇添足了。

  2、匯入部分使用的浮石片段和後面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岩石展示,有些重複的地方。

  教材中學生使用的岩石是自己從各地找回來的,而本節課由於是公開課,因此我選擇了提前準備好岩石,因此,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地球上的所有角落幾乎都有岩石的存在,特別是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其實也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岩石,再結合課堂快結束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於岩石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讓學生非常直接地意識到:即使是身邊非常常見的“石頭”,其實也有許多可以研究的`地方,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但是如此一來,的確有點略顯重複。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3

  《各種各樣的岩石》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讓學生開個岩石展覽會,觀察岩石的主要特徵;二是讓學生給岩石分類。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大量的親歷活動中,讓學生能夠認識岩石的多種特徵,並在過程中體會並學會科學觀察、研究的一般方法。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一開課我給學生展示了來自長白山區的各種各樣的奇石,激起學生對岩石的興趣。問學生原來對岩石有什麼瞭解?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當我指導學生觀察一塊岩石的時候提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岩石?”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觀察前,還出示的觀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得更仔細。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岩石的特徵,並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岩石的特徵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岩石的基本特徵的認識。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透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認識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由於這節課的容量比較大,課後有些拖堂,合理的安排時間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給岩石分類”的活動放到第二課時,讓鬚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徵,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穫。

  2、沒有及時抓住課堂的閃光點。

  課堂有一個細節,我沒有處理好。在讓學生觀察完岩石的特徵,並請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時,我讓學生注意聽聽別人的發言,並對照自己的觀察記錄,修改自己的記錄表,在學生修改完自己的記錄表後,我問學生對於自己剛才觀察的那塊石頭,有什麼新的發現?有學生很快舉起了手,但是我由於擔心後面的活動時間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新發現,而是匆匆把這一環節過了。課後想想,這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形被我打擊了,課堂上最閃光的地方沒有讓我抓住。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4

  關於岩石,學生非常感興趣。他們常說:天上掉餡餅不可能見到。地上撿石頭的事,天天都有發生。為什麼地上有這麼多石頭?石頭值錢嗎?石頭都有用嗎?關於石頭的話題說也說不完。於是,我想到開一個石頭博覽會。展覽展覽同學們的寶貝。也曬曬他們的問題。以便課上研討探究。

  一、充分準備,研究條痕。

  課前讓學生蒐集各類石頭。課上展覽交流。課上,互相交換觀察石頭的顏色、質地、紋理、形狀等。引出本課新探究問題——石頭的顏色:條痕。

  二、故事導引,研究成因。

  學生對女媧補天的五彩石感興趣。我帶來了從南京買來的霸王石和五彩石,告訴他們:五彩石就是南京雨花石,也就是鵝卵石。學生提出問題:雨花石是怎麼形成的?順利進入本課第二個探究問題:鵝卵石的形成原因。

  學生透過看書和課件,很快解決了問題。

  三、補充練習,檢測概念。

  透過填空和判斷練習,學生弄明白:上游的石塊又大又有稜角,下游的石塊小而圓滑,是鵝卵石。鵝卵石成因是河流的沖刷和搬運作用。

  各種各樣的岩石優秀教學反思5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規範》的基本要求,本課優秀教案力求體現小朋友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小朋友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小朋友們在“做中學”,在大量的親歷活動中,讓同學能夠認識岩石的多種特徵,並在過程中體會並學會科學觀察、研究的一般方法。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原有知識。

  一開課我給同學展示了來自長白山區的各種各樣的奇石,激起同學對岩石的興趣。問同學原來對岩石有什麼瞭解?充沛調動同學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同學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同學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同學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只僅要讓同學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同學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當我指導同學觀察一塊岩石的時候提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岩石?”讓同學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沛發表自身的意見。在觀察前,還出示的觀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得更仔細。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同學的學習能力。在同學實驗的過程中,給同學提供足夠的工具資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岩石的特徵,並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同學探究過程中,引導同學去發現、去探究,協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重視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岩石的特徵時,引導同學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岩石的基本特徵的認識。並且讓同學和時參與評價,和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同學透過這樣的實驗,不只僅認識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同學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缺乏之處:

  一、時間佈置不夠合理

  由於這節課的容量比較大,課後有些拖堂,合理的佈置時間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同學充沛探究的時間,才幹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徵,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假如把“給岩石分類”的活動放到第二課時,讓鬚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岩石的基本特徵,這樣也許會讓同學更有收穫。

  二、沒有和時抓住課堂的閃光點

  課堂有一個細節,我沒有處置好。在讓同學觀察完岩石的特徵,並請同學彙報觀察結果時,我讓同學注意聽聽他人的發言,並對照自身的觀察記錄,修改自身的記錄表,在同學修改完自身的記錄表後,我問同學對於自身剛才觀察的那塊石頭,有什麼新的發現?有同學很快舉起了手,但是我由於擔心後面的活動時間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小朋友說說自身的新發現,而是匆匆把這一環節過了。課後想想,這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情,同學學習的積極性無形被我打擊了,課堂上最閃光的地方沒有讓我抓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