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10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後代。

  本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根據這句話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默讀—思考—交流。課前,我讓學生查詢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的文字音像資料,把各自的資料帶到課上進行交流,使他們懂得環境整治工作緊迫性和重要性。

  1、“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找到相關段落透過朗讀、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學生體會老人15年中經歷的艱苦和磨鍊,終於把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盪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從這座山溝的大環境和這所小院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會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義深刻。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努力奮鬥換來了荒山變青山,我緊接著啟發學生“不老的是什麼”,學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僅僅是青山不會老嗎?”,這時,學生感悟到“還有老人艱苦奮鬥、五四奉獻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10月10日,在六2班上了《青山不老》這一課。《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下面來談談自己的點滴收穫。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透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案”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引導學生從閱讀提示中,提煉問題、學習方法,是自主研讀、合作探究落到實處的關鍵。因此,小組合作探究這一塊,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思考、批註,4人一組,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運用多種方法相機點撥、啟發、喚醒,引導學生讀文,進一步走進文字,透過語言文字,理解內涵、體會情感。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共7個自然段,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課時上完了,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以及一文兩堂四環節的模式,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圍繞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以組為單位,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執著精神,板塊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學生自主,讀悟結合。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透過快速讀文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孩子們在組長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拓展提升。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們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孩子視覺上的衝擊,那樣才會更形象地理解險惡的環境,品味老人無私奉獻、執著堅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麼幾個:

  一、“提示”引路,課堂結構求簡。

  這一課的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教者利用這一課的提示開始了學習的流程,讓略讀課文的教學做到簡約而豐滿。

  二、利用文字,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透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來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課前理解“老”的基礎上,教者再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這節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外一個特點是課堂動靜結合,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經過學生的自學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閱讀提示提出了“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絡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三個問題。再加上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節課要研究的資料。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幾個環節。一是活力匯入階段。教師播放晉西北圖片,加上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一個如痴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讓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創造的奇蹟。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學生經過讀畫批註議,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歡樂分享階段。我請學生按照自學提示進行彙報,其中3700畝,對於此刻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我引導孩子利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明白3700畝大約有100個我學校大,從而明白了老人創造的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最終進入我來用階段。我設計了讓孩子給老人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對課文進行昇華。

  整節課我比較滿意是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抓住了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的以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歡樂分享階段學生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到老人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朗讀的指導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語文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必須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必須能成為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為一位名師的話,教師能夠向他索賠鉅額保金。雖然有些教師對這些觀點頗有異議,可是不懂不承認一個事實——反思是一個教師教學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線語入手,帶著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線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線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線語中找到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閱讀,讀懂了文字。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裡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絡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資訊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最佳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為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為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著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啟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字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眾,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字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為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瞭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援、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早晨,和南樓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此刻心境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為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齊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群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我的雙手、用自我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為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課文學到最終,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說:“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完美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著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梁衡看著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到達__,有人說:“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著”;有人說“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我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終,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為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們走出課堂時,心境依然是不平靜的,從他們的眼中、臉上,還有中午打來的電話。期望經過一節課能帶給孩子們一些終身受益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習的熱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我的心裡會感到多麼慰藉。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9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必須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之後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0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於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並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說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裡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後面創造的奇蹟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後,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裡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呢,為什麼不把他們的事蹟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說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說,主要還是出於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