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1

  現在不少教師關注的焦點仍僅是“知識”和“能力”在教學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抱著“理性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方法”,把課文在學生面前肢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僅依靠語言文字目標的實現是不夠的,還應包括情感體驗,思維發展,審美感受等目標的共同實現。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後學”變成了“先學後講”。透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如: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三、實踐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上課伊始,激情匯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中感悟,悟情昇華。“換關聯詞翻譯詩句”,“出版學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動都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發揮創造的潛能,將語言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而迸發出情感火花。學生“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讀的感悟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感情得到了昇華。同時提高的不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是整體的語言素質的提高。整個課堂教學都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正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使學生充分開啟思維的天窗,展開感情的雙翼,才有了精彩紛呈的名人名言創編。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

  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麼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2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這節課我的設計把教與學結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故事匯入,理解悟情。

  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我透過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激發學習興趣,孩子們認知詩中人物、地名,為學習、理解打好基礎。再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從詩句中想象畫面,“假如你就是站在桃花潭邊的李白(汪倫),你此刻是一種什麼心情?”體會詩人與汪倫之間依依不捨的情感,真摯深厚的友誼。

  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

  三、學法教法,相輔相成。

  你我告訴學生:“這節課不僅將帶同學們走進李白的詩歌裡,還要教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我把學法指導與古詩學習結合,在每個教古詩的環節進行引導和小結,滲透學法,學生依此方法今後也能自學古詩:

  1、讀通詩句;

  2、理解字詞;

  3、讀懂詩意;

  4、感悟詩情;

  5、朗讀背誦。

  四、課外學習,擴充套件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讓學生讀一讀,擴充套件學習。因時間原因,我把它改為作業:回家找送別的詩讀讀,課後交流。

  上完這節課,綜合聽課老師的指導建議,我覺得這堂課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學習字詞環節,理解字詞意思,節省在理解上所花的重複時間。

  2、範讀出效果,學生朗讀形式可更多樣。

  3、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從容地引導學生,把思考、發言的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我也會多閱讀,加強學習,提高自己。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3

  本學期在上教研組組內的研究課時,我選擇了第六單元的25課《古詩兩首》,在這兩首詩中我比較喜歡《贈汪倫》這首詩所以我就準備上25課第二課時作為研究課的內容。

  《贈汪倫》裡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在備課時我身上深深的為這千古友情多感動,可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一是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於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差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

  怎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孩子們在讀這首詩時,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呢?我嘗試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透過網路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課一開始,就透過聽“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品詞品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透過指名讀、引讀、範讀、分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透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人文字,走進文字。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設計了“交流收集到的離別詩”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人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麼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字,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目標無一落實,上的很混亂。

  這節課我想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希望孩子們讀中感悟,讀中識字。

  我在這節課中實施的不好,首先,朗讀的形式單一,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能激發起孩子學習慾望。其次,在教學生字中,採用詞句結合的方式,認識生字理解詞語基礎上再理解句子,讓孩子在讀詩的時候不再迷茫,易於體會詩中意境,可卻沒有識字具體,朗讀指導到位,感覺就是認字認一半,讀書沒讀明白。再次,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講課很隨意,沒有層次,讓人感覺不出順序。最後,有孩子在課堂上睡著,是課堂沒有吸引力,趣味性要思考一下了。

  從這節課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

  1、上課不嚴肅,學生紀律差,亂說話現象嚴重。

  2、教師個人需加強備課力度。

  反省自己的課堂讓自己找到了前進的動力,工作不是全部,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告戒自己長點心吧!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了,在其位,謀其政,就得做好所有的工作。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5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古詩教學新景觀”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1、自主蒐集,學會處理資訊。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蒐集資料、課中交流資料,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蒐集資料資訊、辨別資訊、整合資訊的能力。

  2、學法指導,拓展課堂容量。

  在導學《贈汪倫》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讀悟法”,讓學生在“初讀、細讀、熟讀”中“理解、感悟、體味”,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學習《贈汪倫》之後,我又大膽超越教材,實施“學一帶一”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另一首新詩,大大地增加課堂的容量,拓展學習古詩的視野和空間。這正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3、自選作業,發揮個性潛能。

  教師出示四項課外作業讓同學自由選擇,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的空間。

  當然,在嘗試的過程中,伴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如何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差異?如何更好地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這樣的困惑,將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斷探討的話題。

  《贈汪倫》優秀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執教古詩《贈汪倫》,對於低年級古詩教學,我一直很困惑,要把握好低年級古詩教學很難,講淺了學生不明白,講深了學生還是無法理解。到底該怎麼把握才是恰到好處呢?透過此次競賽中領導和同事對本課的點評,我更清晰的認識到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方法。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能忽視識字寫字,低年級無論什麼課文,識字寫字都是教學的重點。古詩教學時,同樣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生字。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識字,並主動創設有關生活情境,利用課文中出現的語言文字進行口語交際或書面交流。

  第二,朗讀感悟古詩的意思時,不必逐詞逐句地串講和賞析。由於古詩的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低年級孩子的領悟能力又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情感、意境、韻味的感悟,是需要日後不斷地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老師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透過創設有關情境,開展多種形式的塞讀、評讀、表演讀,讓學生體驗情感,積累鞏固,感悟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

  第三,老師要有主動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適當向學生推薦一些描寫思鄉的、送別的古詩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並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豐富課程資源。

  如何在文字教學中高效的學習生字,則是我今後教學探究的方向。一年級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識字量大又枯燥無味,大多數教師採用的方法是重複書寫,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識字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的優勢,儘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最大潛能,讓識字變得輕鬆,愉悅,我將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多認少寫

  1.結合漢語拼音漢識字。

  在掌握漢語拼音的同時,每課透過看圖認讀詞語、短語、句子及誦讀兒歌認識生字。這部分生字只要求認識,能讀正確,知道字的大致意思,不要求寫,只需認識簡單的偏旁,不要求全都會認。

  2.歸類識字。

  歸類識字部分,主要體現漢字本身的規律和兒童學習漢字的規律,所以採用了多種形式:根據漢字構字規律識字。

  3.隨文識字。

  隨課文識字所佔的識字量最大,學生在學習課文時,識字仍是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課文教學中,不能忽視識字教學這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識漢字,瞭解字詞的意思,並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認記漢字。

  二、結合語境識字

  1.從形、音、義的結合上識字

  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識字的難點。評價識字,就要抓認清字形這個關鍵。考查測試學生的主要方式應該是聽寫。讓學生聽寫學過的必寫生字,注重每個字共幾筆,第幾筆是什麼。如:“小鳥”的“鳥”共幾筆,第三筆是什麼筆畫?“河水”的“水”最後一筆是什麼筆畫?

  2.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識字

  單純地識某個字,非但不好記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義印象就更難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體語言環境中去學情況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級識字採用多認少寫的原則,對要求會寫的100個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況,而對其餘400個只求會認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考察,由於“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義”,學生可聯絡上下文去認清字形、瞭解字義。

  3.走進生活識字

  生活為學生的識字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識字來源於生活,再讓識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閱讀。讓學生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語文,隨時隨地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學生上學路上可以從店名中看到;到商店購物可以從商標、包裝盒上找到;外出遊玩可以從名勝介紹、亭子石刻上見到;家庭休閒時可以從電視、廣告中聽到,從報刊、雜誌上讀到……

  這對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驚喜。這些字在生活環境中的多次再現,為學生提拱了學習的新語境,促進了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學們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鞏固了所學的字,認識的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的符號,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

  讓學生到生活環境中去尋找課文中學到的生字,而這些字無論是在商標、包裝盒和店名中,還是在電視、廣告和報刊、雜誌上都是和別的字組成了新語境。識字又由課內識字帶動了課外識字,不經意中擴大了識字量。在實際教學中,還將班裡學生名字註上拼音並貼上在教室中,讓學生從夥伴的名字中識字。

  因此從課本、課堂中識字走向生活中識字,讓生活成為學生識字的資源,引導學生將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識字的材料,真正體現了“要使教材成為學生的世界轉變為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材”。所以只要我們把握好要求,相信學生一定能學的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