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神奇故事。課文透過盤古開天闢地,頂天立地,體現了巨人盤古的不畏艱難的獻身精神。課文處處充滿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1、教學效果(思效)。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抓住關鍵詞句教學,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讀中抓“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邊讀書邊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得巧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讓學生體會反義詞的妙用,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以品味,體會作者用詞之妙,同時對描寫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認知。

  學生對於課文中描寫“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這部分有所質疑,因為課文插圖中是盤古手託著天,所以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究竟是盤古“頭頂著天”還是“手託著天”?是故事描寫有誤還是課文插圖不夠精準?其實,學生討論不出結果也無所謂,只是藉助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盤古開天地的艱難而已。

  2、教學收穫(思得)。

  (1)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遵循主線展開教學。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從而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2)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尤其是盤古開天地的過程以及盤古身體發生變化這兩部分,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分析和講解,而是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談出自己的體會。透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盤古掄起斧子開天闢地的高大形象就躍然眼前。

  (3)小練筆的設計恰到好處。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古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變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種東西,盤古身體的這一部分和它所變成的東西之間有什麼聯絡嗎?聲音變成雷聲,眼睛變成太陽月亮……從而讓學生體會,想象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這時候佈置學生練筆——除了課文中描寫的,想象一下盤古的其他部分會變成什麼?學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處(思失)。

  複述課文是四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的語文技能。在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是設定了這項任務的,自己也以為很容易達成,結果發現我太高估學生了,他們只是用非常簡單的語言概括了故事內容,缺少複述的趣味。這樣說明學生並沒有掌握複述課文的訣竅,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處,包括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並沒有運用到自己的複述當中。

  4、改進措施(思改)。

  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字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合理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不管何種型別的課文,老師都應該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啟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

  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有的說;“盤古的手指指甲變成了雪花。”有的說:“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高山,盤古的頭髮變成了茂盛的草地,從高處往下流的瀑布。……等等。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他們看著畫面複述課文,還讓他們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我還建議學生閱讀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話故事,擴充套件他們的知識面。

  這節課,我覺得也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如課件作用、教師範讀等,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還有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對句式“盤古的身體部分變成了怎麼樣的什麼?“滲透不夠,且前後事物的聯絡滲透不夠,後面學生的想象雖然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只說出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麼,有些同學想象就不夠合理。下次教學我就要注意到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3

  課文《盤古開天地》是一篇中國著名的神話傳說。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軀,開闢了天地,化生出世間萬物,歌頌了盤古無私的獻身精神。早就發現有不少學生在沒學課文之前已經偷偷讀這個神話故事了。瞧瞧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學生學了些什麼吧。

  一、結合想象,指導朗讀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話“盤古以他的神力開天闢地,以他的身軀化身萬物”作為本課教學的綱領,圍繞著這句話,盤古如何開天闢地,如何化身萬物的精彩章節一頁頁地鋪展開來,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感悟。

  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自讀課文後,引導: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使學生深入課文,著力於想象,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之後,我示範朗讀,讀完以後告訴學生,老師能讀出盤古力大無窮的氣勢,是因為一邊讀一邊在想象當時的場面,同時,激勵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恰當的語氣讀出來。我認為教師的這一舉措,正是在幫助學生對文字進行內化,也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體現在學生學完“盤古化身萬物”這一段後,教師設計的一個想象口答題“頭髮變成了(),骨骼變成了(),牙齒變成了()。”不但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當。

  二、整合教材,合理學習

  在練習四的讀讀背背中,剛好有八個成語是和這篇課文有關的,於是,在教學中,我將這八個成語一起調上來一併上了,結果顯示,教學的效果還是可行的。

  練習四的八個成語就是: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闊斧、開天劈地、與日俱增、頂天立地、變化萬端、改天換地。

  我又有進一步發現,其實將這八個成語連起來講一段話,就是課文《開天闢地》的主要內容了。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這八個成語,將課文分成了四個部分。

  三、挖掘文字,迴歸語文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本課非常出色地體現了這一目標。

  《盤古開天地》一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樣的句式。在課文學完,我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尋找類似的句式,並一組組出示,讓學生朗讀、欣賞、感悟。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體現了教師深入挖掘文字,力求向學生展現文字深刻內涵,展現語言文字無窮韻味與魅力的教學意圖,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迴歸,相信透過這一課的學生,這種句式會深入到學生內心,逐步達到內化。理解詞語不脫離語言環境,理解句式用板塊呈現,遣詞造句正是需要這樣實實在在的積累。

  上完本課,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做到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從生活中主動學習,主動了解傳統文化。但是有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充分感悟到盤古造福人類的無私、偉大。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4

  選擇上這篇課文是因為自己被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只有自己感動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動我被教的學生。

  但當我拿著這篇文章反覆閱讀時,覺得太簡單了,除了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其他的似乎不學,學生都能掌握。這時我心中的那份感動又變得茫然了。

  離家長開放的日子只有幾天了,在情急之下,參閱了優秀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今後這樣去做:

  1、提煉詞語,概括文字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位教師能時刻想著學生需要什麼並能發現段落裡藏著成語,而我這位俗人卻沒有敏銳的眼睛。這一定是老師反覆與文字對話的所得,老師已經讀到了文字背後的東西,下的功夫絕非一天,兩天的事。慶幸自己也學了這一招。從學生的角度說,這樣的設計既是一次積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訓練,一舉兩得。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覺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們課堂上老師要給孩子的,而這種提煉詞語,概括文字的方法,就是會使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今後在概括文字上自己應下點功夫。

  2、詞語的理解與朗讀進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學生朗讀的老師,每堂課我總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讀,或高興或悲哀或自豪或讚歎,似乎這種讀已是學生讀好文章的“模板”了。而這位老師卻能把詞語的理解與讀融合在一起,使讀又有了新的解讀。如學習“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這句時,讓學生明白“掄”什麼意思,然後再帶著那份力量去讀;學習“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這句時,讓學生明白“輕、清”的意思,明白四對反義詞的意思,這樣學生馬上便能頓悟天地分開原來就是漫長的,讀就顯得水到渠成。這比教師盲目地說帶上怎樣的心情讀效果要好。

  3、積累句子就是反覆出現

  備課前,本以為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那就是積累。沒想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特級老師的想法總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這位老師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詩,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為我們帶來了涼爽。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為我們帶來了涼爽……多樣的形式使學生不覺得那是枯燥的讀,那是創意。有創意的東西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同時告訴孩子學習就是積累。積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為己有,化為己有最好的辦法便是創造。聰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這就是積累的一種方法。

  今天的開放我只是一場演繹,這場演繹還算成功,因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讓我欣喜的是進行了一場紮實的語文教學,同時也讓我明白收穫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匯入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一些神話故事。當學生讀完課題後,我要求他們對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其實我設定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這一問題,好讓我繼續下面的環節。但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有的問為什麼這個人名字叫盤古,還有的問盤古到底有多高等等。當時我只想著我下面的環節是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盤古怎樣開天地的段落,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就逃避了,只是應付性的說了句,你很愛動腦筋。心裡想著怎麼還沒學生提出我想要的那個問題呢?下面有人在聽課啊,我的時間要來不及了。當一聽到有學生問到“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我馬上一振,終於有人提出來了,我立刻表揚了他,說問題提得很有價值,並引用了古人的話“學貴有疑,疑則進也。”並趁機告訴學生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從這開始我的下一個環節。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出了描寫盤古開天地的段落,然後我就趁機引導他們朗讀,這一節課就按著我的思路很順利的繼續下去了。

  課後聽了主任的意見後才猛然醒悟,學生是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啊,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嗎?我怎麼能只顧著我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環節而忽視了我的學生呢?我當時如果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要只侷限於課文而是從課外去尋找答案那該多好啊。孩子是靈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預先設定的內容,教師上課時應心裡不僅僅只想著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時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讀,課堂內讀,課堂外更應該讀,讓他們讀得多,懂得多,寫得自然也就多起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6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說,主要講了巨人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要使學生認識神話這種文學體裁,體會巨人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想象力。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段落,以句式引導,段式引路,啟發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巧妙的使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匯入課文,我用了幾張圖片,這些圖片都是動畫片裡的人物有:孫悟空、小哪吒、葫蘆兄弟、嫦娥奔月,它們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教學第三段時,為了使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讓學生伸出雙臂上舉,靜靜站1分鐘,你累了嗎?想象盤古頂天蹬地持續了多久?他累嗎?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結合文字,展開想象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並讓學生展開想象,盤古的其他部位變成了什麼?

  四、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初讀課文,只能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感知,只有對重點字詞、句子理解後,才能讀出味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使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如:分組讀、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比賽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去感悟。

  五、在遺憾中成長

  這節課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但是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個人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對有些環節的處理還欠考慮,如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想象盤古的身體還有那些部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我應該再讓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樣不僅鍛鍊了他們的思維,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7

  《盤古開天地》是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人類的始祖盤古開天闢地並且創造了世界的神話故事。故事極富有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把盤古“用他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寫的生動有趣。

  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上課伊始,我採用談話方式匯入新課,你們讀過哪些神話故事,給大家講一講,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手,我一看這情形,立刻出手神話故事的圖片,讓大家一起說出它們的名字。學生的興趣立刻調動起來,於是我板書課題,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有個學生說“盤古為什麼開天地?”

  學生很會思考,問題提得好,帶著問題走進課文。本篇課文我嘗試學生自己學習,動筆寫批准,因為有上節課《孔子拜師》這篇課文的訓練,學生初步會在讀書中進行批准。本篇課文我叫學生邊讀邊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什麼?請動筆寫出來。在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時,我又進行適當的提示:概括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可以用簡單的話概括,抓重點的寫,例如:第一自然段寫什麼,我們可以用這段的一個四字詞語概括,誰能找到?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找到“混沌一片”,我隨機板書,理解這個詞語,用食物演示學生明白了意思,同時知道怎樣抓每段的內容。

  這節課很多知識沒有處理好,但老師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概括的語言羅嗦,他們已經具有讀書就要動筆的.意識。相信在今後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提高。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8

  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神話題材的文章,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想象豐富,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段落,創設情景,啟發想象,引導學生填補空白,組織語言,訓練能力。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就可以激起他對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日本教育家木村九一也曾經說過:“製造凡人的方法極為簡單,那就是不讓孩子熱衷於某一種事物,只有這一點就足夠了,對任何事物都不著迷,都不感興趣,這就是凡人的特徵。”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和催化劑,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反覆論證的重要結論。在上課伊始,我就出示了三張學生非常熟悉的動畫人物——孫悟空、哪吒、葫蘆娃。這幾個人物的出現,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勾起了他們的回憶。然後,我話鋒一轉,他們都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人物,今天,我們又要認識一位神話人物,他被稱為人類的老祖宗,他就是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盤古。這樣,由圖片匯入新課,簡潔自然,也很快將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從疑點入手,引發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也就是說,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疑問是思維得到發展的有效方法。在開課之初,學生初讀後,讓學生質疑,提出自己的問題。根據學生提出不理解“混沌”一詞,我隨機讓學生看字典中的詞義,讓學生結合書上第一段的句子“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根據自己理解,選擇詞義。這時,學生說的對不對,我並不急於表態。後來,當讀到天地分開以後,學生體會反義詞後,提示出原來這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就是前文的一個詞“混沌”,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這個詞的意思。這樣做,既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教給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三、抓住重點 ,創設情景。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透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鬆和諧的對話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語“掄”“猛劈”等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精妙之處。同時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讓學生做動作,體驗盤古“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然後採訪學生,現在有什麼感覺?再與盤古比一比,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這樣,一步一步,盤古在學生心中的形象自然就高大起來,也自然感受到盤古的犧牲精神。

  四、結合想象,指導朗讀。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要求朗讀者在朗讀時透過語言、形體變化等手段再現作者創造出來的形象,寄植到聽眾心目之中,獲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樑”,“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切的符號”。 我們在朗讀時,要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於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讓圖畫活躍起來,透過這些活動的畫面給朗讀內容插上翅膀,去感染聽眾,飛進聽眾的心田。

  所以在課中,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想象,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如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那部分,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一下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透過讀,想象到的畫面透過語言展現在自己的眼前。後又在想象我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朗讀。這樣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想象。最後又抓住省略號這一語言資訊,把省略號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並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展開想象,然後進行交流,對學生進行紮實有效語言訓練.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這樣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置身於作品的意境中,讓自己的身心活躍起來,讓圖畫活躍起來,透過這些活動的畫面給朗讀內容插上翅膀,飛進學生的心田。

  當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用了許多方法,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的朗讀,學生還沒有完全讀進去。比如朗讀“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這一句時,我的朗讀指導不是很到位,如果在學生讀不出這種感覺的時候,播放雷聲的課件,讓學生聽一聽再讀,那樣會更好。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將磨礪自己,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9

  《盤古開天地》是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燦爛的的中華文化”,《盤古開天地》正是從神話這個角度初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次嘗試。本單元所選古詩文都和神話以及民間故事有關。學習本組課文,主要是為了感受古人的豐富想象力和進行講故事訓練。遠古時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為什麼能流傳下來?神話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代流傳下來的。這種傳的過程就是一種古代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一種語言實踐。

  從三年級兒童的特點分析,三年級學生非常喜歡神話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觸過部分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對神話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故事淺顯易懂,瞭解故事主要內容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盤古為了造福人類,不辭辛勞,不怕危險,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質,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因此,我把“說好神話故事”作為本節課的一個核心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開展教學,讓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感受神話人物的精神。

  一、運用多媒體,融情於景。

  匯入本課時,我用的是幾幅孩子們熟悉的圖片:《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創造性地使用學生已知道圖片故事引路,引起學生對神話故事的共鳴、起到了激發興趣的作用。然後螢幕顯示剛才出示的詞語,請學生觀察這些詞語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題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高度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容,且在揭示課題的過程中,把神話的特點也適當揭示出來。

  二、教師示範說故事,理清神話大結構。

  教師給學生講《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講完後,讓學生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在學生回答的過程當中,透過簡練的語言把它梳理出來,板書在黑板上。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個故事。請學生利用板書,利用故事的大結構講故事。理清神話故事的大結構,這是說好故事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第一步。

  教師二次示範說故事,說清神奇的細節。

  教師提醒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關注這個故事當中神奇的地方,邊聽邊記住一些神奇的細節。教師講完後,請學生說一說記住了哪些神奇的細節。緊抓神奇,引導學生感悟神話故事的語言特點。這是複述能力的再提高。

  三、方言試說故事,課外拓展延伸。

  教師播放一個蘭州版的神話故事,告訴學生:在古代,在不同的地方,老百姓分別用各自的方言,傳承著同一個神話。透過還原古代人們代代相傳神話故事的現場,讓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說故事的衝動,這又何嘗不是新的語言實踐呢?

  四、選擇微信圖片,感受盤古精神。

  假如,我們把《盤古開天地》這個神話故事編成一則微信,微信封面你覺得哪一張比較好?小組討論。哪一幅圖最能體現盤古的精神?理清故事大結構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個整體,說清神奇細節教學進入了部分,而感悟盤古精神又讓教學回歸到第二個整體,符合閱讀教學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讓學生說說選擇哪一幅圖,也是滲透神話價值觀的需要。

  本節課,我選擇了“說”作為語言實踐的主線,讓學生在“理清大環節一說清小細節”的過程中,將課文的消極語言轉化為自己的積極語言。可以預見,本節課的教學將會呈現師生共說,其樂融融的教學場景。課也因為這樣的說故事而變得富有張力。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講故事的時候,不夠具體生動,情感表達能力欠缺,在講得時候沒有營造出一種“神話氛圍”,此外,學生在講故事的時候,有些內容把握不夠充分,導致在講故事的時候語言不夠流暢,雖然我示範講了兩遍,以及播放方言版本,但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下課後,我坐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思路,發現在課前備課環節中,花了大力氣去備教材,鑽研教材。可是卻沒有考慮到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能力,忽視了備學生這個重要環節。預設應該充分考量到文字,學生,這些因素,才能使學生在一種“渾然不知”的狀態下受到教育,生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收穫了這許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將磨礪自己,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0

  《盤古開天地》一文,講的是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闢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去感悟文章在表達上的這些特點。

  “昇華中心,總結延伸”這一部分,說實話花了好些心思。敢於挑戰、勇於犧牲、勤於創造的盤古形象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激勵,更何況是對孩子?這樣好的人文教材,怎樣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我試圖將這些人文精神貫穿於整個課堂學習之中,是點滴滲透而不是集中轟炸。最後,孩子們對於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內容有一定的體會,但自我感覺還是老師的主導略顯強勢,“潤物細無聲”我向往那麼一種境界。關於這一環節的處理,自認為理念要堅持,方式需斟酌。資料的補充幾乎沒有展示,甚至還極不民主地霸佔了孩子們的下課時間,無論是從生本理念的角度看,還是拋除一切理念,單從本課的教學目標來看,都是失敗的。透過資料的補充,一方面能讓孩子們對本課的學習有一個自我消化總結的過程,另一方面也為孩子們的學習打開了另一扇窗,讓他們跳出課本,看到更為開闊的世界。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1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課,事一次彙報課,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盤古開天地》,在講這一節課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其他優秀教師是怎樣上好這節課的,我從中選出一些自己認為好的地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教案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畢竟我才剛剛開始從事這個職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可是上完這節課,覺得自己上的糟糕透了,課後我向其他老師詢問我上課的一些情況,上課中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普通話很爛,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常常給我糾正一些字的讀音,可是不知怎麼的,說著說著一些方言就出來的,可能是習慣問題吧,但是我會慢慢改正的,畢竟作為一名老師,普通話還是比較重要的。

  上課過程中在提問題的時候,語言的銜接有很大問題,在突然之間就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有一種跳躍感。而且上課提問的方式有點囉嗦,一個問題總是會問很多遍,這個問題許老師曾對我說過,我今後會改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把握的還不是很好,對於《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重點主要在盤古倒下後,其身體的那些變化,可是由於前面的時間花的相對多一點,後面的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去帶領學生去感悟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神奇變化,最後只能草草了事。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還有一些其他的缺點,,這裡就不一一道來。但我認為我在上面講的幾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突出的。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向其他老師學習的。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在本課的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這一目標。 本篇課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在本課的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了這一目標。

  本篇課文在語言文字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多處運用了象“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樣的句式。在課文學完,我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尋找類似的句式,並一組組出示,讓學生朗讀、欣賞、感悟。我認為這樣的做法體現了教師深入挖掘文字,力求向學生展現文字深刻內涵,展現語言文字無窮韻味與魅力的教學意圖,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迴歸,相信透過這一課的學生,這種句式會深入到學生內心,逐步達到內化。理解詞語不脫離語言環境,理解句式用板塊呈現,遣詞造句正是需要這樣實實在在的積累。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3

  一、啟發談話,匯入新課,引起閱讀期待

  課前你們預習過課文沒有?那咱們上課之前輕鬆一下,玩個遊戲,好不好?

  說反義詞,想到就說,看看誰的反應最快。(做反義詞遊戲:冷——熱,天——地,上升——下降,黑暗——光明,緊張——放鬆,傷心——高興。)

  就讓我們帶著這份高興和輕鬆走進課堂。

  (一)播放孫悟空,哪吒圖片,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認識他們嗎?他們都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在古代中國神話中,還有一位巨人被稱為人類的老祖宗,他就是——盤古

  (二)、板書課題,讀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看著課題,你先提哪些問題?(這個問題很有價值,老師把他寫上去、哦,你真會讀書,你真了不起)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

  現在我們把詞語複習一遍,指名讀,同學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傾聽,看他們讀得對不對。

  一起讀。

  二、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一)盤古創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麼樣啊?趕快從書上找一找,用橫線畫出來。(宙之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

  什麼叫做混沌?遇到不懂的詞語,我們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查字典。我們看看字典上對創造是怎麼來理解的。自己讀一讀,應該選擇哪個解釋?

  (二)解決“盤古怎樣創造宇宙?”的問題。

  1.有一天盤古醒了,他是怎麼創造宇宙的呢?我們先自己讀讀第二段,用橫線畫出句子。(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達斧頭,朝眼前猛劈過去。)

  2.你們知道什麼叫掄起嗎?為什麼不用拿,而用掄?讀讀書上的語句,做做盤古的動作。你體會到什麼(掄”字多用勁啊!從一個“掄”字上,我們就能感受到盤古在開天地的時候很用力。)?帶上感受讀讀,讀好掄。

  齊讀。多有決心啊,我們一起讀。

  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讀。

  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5.讀了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麼?(火眼金睛,一下子發現了),還有誰發現。這片語反義詞把天地分開了.

  6.誰給輕組個詞,清(清水、清澈)我們用了組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輕而清重而濁的東西連成一團,用書本的詞語就是-混沌,練習上下文理解了詞語了。

  7.女生讀上半句,用輕柔的語氣;男生讀下半句,用有力的聲音。

  師:孩子們,盤古一把斧頭就分開了天地,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想到什麼詞兒沒有?(板書:開天闢地)

  (三)天地分開後,盤古又是怎麼做的,快速讀第三段,用橫線畫出句子。

  1.誰來讀讀你畫的句子?(盤古怕他們還會合在一起.....)

  2.我們看看插圖,盤古伸長手臂,仰起頭,頂著天,腳使勁地蹬,我們起來坐坐他的動作。我們能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盤古的動作嗎?(頂天蹬地)

  3一千年,兩千年過去了十萬八千年過去了了你覺得盤古依然堅持了一個動作,累嗎?是啊,一百年過去了,生讀……

  一萬年過去了,生讀……

  十萬八千年過去了,生讀

  4.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盤古?(板書堅持不懈)

  (四)重點學習第四段,感悟盤古盤古的獻身精神。

  盤古倒下後,他把身體都奉獻給了人類,用他的身體化作了萬物。板書-化作萬

  1.重點指導個別朗讀

  誰願意起來讀第一句,我們認真聽,傾聽是一種美德。

  誰來讀第一句。指導讀的不好的:白雲悠悠,飄讀得更輕一點。(再次讀,慢點,師讀身體部分,你讀後面部分。(生齊讀本句)

  往下,誰讀第二句。(指名女生讀)指名讀,雷聲太溫柔了,誰再來讀一讀?全體男孩子讀!

  誰接著往下讀第三句?“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

  師:遼闊的大地一望無際,,讀長一點,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起!(生齊讀本句)

  接下去一句,誰讀。

  他的血液---------生: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師: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啊!不要把他讀成“潺潺流動”的小溪。誰讀這句話?你讀。師:你彷彿看到江河水滔滔向前,一起讀!(學生齊讀本句)

  下面兩句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讀,帶上感受賽讀。

  2.師生合作讀。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老師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你們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3.你們同桌也練習一下吧,一個讀前面一句,一個讀後面一句。看嘗試著背一背。

  4.現在我們把盤古創造的美麗的宇宙記憶下來吧!(一起背誦)

  (五)拓展想象,豐富美麗。

  ①師:盤古的身上是不是隻有這些變化?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不是,後面還有省略號。盤古的身體又可能變成了什麼呢?拿起你們的筆,寫一寫。

  ②啟發想象,練習說話。

  盤古的( ),變成了( )

  聽了你們的想象,我彷彿看到你們在神話世界裡翱翔,你們能把省略號都成了一幅美麗的畫,真了不起。

  三、迴歸整體,升化認識。

  我們不禁深深地讚美盤古的獻身精神,齊讀中心句。再讀,把這句話記在心裡。

  板書:無私奉獻

  四、複述故事。

  現在同學能把盤古創造宇宙的過程說清楚嗎?看老師的板書,先自由練習,再全班複述

  小結:今天我們感受到了盤古的神奇與偉大,這人物是真的嗎?開天闢地的故事是真的嗎?不是,是虛構出來的。那你下課後可以把你知道的神話故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4

  《盤古開天地》是小學語文人教實驗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整篇文章充滿了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想象力是創造一切的源泉。怎樣使學生領悟到文章的精妙,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浩如瀚海的人類文明面前是那麼渺小。儘管如此,我也要盡我最大的努力讓古代文明在學生的心中熠熠生輝。

  說實話,這是一堂校級公開課,。於是,我多方查詢資料,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出適合我教學特點的教案。接下來我將各個教學環節熟記於心之後就走馬上陣了。

  上完課後,細想各個教學環節,覺得整個教學過程還算得心應手,但還是有不盡人意之處,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平常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講課時,有一道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題是這樣的:盤古不停地為人類做奉獻,想象他的身體還變成了什麼?學生的答案很豐富:有的說,他的筋脈變成了大路;有的說,他的左腳變成了月潭,他的右腳變成了日潭;還有個孩子說,他的細胞變成了兒童……多豐富的想象!可語言又是多麼的貧乏!只有個別同學在我的引導下將句子變成了極富感情色彩的倒裝句。例如,“大地上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子,我知道,那是盤古的細胞。”如果是這樣,盤古看見這些孩子一定會欣慰地笑了。這些孩子會讓盤古含笑在整個宇宙!我要讓這樣的精彩出現在課堂上,那麼就要在平常教學中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那樣,我的教學會得到大家的認可,關鍵的是我的學生將會受益終生,他們駕馭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會讓他們在幹一般工作時遊刃有餘。

  二 繼續加強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在教學中孩子們讀課文時還可以抑揚頓挫,可回答問題時就差遠了。以後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語感。比如看見“溫暖”就感覺舒服,看見“冷酷”就不寒而慄等等。再者要言傳身教,多給孩子範讀課文,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範讀課文以前,學生必須掃除生字障礙,對課文內容要熟悉一些,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聽範讀時注意老師的表情變化,感受聲音的變化和麵目應該是和諧統一的。當然,在範讀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試讀,有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反覆練習,直到完美!最後,要對學生進行常規的朗讀技巧的指導,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重讀的處理等等。

  總之,我要多學習,內翔素質,以便更好地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出語文素養好的全面發展的學生。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篇15

  在學區組織的“同研一節課”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盤古開天地》一課,在與大家同研的過程中,我覺得受益匪淺,主要體會有以下兩點:

  1、課前一定要備學生。

  第一次教學設計完成後,我到三年級二班上了一節課,結果一塌糊塗,令我手足無措,講課的自信心及熱情蕩然無存。在評課時,徐主任給我很大鼓勵,她告訴我,課型設計沒問題,符合新的課程理念。現在,課上不下去,學生不能接受,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找找原因,是不是與教師表達不明確,學生不理解意圖有關呢?靜下心來,我仔細想一想,是啊,我現在教的學生已經跟了我四年了,我們早已形成默契,他們對老師的教學風格以瞭然於胸,有時即使一個眼神他們也能從中洞察老師的想法,長期以來,就造成了課堂上即使我不用把要求說得很明確,學生也能明白,課也能順利地上下來。

  而現在我要給我們彼此都感到陌生的三年級的孩子上課,況且他們剛剛從二年級升入三年級,處於小學階段關鍵的轉型期,尤其是語文方面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教師的授課風格都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而本次我授課的內容又偏後,孩子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接受呢?課的設計思路是對的,但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上如何能與孩子的接受能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是關鍵。例如:一開始,我就問學生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這個問題設計難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偏難。一下子就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給壓了下去,後來,我將這個問題改為:讀了故事後,你都知道了什麼?雖然這個問題很普通,但卻如一把鑰匙般,一下子打開了學生學習的思路,學生海闊天空地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很精彩,也符合現在倡導的個性化閱讀的思路。後來,我將自己對學生說的每句話都與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修改,把每個要求,不圖快,不怕麻煩地說具體、細緻,那麼,再講這一節課的時候就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過程進行得很順利。備學生同樣是備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當課進行不下去的時候,不要輕易抱怨學生,而是要反思自己備課過程中哪些環節沒備到。

  2、面向全體學生,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在評課的時候,夏老師給的鼓勵讓我充滿自信,提的意見也讓我茅塞頓開,深受啟發。夏老師提到了一點就是:課堂的每一個設計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給更多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即使是朗讀設計,也要考慮到面向全體。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寫得非常優美、動人,在我進行範讀之後,很多學生應該也有了讀的願望,而我這時沒有讓全體學生都放聲盡情地朗誦一下,而是指定學生朗誦,一下子又壓制了絕大部分學生的熱情,僅僅是滿足了少數人的情感體驗。由此我想到,在指導學生朗誦時,我往往想到的是各種形式、各種花樣,而忽略了設計要達到了各種目標。這使我明白,不管什麼形式的設計,什麼內容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與大家同研一節課讓我收穫不少,但一堂課下來也留下不少遺憾:課堂舉手回答問題的挺多,但氣氛卻不夠活躍、輕鬆;課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比較平淡,不是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本次活動將作為我挑戰自己的一個新的起點,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讓我的課堂更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