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範文
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1
《楓樹上的喜鵲》這篇課文與一般的、有一個完整故事情節的童話不同,它是自由詩、散文詩與童話的結合,具有特殊的藝術美感。課文情節簡單,語調活潑,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閱讀接受能力。這篇童話把一個帶著童真、童趣的眼睛去看待周圍事物的孩童展現在我們面前,告訴我們童話就在我們身邊,人人都可以創造童話。
這是本冊書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童心童趣”。我首先圍繞這點展開教學。認真研讀了教材及教師用書,反思如下:
一:應該抓住“喜歡”這個核心詞語,多讀多體會。
因為本課是一篇簡單易懂的童話故事,生詞和難懂的詞語,句子很少,所以教師應該少講解,而是應該以學生多閱讀,多體會為主,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喜歡”的程度不夠,指導朗讀缺乏高度,我說的也過多。
二:指導孩子找出“我”喜歡什麼,串聯全文
因為“喜歡極了”,所以“我”才會想象出喜鵲們的一連串的有趣的故事:唱歌,做遊戲,學拼音,看日出……也是因為“喜歡極了”,所以喜鵲們快樂,我也就高興,它們的一舉一動我都“懂得”,課文滲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主線明確了,就應該抓住核心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情地體會和有感情的朗讀。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多讀多體會就好,少講解。
三、讀中感悟
教學中,我將課文中的“小喜鵲”帶到生活中來,把它當成小喜鵲,並用喜鵲之間的對話進行交流,在“鵲,鵲,鵲”中不僅使得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不知不覺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在師生有趣的對話中感悟了課文內容。進而在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想象,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寫。
透過今天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真的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還得多讀書,豐富自己;多向更多的同行前輩們學習;更要總結實踐經驗,學會反思自己。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獨有的魅力,讓每個孩子愛上語文課,做一名真真正正的合格語文教師!
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2
今日,我講完《楓樹上的喜鵲》之後,感覺特別開心。因為久違了學生的學習節奏與我的教學節奏如此和諧的時刻,回來了。
首先以猜謎語,引入本課主題,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問題的環節,也是在之前學習新課的時候,加以引導,今天學生髮言很精彩。
在檢查字詞環節,將“加一加認字法”,“減一減認字法”,“形聲字認字法”加以應用,在開火車檢查字詞環節,學生沒有一個出現錯誤,學生的學習效率很高。教生字“姨”、“母”這兩個字,對聽講不用心的請到講臺寫生字,學生沒有一個正確。第二個字“母”,學生直接全部寫對。學生直接吸取經驗,自我調整,是個好方法。
學生帶主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非常喜歡楓樹上的喜鵲?也恰恰圍繞這個主問題,學生學習的別有一番趣味。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適時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板書。圍繞四處“我喜歡”進行板書。為什麼喜歡楓樹上的喜鵲,進一步追根究底,繼續適時板書。
另一個學生比較喜歡的環節,是學生學習單一的“鵲”聲,卻有不同的感情。這個環節,我現在黑板上寫了這兩句話“我喜歡櫻桃。”“我喜歡櫻桃、草莓......”讓學生髮現不同,感受標點的作用。然後結合意思,讓學生多次練習對話。這樣的練習,還是集體的效果好,單個學生讀,多少會對自己的感情有點收斂。
對話講完了之後,這是說的,所表達的意思是學生想的,出示山岡圖,讓學生理解山岡,引出這是看到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我真高興啊!”結合板書:我真高興......結合思維導圖,進行創作小詩。
高效而快樂的一堂課!
備課的過程,相比於之前少了很多。一看教參,二邊看邊寫教案,三結合課件進行整理。
二年級《楓樹上的喜鵲》簡短教學反思3
《楓樹上的喜鵲》是部編本第四單元課文。本文講了小作者喜歡站在楓樹下看喜鵲一家,由喜鵲一家的叫聲中,想象到的喜鵲媽媽和喜鵲寶寶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兒童的奇思妙想。
在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中,有一個主要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到的畫面寫出來。二年級第一次關於想象的能力訓練,要求是: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第二次關於想象的能力訓練,要求是:讀句子,想畫面。這三次要求,由易到難,螺旋上升。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確定了課文重難點:
一、培養學生了解理解詞語的方法。
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能用學到的詞講故事。在解決這兩個難點的同時,進行隨文識字,教學重難點分到兩個課時中,每節突破一個。
第一課時,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把文章讀順。在讀流利地基礎上,講前四個自然段,讓學生讀懂“我”喜歡做什麼。在此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找近義詞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蔥鬱、遮蔽、渡口”三個詞的意思,藉助象形字特點,指導學生書寫“傘、姨、弟”字。再把字還到文章中,指導感情朗讀。這一個環節的教學,我的重點目標放在詞語理解,把難的詞語理解了,指導感情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課時,講五至十二自然段,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除了隨文識“便、教、遊、戲、母”字外。進行第二個難點的學習。首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看到了什麼”,引出“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個排比句式。這樣的句式,學生已經有過接觸,所以沒有再去進行仿寫訓練。作者聽到的內容,在文中出現兩次。在原來的教學設計中,是一起講的。但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並沒有搞清楚哪個是聽到的,哪個是想到的,所以臨時改變為:讀文章,從文中找一找,作者聽到了什麼?這部分的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闖關遊戲。將第一次聽到的、想到的做為第一關。學生找準確,並能有感情地朗讀,就能順利過關。要提到的是,標點符號沒有講解,只是提醒學生注意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說出的話,標點不一樣,要透過朗讀,讀出不同而已。也就是說完全靠著朗讀去理解標點的特點。第二次聽到和想到的內容做為了第二關,在第一關的基礎上,只是指導朗讀。為第三關留下充足的時間。課文內容是全部講完了,第三關是什麼?我將課後練習題引過來,做為第三關。因為這一道仿寫練習,就是在第一二次對話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放在這裡做為第三關,有了前面語感的薰陶下,孩子們的思維特別活躍,這一難點順利突破。
教後反思這一節,我覺得,無論哪一篇課文,文中的知識點一定特別多,為了突出重點,必須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