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7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1

  我在教學中先由學生已有的統計知識入手,回顧了學生以前學過統計知識,各種統計方法的特點,再出示資訊窗內容,讓學生透過觀察進行縱向比較,然後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較,發現比較的不方便,在此基礎上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中得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另一特點:便於比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的發展趨勢,從中得到一些有價值的資訊。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我採取了小組討論、同位交流、自己的靜思等多種教學形式,但在彙報交流時,形式仍然非常單一,一個學生在前面彙報,其他學生只能做忠實的聽眾。但是班裡學生很多,不可能讓每位同學都上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樣處理這種矛盾,是今後教學中應思考的問題。例如今天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小老師,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課堂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

  學生對於透過觀察獲得資訊掌握得不錯,只是在練習中發現學生在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時出現了以下問題:

  1、不認真看圖例,全部畫成了實線。

  2、資料沒標。

  3、在找點時沒發現沒弄清單位長度的多少,在找點時發生了錯誤。

  4、忘記寫統計日期。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

  課後,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感觸最深的是:要培養學生合作後正確交流的習慣,實現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透過交流而展現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交流呢?

  1、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說”,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等,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

  2、學會傾聽他人的習慣。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和問題,才能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本課中,有個同學的統計方法用起來較麻煩易出錯,但是她並沒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取人之長為己用,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2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絡生活實際,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本節課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因此,我在課前的談話利用學生熟悉的旅遊景點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走進這個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現實、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折線統計圖,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體,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的手段,有意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的形成讓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清晰的“動態表象”,呈現過程,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清楚地感知和經歷由條形統計圖演變成折線統計圖的過程,體現知識遷移的過程。加之學生剛剛認識折線統計圖,可能會產生是不是所有的資料都可以繪成折線統計圖的疑問,所以設計一個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旅遊人數和不同時間同一地點旅遊人數兩組資料,帶領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知道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的特點,激發學生體驗兩種統計圖的.對比。讓學生明白統計圖的選擇要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來確定哪種更合理。

  3、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課標中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20xx年來陝西旅遊人數的預測,練習中預測病人體溫,天氣情況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後回顧反思,存在不足:

  1、忽視很多小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的滲透掉了。如:看到折線統計圖,你有什麼疑問?用手勢表示趨勢時,除了上升趨勢,還有下降趨勢,水平趨勢,波動趨勢等,透過多種這些高低起伏的線段手勢,更能讓學生看出數量間整體的變化趨勢。

  2、語言表達不精練,問題設計不精準,導致個別地方學生理解不透提問意圖。

  3、教學重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對摺線統計圖特點的分析外,在對學生資料分析觀念培養突破不夠。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3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

  新課開始我就講述了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也激發了學生對災區人們的情感。然後我各出示了兩幅我們鎮江市和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來觀察、談論,由於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是暢所欲言,說了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定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鎮江、青島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裡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資料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著都叫著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聲,然後我出示了一幅簡單合在一起的統計圖,面對這幅亂七八糟的統計圖,請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一下子就把複式統計圖的重點和特徵都得了出來,讓我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而且還包括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比如在統計男女生的身高時,在談論了題中的問題後,我又問:“對於那些比全國平均身高低的同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看著這張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為什麼?”這樣,就把問題進一步得以延伸,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初步體驗極限的思想,另外也是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定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4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資料,會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也曾學習過複式統計表和複式條形統計圖。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統計觀念,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島、昆明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資訊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提問: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學生髮現問題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的答案:7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3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3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資訊,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資訊?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

  透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掌握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資料的方法,學會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說明。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5

  《折線統計圖》是西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統計表和單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在創設情境部分:透過非典資料引入“折線統計圖”

  (二)、在探索中認識折線統計圖

  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透過重點認識點和線來了解折線統計圖,並說說你在生活中見過的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練習中加深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練習部分,我設計的練習都是與生活密切聯絡的,讓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用處確實是很廣,讓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6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進行的實踐研討課。傳統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注重的是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製作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統計觀念的培養,首先應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有了意識,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學生很難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問題解決中領悟和體會,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力爭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這節課時,學生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重點,對資訊的處理中學習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資料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從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應用,培養學生處理資訊能力。

  透過一個問題:單、雙手投球哪個更遠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對事物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平臺,體現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髮現大多數人單手投球比雙手要遠的同時,也學會了判斷一件事情的結果不能從一方面下結論。在習題設計上,透過調查班級同學喜歡吃各類水果的情況這一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利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雖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數學語言要更為精練,問題的針對性要更強,才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2.教師應透過多元化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7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資料,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為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資料,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料,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資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資料,得到相關資訊,解決新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