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資料,會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也曾學習過複式統計表和複式條形統計圖。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資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統計觀念,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島、昆明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資訊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提問: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學生髮現問題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的答案:7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說一說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資訊,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說說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3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3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峰”,而昆明市有兩個“峰”。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說一說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資訊,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資訊?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

  透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掌握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表示資料的方法,學會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並作出適當的說明。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

  新課開始我就講述了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也激發了學生對災區人們的情感。然後我各出示了兩幅我們鎮江市和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來觀察、談論,由於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是暢所欲言,說了很多有價值的資訊。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定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鎮江、青島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裡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資料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著都叫著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聲,然後我出示了一幅簡單合在一起的統計圖,面對這幅亂七八糟的統計圖,請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一下子就把複式統計圖的重點和特徵都得了出來,讓我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而且還包括分析資料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比如在統計男女生的身高時,在談論了題中的問題後,我又問:“對於那些比全國平均身高低的同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看著這張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為什麼?”這樣,就把問題進一步得以延伸,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初步體驗極限的思想,另外也是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定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能根據需要選擇複式折線統計圖有效地表示資料,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同時,讓學生在簡單的方格紙上進行簡單的描點、連線,學會製作簡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對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歸納。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資料,並分別用已經學過的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但在教學過程中,我選擇更為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學生家與學校距離”的資料,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資料,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簡單回顧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鞏固和熟悉已學過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折線統計圖獲取相關資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師指導並同學生一起完成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發現其特點,學會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並用其統計分析相關資料,得到相關資訊,解決新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很好的發揮了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帶著學生去光碟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說說兩個統計圖中的資料,並問你獲得了哪些資料?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說出圖中的資訊。

  接著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說: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時,很多學生想說,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由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入手,問:誰能很快回答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相差最遠?學生遲遲給不出答案,從而順理成章引出課題。水到渠成地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補充介紹圖例等名稱。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例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不少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未看清圖例,沒有標明製圖日期,圖上未註明資料或將資料寫在折線上等等)。我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感悟到怎樣製作才完整,美觀,正確。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在課中,讓學生第一次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教師只意識到要去尋找所需要的幾種出現的狀態,等待這些資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應變。比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位學生沒標製圖日期,只顧著去找另幾種結果;等回過去再看,那個學生已經補上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一發現這種資源,可以適當提示學生。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

  3、在課中,學生做的比較多,但真正說的機會不是很多。我沒能給學生充分創造說的機會。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是複式條形統計圖。

  本課教學因為有上一節課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在統計圖的情境裡,學生在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中,逐步加深統計觀念。

  在第一環節觀察統計圖說資訊時,學生觀察的很認真、思考很認真。小組討論中也很積極,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數學資訊都一股腦都說了,加上教師的適當補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節畫統計圖時,學生有了第一環節觀察的基礎,在小組的認真激烈討論中,學生逐漸由了怎麼畫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思路,確定座標、先畫點、再連線的方法。

  總的來說,本課教學基本做到了以學生為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學習的知識的過程中,即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又經歷了獨立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7

  《複式折線統計圖》又是另一種統計方法,這也是統計中最基本的方法。

  鑑於上一節課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方法,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相同的方法。放心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做。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了前面所學的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以及折現統計圖的特點:反應變化趨勢。然後讓學生在畫複式折線統計圖時也是一個一個的單個畫。這樣學生也不會出錯,有了上一節課的學習方法,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提出了學習要求,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學生能夠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但在本節課中也存在著一個問題,是學生的語言表述不夠準確,所以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表述,主要採用的方法就是多做練習題,先讓學生跟我學習,再過渡到學生自己完成,效果也比較好。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8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

  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設計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透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資料,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忘記標註資料等現象。接著讓學生討論這一資訊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學生在討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再透過一些資訊,並討論怎麼用更準確的資料來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0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是條形統計圖的最大特點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不同類別中統計量的數量,不同的類別之間沒有次序關係,即使改變不同類別在條形統計圖中的次序,也不改變其本質。條形統計圖適用於不同類別中統計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晰呈現數量的多少,還清晰地表現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它關鍵在於描述時間或次序關係及統計量數量的變化情況,並用來預測。它的橫軸通常是依時間或次序的先後排列的,若改變其順序則往往會失去原來的意義。折線統計圖適用於表示隨著時間或次序逐漸變化的統計量。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處理,選取了學校體育比賽中的踢毽子比賽,聰聰和明明兩位同學的訓練成績。另一方面兩位同學的統計圖有利於新課中對比預測,用一個事例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且出示兩位同學的條形統計圖後,出示一位學生跳繩成績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識了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人性的張揚搭建了舞臺。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1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是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統計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透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你們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數量和最低數量,這是表面的資訊。緊接著我繼續追問,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我體會到好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這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而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與其大同小異。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透過學生的預測、觀察,發現瞭解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異同。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精選素材,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小學生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圖,考慮到與我們學生的實際不相符,於是我嘗試進行了改變,用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來代替例1,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利用奧運會的相關知識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聯絡,瞭解不同統計圖特點

  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統計知識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一是在有效遷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統計表,讓學生自己繪製條形統計圖。並從中獲取一定的資訊,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接著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明確課題)以條形統計圖為基礎引出折線統計圖,加強了兩種統計圖之間的聯絡;二是在充分比較中發現。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統計圖進行充分的比較,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比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三、關注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一堂缺少思維的數學課,即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課。因此,我重新選擇了學習材料,力求讓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首先,老師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作圖方法,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動手實踐、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他們活躍的思維,凸顯了個性。其次,在給出兩個身高統計表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時,學生聯絡實際,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在這樣的對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最後,在想象某位學生的身高統計圖的折線發展趨勢時,學生想到了成年後身高折線的變化趨勢,培養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大課堂的數學教學觀。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舊代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為倉促。個別學生出現了製圖不完整、忘記標明資料等情況,這都是被忽略的。課中我還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欣賞,由於時間不足,也沒有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語言啟發性不強,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3

  統計教學是數學課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這是因為統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密切相關。《折線統計圖》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第一學期統計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對統計的進一步學習,透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畫折線統計圖,並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得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畫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並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呢?圍繞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凸顯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和對比,有效落實學習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遷移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在這節課中,我十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絡和遷移。比如,在匯入階段,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透過比較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透過這一手段的運用,學習目標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二、注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表及裡的,思維也是由淺如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瞭解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提供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分析的需要,正確選擇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效能,將書本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內容,為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本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線段升降的幾種不同情況變化看出統計圖的變化情況,藉助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將升降中的5種不同情況突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比較清晰地瞭解“折線越陡,變化越大”,突出了教學難點,化解了教學重點,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機滲透思想教育

  為了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業,必須讓學生運用真實的材料,從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奧運引入,再用孩子們熟悉的身高以及體溫最後分析學習成績的折線統計圖,整節課採用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材料,讓孩子們經歷統計活動,體會數學的價值,並從中有機的滲透思想教育。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當然,課堂是動態的,教師事先預設並不能完全反映課堂的變化。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高課堂掌控和應變能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複式)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幫助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根據折線的起伏變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成功之處: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資料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線起來。在例1的教學中,透過條形統計圖的複習,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過渡到折線統計圖,使學生透過觀察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不僅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進一步瞭解其特徵。

  2、注重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統計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折線統計圖能更清楚地反映出資料的增減變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點,讓學生感悟體會這一特點,並從中引發思考,認識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資料的變化正確進行預測。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不完整的答案,體現在練習題的完成上。

  2、對於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部分學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觀的,諸如條形統計圖是用長方形表示,而折線統計圖用點和線段表示的總結性特點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線統計圖的特徵。

  再教設計:

  做好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過渡與銜接,緊緊圍繞折線統計圖的點表示數量的多少,線段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來教學其特徵,注重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及其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堂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對“統計與機率“這一知識領域進行的實踐研討課。傳統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注重的是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製作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在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統計觀念的培養,首先應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有了意識,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學生很難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問題解決中領悟和體會,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力爭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這節課時,學生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自主分析,掌握本節課重點,對資訊的處理中學習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資料的收集、整理、表達、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從中體會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三、拓展應用,培養學生處理資訊能力。

  透過一個問題:單、雙手投球哪個更遠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對事物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的平臺,體現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髮現大多數人單手投球比雙手要遠的同時,也學會了判斷一件事情的結果不能從一方面下結論。在習題設計上,透過調查班級同學喜歡吃各類水果的情況這一拓展練習,培養學生利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雖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數學語言要更為精練,問題的針對性要更強,才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2.教師應透過多元化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