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結構、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讓學生初步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並能根據資料進行估測縱軸的第一格代表的數量,從第二格開始每一格的數量是多少。

  成功之處:

  1、把握好教學要求,正確繪製折線統計圖。在本節課中不要求學生會繪製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只要能根據資料把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資料就可以了。在教學中首先透過做一做的題目,使學生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方法,然後再過渡到嘗試繪製完整統計圖,使學生熟悉其繪製方法,但是不對此作統一要求。

  2、讓學生根據資料的特點獨立繪製折線統計圖,便於對比用鋸齒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透過練習十九中第5題,讓學生靈活進行繪製,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鋸齒折線統計圖的特徵。

  不足之處:

  對於描點的方法沒有引起重視,從而導致部分學生找不到要描的點的位置,特別是這個點是在這個格中的位置是偏在什麼位置上。

  再教設計:

  注重資料的位置,讓學生認真思考每個資料所在的位置。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根據資料作出簡單地預測和判斷,並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上,使學生能看懂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對統計資料進行分析,作出簡單的推測和判斷。事實上,統計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也很容易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這些方面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所以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啟發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經驗,回憶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然後由學生自己找到製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並對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切實掌握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

  不足:在課後的練習中,我認為還應佈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加強對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的瞭解,並藉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 、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溫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 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折線統計圖,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摺線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 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

  2。 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搭建了舞臺。

  3 、注重知識和學生素養的融合

  “一道數學題,除了數學知識以外,承載著更多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這句話是我國有名的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所說的。在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題目,使學生的思維、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當學生在折線統計圖中獲知我國家庭擁有計算機臺數越來越多時,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學生在讀“心跳情況統計圖”前,我又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體會“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的含義;當學生從“奧運金牌圖”上讀出我國奧運健兒努力拼搏喜獲佳績時,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說是整節課的最高峰,學生都充分顯示出了愛國注意精神;當學生從“ 1999 年到2003 年城鎮生活汙水排放總量統計圖”中獲知我國生活汙水還是比較嚴重時, 學生們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積極地想辦法,提出各種環保建議。透過這一類活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大大的提升,學生熱愛運動、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滲透進去了。

  總之, 教師不惜花時間,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是為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的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折線統計圖,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折線統計圖的概念,同時更重要的是瞭解到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分析資料後,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在製作統計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討論,也可以看書。對學生作圖能力的考慮,同時由於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教師適當進行了指導。製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於告訴學生那種正確,把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為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我沒有拿一些學生較為困難的學生的作品,而是讓他們也嘗試加入到裁判的角色裡面。同時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麼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透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資料,讓學生根據幾組資料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摺線統計圖佈局基本的美感。透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 計圖畫的美觀好看。

  在該節課裡還是存在了一些問題,因為時間的把握的不好,學生在做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沒有時間,學生中一些問題還沒有能及時的得到解決。幾個學生還是出現了製圖不完整,有的忘記了標明資料,還有的把折線的起點連到了0刻度上。有較多的學生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作圖的過程。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不全面,不夠準確的。其實學生的表達也說明了學生對於該過程的掌握還是不太穩固。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內容是在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的知識點是在同一個圖中要表示兩種不同的數。

  首先,要用兩種不同的線來表示不同的數量,然後再正確畫圖的基礎上,要從圖中發現一些正確的資訊,並加以分析,得出有用的結論。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搜集、處理資料和作出適當的選擇與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中,我首先回顧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相關知識點有利於後面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瞭解複式圖的優勢。在研究完畫法和特點後再進行看圖分析資料的訓練體現統計圖的應用功能。

  這節課有兩個重點設計,一是單式折線統計圖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變化過程,中間我加入了很多元素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自主畫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兩條實線的複式折線統計圖,為了區分兩組資料,從而引出圖例,然後再讓學生展示的環節,利用展臺只能顯示黑白兩色的特點,讓學生自然想到不但可以用兩種顏色區分,還可以用不同的線表示,如最常用的實線和虛線。二是在分析圖的過程中,設計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髮現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6

  整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結合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課堂上利用同一內容兩種統計圖來表示發現各自的特點,在學生髮現了折線統計圖實力用點來表示數量多少的時候,就擦去折線,讓學生看看折線統計圖的折線能起到什麼作用,從而明確折線統計圖的折線是用來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並且折線上升是增加下降是減少,折線越陡變得越兇,這舉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所在。

  在課堂上就曾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沒有很好的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沒有把學生的重點環節放在讀圖的練習上,特別是點和折線的差異,就如例1的兩個小題,第一個小題就是問具體的數量利用點來回答,而第二個小題就是問數量的變化情況,需要用折線來回答,這就點和折線的不同。所以在以後的備課中,還要進一步的加強對教材的認識,更好的明確課堂的教學重點難點,並在課堂上利用多個環節進行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8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是條形統計圖的最大特點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現不同類別中統計量的數量,不同的類別之間沒有次序關係,即使改變不同類別在條形統計圖中的次序,也不改變其本質。條形統計圖適用於不同類別中統計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晰呈現數量的多少,還清晰地表現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它關鍵在於描述時間或次序關係及統計量數量的變化情況,並用來預測。它的橫軸通常是依時間或次序的先後排列的,若改變其順序則往往會失去原來的意義。折線統計圖適用於表示隨著時間或次序逐漸變化的統計量。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於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題進行了處理,選取了學校體育比賽中的踢毽子比賽,聰聰和明明兩位同學的訓練成績。另一方面兩位同學的統計圖有利於新課中對比預測,用一個事例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且出示兩位同學的條形統計圖後,出示一位學生跳繩成績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識了折線統計圖。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人性的張揚搭建了舞臺。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9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增減變化趨勢。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情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用兩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一個情境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透過繪製一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然後出示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從而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物件和專案、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區域性,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資料。

  二、體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在透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涉及這樣的例題是小明的身高情況、某病人的體溫圖,這些題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0

  折線統計圖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基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1、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德育滲透潛移默化。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影片,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透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2、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透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發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3、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使他們能可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表面的資訊。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如:水位是在變化著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資訊是需要學生根據資料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1

  借用北師大版教材的“三個讀懂”來做今天的教學反思。

  一、“讀懂教材”

  初讀教材,我認為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裡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如,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說一說,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為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較。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具體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較的過程,才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如,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為它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資訊。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如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為背景。透過查詢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為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

  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透過閱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才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裡,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為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較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資訊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為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為一體下來比較合適。因為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行資料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一些合理的資料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二、讀懂學生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說:“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著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灶。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為什麼這麼說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如幾年或幾個月的資料對比。而折線統計圖則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體溫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說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說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班級裡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溫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較合適。

  課堂瞬息萬變,有時候囿於我們的本體知識的匱乏,真是很難在瞬間讀懂孩子的想法,讀出這些想法裡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們可以關注,多問一問自己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說。

  三、讀懂課堂

  今天的課堂,劉義愷一個人和全班小朋友“單挑”,當孩子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認為折線統計圖優於條形統計圖時,當孩子們都在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時,劉益愷堅持認為,條形統計圖也可以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呀。這裡有一個思辯和交鋒。很可惜,當時我沒有讓孩子們不僅辯,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說一說。這表現出我應對課堂偶發事件還缺乏教育機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開說一說,比如說,折線統計圖怎麼表示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呀,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線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線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那,條形統計圖能不能表現變化?看,柱子的高矮,我們直觀可見,這不就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變化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不是誰取代誰,以及誰比誰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問題。是的,確實不是取代的問題。教參上為了說明折線統計圖引入的必要性,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但是,數量的變化,因為條形統計圖很直觀,所以一樣看得出來呀,從中我感覺,我的數學課還上得太假,當一個問題一個交鋒真的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我們肯不肯舍不捨得會不會讓孩子去交鋒?假如真的這樣一交鋒,孩子們對兩種統計圖的認識就更加深了,其實這是加深了知識之間橫向的聯絡啊。這個課堂偶發事件使我掌握了一個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辯雙方組織起來交鋒。不要讓孩子們只是堅持論點,更要緊的是拿出論據來。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這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而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與其大同小異。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透過學生的預測、觀察,發現瞭解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異同。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精選素材,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小學生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圖,考慮到與我們學生的實際不相符,於是我嘗試進行了改變,用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來代替例1,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利用奧運會的相關知識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聯絡,瞭解不同統計圖特點

  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統計知識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一是在有效遷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統計表,讓學生自己繪製條形統計圖。並從中獲取一定的資訊,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接著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明確課題)以條形統計圖為基礎引出折線統計圖,加強了兩種統計圖之間的聯絡;二是在充分比較中發現。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統計圖進行充分的比較,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比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三、關注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一堂缺少思維的數學課,即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課。因此,我重新選擇了學習材料,力求讓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首先,老師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作圖方法,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動手實踐、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他們活躍的思維,凸顯了個性。其次,在給出兩個身高統計表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時,學生聯絡實際,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在這樣的對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最後,在想象某位學生的身高統計圖的折線發展趨勢時,學生想到了成年後身高折線的變化趨勢,培養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大課堂的數學教學觀。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舊代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為倉促。個別學生出現了製圖不完整、忘記標明資料等情況,這都是被忽略的。課中我還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欣賞,由於時間不足,也沒有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語言啟發性不強,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複式)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幫助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根據折線的起伏變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成功之處: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資料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線起來。在例1的教學中,透過條形統計圖的複習,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過渡到折線統計圖,使學生透過觀察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不僅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進一步瞭解其特徵。

  2、注重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統計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折線統計圖能更清楚地反映出資料的增減變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點,讓學生感悟體會這一特點,並從中引發思考,認識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資料的變化正確進行預測。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不完整的答案,體現在練習題的完成上。

  2、對於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部分學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觀的,諸如條形統計圖是用長方形表示,而折線統計圖用點和線段表示的總結性特點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線統計圖的特徵。

  再教設計:

  做好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過渡與銜接,緊緊圍繞折線統計圖的點表示數量的多少,線段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來教學其特徵,注重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及其回答問題的完整性。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4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

  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 設計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透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資料,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忘記標註資料等現象。接著讓學生討論這一資訊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學生在討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再透過一些資訊,並討論怎麼用更準確的資料來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5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是青島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統計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透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你們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數量和最低數量,這是表面的資訊。緊接著我繼續追問,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我體會到好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6

  統計教學是數學課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這是因為統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密切相關。《折線統計圖》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第一學期統計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對統計的進一步學習,透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畫折線統計圖,並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得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畫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並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呢?圍繞這些問題,我在教學中凸顯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和對比

  有效落實學習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遷移是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在這節課中,我十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絡和遷移。比如,在匯入階段,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透過比較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一次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透過這一手段的運用,學習目標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二、注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表及裡的,思維也是由淺如深。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瞭解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提供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分析的需要,正確選擇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效能,將書本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內容,為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本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線段升降的幾種不同情況變化看出統計圖的變化情況,藉助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將升降中的5種不同情況突現出來,使學生能夠比較清晰地瞭解“折線越陡,變化越大”,突出了教學難點,化解了教學重點,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有機滲透思想教育 為了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業,必須讓學生運用真實的材料,從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奧運引入,再用孩子們熟悉的身高以及體溫最後分析學習成績的折線統計圖,整節課採用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材料,讓孩子們經歷統計活動,體會數學的價值,並從中有機的滲透思想教育。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當然,課堂是動態的,教師事先預設並不能完全反映課堂的變化。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提高課堂掌控和應變能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7

  一、本節課較為滿意的方面:

  1、關注每位學生,捕捉課堂資源

  為了形成師生積極、有效、高質量的互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需要從原來封閉的控制式的教學向開放的教學轉換,開放的教學核心是對教學中“人”的極大關注。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透過觀察課件後,自己嘗試著製作折線統計圖。由於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製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於告訴學生那種正確,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麼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透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資料,讓學生根據幾組資料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摺線統計圖佈局基本的敏感。透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計圖畫的居中。

  2、溝通兩個世界,延伸學生思維

  為了讓學生真正瞭解統計的教育價值。我讓學生走進生活,把生活中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事先讓每個學生去收集資料,製作成一張統計表。學生收集的內容是豐富的,有的走進花店,統計了花的出售情況;有的統計了自己的身高、體重,有的統計了家裡的水、電、煤的使用情況,有的藉助父母的力量統計了一種商品的銷售情況:比如手機、蘋果等。透過調查,讓學生學會對資料的分析、判斷,並能製成圖表。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也初步學會收集資料,並能把學到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透過圖表反映收集到的資料,從中獲取資訊,並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學生透過調查花店的銷售情況,對花店的老闆提出自己的建議;有的學生透過調查自己的身高,預測出自己一、二年後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統計的教育價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預測的能力。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和重建: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8

  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參加跳繩比賽是學生很熟悉的生活場景,每個學生幾乎都經歷過,因此,用這個作為載體,並且是5個數據,學生無論是在資料呈現,還是製成單式的折線統計圖和複式的折線統計圖後,都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所以學生很感興趣,這樣就更容易發現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二、注意細節的處理:在學生意識到要把兩張單式的直線統計圖合併起來以後,我在課件上先出現了兩條黑色的線,讓學生來考慮有什麼辦法來區分這兩條線,學生說出可以用顏色來區分,也可以用虛線和實線來區分,在說線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要注意圖例的說明。這樣,在無意之中,就讓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確的瞭解。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9

  我在教學中先由學生已有的統計知識入手,回顧了學生以前學過統計知識,各種統計方法的特點,再出示資訊窗內容,讓學生透過觀察進行縱向比較,然後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較,發現比較的不方便,在此基礎上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中得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另一特點:便於比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的發展趨勢,從中得到一些有價值的資訊。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我採取了小組討論、同位交流、自己的靜思等多種教學形式,但在彙報交流時,形式仍然非常單一,一個學生在前面彙報,其他學生只能做忠實的聽眾。但是班裡學生很多,不可能讓每位同學都上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樣處理這種矛盾,是今後教學中應思考的問題。例如今天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轉換角色,讓學生成為小老師,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課堂成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地方。

  學生對於透過觀察獲得資訊掌握得不錯,只是在練習中發現學生在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時出現了以下問題:

  1、不認真看圖例,全部畫成了實線。

  2、資料沒標。

  3、在找點時沒發現沒弄清單位長度的多少,在找點時發生了錯誤。4忘記寫統計日期。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

  課後,多次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感觸最深的是:要培養學生合作後正確交流的習慣,實現合作需要。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透過交流而展現自我,探索真理,但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交流呢?

  1、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說”,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等,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

  2、學會傾聽他人的習慣。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和問題,才能重視並採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本課中,有個同學的統計方法用起來較麻煩易出錯,但是她並沒有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取人之長為己用,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主要是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有關問題。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瞭解了他們以前對統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把握的進行備課。

  這節課的安排是先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的回憶,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出示條形統計圖,向孩子們提問“這份統計圖記錄的是什麼?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統計圖?”提這一問題目的,為了讓學生在分析統計圖時要先注意統計圖所記錄的內容是什麼?再讓孩子們交流從統計圖上所瞭解的數學資訊。邊說邊演示(只演示了一個),假如我將每個月的平均溫度不用直線表示,用點表示,再依次連線,也就成了一種統計圖,告訴學生們這叫折線統計圖。然後讓同學們討論這兩幅統計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們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過程當中又穿插重複了好多的內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對於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麼趨勢;波動較大;平穩發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說了。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願”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展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1

  “折線統計圖”是新教材四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瞭解了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的基礎上對統計知識的進一步學習,使學生能初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從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實踐,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根據本課的內容設定及教學特點,在設計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在匯入階段,我創設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護士阿姨每隔六小時給弟弟量一次體溫,芳芳和爸爸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了弟弟的體溫變化情況:芳芳正讀四年級,畫的是條形統計圖;爸爸畫的是折線統計圖。兩幅統計圖一給出,學生便饒有興致地比較起它們的異同來。學生從橫軸、縱軸表示什麼、各部分名稱、表示資料方法及它們各自的特點等方面進行逐步深入的比較,充分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這節課中學生的活動比較多,透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進行主動探索的、體驗感悟的素材,如體溫變化、股票、商品銷售情況等,學生充分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資料能力和統計意識。

  2、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資源,使學生理解更為深刻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學生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後,在具體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們還能獲得哪些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各時刻所顯示的體溫資料、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哪一時段體溫升高或降低多少攝氏度等表面的資訊。但隨著交流的進一步深化,學生便發現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轉這一總體趨勢,從而深刻地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此外,在“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一環節教學中,有學生提出“芳芳弟弟這三天的體溫一共是多少攝氏度”這樣的問題,我及時恰當地將它轉化為學習資源,讓學生來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個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認識:提出數學問題應該有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