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精選5篇)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的想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用優美的聲音、真摯的感情演唱歌曲《紅蜻蜓》,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透過聆聽、範唱、模仿等形式,在體驗、合作中準確表現歌曲。準確把握歌曲演唱速度、節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現歌曲藝術形象。
五年級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具有三度音程構唱的基礎;具備了基礎的合唱能力,但兩個聲部一起唱,學生在音準、歌詞邏輯重音、歌詞如何歸韻方面存在問題,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地指導。
二、成功之處
在歌詞的邏輯重音中,學生初次接觸。在學生合唱中演唱出邏輯重音很重要,邏輯重音唱對了歌曲不用處理,聽起來自然很舒服更貼近人性化,會覺得唱的有情感,但學生演唱中比較有難度,不過在本課中讓學生初步瞭解和試著演唱邏輯重音,在以後長期訓練學生是可以掌握的,並且學生將轉化成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舉一反三所有的歌詞還有旋律的邏輯重音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演唱。
在歌曲歌詞中歸韻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紅(hong)蜻(qing)蜓(ting)都有ing、ong、在演唱時要唱i———ng和o———ng這樣母音才能統一。不過這些技能需要長時間的提醒學生慢慢的將不正確的方法改正過來,如果合唱中歸韻的問題解決了,合唱將會很和諧,聲部之間才能碰出美妙的和聲。
本著訓練學生能力勝過教會學生一首歌的原則,這節課主要的目的是結合作品《紅蜻蜓》訓練學生演唱能力,培養學生好的演唱習慣和歌唱方法。
三、不足之處
在這節課當中,學生在演唱表現方面很好,基本完成了兩個聲部的合唱的教學,音準較好。問題是除了合唱團的和有特長的學生積極配合外,我在今後應更關注那些演唱不好的學生讓他們也投入進來,設計更多這些唱得不好的學生關注的環節,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感受音樂,感受合唱帶來的美感。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2
《紅蜻蜓》是一首日本的兒童歌曲,也是傳唱已久的一首歌曲。全曲短小,曲調優美抒情,用三段歌詞將美好童年的生動情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難以忘懷。並透過“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紅蜻蜓而引起回憶,親切而又深情地抒發了對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
本首歌曲雖然短小,容易學唱,但因是兩個聲部的合唱歌曲,況且此歌曲中包括了不少的音樂知識—中強、弱、漸強、漸弱以及換氣記號,要想按照這些符號唱好歌曲不太容易,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了歌曲處理上。
首先聆聽歌曲範唱,接著為了激發學生們學唱歌曲的興趣,我請本年級被稱為“鋼琴小王子”的洪靖舜,上臺來彈奏本首歌曲的變奏,接著再次聆聽歌曲範唱,緊接著隨著我的彈奏模唱歌曲,進而按照歌曲上的音樂符號分聲部視唱歌曲旋律。在此活動環節中,我首先範唱,然後再讓學生們跟我模唱,並且與他們合作,以接龍的形式,完整地模唱。最後分小組、分聲部,一邊劃拍一邊填唱歌詞。多次練習後,再跟著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並要求他們邊唱邊展開豐富的聯想:黃昏、晚霞、竹竿尖、蜻蜓、飛翔等,最後再次跟伴奏分聲部演唱歌曲,並模仿蜻蜓飛行的動作,邊唱邊做律動。和諧的歌聲,優美的律動,好像一隻“停歇在那竹竿尖上的紅蜻蜓”,美極了!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3
《紅蜻蜓》是一首非常優美而富有情趣的合唱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據詩人三木露風的一首回憶童年情景的詩歌譜寫而成的。
針對本首歌曲的旋律特點,我設計了一個遊戲的鋪墊,讓學生透過聽辨“小蜻蜓”的歌聲熟悉兩個聲部的旋律,把枯燥的識譜教學趣味化。然後讓學生扮演兩隻蜻蜓同時歌唱,這樣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角色扮演、模唱等環節中把合唱旋律練習地非常熟練,為歌詞的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本首歌曲的重點難點是三度音程的音準把握,後來在另一個班我設計了一條短小的三度訓練曲,對歌曲後來的音準有很大幫助。教師在進行合唱教學中可根據所教歌曲量身定製一條練聲曲,並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長期堅持下來,將有助於學生合唱水平的大大提高。
透過這首歌曲的教學,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合唱教學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中年級開始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有計劃地進行訓練,讓孩子們從合唱中體驗合作的快樂,體驗透過努力創造出的美好。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4
《紅蜻蜓》是四年級第五課《童年的回憶》中的一首學唱歌曲。是一首在日本廣泛流傳、婦孺皆知的兒童歌曲。也是在我國少年兒童中傳唱很久遠的兒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透過“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紅蜻蜓而引起的回憶,親切而又深情地抒發了對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
此歌曲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歌曲。要讓四年級的孩子把歌曲唱得和諧、統一,並能夠唱好歌曲,是有一定難度的。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首先,聆聽歌曲範唱,感受歌曲的情緒,接著復聽歌曲範唱,讓孩子們模唱歌曲的第一聲部。透過聆聽和模唱,大部分孩子就能夠演唱第一聲部的歌曲了。又透過多次跟琴練唱,第一聲部演唱就很快掌握了。接下來聆聽歌曲伴奏,重點聆聽記憶第一聲部的曲調,讓學生們模唱這一曲調。因為他們已經學會了第一聲部的歌曲,所以,很快就唱會了第一聲部的'曲調。為了加深他們對第二聲部曲調的印象,繼續聆聽歌曲伴奏,並在他們聆聽伴奏的同時,我跟著演唱第二聲部的曲調,接著跟著我的範唱,演唱第二聲部曲調,跟琴多次練習後,我們師生合作,請學生們演唱第一聲部曲調,我演唱第二聲部曲調,相互交換練習,這樣和諧的二聲部就“誕生”了。接著分小組填上歌詞合唱歌曲,我以為孩子們能夠掌握的,可是這次演唱,合唱變成了齊唱,孩子們唱著唱著就都回到了第一聲部。又進行了反覆練習後,終於可以“合唱”歌曲了。
課後,我反思了這堂課的教學:
先入為主,是人們的習慣,所以,在學習歌曲時,應該先學唱第二聲部,把重點放在第二聲部的學習上就好了。而且在兩聲部歌曲的學習中,歌曲的第一句是唱好二聲部的關鍵,應重點練唱。在今後的教學中,積極探討合唱課的教法,讓我們的音樂課堂,能夠傳出更加多樣、豐富的歌聲。
四年級音樂下冊《紅蜻蜓》教學反思5
《紅蜻蜓》是人音版第五單元第三課,歌唱教學。這節課是讓學生感受音樂,回味同年的美好。在設計本課我能夠充分運用課程改革新理念設計如下教學環節:一、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來設計組織教學;二、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來設計歌曲的新授部分;三、重視音樂技能,體現審美價值來進行歌曲處理;四、完成帶有二聲部歌曲的教學內容。
《音樂課程標準》中“關於教學內容的幾點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表現形式。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要重視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力,儘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歌曲《紅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較大,音域寬達十度,和聲式的第二聲部圍繞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聲色彩非常濃厚。全曲雖短小,但曲調非常優美抒情,三段歌詞卻將美好童年的生動情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難以忘懷。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調美和情景美,創設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和表現歌曲的藝術美。學生對這首歌曲的喜愛程度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他們審美感受力強,歌曲演唱優美動聽,兩個聲部的配合協調。我想,這不僅是因為歌曲優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學生感受到了美,從而表現了歌曲的藝術美。
雖然學生能演唱好這首合唱歌曲,但是學生的合唱技能還需不斷提高。合唱技能的學習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礎,節奏不穩、音準和聲感不好、聲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體驗和領會到樂曲豐富的美感的。
合唱中聲音不美,並且經常“跑調、亂節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為平時不注重合唱技能訓練的結果。合唱是音準、節奏、聲音、咬字吐字均要協調統一的聲音藝術,合唱技能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今後在平時的教學中努力做到有計劃、有方法地進行訓練,不斷提高合唱技能,讓學生充分享受和表現合唱的藝術美。
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隨音樂範唱用手為歌曲伴奏的活動讓學生學習歌曲,此方法教學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課上他們枯燥地視唱,使不認識音符、唱不準音高的同學們都能參與到音樂實踐中來。在動手、動腦、聽唱中輕鬆地完成了教學內容。
整個教學活動運用新的教學策略“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讓學生有目的地多聽,循序漸進地多唱,大膽互動中創造,正確地參與評價,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達到了審美教育的宗旨。
本節課教學任務量安排得較滿,多設計些給學生聆聽感受“童年美好時光”的教學內容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