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1
《太陽》一課為說明文,課文較為枯燥,學生不易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幾下幾點:
1、激發學生讀書的情趣。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節課要有充分的讀書時間。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學生創設了情景,透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在讀中感悟。課堂中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的多方位的課堂結構。
2、聽說讀的能力有機結合,促語文能力協調發展。
本節語文課不是單一的說與讀,而是讀說結合,在讀中感悟,並有意識培養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並與他們交流,正確表達自己的體會,讓讀與說有機結合,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得以發展與提高。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課件的使用上,運用太陽圖片和太陽活動錄影,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太陽的大、熱、遠這些特點,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文中表述的較概括,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
4、知識的拓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課外知識的適當介入,使學生學習不僅僅侷限於書本,而是與生活實際和自己所瞭解的內容相聯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的目光由課內投向課外。
以上四點的體現,使學生學得容易,教師教得輕鬆。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2
我把“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的教學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前讓學生自己查閱有關的資料,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地讀書,並將讀懂的內容大膽地以“太陽公公”的身份說出來,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學習太陽的三個特點時,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特點自主學習,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交流自己的認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獲得知識上有選擇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藉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太陽》這篇課文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對某一事物進行說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學生學習完太陽的特點時,我認為還可以設計了一個寫《月亮》的小練筆,將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去,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得到寫的訓練和提高。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3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文,作者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給我們介紹了太陽的特點及太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的知識。我在備課時是以教師用書為依據,透過深研教材,最後把本課的教學重點鎖定為: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作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成功之處有:
一、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與習慣、鍛鍊學生自學的能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幾點,感覺是做得比較到位的地方: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讀課文,去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由一人主持,其他人各抒己見。這樣一來就避免了有的學生完全不去主動思考,依賴別人給出的答案的現象發生,同時在小組成員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激烈的碰撞。此時產生的思維的火花是可遇不可求的靈感的閃現,是最寶貴的知識財富和精神財富。
二、教學本文涉及到的說明方法的.時候,我採用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
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簡單易懂。我就從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入手,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運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句子讀一讀,然後說一說自己讀這些句子時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以及運用這種說明方法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即所涉及到的數字一定要準確。
在學生弄清楚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之後,我透過大螢幕展示了運用打比方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的句子。讓學生先把句子讀正確而後在文中找一找這些句子的位置,再練習課文內容讀一讀這些句子,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這兩種說明方法的好處。對於這兩種說明方法不做過深的講解,只要求學生能夠知道、瞭解,在閱讀的時候遇到能夠找出並區分這兩種說明方法即可。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於:在教學說明方法的時候,由於事先對說明方法的說明力度不夠,所以學生出現了“打比方”和“作比較”混淆的情況。
在今後的教學中,如果再遇到類似的情況的話,我會把怎樣讓小學生比較清楚地區分這些說明方法作為一個難點,在教學中老師先用比較直觀的方法跟孩子們滲透,然後再引導孩子們透過文中的語句去體會,去感悟,去區分。
常言說:教無定法,只要得法。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將接受式學習和自主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時,要給孩子適當的點撥或示範,讓他們有較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4
課後,我對學生的小練筆進行批改時,發現全班學生的練筆寫得都不錯,不僅將月亮的特點說得很清楚,而且條理清晰。有的學生將“嫦娥奔月”這一傳說寫進了自己的練筆中,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還有一個學生在寫到月亮的體積時,不僅與地球進行了比較,還透過自己的演算,與太陽進行比較,更進一步說明了月亮的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得到了體現。從練筆的整體結構看,學生用詞很準確,在寫到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時,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這一傳說與月亮的實際資料過渡時用上了“確實”、“的確”等詞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透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態度由“厭學”變為“願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我還覺得將課文中的內容提煉為學生練筆的內容,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讀”與“寫”融會貫通,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5
《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
本單元的單元要素是瞭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學習用恰當的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
根據目標要求,在教學時,我首先抓住來教學太陽特點的內容:太陽的特點有:遠、大和發光發熱;為了清楚說明太陽的這些特點,作者用了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等說明方法。
教學與人類關係的時候,我首先抓住“生物生長”靠太陽,這一段先介紹地球上的植物離不開太陽,接著介紹地球上的動物離不開太陽,最後得出結論。然後讓孩子看後面的內容,讓孩子看看,自己總結。孩子們找到了煤炭,然後進行概括,孩子懂得了能源形成離不開太陽。最後關注氣候變化離不開太陽,另外太陽還有殺菌作用。
講完課文之後,讓孩子看著黑板進行總結,發現認真聽課的孩子能夠有頭有尾地介紹完課文的內容,而有些孩子說起來有點困難,當聽完了其他孩子的正確講述之後,他們也就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今天的教學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走出課堂的時候,整個人心情倍感清爽。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是本文寫法上的重要特點。課文在介紹太陽時,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識顯得具體、通俗、明瞭,這樣描寫太陽的特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子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說明太陽特點的。我在設計上分兩塊板塊進行學習。第一板塊:整體感知全文,梳理文章脈絡。第二板塊是本堂課的重點:感受太陽的特點,體會說明方法的妙用,檢查說明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情況。每一板塊也設計一個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整體設計思路師清晰的,且目標集中,明確本堂課要交給學生什麼?
本堂課分版塊教學,在第一版初步整體感知中,讓學生讀懂課文,提取了文字資訊,梳理文章的脈絡。在“知妙”中,設計兩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第一次小組合作讓學生交流課前完成的第一欄表格,寫出表現特點的重點詞句,在語言上感受太陽的特點。第二次小組合作,是掌握了說明方法概念後,繼續完成表格“說明方法”一欄,並設計一個句式讓學生進行交流。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說明方法的妙用。“會用”是本堂的訓練重點,採取闖關遊戲,開展競賽,檢測學生說明方法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關:嘗試用一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給出了一個句式讓學生進行參考: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樹的高:這個樹真高啊,都有三層樓那麼高了。也給出了幾個提示讓學生思考,目的是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只可惜,因時間關係,沒有進行下去。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7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電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並進一步瞭解多種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瞭解煤、石油、天然氣的成因。知道它們所蘊藏的能量都來源於太陽,是儲存著的太陽能。
第一,分析煤帶給我們的資訊。煤的形成經過了漫長年代複雜的變化,這個過程是無法直接觀察,也無法用實驗重現的。這裡探究煤成因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類似科學家研究煤成因的過程,一個利用證據邏輯推理及想象作出合理解釋的過程。
第二,認識儲存了億萬年的太陽能。透過閱讀資料和研討認識煤、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認識它們與太陽能的聯絡。在經過推理、想象後,認識到煤、石油、天然氣的能量實際上是儲存了億萬年的太陽能。從而瞭解我們使用的能量大多最終來自太陽。
第三,節約能源,尋找新能源。使學生了解節約能源的重要性,怎樣節約能源,瞭解一些新能源的知識。
重點認識電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並進一步瞭解多種能量之間的互相轉化。突破難點能區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瞭解一些新的能源。
本課中還滲透了構築節能社會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知道要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為整個社會達成節能環保的目標儘自己的一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一種“綠色生活”的習慣,並讓這種“綠色”品質伴隨自己的一生。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8
《太陽》是人美版一年級下冊中的第三課。上課前我查了很多資料,設計了多種教學環節。“新課程倡導主動學習,重視激發學習、創造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才能得到發展。”針對這一新課程理念,我設計了“激趣、探索、想象、創作”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匯入
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學生們透過看到老師身上貼上著的那麼多豐富可愛的太陽形象,激發了學生對太陽的喜愛之情,向他們提供豐富的太陽獎卡,激勵性的語言,使他們的大腦接受有益的刺激,從而激起了學習興趣。
二、探索太陽
“探索”為學生提供更多地參與、活動和主動探究的機會。用提出問題考考大家的方法,課件展示既激發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視覺,又增加了學生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問題。
三、想象太陽
我播放了《種太陽》這首歌,聽著熟悉、優美的旋律,同學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我說:“播種太陽就是播種希望,每個人心目中的太陽都不一樣,請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太陽是怎樣的?”同學們圍在一起,討論起來,“太陽像媽媽的臉,很親切。”“太陽可以像我家的小狗,很可愛。”我高興地稱讚他們說得都不錯,真有想象力,接著我們從三方面入手,自由地想象屬於自己的太陽:第一、太陽的外形。大膽地想象,太陽可以是你喜歡的人或動物甚至其他物體的形狀,然後再想怎樣才能把太陽的形狀畫得符合你的想象,又讓別人看得出是太陽。第二、太陽的顏色。你認為哪些顏色最能代表自己想象的太陽,就把它畫出來,因為太陽本來就不是單一的紅色,它的光其實是彩虹的顏色。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兒童是富於幻想的,但成人往往對此嗤之以鼻,說他們瞎想,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鼓勵孩子大膽地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太陽,自由地想象太陽的外形、太陽的光芒、太陽的顏色,我耐心地傾聽,充分地肯定:“太棒了,你可真有想象力!”
四、創作太陽
這一環節的作業要求是:“自由地想象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太陽”,引導學生知道“我們長得不一樣,畫的太陽也不會一樣,我們有著不同的個性,世界才如此豐富。”這樣就深入到學生的個性和心靈,使這一創作活動變成了學生“我想做”與自我表達的願望。很多同學都製作了第二個、第三個,盡情的體驗著創造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總的來說,這一課的教學流程,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經探究理解之後進入想象和創作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和創作過程。學生琳琅滿目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充滿想象力的創造!當然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欣賞的東西較多,較雜,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傳說、古今中外的太陽作品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還有就是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可以更多角度,形狀、色彩、想象力、精彩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喜歡的作品等等。這樣能促使更多的孩子有話說,也更人性化,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作品的感悟、理解、欣賞能力。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9
《太陽》這篇文章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是學生迄今為止學到的第一篇說明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瞭解用數字、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的寫法。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我把上課的內容定在學習文章的一到三自然段,即瞭解太陽的遠、大、熱特點。
在教學時,我能基本做到教學條理清楚、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盡力突破教學難點。我比較注意讓學生深入文字,感受作者是如何透過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表現太陽的特點的。我採用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等多種形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和文字接觸。同時我也注意在朗讀中體會、感悟。教學設計時,我先讓學生找到后羿不能將太陽射下來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批註。學生們邊畫邊寫,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體會到太陽的特點,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怎樣將太陽的特點進行一一闡述的。
列數字和舉例子這兩種說明方法比較簡單,學生們一講就能理解,但是做比較學生就比較難以理解了。因此在說明方法的學習上,我將重點放在了作比較這種方法上。130萬個地球才抵得上一個太陽。這句作比較的句子是全文學習的難點。作比較的句子必須有兩種以上的事物在進行比較,不然就不能算是作比較。先讓學生找有那兩種事物,誰大誰小?地球小,太陽大,這種方法就叫作比較。這樣學生們就很容易理解了。理解太陽的表面溫度,這是學生認知的盲區,5500攝氏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學生們根本不清楚。所以我就從學生最為熟悉的事物入手。今天的溫度,夏天最熱的時候的氣溫,如果氣溫達到50攝氏度會怎麼樣?達到一百攝氏度呢?全身都沸騰了,根本不能存活。如果達到九百度呢?我們都已經變成灰了(學生大笑)溫度再往上升,到三千攝氏度(鋼鐵全部變成汽)。目前為止,鋼鐵是人類發現的熔點最低的事物。太陽的表面有5500攝氏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接近它。不管在什麼時候,后羿的箭是無法接近太陽的,因此,后羿射日只能是一個神話故事。太陽的中心溫度是多少呢?不知道,誰也無法進去一探究竟。對於文章的解讀,我認為我還是做得不錯的。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而且我們班孩子酷愛閱讀,課外知識面很廣,能夠對文章內容進行聯絡和思考,學習效果不錯。
但是在拓展這一塊,思考還是很欠成熟的,時間比較匆忙,我還在猶豫進行群文閱讀呢還是進行讀寫結合。最後我選擇了讀寫結合,我想從后羿開始的應該從后羿結束,顯得文章結構完整。但是,由於在操作的時候,我沒有提醒學生應該用上今天學習的知識,所以學生們把後面的內容也寫上了,而且作為重點寫上了。在操作時由於時間比較緊迫,我沒有讓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導致讀寫結合訓練失敗。
作業設計時,我考慮了本文說明方法的掌握與訓練,讓學生寫說明方法。這個練習我覺得設計得還不錯。
總之,這堂課我是匆匆上臺,很多細節還沒有經過好好思考,就向大家展示了,存在很多不足,懇請各位聽課的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在往後的教學中思考和改正。
小學一年級音樂《太陽》教學反思10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太陽與人類的關係時,我遵循新課標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從文中找相關句子,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意見,彙報時教師做簡單總結就可以了,這樣既能鍛鍊學生自學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環節由太陽公公的一番話引出:“原來是因為我太遠、太大、太熱了,害得我們不能往來。以後,我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孤獨寂寞的日子想想都害怕,哎!乾脆讓我消失在宇宙中吧,再也不要傷心了。再見了,朋友們!”讓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課文4―8自然段,找到充足的理由勸說太陽。進而讓同學們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太陽和我們的關係。這樣自然而然學生體會到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
雖然我們對太陽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但千百年來人類探索的腳步從沒有停歇。透過播放科教影片,引導孩子們認識神秘的太陽系。進而提出疑問:“如果太陽離我們再近些,或遠一些,他再小些或溫度低一些,行不行呢?”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第155頁,我們來讀讀一篇選學課文《妙不可言的位置》。邊讀邊想,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和認識?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正因為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妙不可言,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美麗。
學生展示收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後,再回到和太陽的對話中來。太陽公公茅塞頓開,決定從今往後陽光快樂地生活著。現在太陽公公要收回他的《徵友啟事》,張貼出一份《名“星”展示》。請同學們課後收集更多太陽的資料,運用本課學到的說明方法幫太陽公公進行海報設計。
整節課猶如一個童話劇引導孩子們遨遊在科學的海洋,極大地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總括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將教學流程分為課文學習和課外延伸兩大模組。在課文學習中,我利用大量網頁資料來充實、豐富、闡述課文內容,以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在教學方法上,我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學習課文。我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網路教學的優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在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我致力於營造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使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而課堂教學的第二部分課外延伸則意在為學生開啟更為遼闊的視窗,進一步培養學生查閱資訊、處理積累資訊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熱情,也藉此初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學有所獲,基本上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設定的環節比較多,以至於有些細節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應多巡堂,察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從備課到講課,我深深地體會到要講好一節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講好一節課需要教師除了有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有深鑽教材,深鑽教法,體現新的理念,敢於做新的嘗試的精神。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的共同參與語文學習過程,是當今語文教學所倡導的。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當今課堂十分需要的。能與學生進行眼神上的交流,情感上達到共鳴,心靈上能夠交匯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這些對於我來說是欠缺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尤其注重這些方面的鍛鍊,使自己提高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