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1
3月20日下午,按區繼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帶教學班,上了《沁園春·雪》這節課。為了上這節課,我雖然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但為了保證這節課的“原生態”,我既沒有在本班提前預演,也沒有在平行班級進行試講。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課前的教學設計在推進,也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設計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設計,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學生的調動不盡人意。
因為是下午最後一節課錄課,考慮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課之前,換上平時不愛穿的本裝,一走進教室,就聽到學生的一陣驚呼,加之平時與學生的關係比較融洽,我以為學生會因此而亢奮,在教學過程中會有積極的表現。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不盡人意。我想除了因為學生沒有見過這種架式有些膽怯外,可能還另外的原因: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學生的活動設計。在設計問題時,我注意到儘可能只設計一些對學生體悟詩詞感情的問題,而且儘可能使問題指向明確,但在實踐中,有些學生的回答卻與我的問題相去甚遠,我想這也許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所致。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設計得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思考或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2
傳統的詩詞教學教師的講授有餘,學生的活動不足;理解、分析內容和含義等邏輯思維有餘,而體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維不足。教學這首《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
“三分詩七分讀”,詩詞教學必須將朗讀活動貫徹到課堂始終,這堂課我運用了聽範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糾正讀、模仿讀、分角色輪讀和評價自己及他人的朗讀、設計朗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在讀中欣賞、領悟詞的語言和意境,用讀表現詞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詞的意境,很好得發揮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且能讓學生深入詩歌內部有切身的體會。請學生介紹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緊緊圍繞詞的內容義有所延伸,既調動了一部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餘學生獲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課外拓展知識面的興趣。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範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透過薰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節也是著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於形象性。感受貼切、傳神、情感充沛的語言魅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感受詞人的情懷。
總之,在詩詞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使之能領略詩情畫意,感受其意境美;透過反覆吟誦,聯想品味,既提高欣賞能力,也感受詩人抒發的強烈情感,同時從中受到積極思想的薰陶感染。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在這節課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學內容安排較滿,節奏較快,有點走馬觀花。以對話為主體的課堂稍嫌平淡。如果能加入多媒體課件,將聲畫帶進課堂,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還能增加課堂的藝術色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設計中,我是計劃透過關鍵字的品讀,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感情,進而指導誦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未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品讀上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的滔滔”中的“惟”和“頓”字時,品讀了作用情感,但沒有即時指出該如何讀。在品讀下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中的“略”、“稍”、“只”幾個字的作用和蘊含的感情時,也沒有及時指出應該如何處理朗讀時的重音與語速等問題,使朗讀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改進:
1.進一步縮減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朗讀上,並將朗讀與關鍵詞的品味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問題設計上少提一些問題,也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上闋說到下闋,而是將上下闋的品讀任務分配給各小組,由他們先品再讀,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的指導,我想這樣的話,品和讀會結合得更好,既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可以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讀先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品和讀的實踐,談朗讀處理,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提高,學生由於有了說的實踐,課堂發言可能也會積極和精準一些。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4
《沁園春·長沙》一詞是毛澤東代表作之一,抒發了毛澤東青少年時代的理想和抱負。就教材而言,這首詞是整本書中的第一篇課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就學生而言,同學們對毛澤東有崇敬之情,渴望瞭解毛澤東這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是怎樣的,因此對學習本詞有著濃厚的興趣。就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而言,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朗讀,鑑賞詩詞的能力,所以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在理解和誦讀的過程中體會該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學設想是:首先是從毛澤東生平事蹟匯入,引出高一新生來到新的環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環境中的堅守。其次是關於詞這一文學樣式的介紹。重點教會學生讀詩。再次是把握詩歌的根本性問題:景物——特徵——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詩歌鑑賞的兩個根本原則理論:披文入情與知人論世。最後是把握詩歌中景物描寫的方法:視角變化、動靜結合、色彩對比、渲染烘托。
兩節課下來,覺得學生對詩歌的鑑賞有一定的收穫,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課堂結構流程的完整,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課後我經過反思認識到在詩歌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一定要突出強化:
一、學生自我體驗的培養髮掘。
詩是一種文學表達形式,鑑賞詩歌是對詩人創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從而讓我們沉浸於“對描摹世界的再度體驗之中”。學生階段,應該學會欣賞感悟,否則,會少了很多美的情感體驗。具體過程就是透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透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可在學生再讀和品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發表對身為革命者的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從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四幅圖中任選一幅感悟鑑賞體驗。
二、學生誦讀詩歌習慣的養成。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僅靠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所以我們才收穫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學詩歌要重視讀,更要學會帶著情感讀,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古人云:“詩緣情”,“情動而辭發”。朗讀者必須披文以入情,表情以達意。這要求學生朗讀時必須先體會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務求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方能打動聽眾。因為詩人藝術概括生活的同時,總是展開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馳騁古今,籠天地於形內,措萬物於筆端。那麼解讀詩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詩人的想象還原,這一點不太容易做到,但我們可以誦讀,讓學生展開自己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盡力地去接近詩人,從而做到切實體會作品內容。就本課而言,課上加強誦讀指導,有利於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美,也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可透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1)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初讀,入境,審美感知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
(4)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
(5)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5
這是我當新教師的第一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應該來說也是比較成功的一節課,至少是自己還算滿意的一節課。教師授課緊扣文字,啟發誘導,循循善誘;學生鑑賞詩詞,由品味意象到體悟情感,再到感懷心志,循序漸進。讓人真正體會到了青年毛澤東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氣概,胸懷著激濁揚清,改天換地的鴻鵠之志。
當然最為上崗的第一節課,可能缺憾會更多,我無法排除自己心中的緊張情緒,可能語速會太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織一張“網”,使之透過一首詩的學習鑑賞,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應該提醒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閱讀鑑賞方法,甚至要比單純從一首詩詞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更加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完了《沁園春·長沙》,感覺不如意。首先是覺得不能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與過去教學沒有什麼區別: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活動不充分,不知道學生在學過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收穫。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意象,我是這樣處理的,匯入後讓學生說詞中哪能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說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是什麼引發詩人毛澤東的這一追問,有學生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就進一步地引導思考學生“萬類”是哪些,“競自由”的表現是什麼,也就是我佈置的預習題“詞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麼?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什麼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最後總結出了:詞的上片寫了一幅色彩鮮豔、生氣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正是這壯麗的秋景讓毛澤東心潮澎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哲理追問。這裡回憶起來思路很清晰,線條很流暢,但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主要是老師講解過多,比如對意象特點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師講解的老習慣。講完上片就快下課了,對下片只提出了問題:上片所問“誰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嗎?學生回答:“同學少年。”便下課了。下片的教學法用了三十分鐘的樣子,其餘時間讓學生做練習。
本來用一課時教完的,結果卻用了兩課時,還有一個原因是匯入用得時間過長,我從章士釗評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有帝王氣象”說起,說到了朱元璋的《詠雞鳴》、黃巢的《題菊花》然後說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實也有帝王氣象,問“哪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的帝王氣象”,由於所引用的詩學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書,用時較多,所以花多了時間。我一上課叫學生朗讀,有一個學生就說那女生的朗讀聲音太小不能表現毛澤東的偉大政治抱負,其實我本該揪住這“偉大政治抱負”提問的,但當時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備課內容,造成時間浪費。這就關係到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預設,但也不能被預設捆住手腳,當然有時也有“顯擺”的心理在,這也就是教學觀念的問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要顯示自己的才學。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7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並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一、問學生自己是如何學習詩歌的?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透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瞭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透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後面的時間裡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覆,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後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並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鬆,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三、理解情意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裡,在三班已經是最後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兇,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註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為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並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對詩歌進行了解釋。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四、有感情的朗讀
自讀——齊讀——請學生讀。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透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為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範的語言!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8
上課後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了課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較多的有關秋景的詩句,與學生一起誦讀、品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分析、鑑賞都必須建立在學生讀懂詩詞的基礎之上。由此,我採用誦讀方式,幫學生疏通字詞,解決詞意,讓學生對本詞先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透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著範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後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裡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鑑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鑑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5、對於學生,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9
上課時,我介紹完背景後,飽含激情地朗讀了一遍,沒想到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的的同學說:“老師再讀一遍!”於是我又讀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許多學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著讀了起來!本來我打算讀完後接著講解、賞析,然後再讀,看到同學們讀的激情已被我激發起來,我放棄了原來的思路,先教學生讀,透過停頓、重音、語速、節奏的處理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清帶讀”,使學生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領悟。這節課大多數學生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學生的這種情緒也感染了我,我不僅講解流暢,而且優美的詞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這節課!
透過這節課,我深深感到,教讀詩歌老師必須先喜歡,老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讀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其次,詩歌教學應吧重點放在朗讀上,再獲激昂奔放、或舒緩有致的朗讀中感悟作者透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
當然,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在一些問題的設定上,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學!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篇10
透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鍊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鑑於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鑑於我本著上詩詞時教師應當充當學生朗讀的教練,而不僅只是傳授知識的先生,所以學生尤其以課堂誦讀最為值得讚揚。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為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群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為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再從課本上來說的話,有幾點反思: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字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區域性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
2、鑑於作品作為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沁(qìn)湘(xiāng)碧(bì)舸(gě)擊(jī)霜(shuāng)廓(kuò)浮(fú)遒(qiú)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為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學習作者的革命精神。
2、繼續訓練詩詞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3、圍繞考綱知識要點,進一步加強全方位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