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3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我在這堂課中,力圖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透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我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透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舒緩優美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出了和諧的教學氛圍。

  五、加強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例如,由於本篇課文含義較為深刻,學生在體驗的時候有一定的難度,假如在學生體會課文內容的時候,能再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指導,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根據新大綱、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那麼,怎樣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大綱要求呢?我的經驗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說、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說、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

  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是講讀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寫魚的多。)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知道魚的數量多。)第四遍讀,概括段意。

  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二、說段

  說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說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說,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說。《美麗的小興安嶺》第2自然段,在指導說段時,先複習。"樹木""積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詞,然後說說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小興安嶺春天景物的特點,反映了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在指導說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說和具體地說結合起來進行。

  三、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

  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

  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趙州橋》第二自然段寫橋的堅固,但第三自然段寫橋的美觀,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文字較枯燥,而第三段總分關係明顯,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三段作為抄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要力戒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說,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四、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集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翠鳥》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翠鳥的外形(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裡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曾興奮地說,新課程真好。新課改在萬州已有兩歲了,如果現在談到新課程改革還僅僅是“新課程真好”,那課改在萬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萬州區教科所的引領下,在各級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萬州教研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以真的精彩。我謹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為:“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根據新大綱、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那麼,怎樣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達到大綱要求呢?我認為應切實抓好段的讀、寫訓練。

  讀段:

  在段的讀、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二是講讀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寫魚的多。)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知道魚的數量多。)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寫段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

  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裡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裡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著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在於,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創設情景引發情感陶醉

  由於兒童生活區域的侷限性,這篇與我們孩子生活仍相距甚遠,那麼就需要"未成曲調先有情",即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引導性材料,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絡,以引導學生的注意與興趣,誘發積極情感。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置身於故事中,設想處理水的種種方法和理由,既能調動學生課堂的參與的積極性,還可為凸顯文中小姑娘廣博無私的愛心做鋪墊。於是上課伊始,我利用fLASH動畫課件和淒涼的音樂為背景,我把形、聲、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時空距離,然後有感情的朗誦課文的第一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認識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認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了水,等待人和萬物就只有死亡。使學生身臨其境,誘發學生的情感。

  二、自主識字,輕鬆識記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教學中。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先透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讀去拼音的生詞,最後進入猜讀小熊身後的不帶拼音的字,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自主識字,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透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2、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我讓學生再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再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立足之出,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又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得同時習得讀書得方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該改正: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松後緊的課堂節奏。

  2、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有些不準確。

  我會用汲取本節課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用於以後的課改之路上。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連結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明白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最佳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著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棗核》是一篇民間故事,講述的是一夫妻倆生了一個叫“棗核”的孩子。棗核利用自己身材小巧靈活懲治了縣官,為民解恨的事。一副勤勞聰明、不畏強暴的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棗核是如何懲治縣官的。

  2、透過描寫棗核的動作描寫,感受棗核的小英雄形象。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巧設表格,突破重難點。

  本堂課的重難點是“棗核懲治縣官妙處在哪裡”。為了突破重難點,我緊緊抓住課文重點段落,抓住棗核的語言、動作描寫,以棗核利用自身身材小巧靈活懲治了縣官、教訓了衙役們、為百姓們報仇雪恨的經過,創設表格,逐層遞進,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棗核這一人物形象頓時躍然紙上。在講解表格的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抓住棗核語言動作中的重點詞,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和情感,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讀,既培養了語感,又實現了與文字的對話。

  2、巧補空白,拓展訓練。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緊緊抓住與文字有密切聯絡的“空白”,重視“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當教到“棗核懲治縣官”時,我適時地抓住文字的空白點:圍觀莊稼人親眼目睹此情此景會說些什麼。然後出示設計的寫話練習。我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想象他們最想說的話。學生興趣盎然,思緒如泉湧流淌於筆尖。不一會,一段段精彩、動情的人物內心獨白躍然紙上,妙語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3、在課堂教學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棗核送匾額的環節,讓學生思考一下匾額上會寫些什麼,然後動筆寫下來。旨在讓學生動筆的同時揭示文章的主旨,豐滿人物的形象。

  4、讓學生演課本劇。讓學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時,再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肢體和語言表現出來。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聯想是橋樑,想象是翅膀。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不足之處

  1、時間沒把握好,前松後緊,讀寫結合沒有在課上完成。在複習檢測時可省略有關內容把節省下的時間用到學習下面主要內容上面來。

  2、朗讀欠缺,只注重朗讀指導,忽略了學生嘗試朗讀,應讓學生親自體驗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巧妙處。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設定懸念,揭示課題。接著初讀課文,感知引疑。請同學們自由課文,讀完後仔細思考:課文講了怎樣的一件事?然後合作探究、美讀課文。小組討論棗核是如何懲治縣官為民解恨的?全班交流。最後深化專題,體驗情感。用自己的話試著複述課文。

  《棗核》教學反思

  《棗核》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故事記述了山腳下一戶農民生了一個“棗核”那麼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會長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鄰居們都誇他是個好孩子。棗核既勤快又聰明,他為了農民鬥衙役戲縣官。

  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較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努力地方向。課堂上用一組圖片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課堂氣氛。其次,透過閱讀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寫法,整堂課的環節較為流暢,學生也易把握。讓學生把自己瞭解的有關造人的故事表述出來。這樣做,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鍛鍊了他們的膽量。

  《棗核》這則民間故事如能巧妙講解,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節,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字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裡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棗核勤快聰明有正義之心,棗核的父母淳樸善良,縣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紂為虐,危害鄉民。我讓同學們分角色朗讀,體會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熟讀之後,讓學生嘗試表演故事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獨立完成能力。

  本節課的亮點:一是學生的創新:在“展示評價”上,大部分學生能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口齒清晰地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二是學生討論問題熱烈,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這節課由於準備倉促,但也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這節課上積累了詞語,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思想和情感,學會了概括課文的方法並認識了一種新的寫作方法。個人覺得學生收穫還是頗豐的。這也就是語文教學上要求的一課要有一得吧。總覺得有很多需改進的地方。

  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而本課的教學,我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的,問題全是我設計的,雖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學生是被動學習,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的意識未得到增強。其次,因為本課主題不難理解,我所設計的問題也都較淺顯,難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授課內容多停留在教參層面,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夠深刻。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初三語文課歷來被認為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科目,尤其是複習階段,教學任務比較重,學生的複習舊課程會厭倦。在這我就自己在初三語文教學中的一點做法談幾點感受,不足之處希望大家給出批評指正。

  一、情感共鳴,激揚學生學習興趣。

  1.情感引發。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卜算子*詠梅》,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全班賽讀,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後教師進行範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樂觀主義氣概,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我的課感興趣,喜歡上了語文。

  2.興趣激發

  要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絡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於是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因材施教,靈活採選用教學形式和方法

  1.教學形式要出奇奪勝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於新。例如在閱讀課的設計上,我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列提綱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等。讀書的方法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角色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等。

  2.教學方法要百變多樣

  教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課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讀、析為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為主,教師點撥為輔,達到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為主,教師檢查為輔,使學生能正確的'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

  三、作文下水,思路與學生同步

  好些教師自己教學生寫作文,其實自己並不見得會寫作文,教師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癢,對學生的評批也不能對症下藥。

  1.堅決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該文的優缺點。

  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了一個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秀品質,我們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我們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註明該事反映了老師的什麼品質,並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樣。”假如文中有個別事例是多餘的,甚至是有礙中心的表達的,就要把它圈出來,在旁邊註明“此處應刪(改)”,並寫出具體理由。

  2.和學生建立起一種作文“會商”的關係

  評語要儘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我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感染,反過來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先教會學生怎樣審題,怎樣寫作。作文完成後,有時面批,有時批改後講評,有時讓學生互評,選拔出好的作文來讓他們自己在班裡讀,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寫作樂趣。

  3.評語的導向重在指導和鼓勵,拒絕批評式說教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我每次進行語文問卷時,都要調查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問題,但每一次的調查都不容人樂觀——喜歡課文的學生總是少數,而害怕作文則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呼聲,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複雜,但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則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因此,我認為初中語文老師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下大功夫培養和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一切事都好辦;興趣培養不起來,往往會勞而無功。總之,真正的愛孩子們,一切為他們考慮,會有很大的收穫。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剃頭大師》主要講小沙天生害怕剃頭,誰給他剃頭,他就罵人家“害人精”,剃頭時,他爸爸要執一把木尺在一旁,以免小沙奪門而出。這一次給他剃頭的是一個老師傅,他的耳朵不好,聽不到小沙的抗議,老師傅喜歡把頭髮零碎的部分弄到小沙的脖子裡,癢的小沙吃吃笑,最人心疼的是,剃完頭,還要給“害人精”雙倍的價錢。有一次,姑父讓我給小沙剃頭,我給小沙提了個光頭,小傻大叫一聲,跑了出去。“剃頭大師”是一種自嘲,文中的“我”其實並沒有剃頭的經驗,只是小沙用來擺脫“害人精”的“折磨”罷了。以“剃頭大師”為題目,不僅能吸引讀者的注意,還能深化文章主題。

  根據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及四年級的教學重點,確定教學目標為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透過對語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讀書伊始,指導學生抓住題眼,把握全文,將“剃頭大師”和“害人精”兩個人物進行對比,使學生既理解了“剃頭大師”一詞的意思,又理解“害人精”這一詞的意思。

  關注內容,感悟形式。透過語言形式,把握語言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運用之妙,這是很好的教學經驗。據此設計了兩個教學過程:

  1.初讀——從語言到內容。按照課文的順序,指導學生了解三個人物,小沙、“剃頭大師”、“害人精”。

  2.細讀、深讀一一從內容到語言。

  這一過程,師生共同對文字進行詳細、深入的閱讀,層層深入地感悟品味語言,既讀懂了故事,也學習了語言的表達方式。

  教給方法,學習語言。在本文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學習詞語;根據提示劃分段落;結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課文情境等方法學習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本課時,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結果造成重點不突出。如在教學小沙人物性格特點時,我原木設計了學生問的合作練習,一個人扮演小沙,一個人扮演“剃頭師傅”,邊想象邊敘述,小沙怎樣演,老師怎樣提示。這樣可以練習同時表述兩方的語特色,並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可教學中,我上課伊始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分段上耗時過多。其實這些內容是中年級語文課最基本的訓練,不用走一遍也完全可以。出於怕缺尖相關環節而在上而費了大量時間,影響了對重點詞句更為深入和紮實的訓練,使得重點沒有突出,教學特色也不鮮明。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剃頭大師》一文圍繞著童年,讓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豐富情感體驗,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美的語段。

  2.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突顯了年段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尋資訊。在本節課中,我安排了兩次默讀,並在默讀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默讀時要圈畫關鍵詞,做批註。對於這樣的長篇,默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突顯了教材特點,半扶半放,抓重點詞。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始終都是教師丟擲問題,讓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如老剃頭師傅和“我”給小沙剃頭時的過程有什麼不同?在學生充分默讀、圈畫後進行交流。

  3. 突顯了本體特徵。語文課就要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一。在課堂上,學生時而瀏覽課文,時而默讀片段,時而在我的引領下深情朗誦。特別是在理解為什麼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小沙更優秀的顧客了?”透過個別讀、範讀、師生對讀、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把教學推向了高潮。

  4. 突顯重難點。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可見,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是應該在略讀課中得到訓練和提高的。何謂學以致用? “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這些話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係,道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功能。精讀課是為學,略讀課是為了用。老師平時在精讀課加強指導,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讀書中訓練和運用讀文能力,最終達到能自主閱讀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課堂中,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圈點勾畫重點詞句,深入領悟文字魅力。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從本文的謀篇佈局和文章語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抓住以上特點對學生滲透習作的指導。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語言,學生們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盡情地品味、感受。從而試圖達到爛熟於心,進行運用的效果。我想:就這樣來教課文,讓學生從讀中學讀,從讀中學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安排的讀書環節不少,但好像缺乏讀書目的。

  2.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夠,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

  3.老師對於學生讀書後的評價不夠及時。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課堂教學應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透過讀書,感受童年的快樂。

  2.在此基礎上,應讓學生表演讀,這樣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使學生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本課是英國作家彼得西摩的一篇寫景的文章,文章透過具體描寫天空的繽紛色彩,奇妙形狀和大地上豐富的財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文章篇幅不長,但文質兼美,條理清楚,結構完整,描寫的細緻生動,語言生動有趣,充滿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摯深厚,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對美妙世界的熱愛。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世界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蒐集自然界的圖片,欣賞圖片,然後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的段落、詞句、感悟世界的奇妙。比如: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依據作者描述的雲彩形狀展開相像,學生說的很多,而且相像豐富,有的說像兇惡的老虎,有的說像一對深情相擁的母子......在這樣的想象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且對作者的寫作方法掌握的較好,並從中感受到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課教學時主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去品味,感受世界的奇妙進行了拓展練習,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發現的奇妙事物,努力創設愉悅輕鬆的學校氛圍,讓學生昇華對課文的理解,並引導學生去了解這個奇妙的世界,除了親自去觀察、去發現,更方便的途徑是閱讀別人寫下的書籍去獲得經驗知識。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採用觀看大自然的畫面將學生帶入意境,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再採用學生自讀添空,教師引讀的方法練習朗讀的同時指導背誦積累詞彙,進行語言積累。採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配樂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三、不足之處

  上這節課時,由於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很可能思考的少,沒有真正讀出作者所寫的美,沒有真正理解文章內容。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也使學生的想象空間不足:朗讀時體驗感情不足:所顯示的美圖與學生朗讀配合不上。學生探索自然、尋找大自然的其他奇妙、美妙的事物激情不足。今後,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讀、說、聽的能力。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激發興趣,指導預習

  (1)讓學生提前對自然界進行觀察,並且和家長進行交流觀察體會。

  (2)提前指導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閱工具書,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蒐集一些世界奇妙的圖片和相關文字。

  2、談話匯入,展示成果。首先和同學平等對話,對學生的預習情況表示信任和期待,請他們談談對大自然的觀察和發現,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也可以結合展示資料加以說明。

  3、指導朗讀、初步感知和學生探討以怎樣的形式讀課文,引導學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有不同的語氣,這一環節,教師須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放而有度,有層次的讀,讀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合、作探究、瞭解寫法。學生經認真聽——自讀——自悟——討論,完全能夠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作者從兩個方面天空和大地分別展示了哪些財富,是怎樣抓住事物或景色特點來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的。透過給課文中的“……”補白練習,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學會和別人分享快樂。

  5、練習鞏固課外延伸。關於作業設計,立足以讀到寫,以寫到用,首先組織學生採取多種形式讀,默讀到背誦最後到積累下來,引導學生繼續探尋生活中的發現。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面對全國卷,作為高三語文教師,我們得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與教學策略;新學期的高三教學我不能不做及時的調整,而我的學生經過了一個暑假的磨礪,好像在新學期絕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從九月一日到今天頭尾上了四天的課,都是複習課,主要是複習文言文,上課的重點自然與平時的新課教學是有區別的,而且這樣的複習課主要還是要幫助學生找出複習過程中還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憾,同時針對學生的這些薄弱點進一步深入細緻地講解指點,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並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較好地完成複習任務。教師的教學點還是著重選擇那些學生在自己複習的過程中暫時無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識點進行較為到位的講解與拓展,爭取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學習效果。

  課堂氣氛還是比較輕鬆活潑,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講解,不是刻板的訓練,儘可能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事例,選擇學生喜歡聽的那些語氣、語調來表達,選擇學生需要的內容來講解。客觀上說,這種方式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畢竟作為語文教師的我還是有教學激情的,懂得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的教學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的。

  除了課內的複習,最近的教學還是突出了時事評論帶入課堂,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並上臺點評,採用就事論事的方式,其實也就是讓學生進行課堂演講,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剛開始的效果並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發現學生其實很聰明,每個人都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時事評論家。

  但是回顧這幾天的教學,我還是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學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實還是有一定的難處;課堂的複習課還是無法完全做到人人滿意,人人接受。

  緊張忙碌的高三學年即將結束。總結高三一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可用“落實計劃不折不扣,備教批考緊然有序,教研討論熱烈有效,取得成績水到渠成”來概括。以下是我個人反思:

  一、作好進度的安排

  從20xx年的9月份開始,20xx屆的複習就全面開始。高三年級組認真、有針對性地制定好學期、學年的複習計劃。開學之初,備課組就依據學校的具體計劃安排,共同研討制定了這一學年的整體備考思路及計劃安排,把一年的時間劃階段、分層次、定目標、定任務。在備考相應階段,力求每一步備考都有章可循,按時而動,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從而在計劃指導下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的有效複習,防止盲目低效。

  年級組把語文複習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課本為中心,夯實基礎,適度向高考考點遷移。一輪後開始第二輪的專題複習,全面掃描知識點。二輪後第三輪則以試卷保溫為主,將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聯成網路,同時查漏補缺,準備最後的衝刺。

  我們還把高三語文課的課型分成知識傳授課、專題練習課、作文複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驗收標準。我們每進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個考點的複習,都首先經過全組人員的共同研討,確立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處理都取得一致,然後才走進課堂,確保學生付出四十分鐘的“生命”後能收穫到一把鑰匙甚至是一劑救命良藥。

  二、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高考複習最關鍵的一點務求“命中”,求“效益”;否則,前功盡棄。為此,我依據年級組的安排確立了高三學生複習原則與策略。

  緊扣《考試說明》,充分領會《考試說明》。備課組對這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作透徹的分析、領會、把握,可以從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域性,做到複習點全面、不遺漏、不缺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還可以根據各部分題量及賦分情況合理地分配複習精力,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策略

  1、用好課本,夯實基礎。

  高考試題不直接取材於課本,因而有人對課本的作用產生懷疑,對課文的教學不感興趣。其實,高考命題雖不取材於課本,但考查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直接或間接涉及的內容,這一點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默寫題,只要掌握課本和大綱共同要求背誦的篇目,就能拿滿分。因此,在高三我們很抓了六冊課本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紮紮實實地複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逐句翻譯課文,透過練習檢查督促。要求學生逐一過關,該拿的分數堅決不能丟。

  2、突破重點,注重實效。

  素質教育要求高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著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於是我經過反覆思考,認為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向語文教學本身要效率。儘可能減少無效的低效的勞動,從而取得“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最優教學效果。

  為提高高三語文的複習實效,我們把那些花時少、見效快的訓練點作為重點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語運用等,讓學生認真理解記憶便可準確掌握。為此,我利用網路精選了社會上常見常用而學生又常常讀錯寫錯用錯的漢字、成語,編成三份講義印發給學生,為他們校音正形釋義,學生識記後受益非淺。

  3、精選習題,最佳化訓練。

  針對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特點,高三複習加大訓練力度,讓學生做足夠量的`練習題,是十分必要的。但訓練必須講求實效,那種不分試題優劣,不顧訓練效果,盲目搞題海戰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為此,針對二、三輪的試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讓學生認真、真實地訓練,然後認真評講,講命題依據,講命題特點,講命題思路,講解題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強閱讀,促進寫作。

  加大閱讀量,拓寬知識面,不但對解語知題有利,因為命題材料多出自報刊,更重要的是對寫作很有幫助。我們認為,學生寫作中的思維僵化、思路閉塞,與平時的不讀書、孤陋寡聞密切相關。似乎可以這麼說,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閱讀量的大小。讀的書多了,視野開闊了,既積累了寫作素材,也學會了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同時又學到了巧妙的構思、活潑的語言,頓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強備課組內的教學研討活動

  在備考工作進行中,我們依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複習思路,修訂計劃。其次,我們按學校的要求強化了集體備課制度。既充分發揮了團隊力量、集體智慧的優勢,有挖掘除了個人潛能;另外,在高三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並沒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重視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是我們高三教學時的一個重要方針。我們做到“七個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統一,測練題統一,作業統一,講評統一。由於大家同心協力,資源共享,揚長避短,使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方法、重難點、知識點等得到落實,教學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本人從事語文教學七年,從事高三語文教學也已經有三年。長期以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圍繞各個複習專題,各個考點、各自為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專題、考點缺少聯絡,像一條條平行線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學生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有些考點、專題時間一長,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試就是這樣,很多在考點複習中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考試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顯現出來。高三語文教學往往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下面就結合今年高考,談談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從去年的期末考試試卷看,語音和成語題都是大家比較熟悉,在教材中出現的資料,只是稍微作一點延伸,而從歷年江蘇高考考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試題迴歸課本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明顯,從字音、字形、成語到語言表達,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學熟悉的大背景中。應對高考試題命題方向的改變,我們打出了迴歸課本的旗幟。於是,理清教學思路,如何重新調整和確定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尋求教學突破,尋找各個專題,考點的契合點、連結點,使高三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擺在我們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個嚴峻的課題。也是我們提高複習效率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去年期末考試總體沒有到達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絕大多數同學得分都在50分以下,當然有試題的因素,但學生寫作潛力不強,素材積累不多,語言不夠生動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的主線,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數重,是天下第一題,大意不得。作文的成敗直接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成績,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教師、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課外收集積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專項訓練常抓不懈,這固然重要,但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是否有更切實有效的途徑透過紛繁複雜的專題、考點,我找到了這個契合點、連結點,它就是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強化各專題訓練的同時,實際上都在為作文作準備。我們是否有必要捨近求遠,另起爐灶,花超多時間來抓作文專項訓練呢我認為很有必要。

  首先,學習“虛詞、實詞、熟語的正確使用”等專題,為作文儲備充足的詞彙。在期末考試批閱學生的作文中,許多教師和我一樣都感嘆學生作文裡詞彙的貧乏,要麼辭不達義、望文生義,要麼就出現很多生造詞。一篇作文難得見到幾個用得貼切、鮮活的詞。在複習這些專題考點時,有意識地引導我們的學生,從作文的角度多積累一些詞彙,然後學以致用,在寫作過程中,有意識運用一些詞彙。這樣就能豐富自己的詞彙,增加文章的文采,贏得老師的親睞。

  其次,學習“字形的識記、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專題,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以往教學出現的情形是,做這類專題訓練的時候,改錯別字、改標點符號、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較好,準確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寫作文,就不當一回事了,無所顧忌,錯別字連篇,標點“一逗到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為什麼會出現這類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學”與“用”嚴重脫節了,學習這些專題的時候,沒有和作文連在一塊了,未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期末考試中就有不少同學在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後影響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學習“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文閱讀”等專題,豐富作文素材的儲備。翻閱學生上次期末考試的作文,明顯感覺到學生沒什麼資料寫。考場作文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快速成篇,學生平時若沒有充足的素材儲備,即使有較好的寫作技巧,較強寫作潛力,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詩歌鑑賞、文言閱讀”無疑是學生作文素材的聚寶盆。在教學這些專題的時候,我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專題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該專題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學生重視,在寫作訓練中、能現學現用、活學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學習“語言應用題”專題,改造並錘鍊學生作文的語言。語言應用題歷來被稱作是高考的“實驗田”,題型新,短小精悍,靈活多變,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則語言應用題,從某種好處上說,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據必須的句式、必須的修辭手法,重點考查語言表達潛力,多用整句、對稱句。很多學生很喜歡做這類題目,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可一寫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根本找不到感覺了。在講評語言應用題的時候,我時常會這樣感慨:“要是在作文裡能出現這樣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語言應用題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講究語言的改造和錘鍊,每一句、每一段語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語言自然就好起來。

  此外,還有其他專題訓練,也能夠和作文串起來,譬如:現代文閱讀訓練,我們閱讀文字,不單單就為了解決那些題目,還就應把它們當作美文、範文來品讀、來學習、借鑑。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帶給範本。因為對中學生來說,學習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借鑑模仿的過程。

  總之,透過對去年期末考試的總結和思考,我明確了一個認識,即在整個高三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作文。讓我們心中有作文,更要讓學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實各專題、考點基礎的同時,不忘彰顯作文的特殊地位。

  三下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1、小組活動的主題得以體現

  本次我們名師成長小組的活動主題是讀寫結合,怎樣讓讀寫結合不僅僅是個形式,而具有自己實實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後來聽了張小娟老師、李冬梅等老師的幾節課,發現課上都有寫法的指導,那麼我一個三年級的老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寫作指導?讓學生現場開寫嗎?《小學教學》此時為我解開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問題與重建》,裡面明確指出:改變只有動手才是寫的觀念,讀與寫應是一個整體,讀寫結合有外顯的,能及時練習,看得見,摸得著,更有內隱的,很多閱讀中的積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看到這些,我豁然開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這個點,而是尋找預言中的空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在不斷地想、不斷地說中,感悟農夫的愚蠢,就在這不斷地說中,孩子們更好地積累語言、走入文字,感受農夫一次次內心的變遷。

  2、語文上出語文味

  語文最基本的是什麼,就是對文字的把握、對詞語的積累,在教學中,以詞為基,以句為本:他終於想出了辦法,幹嘛用終於?對呀,想出辦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辦法,最後才選擇拔?沒有意思的講解,但就在這猜猜中,就在學生的解讀中推進了文字,終於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內涵孩子們也刻在了心中。

  整節課,引著學生在文字中走了個來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達,才有了後面續說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應滲透於每一個細節

  很感謝那位評課的老師如此細緻的點評,孩子們對農夫說的話: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太笨了,這都不知道?在我聽來,正常不過,然聽了那位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講話要注意方式,這在課堂上也要教給學生,語氣委婉一些,農夫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我們在唾棄畢嬌狂妄的同時,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課堂有沒有給孩子指引一條說文明話的道路?在我們的課堂上,知識的吸收,成績的取得似乎高於一切,考好了,一個個眉飛色舞,成績差了,我們恨不得把這孩子置於身外,其實,這些孩子身上也有許多閃光點,我們一味要求他們成績出眾,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