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

  關於這堂課的設計,最讓我猶豫的是主題的提煉,總想不好一個更好地走向。其中關於“不因個人喜好而影響對人、對事的客觀公正的判斷”的確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實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後設計讓學生自己說收穫,來引導總結。可能因為時間長空不夠到位,導致主體探究提升方面並不深入,學生只提到了一兩點,而且我也來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課最大的遺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陳為群老師的意見指點,使我對這堂課有了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結合陳老師和前輩們的意見,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1、語感教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於文字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透過品味語言解讀文字,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

  2、設計替“我”說出幾句話的環節(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展開),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訓練,這是語感教學除了品味語言外的另一種形式。這些中間環節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創造都是來自本體,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脫離文字的內容。任何課堂形式的創造都要體現有效教學的原則。

  3、讀——要成為語感教學的手段,不要為讀而讀,或是隨行所為,想到了就讓學生讀一下。朗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具體在課堂中,如當學生無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透過“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化解。或者當品味了一些精妙語句後,可以透過朗讀感知其中的妙處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讀促解,以解帶讀。

  4、除了朗讀訓練外,字詞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讀、細讀,停留的地方還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貓“是怎麼來的”。前兩隻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動要來的,而第三隻貓是在門口撿到的,從而得到花貓地位的卑賤。又比如“曬太陽”的細節也各有不同,花貓是“蜷伏”,感覺很悽悽,可能平時對它並不好。又比如“若有若無”引出後,可以追問,“還有那些此配合它”。總之,這些“點”應該再明確、最多點、再停留。又如,在引導“為什麼冤枉,是因為不喜歡”這個問題時,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現這種偏見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5、主題探究方面,學生可以領會的部分,可以簡單的提到,甚至是不講,教師更要去考慮一些學生不能瞭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這三隻貓他到底喜不喜歡?有人認為它其實對三隻貓都不是喜歡,純粹是興趣愛好,當作寵物看待,人並不尊重這些生命。主題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來。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揣摩其寫作的意圖,這點主題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這也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解讀文字,要對文章的寫作背景、目的進行了解。

  正如我的導師趙飛燕老師所說,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在不斷修改完善中的前進,她的這種精神對我觸動很深。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2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說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為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3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做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教學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2、教師對教材內容熟練掌握,但是在備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教學設計還要更多的體現學生的參與,力求讓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還需要教師日常教學中注重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為主,但是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要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同時要讀深入,邊品邊讀,注重品位文章的語言文字。

  4、在文章的教學細節上我還有些體會:首先在學生彙報學習情況時,還要注意彙報的條理,實詞、虛詞、重點句子,本節課彙報環節有些凌亂,不利於學生真正掌握;其次對於文章韻腳的處理欠妥當,應該放到文章分析中來,這樣有利於學生朗讀的訓練;再次還應該讓學生整體疏通一遍文意,更有益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後對於課堂的時間安排再緊湊些,讓學生當堂完成練習,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4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接觸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已經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給孩子們推薦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春》。經過課下的充分閱讀,課上再來交流這篇文章,再來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不盡然。

  這節課,我是引導孩子們從感受朱自清先生語言的韻律美、修辭美、意境美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感受朱老的語言風格的。在感受韻律美這個環節時,我覺得還要加大孩子們的閱讀量,孩子們也發現了朱老的文章裡運用了大量的疊音詞,感覺寫的挺美、挺特別。可是在讀的時候,卻沒有了韻味,因時間的關係,我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多讀,在這一環節裡,就顯得有點牽強附會了,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孩子們沒有透過自己的朗讀去真正感受。我想,加大閱讀量,加大閱讀的面,孩子們也許會感受更深一點。

  在感受修辭美這一環節時,還應該對句子的修辭手法再去詳細的分析一下,感受一下,多讀一下,也許體會會更深刻。

  只有在充分感受韻律美和修辭美的基礎上,那種意境美也就自然映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5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或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題為重點,使學生感受人生的責任及親情的可貴。

  教學本課原本是這樣設計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讀課文;三是品味語言。後來一想,這樣安排是不是太陳舊了、太呆板了些?於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簡,去難存易”呢?於是採用新的形式:由文學評論之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切入,讓學生談閱讀感悟,放開條條框框;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輕鬆的氣氛中結束課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並不龐雜的文章,但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篇幅雖短小,情節雖簡單卻不乏起伏,人物著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著粼光。應該說,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讓學生喜歡《散步》並不難,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麼容易,想要將《散步》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裡,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更難得。因此,對於這節課,我希望將淺文深教,讓學生自己的“悟”貫穿始終。在課堂上既有老師的點撥,又有同伴之間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個性表達,又有探討論辯;有品評、有分析、有靜思、有聆聽、有畫面、有聲響……所有的手段,都為促進學生自己的領悟開路,使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銘刻在學生的心裡。

  首先確定文章的主旨,再認真解讀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作為教師,要教會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己、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學生在學習中,要能聯絡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並學習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透過“我”勸母親去散步,以及母親對兒子的依賴,我彷彿看到幾十年前聽話懂事的我,善良溫和的母親。如今,母親老了,她信任、順從自己的孩子,兒子也十分關心自己的母親。幾十年的生活使他們積澱了怎樣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訴了我們,眼前的這一切,大塊小塊的新綠,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無一不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嚴冬過去,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新老交替是生命無法抗拒的規律,它讓人們充滿了期待,又充滿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時,作者一邊是給予自己生命的母親,一邊是流著自己血液的孩子,他們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邁的母親,而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選擇。

  中年人,正處於生命長河的中間,他們肩負的不僅是老人和孩子,還是過去和將來,他們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家庭的重擔。而一個“背”字,背出了責任,背出了使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擔子以及神聖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衰老的生命,還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親情去呵護,用責任來維護,這樣,才能讓生命之河源遠流長!

  基於以上對文字的解讀,我設計這節課以“情”貫穿全文,透過景與情的交融,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親情的價值、生命的可貴。但情境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尤其是教師要引導,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

  對文章的閱讀,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它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而,我不想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指揮學生,不想讓他們成為遊離於“情”之外的觀眾,而是想讓大家共同成為課堂這個小舞臺中的一員,演繹出最真實、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自始至終具有濃濃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利用學生生活體驗,感受親情。尊重語言教學規律,朗讀貫穿了教學始終,由易而難,培養學生語感,真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了我們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課文內容不難,指導學生在理解深刻的內涵基礎上拓展延伸,注重文字解讀又不拘於文字,既完成了本課目標,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訓練。

  當然,由於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學環節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的示範朗讀;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節不連貫;小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這都是以後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6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詠雪》,它是《〈世說新語〉兩則》中的一則。為了完成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藉助於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對“兒女”、“差”、“未若”、“因”這些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不太好,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每一堂課的積累與運用。

  在瞭解文章大概內容的基礎上,再整體感知。我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更欣賞誰對雪景的描繪?為什麼?”。旨在指導學生品析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侷限於參考書時所給的賞析內容,不能充分展開想象,自己動腦筋去思考“白雪紛紛”是怎麼樣的一幅情景!這與學生平日裡是否用心觀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靜下來,聆聽心聲,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瑣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相關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語文,重在積累、重在細細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濃,才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若是你能夠在某個日落的下午,映著餘輝,慢慢品嚐,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7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秋天》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後接觸到的第三首新詩。和前兩首相比,這一首,更加註重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表達。詩不長,僅三節。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詩人將視野投向農家生活,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在明朗純淨的詩意中表達了對秋天、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全詩以“秋”為主軸,平行地展開三幅畫面。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學生對於秋天的認識比較少,因為溫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特點,秋天的季節特點並不明顯,而對於生長在城市裡的學生來說,農家的秋天更是遙遠,所以如何增強學生的對秋天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秋意,感受詩歌所營造的氛圍,是本課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本文用現代資訊科技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本課主要採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把資訊科技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是打破了傳統的“一書、一板、一粉筆”較為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把優美的詩文、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面等美好事物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進而創造美。

  這堂課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尋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聽秋天)——感悟秋天幾處環節。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語》配上一幅充滿秋意的唯美畫面,開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將學生的情緒帶入秋日的寧靜悠遠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在這片寧靜悠遠的'秋意中正式上課,揭開了秋的第一幅畫面,我用帶著恬靜而又悠揚的曲子,用藍天、白雲、蜻蜓、稻穀等組成的FLASH動畫,用詩般的語言營造一個詩意的秋天,既讓學生沉靜在詩意之中,又為下面學習詩歌、解讀秋天做好了鋪墊。假若用傳統的方式匯入,是將秋天“講”給學生聽,那麼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進學生的心理。有了資訊科技的加盟,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學生的情感就會隨資訊科技在語言文字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尋找秋天”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尋找詩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詞,透過對這些詞的品味,透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秋天的意境,並品味到作者優美的語言。傳統的教學僅能依靠文字,解讀方法單一,學生會越學越枯燥,而我藉助了多媒體手段,介入圖片、文字、音樂,運用對比的手段,不僅讓學生欣賞到美,更讓學生在圖片與文字的比較中,在文字與文字的對比中,在不同音樂的選擇中,更深入理解文字。從而達到對詩歌語言的感悟。以第三節詩歌為例。前兩節詩歌側重於描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節詩歌則重在寫人的內心微妙的變化、感覺,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這種微妙的情感定要藉助於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解讀。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用音樂,因為音樂最能走進人的內心。我用了兩首不同的音樂,一首是明朗歡快、情感激烈的樂曲,而另一首則是略帶憂傷,情思飛揚的《少女的祈禱》,讓學生在兩首具有強烈對比的樂曲中感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將詩歌中含蓄表達出的少女的思戀之情解讀出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的朗讀為基本步驟,用個別讀、配樂讀、朗讀評價、朗讀技巧指點、集體讀等多種朗讀方法穿插使用,在課堂最後以仍以學生的配樂朗讀為高潮,避免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忽略語文所強調的文字本身。課堂結束時我將秋天進行到底,仍用詩文、音樂、圖片相配合,點出秋天在每個人的心裡。秋天遲早會離去,但秋天也永遠不會有終點。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自己對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讓學生將秋天的感受延續下去,在網頁上提供學生大量的與秋天的有關的圖片、音樂、文章等,供學生課後學習,豐富學生對秋天的認識,通過了解不同型別的秋天而逐漸形成自己對秋天的理解。上完課後,我有如下體會。

  1.本課成功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這我想是本節課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優美的、處處瀰漫秋天的氣息的課件,尤其適合詩歌的教學,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意境。優美的課件為學生的品味、朗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課件用落葉、楓葉、藍天、白雲、稻穀、蜻蜓、果實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圍;用音樂渲染秋天的意境;對於學生提高興趣及體會詩歌語言和情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2.恰當使用多媒體介入圖片、音樂、文字幫助解讀。圖片、音樂、文字都不是單純地介入,而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而大量優質資源的提供,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藉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藉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看秋天”這環節中用圖片和文字相比較,圖片既表現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透過文字的刪減比較,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透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的鑑賞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多種方法、多種角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3.以朗讀貫穿始終,體現語文味。以朗讀為主線,就避免多媒體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喧兵奪主的尷尬。使多媒體起到真正的輔助教學的作用。詩歌重在朗讀。本堂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又能指導朗讀。每一節的朗讀指導,為下文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最後的配樂朗讀又使整堂課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自信心。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還是缺少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這首詩歌的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模仿,若能在課堂上展開,讓學生查詢到不同的關於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學生對秋天的全面的認識,接觸到不同型別的秋天。然後再讓學生寫寫,這樣就能昇華學生的情感,並將之表達出來。

  人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8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詩歌,描寫了秋天農家秋景圖、江面深秋圖、原野深秋圖三幅畫面,表達作者對秋天喜愛讚美之情。

  詩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詩歌的朗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重音、停頓、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範讀課文,然後拿出一小節讓學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賞詩歌的音韻美,最後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愛上朗讀、學會朗讀。

  詩歌的語言精煉生動,品味語句、賞析詞語可以讓我們真正的去懂得詩的美。例如:“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飽食”來形容鐮刀,鐮刀飽食什麼了?“稻香”很容易讓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這些都讓人想到秋天的豐收之景。為了有比較的賞析,把“飽食過稻香的”去掉,再讓學生體會,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然後學生自己品味詞語的美,這樣,學生探索的激情產生了,聰明的智慧得已在課堂中閃爍。

  總的來看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今後借鑑:

  1、使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利用圖畫、音樂及教師本身富有情感的語言,創設出一種既能愉悅學生的目光又能愉悅學生心靈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呈現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樂於學習之境,有效地滿足了他們的生理感官與心理需求,同時使科學和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

  2、真正做到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於一種平等的,合作的關係,彼此還架設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樑,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相互對話的平臺。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夠反映其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的,教師都加以肯定與表揚。

  3、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或合作學習,或獨立思考,或朗讀課文,或描述畫面,或分析語言,或改寫詩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成為課堂風景圖中的最亮點,與詩情畫意的教學設計渾然融為一體。

  4、給學生提供了詩歌學習的方法。透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明白品味語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朗頌是品味語言的極好手段,朗頌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並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為詩歌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內容,還可以讓詩與畫與歌和諧交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