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
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1
《白樺林好地方》是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首以懷念家鄉童年生活的學唱歌曲。歌曲簡短流暢,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給人們眼前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加拿大白樺林風景圖,使人彷彿置身在大自然風光中。本節課反思如下:
從整節課的課堂效果來看,教學目標基本落實,但是某些細節掌握地不是很精確。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透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仔細聆聽樂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美。首先透過聆聽歌曲旋律時做肢體律動,感受並分辨歌曲樂句,讓學生體驗在教室裡自由的走樂句,初步感受過歌曲的情緒。在學唱旋律環節,透過找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進一步熟悉旋律的特點。在演唱歌曲環節,透過讓學生感受在大螢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圖片,引起學生對歌曲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在完整學唱歌曲後,創設情境帶入用不同力度變演唱歌曲體驗音樂;最後透過多聲部的演唱及聲勢律動,讓學生在輕鬆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
在這節課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在教歌曲情緒指導方面還不夠有表現力。在最後拓展環節,沒有讓學生透過單聲部多加練習,直接多聲部合作演唱,導致學生有些混亂。在這一環節,學生掌握的不太好,對於自己的不足,我要努力完善與改進。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設計動靜結合、張馳有度音樂課堂,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不僅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並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趣,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老師緊緊抓住了音樂的要素來進行教學,樂理知識的滲透非常自然,在歌曲的演唱中體驗速度、情緒、強弱,並讓學生比較演唱;嘗試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合作創作的歌詞非常精彩。在本課的`匯入環節,老師採取了談話式匯入:“你的家長在哪裡?那裡有什麼特產?”問題貼近生活,能很自然的引入歌曲教學。教案設計合理,教學過完整清晰,較有層次感,教師語言親切生動,範唱動聽。學生開開心心的學會了一首歌曲。
但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在教授新歌時,由於這首歌曲的旋律比較簡單節奏也不復雜,所以我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較少,也就造成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少,歌曲中有些較難的節奏沒有處理好。在歌曲情緒指導方面還不夠到位,如果能再使用多一些的煽情語言更能加深學生的對歌曲的感情上的投入,就能使學生唱歌時更富有表現力。
四年級音樂《白樺林好地方》教學反思3
歌曲《白樺林好地方》,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本節課在四年級二班上的這個班級的學生活潑開朗,課堂紀律良好,學生表現能力課堂反映都很不錯,整節課課堂的設計能按照既定的目標完成,在課中儘量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現將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反思如下:
一、課堂特點:
1、整堂課的教學中注重音樂情感的體驗,課堂教學語言不羅嗦。
2、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教學活動,教學策略多。例如匯入階段的拍好複習,後面的情感處理,聲音的由近到遠。
3、課堂上學生投入積極性較高,置身於課堂情境中,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4、課堂常規規範,學生的音樂知識紮實,唱歌聲音柔和。
二、自我評價與反思: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但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在這節課教學中,我透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仔細地聆樂曲,感受歌曲的的旋律美參與音樂,在課堂開始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讓學生用“啦”的開聲演唱感受音的高低並用動作來形象模仿音高的位置,以此為鋪墊解決了後來歌曲中高音和低音的演唱問題;後來透過回憶前面學過哪些外國民歌匯入這首加拿大民歌,在後面的聆聽透過聆聽歌曲讓學生從歌中找出演唱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引起學生興趣讓他們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體驗2/2拍子與4/4拍等不同拍子,不同速度,力度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同時又複習了前面的節奏。後面歌曲處理我用不同力度引導學生感受漸弱變化體會音樂中漸行漸遠的音樂主題形象;最後打擊樂器的加入讓孩子們體驗不同樂器的特點在樂曲伴奏中的作用,在此環節我口頭表述了每種樂器的節奏又演示了一遍,但是在學生練習時我發現孩子們對節奏型把握不好,應該把節奏譜出示在黑板上利於學生演奏和對應每種樂器的位置,讓學生更好的演奏配合歌曲的演奏。
在教學設計之初我設計結尾編創歌唱自己家鄉的美景,但是由於前面演唱部分的時間沒有把握好沒能完成此環節,還是很遺憾的。
最後在課堂語言上還不夠精煉,對學生的評價用語還比較單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透過不斷地反思和認真學習的態度,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