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今年接任的兩個初一教學班,是學校教導處根據好中差相搭配原則編排的,四個班級入學平均值相差無幾,這,結束了本人連續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歷史,給了我深呼吸的機會,為我鼓足幹勁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過,就目前學情分析來看,任教班級的差生面所佔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試成績即可見一斑。就語文學科來說,我任教兩個班,其他兩個班都是中層領導單班教學,她們經常給班主任討課來上,而我沒有。同時,我還要到其他學校參加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需要與人調課,這必然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

  上半學期,我一種在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很受好生的歡迎,此次期中考,兩班的優秀率高於其他班,但中等生沒長進。我發現,四人小組活動的效果不明顯。原因嘛,一是學生年齡小,好動者居多,他們借討論之機說廢話,真正沉浸在學習中的同學不多。二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為具體,變沉默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但同時也容易激起玩樂的情緒,忘記課堂規矩。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學生靜思為主,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下半學期,準備就教學模式做些微調。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補強工作,抓好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背誦百分百過關,一個不漏。差生轉化主要抓學習習慣的培養,敦促按時完成並繳交作業。此外的重點是抓漢字的辨認和書寫,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區分。好生呢,老師積極為他們開小灶,每次作文訓練後,都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希望透過這樣分成管理,期末有個更好的大收成。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後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絡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教學過程,節省了時間,有助於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紫藤蘿瀑布》在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四課,作者為宗璞,現代著名女作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託物言志之作,作者借紫藤蘿的興衰寄寓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文章語言一如作者一貫風格:清新,典雅,雋永。為最大限度體現藤蘿的美麗,作者不惜運用大量修辭,極盡比擬之能事。授課中,為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本人把學習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讀中尋找修辭,反覆討論並體味箇中蘊含的感情和哲思,而後以彙報的方式反饋,師生共同賞析。不妥處,再讓其他學生補充,暢所欲言,老師適時點撥並指正,因而整堂課氣氛活躍,發言積極,極大地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不足處在於太過注重賞析,而忘了筆記,重視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和知識性!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下課鈴敲響後,課堂任務剛好完成,我心中掠過一絲竊喜:課堂內容這麼多,教學任務已全部完成;課堂氣氛也熱熱鬧鬧的,似乎有一點新課改的樣子。但仔細想來,這一節課內容確實比較充實,但在課堂上學生又究竟學到多少東西,掌握了多少東西,這些似乎都要打個問號。

  這節課我安排的內容確實不少,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任務,所以我不得不計算好每個環節的時間,如果哪一個環節耽誤了時間,就會完不成教學任務。如此以來,有些環節就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讓大多數學生都認真思考細心領會。比如“品析語言,重點研讀”這一環節,正是學生自由發言加深對課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時機,但是我卻因為時間的關係只挑選了幾個學生髮言,多數學生只能“細心聆聽”。這是不是一種失誤呢?再如在“總結分享”這一環節中,本是打算讓學生自己總結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後還是我“主動”去完成的,這又算什麼呢?

  細細想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少數人的課堂呢?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是否還差得很遠呢?

  其實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當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時候,又我行我素起來,這堂課的教學仍然是為了完成我預設的目標任務,只要有學生回答上來我就儘快地結束這個環節,讓少數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數人的思考,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近一段時間我們先是學習杜郎口,後又學習兗州一中,他們教學的共同點是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少數好學生,而是所有的學生,所以他們的成績突出了。因此只要我們能真正地關注全體學生,那麼我們的學生成績的提高也會指日可待。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實踐。

  改變現況,莫讓課堂成為少數人的課堂,這是我當前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會為之而努力。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作為“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績無人能和;作為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敬重。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為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著重表示他內心的痛苦和對倒黴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著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訪問他,並希望瞭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示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難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為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嚴酷的事實,一方面儘可能獨立地處置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恬靜,傾聽自身內心的需求和激動,用“心”觀察和考慮人生,進而把這種考慮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示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示力,使音樂成為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腐,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和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著他對於倒黴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依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著,以一個初次訪問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身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勝利地表示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最佳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最佳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文章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字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

  但《綠色蟈蟈》這一堂課總的來說上得不那麼理想,我想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我不深入瞭解學生的懲罰。

  二是教材處理不科學,貪大圖全,結果目標太大等於沒有目標,這也與第一點教訓息息相關,對學生不夠了解導致目標確定不科學,以後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一堂課要穩打穩紮,不貪多求快,完成一個任務是一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質不成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上課一開始情緒還非常飽滿,但一旦學生出現狀況,課堂冷了場就開始亂了陣腳,虛榮心在作怪,結果越是怕出醜就越是出醜,不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補救而是消積放棄,只求早點上完了事,這是對自己、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更別說調動學生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欄目的主持人,他會用多種方法去啟用現場,帶動觀眾,讓整個節目跟著他的目標走,而絕不會讓節目冷場。所以我離一個優秀教師的目標還差很遠,今後得在這方面做個有心人,要千錘百煉。

  這堂失敗的課於我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差距在哪裡,努力的方向在哪裡。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對於一名年輕老師來說,上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蛻變,雖然會累掉一層皮,但卻可以換來自己在學科教學的成長與進步。以下便是我對這節公開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一、些許收穫

  1、學習目標的制定要有單元意識。《小聖施威降大聖》是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掌握速讀的方法。第二個學習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為豐富的作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初步瞭解想象的方法,啟用想象力。

  (2)能根據文章中的細節描寫,理解並說出人物形象。

  2、課堂教學做到高效務實。課堂教學過程中,緊扣目標,層層推進。首先,透過解讀題目,從而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脈絡,抓住小聖和大聖的7次變身鬥法,既熟悉了文字又落實了學習目標1。接著,還是多次投影7次變身,引導學生迴歸文字,在課本中圈點勾畫,理解並分析人物形象,對於7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方法的指導,我認為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給予學生方法的指導,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二、一個遺憾

  既然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啟用學生想象力”,那麼怎樣才能檢測學生的想象力在這節課確實被激發了呢?本來是設計了一個堂上的練習,即“假如你是吳承恩,你會把大聖變作什麼?”只是最後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讓學生當堂展示。

  三、兩個不足

  1、師生互動顯單一。整節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採用比較傳統而單一的問答式,過分強調了老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性,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有時,老師對學生的發言評價不到位,急於將學生引導到老師預設的問題中,忽視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培養。這節課更多的是老師帶著學生走,而不是學生跟著老師自己走。

  2、生生互動不充分。老師沒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其實很多問題,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那樣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觀舞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賞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對卡拉瑪姐妹的讚美之情為感情線索,透過生動細膩的描繪,把異國的文化風情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主要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形象生動地表現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儘可能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時,彷彿身臨其境地欣賞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形體美,以獲得語言和舞蹈的雙重美的享受。

  教學本文,我立足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其次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字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一、《觀舞記》這一課成功之處:

  1、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觀舞記》正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感染、審美薰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學中,將朗讀與想象充分結合,在讀中感受美、體驗美、思考美、延伸美,進而得到審美體驗、提升審美品位。

  2、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3、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匯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匯入本課效果不錯。

  4、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5、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二、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1、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2、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3、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要想成為新課改的排頭兵,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業已即將結束了,在這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我來說,無論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形成與接受,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的積累和提高,以及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的豐富和拓展,都有了較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進步,溫故方可知新——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的得失情況具體而詳細的加以總結。

  第一、教學思想先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

  意識反映實踐,科學的思想意識可以指導實踐活動。前期的崗前培訓加上後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領會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新課程改革又讓我的教育理念與時代同步。因而,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顯示出“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新模式。

  第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教學能力全面化、深層次化

  年輕是我們的資本,另一方面年輕又是幼稚的代名詞。熱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條件,但如果過分的熱情就容易形成武斷與莽撞的性格。但通過了學校的安排的以優帶新活動及積極有效的教學實踐,加上個人後天努力,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設定、靈活的互動設計、情感教學、心靈對話的教學方式等等多樣化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遊刃有餘。

  第三、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日益豐富和深化。

  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人的發展的步伐,同時有時也可能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掘。剛畢業一年,我的確年輕,但這也意味著我沒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響,特別是處在一個有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的時期,處在一個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時、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著沒有,也意味著有更大的接受和發展空間。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抓積累、夯基礎。開展三字一話、名言積累等活動。其次,重說寫、練能力。透過即興演講、寫心得體會、習作練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最後重運用、拓視野。透過連詞造句、仿例造句及現代文閱讀訓練等方式加以培養。

  與此同時,我還透過朗誦名家名作的方式,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和美學教育和一定寫作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都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平時補充一些知識性與趣味性統一的習題,讓同學們在說笑中受到了知識的灌輸和美的薰陶。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正是在教學實踐這一過程中,我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及材料積累,為以後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在總結收穫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第二、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第三、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總結經驗可以充實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覆的總結和反思中,我會不斷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本學期我擔任七(2)班語文教學工作。我對教學工作勤勤懇懇,同時積極參加教研活動,鑽研教材,虛心向各位同事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一、要上好課得備教材和備學生。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接觸教學的時候,我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平時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透過實踐,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二、要上好課得備教學方法。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本人講授《愛蓮說》時,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到一半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錄象帶,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認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與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三、要上好課得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要求教師把課標中定量性的規定熟讀成誦,“依法行教”。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我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而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四、在教學形式上。

  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裡、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知識擂臺賽、新聞釋出會、故事會、討論會、朗誦比賽並附有一定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編輯語文單元試卷。從中學到學習方法指導、閱讀古今中外名篇與美文、語文系列題型訓練,並透過每次語文定期的系列之星評比進行激勵教學(如“書法之星、課堂之星、演講之星、識記之星、閱讀之星、作業之星、作文之星、考試之星及一學期的兩次“才子與才女”評比,在知識攝取上,在能力培養上,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出政策、講落實,取得很大的效果。另外利用作文課進行創作輔導,並堅持每2天寫感受日記,及時批閱並學生範文朗讀,而且作文質量日益提高,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總之,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關於這堂課的設計,最讓我猶豫的是主題的提煉,總想不好一個更好地走向。其中關於“不因個人喜好而影響對人、對事的客觀公正的判斷”的確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實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後設計讓學生自己說收穫,來引導總結。可能因為時間長空不夠到位,導致主體探究提升方面並不深入,學生只提到了一兩點,而且我也來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課最大的遺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陳為群老師的意見指點,使我對這堂課有了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結合陳老師和前輩們的意見,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1、語感教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於文字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透過品味語言解讀文字,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為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

  2、設計替“我”說出幾句話的環節(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展開),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訓練,這是語感教學除了品味語言外的另一種形式。這些中間環節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創造都是來自本體,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脫離文字的內容。任何課堂形式的創造都要體現有效教學的原則。

  3、讀——要成為語感教學的手段,不要為讀而讀,或是隨行所為,想到了就讓學生讀一下。朗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具體在課堂中,如當學生無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透過“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化解。或者當品味了一些精妙語句後,可以透過朗讀感知其中的妙處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讀促解,以解帶讀。

  4、除了朗讀訓練外,字詞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讀、細讀,停留的地方還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貓“是怎麼來的”。前兩隻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動要來的,而第三隻貓是在門口撿到的,從而得到花貓地位的卑賤。又比如“曬太陽”的細節也各有不同,花貓是“蜷伏”,感覺很悽悽,可能平時對它並不好。又比如“若有若無”引出後,可以追問,“還有那些此配合它”。總之,這些“點”應該再明確、最多點、再停留。又如,在引導“為什麼冤枉,是因為不喜歡”這個問題時,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現這種偏見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5、主題探究方面,學生可以領會的部分,可以簡單的提到,甚至是不講,教師更要去考慮一些學生不能瞭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這三隻貓他到底喜不喜歡?有人認為它其實對三隻貓都不是喜歡,純粹是興趣愛好,當作寵物看待,人並不尊重這些生命。主題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來。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揣摩其寫作的意圖,這點主題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這也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解讀文字,要對文章的寫作背景、目的進行了解。

  正如我的導師趙飛燕老師所說,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在不斷修改完善中的前進,她的這種精神對我觸動很深。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透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多元化理解文字主旨。

  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注重文字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字。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透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注重對話意識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字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字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字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並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於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

  ①你認為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

  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複,一般來說,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併為: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為恰當的情緒和節奏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於老師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為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中醜小鴨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後,對我有一種深深的觸動,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體現在哪裡?我想應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真正撞擊。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它心路的歷程,由自卑、懦弱、四處碰壁到最後的有所追求,我想這是決定醜小鴨美麗蛻變的決定因素。醜小鴨這樣不滿足於現狀,不怕打擊、不怕辛苦。這不正是我們當今青少年所缺少的嗎?我們不能用以往的告訴學生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正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最好時機。我找到了,並開始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這次心靈的碰撞。

  我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醜小鴨本是一隻天鵝蛋卻生在了鴨群裡,那醜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嗎?這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們班平時不太愛發言的一男生舉起手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醜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因為它本是一隻天鵝蛋不會變成一隻鴨子或母雞”這引起全班同學的笑聲。有的學生回答道:“那可不一定,醜小鴨也許會永遠在鴨群裡生活,不會飛,自暴自棄。也許會活的很悲慘而死去”。這兩種假設的情況反映了學生們最真實的想法,我發現了學生們的心聲,這正是我想要的。我接著問:在現實生活中也許真的有像醜小鴨一樣生活的人們,他們生活的很悲慘,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我看了看同學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不少同學聽了我這段話很感動。此時我覺的這篇課文真正的精髓學生們已經領略到了,用了這樣一句話我送給了“醜小鴨”們——不拋棄,不放棄。

  初一的學生好動,初一的學生勇於質疑,雖然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但是他們敢於也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又設計了他們想與童話中那一個“人物”對話,想說什麼,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看法,課堂氣氛活躍。

  本課學生用自己的感情和愛憎與“醜小鴨”共悟,用語言和邏輯思維的訓練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讓每一個學生都開口說話”,這是中學語文教學追求的最基本而又是最實際的目標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怎樣才能把這堂課上好呢?這個問題時時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幾乎令我寢食難安。作為一堂面向全省的公開課,備課組給我的定位是:深挖教材,上出新意。為了實現這一定位,我對教材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談談我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的一些體會和做法。

  一、創造性使用教材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時代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材呈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教材的編寫者更加強調語文學科的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加凸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和培養,同時,也為廣大教師進一步發揮教學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空間。廣大語文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的要求,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當做一種自覺行為。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長、專業特長、個人智慧,既依據教材又不囿於教材,既憑藉教材又跳出教材,使教材的內涵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靈活,教學效果更加突出。

  二、深入研究教材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礎。

  在《棋王》的備課過程中,我對教材的節選部分和原文進行了反覆研讀。並參考大量的評論文章,對作者阿城的成長曆程、創作經歷、作品風格等進行了深入瞭解。同時,對尋根文學這一特定的文學潮流進行再學習。透過這一系列的深入學習和了解,對《棋王》這部小說背景和主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忽略了對小說中“老者”這一形象的分析和探究,只是簡單地把他當作一個陪襯人物處理。後來備課組的老師覺得忽略“老者”的做法不妥,提醒我對文字中老者的外貌、語言、動作再作進一步的深入研讀。採納了這個建議後,我對文字中“老者”出場的一段文字進行了仔細閱讀,發現簡短的文字裡面暗藏乾坤!於是,我改變了第一次試講時簡單處理“老者”的做法,把“老者”當作一個重點和難點來分析,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老者”身上承載的文化內涵。這一做法完全超出傳統的《棋王》教學設計,另闢蹊徑。事實證明,這一“創新”之舉深受學生歡迎,在引領學生深入探究作品內涵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這一節公開課增色不少。

  三、打破常規,大膽取捨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舉措。

  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只是簡單地按照小說教學的慣用思路,圍繞情節、環境、人物三個要素進行探討。課堂思路清晰,中規中矩。同行聽完後,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自己講完後也覺得不滿意。究竟缺少了什麼呢?新意!經過反覆思考,我認識到到,作為一堂公開課,一堂在同行面前展示的研討課,中規中矩是不行的,沒有自己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是不行的。於是,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對情節和環境這兩個要素大膽捨棄,而重在從文化角度對作品進行解讀。這樣課堂重點突出了,學生探究的中心明確了,捨棄了一些枝節問題,為重點問題的探討贏得了更多的時間。

  在備課組的同仁對作品反覆討論過程中,他們又給我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問題:誰是真正的棋王?對於這個問題,說實話,我一開始無法接受,我認為小說中已經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王一生是當之無愧的棋王!後來我和備課組的同行對作品再次進行研讀和探討,漸漸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於是,在最後的公開課中,我採用了這個問題,結果,學生在認真預習文字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有很多獨到而新穎的見解,整堂課中,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成了最精彩的環節!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令聽課的同行讚歎不已!沒有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發現和設計如此有價值的問題,沒有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不可能將這個問題演繹得如此精彩。

  透過這次公開課,我對創造性使用教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並有了一些膚淺的認識和體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個值得永遠探索的命題。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將不斷總結經驗,開創有效教學的新境界。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6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作為一名有著7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於《春》一文,粗略想一下,從自己上班起,已經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閱讀題,搞”碎屍萬段”,但最後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於講解課文內容,過於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既然如此,為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裡》、《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透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為,傳統的課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課改後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絡是非常密切的。今後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7

  在本次磨課活動中,我講授的是下冊第四單元第19、20、21課複習課,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在本課設計中,體現的教學思路。

  一、首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根據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識點確立本節複習課的學習目標:

  1、鞏固積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

  2、抓住課文主要資訊,概括內容要點。

  3、品味語言,理解意蘊深刻的句子。

  4、複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中利用小板塊的訓練模式複習。

  為了使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我將整堂課分為:“整理積累知識”“典型例題剖析”“反饋練習”三大板塊。

  1、整理積累知識板塊。

  “整理積累知識板塊”分為“字詞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章內容回顧”三個小板塊。

  (1)“字詞積累”板塊主要是選取三篇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尤其是易錯字詞,生字是以給生字加拼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的形式出現,而詞語是以解詞的形式出現。

  (2)“文學常識積累”板塊主要是對該篇文章的常識知識的積累,如:作品的出處、作者簡介等。

  (3)“文章內容回顧”板塊主要是採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對文章內容及主旨進行回顧。

  2、“典型例題剖析”板塊。

  “典型例題剖析”又分為“品味語言”“賞析景物描寫”兩個小板塊。

  (1)“品味語言”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語言進行品味,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味賞析。

  (2)“賞析景物描寫”板塊主要是對三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賞析,同樣採用“方法回顧———示例分析———反饋練習”的學習模式,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品味賞析。

  3、“反饋練習”板塊。

  “反饋練習”板塊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有所側重的設計反饋練習,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反饋練習的內容包括字詞檢測和課外文段閱讀。字詞檢測是從“字詞積累”板塊選取易錯生字進行檢測,課外文段閱讀是針對本節課複習的內容,選取相關題型進行檢測。

  三、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課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小組裡的每個成員都賦予特定的任務,如小組長要掌握小組學習的程序,組織合作學習,安排發言,結對幫教,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結合自己的講課,今後在如下方面應有所改進:

  1、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不同水平的題目,將思考融入到不同層次的練習者,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能解決這一類簡單的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2、典型例題剖析中的反饋練習,應從不同角度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並且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自己討論不了的問題,講知識缺陷或易混的知識;“三不講”即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問題不講,有問題在沒研究之前不講。所有的教學有學生參加,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提示和補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