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2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1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箇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字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課文,抓住了“一箇中心線索”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由這個中心點挖掘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仔細研讀,學生很快找到這一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學生很明顯感受到父親為了救兒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能體會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語文課堂是學生充分體驗感情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情感,就要有動情的語言,震撼學生的心靈。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並進行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迴響在他耳邊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樣多個環節的朗讀,反覆地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父與子之間的情感。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於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中有兩句父親的語言描寫:(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2)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雖然父親口中是同一句話,但是卻包含父親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瞭解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但是我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沒有給學生更多時間,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讀,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2

  《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讀。

  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了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學結構簡單樸實,體現了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特點。一箇中心詞“了不起”,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板塊,感受父親的了不起,清晰明瞭;一條主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過程。刪繁就簡,集中目標,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發展。

  二、抓關鍵詞,領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時,……”中,我抓住“挖”,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父親除了“挖”還要做哪些事。學生很輕易就說出了“搬、扒、刨、推”等動詞,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的艱難、艱辛。

  2、“顫抖”父親為什麼會顫抖?學生比較容易地說出了“因激動而顫抖”“因疲勞而顫抖”但學生很沒有體會到父親此時急切的心情。我讓學生找到文中的這句話“一個安全的出口……”我馬上讓學生看課本的插圖,學生一下子明白過來,這兒根本就不安全,父親急切地想盡快救兒子脫離險境,所以聲音會“顫抖”。

  3、“幸福”是什麼讓父子倆如此幸福?(愛、承諾、信任、親情)再讓學生們幸福地讀一次,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愛”這一主題,起到了昇華主題的效果。

  三、巧妙引讀,讀中悟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點句子,在讀中去品味、去感受、去體會句子的含義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設計了3處引讀。

  1、在其他人阻擋父親挖掘時,父親看似簡單相似的三句問話,卻蘊藏著不同的內心世界(懇求—焦急—發瘋),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說話的語氣是不一樣的。在這裡,我透過點撥、引讀,學生們走進了文字,和文字進行了對話,進一步體會到了父親的了不起。

  2、多次回應引讀重點句“他挖了8小時,……”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在挖掘時的艱難、艱辛,時間的漫長,以至於最後傷痕累累。

  3、在學生體會到“無論什麼時候,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一句父親的承諾,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時,就這個句子我設定了三次引讀。這三次引讀剛好與課後習題結合起來。

  四、讀中想象,超越文字

  在學生讀懂了“他挖了8小時,……”這一句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當學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盡如人意時,我適時加以點撥:可以加上父親的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這樣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了,其中餘楚楚描述的畫面令全班驚歎,也讓聽課的老師們點頭讚許。

  在體會兒子的勇敢、了不起時,我讓學生閉目想象,透過我的描述,把學生帶入到阿曼達所處的廢墟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只有7歲的阿曼達,在如此的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敢、頑強。

  五、巧妙拓展,激發感情。

  對於語文教學,我感覺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當學生體會到父親堅持不懈地挖了38小時,所表現出來偉大無私的父愛時,我結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淚下的圖片(1、跪尋兒子 2、背兒子回家 3、陪兒子治療4、手機簡訊)悽慘、悲涼的背景音樂響起來,再加上我動情的旁白(後來聲音顫抖,哽咽著幾乎說不出話來),當時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學(好多學生的眼睛紅紅的),還感染了聽課的評委、老師(當時,好幾位老師在擦眼淚,下課後還有老師在擦眼淚)。我想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調動起來了,被激發出來了,“父愛”這一主題得到了很好的昇華。

  在結束時,我向學生推薦了一篇也是表現偉大父愛的文章《父愛沒有力學》,讓他們課後去讀一讀,達到“教一篇,帶一篇”的目的。

  六、分角色讀,走進文字。

  在教學父子相見時的對話時,我安排了分角色讀課文,我也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充當父親的角色。我相信這樣既起到了引導學生怎樣走進文字,讀好文字,起到了一個示範作用,又能讓學生對父親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融洽師生關係,烘托課堂氣氛,起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七、精心設計,巧妙板書。

  我精心設計了板書,結合課文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板書就這樣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與子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著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容透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為信守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為父親說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造神奇般的奇蹟。

  結尾我設計兩個可能發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得到了發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想象在什麼情況父親說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作為課改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自身的教學水平還不過關,課上的應變機智不強,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時,連叫了3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些慌亂(因為這節課有校長聽課)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因此我也非常緊張,致使自己不在狀態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裡,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著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透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氛圍。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4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四年級下冊S版語文第五單元的第三課,講述的是1998年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在處理第一課時時,在掃清文章中的基本字詞障礙的同時,也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埋下伏筆並做好鋪墊。比如在第一課時我透過觀賞影片,讓學生在文字描寫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使得同學們有身臨其境之感,設身處地的感受地震的危害之大,給人們帶來的傷痛之深,切身感受人們在面臨如此大的災難面前的渺小與無助,奠定同學們學習的感情基調。

  在第二課時的講解時,首先透過複習匯入,再次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圍繞文章中對這對父與子的評價展開分析。主要有兩條主線:了不起的父親;了不起的兒子。然後根據這兩條線索展開分析。第一:學習課文4--11段:感受父親的了不起。可以從不同父母的表現角度,分析爸爸的執著和堅定;從不同人的勸說中,體會父親的信守承諾;從時間流逝的角度,體會父親的堅持。在學習中可以運用對比、聯想的手段引導,分角色朗讀以及抓重點詞語(挖、依然、不停、只有等詞語)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刻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重點在於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第二:學習文中的12--22段,體會兒子的了不起。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優秀品質。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同學自學體會,小組分角色朗讀,討論交流最能體現兒子品質和了不起的句子。主要圍繞15段和22段進行主要指導和分析,體會兒子的先人後己,信守承諾的優秀品質。

  在文章的最後進行課外拓展,可以聯絡中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場景和圖片,讓學生們更進一步的體會這人世間最最偉大無私的愛,激發學生們孝敬父母的情懷。在配樂中寫出自己心中想對父母說的話,進行課堂小練筆。

  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比較連貫,銜接語言比較生動自然,學生們都很進入狀態,同時文章線索條理清晰,達到了教學目標,孩子們也收穫頗豐,自己在感動孩子的同時也感動著自己。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自己緊張把PPT快放了;有些感情引導比較生硬,沒有做到潤物無聲;當孩子沒有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時,自己有些沉不住氣,這都是自己今後要加強和改善的。還要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為今後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5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字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透過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琢磨教學設計案例,我對本教學設計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幾點拙見:

  首先談談教學設計案例中的優點:

  一、注重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案例中的教學緊扣課文中的主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討論交流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例如,先找出課文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以及針對評價父與子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等重點語句,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為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再指導學生抓住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學生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第一課時的第三教學環節中,教師針對不同語句、不同語境、要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都向學生提出討論。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且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語氣。

  三、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

  “討論交流”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案例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八個“討論要點”來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全面地理解課文。這說明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重視生字詞的教學

  生字生詞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第二課時生字新詞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再讓學生範讀生字,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結合本課生字的特點、以及針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容易寫錯的部件,進行具體的訂正和指導。並對“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破爛不堪”“挖掘”等生詞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理解,可見教師對生字生詞教學的重視。

  五、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父愛母愛的體會

  在第二課時的第三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先背一背古詩《遊子吟》,在讀背中感受平凡而偉大的母愛,再讓學生說說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為我們做些什麼事,最後要求學生動手寫寫,並與同學交流。把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體會父母的偉大而無私的愛。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會有它的不足之處。在發現本教學案例優點的同時,我也發現了它的一些我自認為的不足之處。

  第一,案例中的教學過程違背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

  在第一課時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以“討論要點”貫穿全文,整節課在組織學生討論什麼地方或某一部分該用怎麼樣的語氣來朗讀,並且只是討論而討論,沒有給予學生去親自進行朗讀體驗的機會和時間,完全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權利,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本人認為,應該在學生明白應用什麼樣的語氣朗讀後,立即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並指導學生讀出恰當的語氣,讓學生在具體的朗讀體驗中,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第二,案例中的實際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設計不符

  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原則,還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例如,在第一課時的第二教學環節中,環節設計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本沒有朗讀課文的機會,只有“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初讀課文”的機會。所以我認為本教學環節應該改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更恰當。而在教學環節三“引導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中,教師在引入教學的談話中說:“我們要披文入情,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讀得恰到好處”,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卻以“討論” 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圍繞著教師提出的八個“討論要點”在教師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針對相關的內容和重點語句應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朗讀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並以教師的提問和小結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給人以“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感覺,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還違背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原則。

  第三,沿用已被摒棄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第二課時的第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並說說每段的大概意思。這樣的教學要求是已被摒棄了的老教法,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並說出段意,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其實在此教學環節中,安排學生用適當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會更好些。

  第四,課外作業安排與課時教學內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課時的課外作業——“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表面上看是在為下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做準備,但實質上與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脫節,不匹配,不利於學生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複習鞏固。而第二課時的課後作業——“完成課後的1至3題”與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脫節,並且課後練習題2已於第一課時的“討論要點三”已經進行了具體的討論交流,不必再作為課外作業來佈置給學生;而第3題——“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應安排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前或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更恰當。

  以上是本人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反思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案例,我自認為是不太滿意的。但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反思中,我在發現別人的長處和不足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6

  面對不同的課文,教師必須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在本文中,父親說的:“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出現了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貫穿了全文,我以此為緯,深刻地挖掘。在教學的過程中,這句話忽然令沉浸在課文中我想起西方人結婚時說的那句誓言:“不論生老病死,不論災難或貧窮,我都永遠和你在一起。”它表達了對對方深深的愛意,感人至深。我由此受到啟發,,引導學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幹什麼?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他們紛紛補充:“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總會跟你一起去戰勝困難。”“不論發生什麼災難,我總會跟你一起共同度過。”......接著我進一步地引導學生:“如果一個人對你說這樣的話,說明他對你具有怎樣的感情?”學生領悟到是非常愛自己的人。進而領會到:這句話表達了父親愛子情深。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句意,並在美好情感的體驗中得到人文的薰陶。

  在思考“為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這個很有分量的問題時,我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迴點撥。然後交流學習成果。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在探究中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在這裡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透過交流討論,豐富了個體探究所得。

  有學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兒子死了,父親不是白挖了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簡單地否認,而是引導學生討論,進一步明確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棄則意味著失敗。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兒子真的死了,也無怨無悔。因為父親做到了他的諾言:“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瞭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體現人文性。在釋疑解惑中進一步明確道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表現在特殊環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個感情線索來展開教學的。

  首先由地震後,一群孩子的父母見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化為廢墟之後的言行舉止與阿曼達的父親作比較入手。讓學生感受到同樣是對孩子的愛,但阿曼達的父親更多了一份執著。

  而後再探討阿曼達的父親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出父親的執著,不顧一切。而這所有的都緣於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在這部分的教學中主要抓了兩個語段:

  1、父親不顧旁人勸說,依舊執著地挖著。

  2、父親不顧身心疲憊,依舊執著地挖著。

  其次是第二個層面,這句話對阿曼達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正是這個信念讓阿曼達在身處險境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鎮定,關愛同學,確實了不起。

  最後也便昇華,理解了父子之間的摯愛與信念。

  縱觀教學,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

  在文字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些稚嫩淺薄。只抓住了主要,卻忽視了其他細微的地方。比如在教學“勸說”部分時,沒有讓學生感悟到當時情勢的危急:地震空前巨大,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餘震、倒塌、爆炸等,救援沒有意義,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這樣認為的。而我在教學中卻強調成“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幫助,而沒有人幫助他”。這讓學生產生了錯覺:其他人不如這位父親愛孩子,其他人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不夠熱心。這便偏離文字所表達的意思了。再如後面對兒紫的阿曼達的認識,學生只侷限於他對同學的關愛和謙讓。但這些在平日裡不足為奇,可當時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下呀,兒子很有可能因為一時一刻的耽延而喪生。如果讓學生這一點體會更深的話,兒子的“了不起”便不言而喻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8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裡面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在教學時我緊緊圍繞“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來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所以我就播放一段洛杉磯大地震的影片,讓學生感受大地震帶給人們的上海市巨大的,調動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教師談話激情:“地震帶給人類的無疑是巨大的災難,然而在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有一對父與子卻為我們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對父與子呢?”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順勢匯入課題。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字的解剖。課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驅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領悟,不斷增強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觸動他們心靈的語段,動之以情地讀,動之以情

  地想,曉之以理地說,發自內心的寫,無不讓學生從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兒子的堅信不疑,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拓展設計

  教學最後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幸福的緊緊的擁抱在一起之後,他們都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讀得不夠,教師講得太多了。

  2、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

  3、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

  4、插圖利用不充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9

  本文是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為此,課前我播放了許多關於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的圖片及影片,以此來讓學生入情境。然後,我抓住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讓學生讀課文,找一找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說的,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透過讀課文,學生找到出現了三次。那麼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的呢?小組依次討論得出第一次在父親背痛絕望的時候,想到了這句話,讓父親重新充滿信心,以致最後救出了14名孩子。再透過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等等描寫父親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想象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力量。

  接著討論第二次,這次是阿曼達在廢墟中聽到爸爸的聲音時說的話。正是由於這句話才讓他變得勇敢,並把這種勇敢傳遞給了其它13名孩子,最終得救。而第三次是面對隨時還會塌陷的廢墟,阿曼達沒有第一個先出來,而是把機會讓給了其它人,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支柱還是源於那句話。從而讓學生體會出一個年僅7歲孩子的了不起。

  最後,我順勢利導,父親的堅持不懈,遵守諾言,最終救出了孩子;小小的阿曼達勇敢,無私無畏,最終領著他的同學等來了大家的救助。所以文章的最後說“這一對了不起的父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足之處,教學中追求速度,對朗讀訓練不是很到位,有時甚至句子講完了居然忘了讓學生朗讀句子。以後要注意才對呀!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10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後透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讀出感受。接著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恆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著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採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範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在不斷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紮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於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11

  我是一名剛到該學校的教師,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上了一節彙報課。課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

  上課之前,因為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很擔心學生們的上課狀態,不是對學生沒有信心,而是因為這個班是一個新班,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只是在初步養成階段,還需進一步鞏固。

  在課堂上,我的擔心沒有多餘,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孩子們的表現不是非常活躍,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還是讓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他們太可愛了!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

  1、我在努力地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開始上課時,我就告訴學生:今天我是不把問題說出來,而是讓大家讀課文,然後思考老師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樣回答?在自主、探究學習之後,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聽取大家的意見。因為每節課不可能提問到每一名學生,所以小組學習就是他們展示自我的一個空間。

  2、拓展思維訓練:

  學語文是為了應用,我們應該具備大語文的教學觀。在教學中,讓孩子們切身感到人物品質的偉大的同時,讓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寫出想對父親說的話,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自己內心的震撼。做到了讀寫結合。

  回到辦公室,我們組的老師真誠的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1、我忽視了對學生的承諾:

  因為在講解課文之前,我說誰能猜到老師的問題將有獎勵。老師們建議說:應該以此為契機,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是呀!我們都在挖空心思來營造課堂氛圍,但往往忽視了課堂中的一些細節,沒有做到以小見大,沒有紮紮實實去做好。

  2、要讓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併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在教學中,我讓一名同學到前面板書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寫了大大的三個字,我卻因為字太大,沒有和老師的板書協調起來,而讓孩子把字改小了。遺憾呀!遺憾!多麼好的一個深入理解課文,小結課文的機會,因為教師的問題而浪費掉了。應該告訴同學們:他對課文理解的多深刻,一個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說明這對父與子的偉大之所在。這比老師說十句話所起的作用還要大。真是讓我感到萬分的遺憾!

  課雖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後的路還很漫長,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老師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的體會得到昇華。

  希望老師們不要忽視我所忽視的問題、現象,讓我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我們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而努力。

  一點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指點。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12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1994年,美國洛杉礬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奮不顧身地挖了38小時,救出了兒子和他的同學的事,父與子憑著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

  課前備課時,我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點,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精挑細選,對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教學重點設計提問。先找出課文中評價父與子的句子“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設計提問,“子不起”是什麼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與子”品讀全文及其它重點句,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朗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課文中,再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並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境。體會38小時有多長,父親的38小時只是在幹著一件事,不停地挖掘,從而使學生體會到父親為了兒子,快不放棄,實現對兒子的承諾。多麼堅持不懈、決不放棄的父親!多麼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父親!

  這節課上完後,我及時反思了本節課上的提問是否是有效提問,我覺得本節課能抓住課文重點精心設計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是有效提問。但我在文字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不足之處,只抓住了文字的主幹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