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

  在本課的預設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匯入新課—明確目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文章的語言之美。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導致這節課很不成功,對於如何賞析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同時也要重視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2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由於之前學過散文,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

  優美散文的學習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

  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後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文字的研讀不夠到位。在對陽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蓋下的山進行教學的時候,我覺得對幾個句子的賞析還是不到位的,如對“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句話的賞析。其實,老舍給讀者鋪設了一個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卻只是分析了“睡著”“喚醒”的擬人手法,而忽視了“閉上眼睛”這種優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這種美的學習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體現在板書上。我覺得板書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筆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體現在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教學上。在這塊知識點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運用。白色、青色、銀色、藍色、彩色、粉色??給人的視覺感受已經很美了。遠望這座薄雪覆蓋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紅:讓讀者以美的視覺享受。可是,在教學中,我只注重了這些色彩的詞語,卻忽視了與整個文章的結合,不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讓語言失去了魅力。這一失誤,我覺得使得這堂課失去了美的陶冶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後的反思。我以為,語文教學是不斷髮展的,更需要我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語文素。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3

  每次講完《濟南的冬天》,自己總是喜憂參半。同樣,今天這節課既有令我滿意之處,又存在著些許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匯入新課的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長了些。由於是異地授課,和學生素昧平生。初次見面,自己忽略了對氣氛的調解,所以學生有些緊張,儘管相當淺顯的問題,也不敢舉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前與學生溝通交流,創設和諧的氛圍至關重要,這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學時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後期變換了方式,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課堂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因此只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當然這節課也有可取之處。我採用了學練結合的方式,學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理解並能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教學時注意知識的拓展,結合課外語段練習,加深學生對對比寫法的理解。我時刻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能適時並恰當地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教學內容力求銜接自然,過渡得當,因此學生對文章寫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並初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有的見解可能不準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後,我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蒸蒸日上,爭取講每一節課少有遺憾,多些精彩。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4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而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在課堂討論中,我還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麼?”“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透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

  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我覺得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反思過後,發現自己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5

  這堂課的目標之一是品味生動準確的語言,一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得還不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兒。課後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重朗讀。

  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二、重方法。

  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做好示範性的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位,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三、重定位。

  語言的品味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他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味上,讓學生更多地進入到語言中,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6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自主學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在教學時主要以課文為憑據,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感受、理解、品味賞析文章,最後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在課堂討論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和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學生有許多令人感到欣慰的表達,但當時我並沒有機智地抓住這些閃光點,課後我也深刻地反思。課堂上我們要做一個積極地旁觀者,看、聽、感受學生的思想,給學生以支援和鼓勵,給課堂以生機和活力。

  另外在互動環節,只注重了能力較強的幾個學生,沒有照顧到其他幾個差生。在學生賞析時,沒有作進一步的引導,以致有的賞析脫離了文字,想到哪裡說道哪裡,在訓練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發言的同時沒有兼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幾點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7

  2013年11月13日,梅花組在昆十二中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分別由我和蘭麗老師上課。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透過三個片段:以溫晴識溫情、以溫晴看溫情、以溫晴賞溫情,引導學生在感受濟南冬天溫晴的同時,又去體會老舍先生內心蘊含的“溫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因為上課之前已給先生髮過學案,所以先是對寫作背景、作家及字音進行預習檢查;接著透過讀課文,整體感知濟南冬天的景物、課文的段落層次劃分、透過我們感受的冬天與老舍感受的冬天的不同,引出溫情。然後對第一層進行教學——以溫晴識溫情,讓先生思考:寫濟南的冬天為什麼要講到北平、倫敦的冬天和熱帶地方呢?接著講第二層——以溫晴看溫情,讓學生從2—5段中分別概括出畫面並提煉出景物的特徵,穿插第三段的寫景順序;最後以溫晴賞溫情——“溫情”在我心中,這個部分是重點,分別從“走進溫情的人物形象“、”感受冬天溫情的春意“、”品味溫情的語言“來讓學生深刻感受老舍內心的溫情。我覺得有亮點的地方就是在引導學生品析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段時,透過大家共同的探究,大家依次找出了”守護搖籃的母親、細緻周到的護士、健美優雅的女郎、嬌媚害羞的少女、俏美柔情的女子“,最後學生得出因為這些女性形象能體現出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教學設計的不足,內容量過大,導致上課不流暢,同時需要深度思考和解讀的文字又展不開。師父對我的評價也是這樣,面面俱到在這樣的美文中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要找對了點,由點到面來展開就可以了,她細緻的指出對比手法和反襯手法其實根本沒有必要講,因為學生都周到,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去讀美文、去賞美文,把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在以後的美文賞析中他們就能自己去賞析。

  我還要特別感謝李廷梅老師,她比我只大兩歲,但是教學經驗卻比我豐富很多,她不僅幫我指出了問題所在,而且還特別耐心特別細緻地告訴我怎麼做。比如在我的匯入和整體感知環節,其實內容很相似,我卻很羅嗦的將兩個部分重複說,她說:“這個地方完全可以這樣匯入,然後直接就著第一段就開講,沒有必要讓學生再用詞語概括自己感受的冬天和老舍筆下的冬天有什麼不同,把這兩個部分合二為一,既不重複,又節省了時間。“她還說:”這篇文章美就美在語言上,一定要讓學生讀,在匯入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得出溫晴特點的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找文中哪些語言體現了溫晴,這樣由點到面,思路就清晰了,也不會拖堂。“

  當然李老師最後也對我進行了鼓勵,真的很感謝她。同時,作為語文老師,我將這樣美得散文上成像習題課一樣,我也覺得很慚愧,我一定會吸取教訓,多聽公開課,認真備課,反覆磨課,爭取成為一個能自如駕馭課堂的語文老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8

  老舍的這篇散文,可謂是寫景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美美地讀,發現其韻律美;讓學生細細地品,體味其語言美;讓學生靜靜地寫,模仿其寫景美。

  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並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妙用,學習表現美的方法。

  ③仔細揣摩作者對平凡景物的獨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透過以下幾個環節來達成目標,其分析如下:

  一、在新課程大談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

  “獨學抓特點”這一環節,讓學生透過分析“寶地”、“溫晴”、“奇蹟”、“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對比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題設計簡單,學生透過預習之後,無需討論,就能直接完成,佔用時間不多,完成情況較好。

  二、因材施教,分層設題。

  在“對學品美句”環節中,我為了做到因材施教,進行了分層設題,分別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層學生能在A1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運用老師我教的賞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兩個句子賞析;C層學生能在A2地帶領下,透過對學,能出一兩個句子賞析題給其他組;A層學生能針對C層出的句子賞析題,能即興進行賞析。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學生有點緊張,特別是即興賞析的時候,表達的語言不夠凝鍊。同時因為每組對ABC三層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於各組需要三層同學都舉手參與,以致於有點組不敢積極參與其中。

  三、難點突破,透過小組群學的方式來達成。

  透過“群學理方法”環節,讓學生髮揮小組力量,來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由於前面第二環節佔用的時間過多,導致這部分過於倉促,學生討論不夠充分。

  四、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兩點:

  1、在以後的教學中,應給更多孩子展示和說話的機會。在以前的教學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幾乎是固定的,導致許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言,也不能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該給這些孩子發言的機會。

  2、在公開課教學引入之前,應該激發學生的激情。一節課的成敗在於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表現完成在於教師的引導。在教學前,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確保公開課的成功。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9

  剛剛結束了《濟南的冬天》第一課時的教學,走出教室感覺格外輕鬆。這節課學生收穫了許多,我也滿載而歸,有許多意外的所得和感悟。

  本節課備課時,我安排了預習的檢查,討論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抒發的情感、濟南山水的特點,並理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原因。在課堂上,孩子們討論交流得十分熱烈,而且效率也很高。當我為效率最高大的2組和4組加上2分以此獎勵的時候,其他組都有些著急了。在這種氛圍下,孩子們開始進行班內展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得不錯,簡單而過。當1組6號同學展示完課文的結構後,我為他出色的表現給小組加了2分。這次,孩子們的積極性完全展示出來了。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結合原文談一談你的理解。我的話音剛落,章棪琨站起來了:“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好,一語中的!”我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郝國興接著說道。“不錯,聯絡上文總結得好!”我大加讚歎。

  “濟南的冬天是有日光的,所以是個寶地。”吉鑫洋迫不及待地說。“真棒!”

  ……

  孩子們興趣越來越高漲,課堂也越來越活躍。“濟南四面環山,是個寶地。我是從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的!”有道理!

  “濟南的景色優美,小雪過後,城外的遠山,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所以它是個寶地。”

  ……

  孩子們說得太棒了!他們的思維發散開了,頭腦活躍起來了,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

  究其根源,我只是做了一個引領者,表揚了他們的積極,肯定了他們的想法。而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了出來,說出了心中所想。這也許就是讚美的魅力吧!

  啊,原來上課是如此快樂!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0

  11月19日做了一節公開課《濟南的冬天》,感覺很不成功。沉思良久我認為這節課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的原因在於課堂容量過大,沒有精心組織教學。現就本節課的學案設計談幾點:

  1、《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應該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方法,第二課時學習寫景順序及語言賞析。我在設計這一課時也是按照這樣的想法去設計的,但在設計導學思考題的時候,多設計了幾個題,特別是第一段設計了兩個題,上課時本來這兩個題學生一看就能回答上來,我又讓學生小組討論,這樣浪費了時間,導致後面的教學環節比較緊張。

  2、在教學本節課的重點,即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的什麼特徵,從哪些方面描寫濟南冬天的美景時,由於前面浪費了時間,這一環節讓學生討論的比較少,分析很不到位。學生對濟南冬天的特徵感知不太明瞭,只是為了完任務草草了事。

  3、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在上課時缺乏激情,沒有精心去組織教學,沒有預設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在檢測字詞時抽上去的同學出錯比較多,這樣在這一環節就浪費了很長時間,所以後面就比較緊張。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1

  本次公開課,表面上看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程式組織有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細推敲之下,這節課的處理上卻存在許多問題。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麼景?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抒發了什麼情感?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賞析語言。這節課應分兩課時完成,每節課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在處理這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節公開課,又有領導聽課,為了保證效果,我做了這樣處理,將兩個重點都放在了一課時,為了出彩,為了留給賞析語言更多的時間,就在處理第一個重點時做了簡單處理,設計了3個小問題:

  (1)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如何?

  (2)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麼不同?用了什麼手法?

  (3)作者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嗎?這樣處理雖然也完成了重點一,但僅僅點到為止,並沒有展開詳細探討,導致學生並不明白無論山水都是圍繞總特點“溫情”而寫。

  這樣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細想之下,是否違背了一種教學規律,是否失去了上課的真正意義,讓我想到了公開課就應該逃避問題嗎?就應該避重就輕嗎?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麼?自己這節課雖不是作假,但卻有悖於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教學的本來面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2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情”的主要特徵,描繪了陽光朗照下的山的 溫暖安適,薄雪覆蓋下的山的秀氣美麗的及綠萍浮動下的水的 清透空靈的景象,賦予了 濟南的山山水水以 感情 和 生命。文 章文質兼美,適合朗讀,因此本 課設計了齊 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方 式,採用以讀帶講的教學方法。

  從教學目標上看,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知識、能力、感情目標、循序漸進易於實施。從 教學流程上來看,用第一課時所學內容及本課將 學內容作溫故而知新,匯入語言富有詩意和內涵,極具感召力。研讀賞析,問題設計由淺入深。

  《濟南的冬天》給我們展示了四幅畫面:三幅山景圖和一幅水景圖。第一幅為我們展現的 是“小山搖籃圖”;第二幅為我們展現的是“雪霽晴巒圖”;第三幅為我們展 現的是“城外遠 山圖”;第四幅為我們展現的是“空靈水晶圖” 。作者透過這四幅優美的圖畫,再讓我們透過優美的語言的啟示,使優美的感情與文中的景物 和語言之美獲得充分的交流,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燻 陶,得 到精 神愉悅。因此, 在教學過 程中,不僅僅 讓學生欣賞到畫面 美, 還要品味到語言美,感受到情感美,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審美, 這才是語文教“ 美”的意義所在。

  在本課教學中,沒有機械,繁瑣地逐一 分析四幅畫面,而是以薄雪覆蓋 下的下山圖為例,交給學生 方法,讓學生自己論述學習其他畫 面;並設計 了三幅山景圖之間的比較閱 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 主觀 能動性,體現了新 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目 的,這裡也體現了 教學過程中“活”的特點。

  本課教學將品味鑑賞優美的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老舍的文章之所以吸引人,不是言語講 究 ,而是對所寫物件極為熟悉,並 有深切獨到的體會,它是帶著一般發 自內心的真實的喜歡勁兒向人們述說的。 《濟南的冬天》一文,正表現出作者對濟南氣候的瞭解,對濟南景物的熟悉。“濟南人們在冬天 是面上含笑的”捕捉得十分準確,也十分生動。他寫山、寫水、寫雪、寫陽光、寫 各色人等舒適而又快活。他的心情正是這樣,他的喜悅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同身受”,用讀一讀、找一找、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語言真切的 體會,體會字裡行間蘊含的作者的喜愛之情。

  在品讀鑑賞優美的語言 這一環節中,初次設計由學生 自己品 讀、鑑賞。本以為這樣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發現沒有預先考慮 到學生的語文水平,作為七年級 剛入校新生,學生還沒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沒有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 ,因此 在課堂中茫然無 所知。在第二次的教 學過程中,我採用教師引導、講解、分析、鑑賞的方 式,但發覺本來是課堂引導者的 我變成了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沒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幾經修改,由 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來品讀、鑑賞這篇文章的語言。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欣賞美景,借鑑本文寫作方法,當堂作文的練習,注重鍛鍊 學生抓住景物特徵 描寫 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用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啟迪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薰陶 。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學 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本課安排學生課前摘抄描繪 冬天景色的優美語段,就是啟 發學生多讀書,養 成積累詞句的學習 習慣,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齊讀、自讀、小組讀、默讀等多種、多次朗讀的設想,則是對語 文學習 的延展, 深化語文學習成果。無論是 課堂寫作訓練還是課前資料積累,其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 讓學生牢牢掌 握住學習語文的方法,教“實” 不是讓學生牢牢記住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才是教“ 實”的目的及意義所在。

  最後,不足之處也是明顯的:(1)由於目前網路的限 制,教師製作的課件過於單調、枯燥, 缺少與本文相關的圖片、資料的展示;(2)對於學生 的發言,缺少 適當的激勵性評價。把課文教“美”, 教“ 活”,教“實”,這才是《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教育價值。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3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經典美文,教學此文,我既把它作為一堂美句賞析課,又把它作為一堂寫景訓練課。

  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對學好語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過多地分析、講解,結果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浪費了時間,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的程度是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於是,我在教學中,根據題的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了獨學、對學和群學這三個環節,做到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探究。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朗讀對於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可見絕非一般了。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麼,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穫,更難有真切的體會。讀的過程是學生對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過程,也是想象、加工、創造的過程,它可以把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自己感情、意識的有聲語言,這一過程是別人替代不了的。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讀課文,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覆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三、“品”與“寫”結合,既應對了閱讀又培養了寫作能力。

  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品析文章,同時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品的結果又是為了寫作,讓學生學會融情寫景的寫作手法。

  當然這次公開課還存在的許多的不足,在教學中,感覺教學容量過大,以致每個環節沒能精細化;教學中,自己說得過多,放手學生動得還不夠。希望在以後教學中,能改掉這點毛病,把教學工作搞得更出色。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4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因為搖籃能擋住寒風,讓裡面的嬰兒感到溫暖。”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為濟南如同搖籃裡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後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字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著讓學生默讀,有利於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後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採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 篇15

  一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基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於是,對於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