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浮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力》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主要是對第一章浮力知識進行復習,希望透過本節課的複習學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計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浮力的應用,會製作密度計。同時學生能夠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也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本節複習課有條不紊的完成了本節的內容,對於本節課對自身來講是有變化的,也存在一些優點。在課前展示學習目標,可以是學生有的放矢。在板書方面使用動態板書形成本節課的只是網路。對於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習題針對性比較強。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缺點,需要加以改進。雖然課前就明確了本節課的複習內容,但是在複習的內容並不能完全指向目標以及深淺難易的技巧把握還有待提高。同時在教學中忽視了方法指導,習題設定一方面是複習知識點,另一方面應該將不同的1、2題進行比較,比較這兩道題的不同點,但是課堂中這兩題完全沒有聯絡,讓兩道題的價值得不到完全展現,也錯失了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如果能夠將兩題進行比較,那麼學生一定會有所收穫,也會在這樣的比較重逐漸形成知識的遷移,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

《浮力》教學反思2

  浮力複習課是對浮力整章內容的知識回顧、梳理和提升,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幫助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網路,指導學生學習知識貯存和提取的方法。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全面回顧,並紮實鞏固。整合所有要複習的內容,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教學流程是:知識回顧―框架建立―知識應用―例題精選―課堂練習―課後鞏固。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

  浮力是知識綜合性強的章節,許多的難度習題使學生陷入到困惑之中,也使我陷入浮力教學的困惑指之中,到底該怎樣進行復習的教學,真希望有高手指導指導。我在浮力教學中,新課分為2節課,浮力的產生、稱量法、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浮力的應用。習題課大概進行3節課,浮力知識才算基本上完?我有點困惑,到底需要這麼多課嗎?反思:

  1.重難點突出不強。例如浮力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由兩個實驗現象直接得出並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和“造船比賽”、讓學生邊做邊猜想: “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最後透過課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本節課巧妙的引入了新課,便藉助於色彩豔麗的動畫故事創設情境,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3.老師教法上過於束縛學生,侷限了學生的思想。沒有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並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侷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

  4.展示不夠多,全員參與的程度不夠。練習題的選取上還不是很到位,沒有體現出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的梯度。

  總體來說,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時間緊,學生練習時間較少,習題應選擇一些起點低,難度小,利用本節所學公式一步計算的練習,來鞏固加深理解。

《浮力》教學反思3

  本節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努力做到敢想敢做,大膽實施。

  二、要反覆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麼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是什麼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學案要反覆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

  三、要多元評價,提高課堂效果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誇,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

  四、要發現問題,才能促進發展

  透過一節展示課我發現瞭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為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浮力》教學反思4

  首先,學生對於實驗的心理準備工作沒做好,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目標。

  在進行實驗探究一:什麼是浮力?這個問題時,只有一兩個小組順利完成了實驗,其他的小組只是機械的模仿,卻沒有真正的去貫徹實驗精神。

  把所有的時間放給學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學生面對提供給他們的實驗器材,卻不知道怎麼進行實驗。

  如果我提前講解一下實驗步驟的話,可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可是在實驗之前如果都告訴他們了,還有自主探究的必要麼?這也是很難兩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個實驗學生對於怎麼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麼去處理實驗資料上也是感到很茫然。

  我本以為學生在經歷了第一個試驗後會把“稱重法”測浮力的計算方法學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實驗資料處理上,可是僅有極個別學生想到了。

  在我的一再引導下,學生才慢慢的明白了。

  還有在處理排開水所受的重力時又被卡了一下。

  有很多學生不知道杯、水總重減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結果。

  第三,時間控制上還是不夠合理。

  上課之前備課的時候,我本來打算把時間全部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自己動手完成,自己探索會讓知識的吸收和發現更有成就感。

  可是在這一節課卻讓我改變了一些看法。

  並不是所有的知識放給學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學生時應該做到“有所放有所收”,這樣才是良策。

  作為教師一定要在學生實驗時做好指導工作。

  最後,課堂引導方式要更具體化。

  在上完一個班的課後,我發現籠統的提問引導方式會讓學生感到無所是從,根本不知道怎麼去做。

  比如剛開始,“你怎麼去驗證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問完這問題後,學生不知道怎麼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學要測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設計實驗計劃。

  之後我換了一種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開的液體並測出它所受的重力呢”。

  這樣一來,學生會有目標,有目的去做了。

  其實從我這個角度來看並不覺得這一節課是失敗的,因為從中我有所收體會和收穫,更多的是教訓,這對於我以後教學能力的提高會極有幫助的。

《浮力》教學反思5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浮力》教學反思。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

  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體現在它的實用性,由於浮力知識在工業、農業、國防等各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如船舶工業、農業上的鹽水選種,氣象上的探空氣球、軍事上的潛水艇等等。

  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創造思維習慣,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知識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

  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作用結合資訊化教學,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本節課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透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透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學反思《《浮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改變了以往直接給出概念,進而展開計算的教學方法,透過設定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點,繼而給浮力下定義,這樣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佔主體地位”的思想。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本節課透過學生分組實驗、自主學習、課堂展示、小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浮力》教學反思6

  華師大版的《浮力》一節內容安排在八年級第三冊第四章第二節中,對力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綜合性強,相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有點困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力求試驗方法簡單化,過程易於理解。在安排第一個活動《感受浮體受到的浮力》時,我用一大一小兩隻空塑膠瓶,要求學生用同一隻手將它們逐一壓入水中,感受水對空塑膠瓶的浮力,同時希望學生能得出以下結論:漂浮在液麵上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託力,排開的液體越多,受到的託力越大。在課堂巡視中,卻發現有位學生用兩隻手將兩隻空塑膠瓶同時壓入水中,甚至還溢位了一部分水。我眉頭一皺,正想上前制止,突然“靈感”頓悟,一個新的實驗方案在我腦中形成。活動結束後,在彙報實驗結果時,我請剛才那位同學上講臺演示。一開始他不敢把剛才“粗魯”的動作再做一遍,後來看到我鼓勵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兩隻手將兩隻空瓶同時壓入水中(講臺上溢位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學譁然大笑。我趁機問他們:“你們為什麼笑呢?”他們說桌子上有很多水溢位來了。“為什麼會溢位這麼多水呢?”“因為他把兩個瓶子同時壓入水了!”“這麼說浸入的越多,溢位的越多”“是的!”“我們再問問這位同學,是不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把瓶壓入水呢?如果改用一隻手壓兩隻瓶,會是什麼情況呢?大家也試試看!”同學們試過之後都說用一隻手壓兩隻瓶比壓一隻瓶累多了!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在我表揚那位同學的創新和獨到之處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反思一:在剛才的教學環節中,我原來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一先一後把兩隻大小不一的瓶子壓入水中,感受到瓶子越大浸入的越多,手受到向上託的力越大。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效果也不錯,但我在課前準備這些小瓶子時卻費盡了周折(大瓶子是礦泉水瓶,很容易得到),特意到收購廢品的地方以大換小換來的,還特別髒洗了好長時間才洗乾淨!沒想到學生比我聰明,如果用他的方法我只要準備任意大小的瓶子即可!“面對學生的不同節奏,不同步伐,教師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隨時調整自己的節奏,跟著學生走。”不要被自己預先設計好的環節束縛,適時調整,學生在不斷生成,我們的教學活動也要不斷生成新的方案。我從學生那裡懂得了:我們備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該備好學生!路培琦老師說過:“不要把我們的科學課上成假裝學生什麼都不知道!有時候學生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只有在充分的備課和備學生的基礎上,才能遊刃有餘處理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問題。

  如果當時我以粗暴的態度制止了那位學生,不但這麼好的課堂“資源”浪費掉,還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以後還有哪位學生敢

  在課堂上“動”起來呢?學生動起來了,老師便會在收集處理這些資訊的基礎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動”,透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

  為了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按照教材的設計,採用了石頭作為研究物件。結果在學生實驗時,出現了石塊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與石塊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幾乎相等。難道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嗎?這時比較細心的`同學還是發現了示數是有差異的,只是比較小而已!我立刻抓住這個契機,在表揚那些細心的學生的同時,靈機一動,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能不能對本實驗進行改進,使實驗現象更明顯?”這時很多同學提出新的方案,有的要用鹽水代替水,有的要使用更精確的測力工具,有的要把石頭換鐵塊,有的要把石頭換木塊……馬上有人反對:木塊在水中時上浮的,不滿足下沉的要求。這時有位同學說:“把木頭綁在鐵塊上沉下去。“這是我們以前在測木塊密度的實驗中,採用排水法測木塊體積的方法。我居然事先沒想到。我馬上讓學生去實驗準備室拿來木塊綁在鐵塊上,沉入水中,可想而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明顯,學生歡喜雀躍,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反思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當課堂問題生成時,如果及時利用教學機智,把生成問題轉變成課堂教學資源,反而會觸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出獨特的見解。這種獨特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

  對於教材的處理,要忠於教材不能拘泥於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本節課後,我對教材裡的“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實驗作了改進,切割了100多塊大小差不多的密度比水大的木塊代替石塊,作為自制教具放在實驗室,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記得愛國詩人陸游有這麼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書本上的知識和學問是抽象的理論,只有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才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師課前對教學過程一廂情願的想法,只有付諸實踐,才會發現學生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浮力》教學反思7

  在幼兒認識水有浮力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中都能浮起來的。我將鐵球,鑰匙,玻璃球,水泥塊,分別讓小朋友放在水盆裡,讓他們看到,這些東西很快都沉入水底。透過這個簡單的實驗,要孩子們懂得重的東西放在水裡就會沉入水底。而積木,塑膠玩具等份量輕的就會浮在水面。為了鞏固幼兒對物體沉浮的認識,我主子全本,小朋友做一個實驗遊戲,我將準備好的各種木質、鐵質等小物品分別分發給每個孩子,他們高興地看著,摸著,掂著,重,感知中瞭解物體的性質。

  然後,我請小朋友們想一想,猜一猜,誰手中拿的東西放在水中能浮起來,就請他把東西放進水盆。拿著能浮的東西的小朋友滿有信心的將手中的卡片,積木,樹葉,樹枝,木片,放進水盆,這些東西都浮在水面上了,他們高興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是小雨卻把鐵鎖也放到水盆裡來了,大家都說小宇放錯了,小雨乖乖的拿出鐵鎖承認自己犯錯。根據遊戲規則,小雨只好在材料框裡又找了一個能浮的東西放在水盆裡,這次小雨找到的是塑膠玩具插管,插管成功的敷在水面,這次小雨成功了,小朋友給予了熱烈的掌聲,以示鼓勵!

  我接著問小朋友,誰手裡拿著能沉到水裡,請放到水盆裡,這次小雨第一個把鐵鎖放到盆裡,小朋友們互相交換著手中的東西,快樂的實驗者遊戲者,最後小朋友們發現石子,水泥塊,釘子,鑰匙,鐵鎖都能沉到時水底,只有小麗的小皮球浮在水面上,最後小麗按照遊戲規則在材料框裡要重現找到一個能沉到水底的東西,這次小麗找的玻璃棋子,這次小麗找對了,小朋友一起鼓勵。最後小朋友們總結了,輕的東西可以浮,重的東西會沉。

  為了發散孩子的思維,我有提出了新的額問題:你們知道鐵的東西放在水裡就沉下去,為什麼鐵做成的大輪船就能在大海里航行呢!小朋友們認真思考著,大家回答的非常踴躍

  於小淳小朋友說:“因為大輪船很大很大,他碰到的水也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水,都用力,托起大輪船,大輪船就浮起來了唄!”她一邊說一邊做著手勢。為了讓大家更明瞭的懂得這個道理,我將一張包糖的錫紙折成一隻小船,這隻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了,我又用另一張同樣大的錫紙揉成小團放進水裡,他就沉下去了,這一實驗使沉浮的道理更加形象化了。小朋友們懂得了,大輪船因為身體大,在水裡佔的地方大,水的浮力就大,再加上輪船的中間是空的,所以它能在大海里行駛。

  本節課結束後,孩子們依然是興趣盎然,意猶未盡,我就讓幼兒回家後繼續做這個實驗,把能沉浮的東西分別講給爸爸媽媽聽。

《浮力》教學反思8

  這節課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髮言積極,都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思考,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關知識,部分學生表現出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在設疑自探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思考,這樣才能提出問題。解疑合探環節,讓學生動手完成測量浮力大小的實驗,感受實驗過程,體會交流合作之後成功的喜悅。展示與評價環節,讓學生自己到黑板前展示成果,包括展示實驗過程,講解分析實驗資料,總結計算浮力大小的公式。質疑再探環節,先由學生提問,然後由教師提出預設的拔高問題----浸在水中的物體一定會受到浮力嗎?演示乒乓球實驗,幫助學生開啟思路,解答總結。運動拓展環節,學生先自編題,然後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後學科班長總結。

  物理高效課堂的實驗探究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表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所以教師一定要退到後臺,把講臺留給學生。而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大聲的誇誇其談了。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要注意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已有經驗、個性特點和已有知識來安排、組織教學,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主體的充分體現。

《浮力》教學反思9

  1、經過教學的實施後,對這節課的教學,本人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穫。

  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興趣有直接或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結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了學生的潛在創造動因。

  2、構建正確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時間

  學生透過親身經歷,獲得了能與他們日常生活的觀察相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他們沒有做實驗之前,很多同學認為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透過實驗之後,以後就算大部分的人認為沉的物體不會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的。

  3、科學教育,促進思維發展。

  科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目標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不能憑空產生,學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須對某個實驗進行推理、歸納,因此,科學教育需要為學生創造課堂學習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問題讓學生在解決感興趣的問題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能力。其次,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學生對水的浮力有所瞭解,但要想出體驗浮力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透過讓學生想一想有什麼方法幫助大家體驗水的浮力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想到用手壓乒乓球(或泡沫物體),體驗手上的感覺,從而體驗水的浮力。

《浮力》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物件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資訊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影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影,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定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影: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定對照組及設定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專案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1

  2

  3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資料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透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透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說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定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透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採用合併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並且對資料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浮力》教學反思11

  浮力的概念是從日常生活、生產中建立起來的,浮力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常見的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標中物質世界內容標準中有關“運動與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浮力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透過對一些常見的浮力現象提出問題,然後透過一系列有趣而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我們根據《課程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本校孩子的特點安排了“浮力”這一內容的教學。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浮力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編排上有以下幾點考慮。

  ⑴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掌握一節課內容。以往的經驗表明孩子只有在牢固掌握了力的知識和測力計的使用之後,才能夠掌握得到、掌握浮力概念。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和浮力聯絡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到力尤其是浮力知識,感受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結合實際生活具體情況,讓學生介紹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浮力和浮力現象。

  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新知識的學習。從“樹洞取球”活動和“輪船航行”對話這些學生十分熟悉的場景引出新知識的學習。然後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中開始探究,讓後一步步深入,一點點引導幫助孩子認識浮力的方向,完成浮力概念的得出。最後根據自己知道的,讓學生說出說出生活中應用浮力的現象。

  ⑵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許多既符合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特點又便於操作的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方位的知識,另一面又體會到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例如,教科書中設計了貨輪航行情匯入境,安排了“判斷沉和浮”、感受浮力的多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在觀察、描述和交流的過程中體驗浮力的知識。

  浮力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而且由於前面知識掌握的不牢固,有些學生在生活中也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同時,向學生介紹一些現代科技中應用了浮力的發明創造。一方面擴充套件學生的科學知識,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各級帶給人們的便利,知道科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學生回到家裡,自己動手蒐集有關浮力的資料,在交流會上,不少學生展示瞭如自己收集的材料,有的展示自己知道的浮力應用,有的介紹利用浮力作為工作原理的器材。透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瞭解數學的價值。學會學科學、用科學。

《浮力》教學反思12

  透過執教《浮力》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課堂氣氛濃厚,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因為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上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並透過學習,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課堂上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

  2、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採取開放式教學法,具體分為三個部分。①透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畫面,設定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人人參與,積極動腦動手,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鍊的機會,使學生學有所得。②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學習活動中,得出“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這一科學的結論;③透過歸納總結和大量的應用例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從學法上說,分為兩個部分。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得出實驗的結論。

  4、建議教師可把學生帶到網路教室上網查詢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倡導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力求實驗課程教學最最佳化。

《浮力》教學反思13

  透過實驗使學生感受到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浮力,浮力是一種向上的力。培養學生根據給出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並能根據實驗資料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規律、透過使橡皮泥由沉變浮的比賽能夠發現用改變條件的方法可以控制物體的浮和沉,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根據給出的材料設計實驗的能力,並能根據實驗資料分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以及下沉的物體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的規律。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的:

  (一)情境匯入

  以怎樣不碰量筒取出乒乓球這個情境匯入,學生很容易想到用注入水的方法取出乒乓球,因為乒乓球會浮起來,這樣為學生猜想其它物體的浮沉做了鋪墊。

  (二)先猜想、再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浮與沉

  先讓學生猜想物體的浮沉情況,然後再做實驗驗證,學生透過填寫我的猜想和實驗結果,能夠知道自己猜對了多少,同時也能夠感知:哪些物體浮著,哪些物體下沉。

  (三)感知浮著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透過向下壓在水中浮著的泡沫塊、木塊、塑膠球,體會手的感覺,觀察放開手後的現象,學生可以感受到這些物體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就是浮力。

  (四)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先讓學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然後請各組同學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設計的實驗方案先做橡皮泥和螺絲母是否受到浮力的實驗,透過以上實驗得出的資料,學生很容易發現: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會採用“探究式科學教學的環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式科學教學提高學生在實踐與探究過程中的參與程度。促使學生自行地自行發現和探究,並且能夠把課堂教學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精神。“探究式科學教學的八個環節”處在初步嘗試階段,在教學過程中這八個環節不會很順暢,有些環節有時候會被忽視,我和學生會逐步接受和熟悉的。

《浮力》教學反思14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於本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省時間,我採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透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麼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透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麼是浮力後,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為了節省時間,處理本節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著上升。看到學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隻粉筆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粉筆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並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並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透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麼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並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麼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後我又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複一次稱重法測浮力,並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並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來?”透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果對他們有什麼啟示?透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突出。

  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基礎上,我利用演示實驗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內容,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到,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從而突破了本節最後的難點。

  由於本節的內容較多,還有很多內容無法一節課全部解決,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學內容。

《浮力》教學反思15

  學生之所以感到解浮力部分的題很困難,原因就在於浮力題中綜合了有關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所以,在複習這些知識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我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儘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

  一、案例背景:

  這是八年級(上)《科學》第一章的一節複習公開課。力學中的浮力部分是個難點,是中考中得分率最低的知識點,在這個知識點上透過“實驗設計”開展創新教育,學生的能力是否能夠達到?

  二、案例描述: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這堂課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一)做好知識的準備

  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特別是力學重點實驗——“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

  (二)課前學生自主設計好實驗方案

  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就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要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突出實踐性,便於學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動;要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 ),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在上這堂課之前,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密度,還可以用我們學過的哪些物理知識尤其是浮力知識來測量物質的密度?儘可能多地寫出你的實驗方案。

  (三)課堂實驗過程設計

  由於學校的實驗器材有限,課堂上進行限定器材的實驗。共進行三組實驗:

  (1)測密度大於水的石塊的密度;

  (2)測密度小於水的蠟燭的密度;

  (3)測鹽水的密度(利用已測出的石塊的密度)。

  (四)課後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案,供全班學生討論。教師講評、鼓勵和表揚

  三、本課的反思:

  公開課之後獲得十餘位聽課教師的廣泛好評。有的教師評論說:“沒想到像7班學生在課上表現出來的素質如此之高,本校別的學科聽課的教師感嘆到:“沒想到×××同學(學習差生)在科學課上表現得這麼積極。如果我們課都上成這樣,學生還會感到負擔重嗎?還會有學生厭學嗎?”

  學生解浮力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解題時,常常有學生驚呼:“這道題不是和我們做的實驗一樣嗎?”“這道中考題不是和我們提的實驗方案一樣嗎?”浮力計算題在學生眼中不再是那麼抽象、呆板和枯燥,而是與自己設計或討論過的實驗方案緊密相連的,學習的物理知識可以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與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

  有的教師除了教學大綱要求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不願多做實驗,認為耽誤時間。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而且可以全面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事實證明,透過學生自主設計和動手做實驗,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發散思維、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下課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大膽地設想和設計方案。有的學生用彈簧秤測固體重力,再根據公式m=G/g算出固體的質量,用排液法測出固體體積,最後算出固體的密度。有的用彈簧秤測出物重G和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秤的拉力,算出物體體積V,再根據G/g算出物體的質量計算密度。旁邊的學生說:你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密度大於水的物質,若物質的密度小於水的怎麼辦?然後得意洋洋地拿出自己的實驗方案。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利用浮力知識測密度的方法。有幾個學生每人設計了六七種方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激發和誘導了學生的創造性。事實說明我們原先對學生能力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還說明學生蘊藏著很大的潛能,而我們教師往往對其估計不足,因而束縛了自己教學改革的手腳,放慢了教學改革的步伐。

  利用浮力知識測物質密度的實驗學生沒有做過,教師也沒有演示過,所以有相當的難度。如何讓學習程度較差的學生在這堂課上也有所收穫,就需要教師採取一定的策略。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水平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來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並且根據教學程序中的具體情況來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習好的學生主動與學習較差的學生結合在一起,使學習較差的學生也能設計出一兩個實驗方案,培養了這些學生的自信心,使這些學生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保護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學生的實驗方案並非都是科學的、嚴密的,有的設計實屬於“一竅不通”。我們應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保護學生的創造欲。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努力,然後再幫助他們找出不足或錯誤的地方,最後完成合格的實驗方案。

  集體研討,全面提升創造能力。在學生分組討論、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適時地組織全班進行集體研討,針對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方案,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和爭論中,教師適時點出問題關鍵,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同時明確解題邏輯性和規範性,使學生能夠掌握若干個用浮力知識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使全班學生都有所提高。

  透過對這堂反映良好的科學課的總結,說明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進行創新教育,不斷探索教學改革之路,必能譜寫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必能開創教育改革的新局面。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