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1

  自行車裡的數學是六年級下冊安排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活動,探索自行車裡蘊含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節課主要研究解決兩個問題:普通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和變速腳踏車能變出多少種速度。這兩個問題,前一個是後一個學習的基礎。於是,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解決前一個問題。我首先提出探究問題“研究腳踏車是如何前行的,齒輪的運轉過程中有個什麼規律呢?”、“腳踏車是不是腳蹬一圈車輪轉一圈?”、“如何知道車輪轉的圈數?”、“能不能計算出蹬一圈車輪走多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前收集的有關腳踏車前後齒輪的資料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計算,得出結果。從而建立數學模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思維,同時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課後,讓學生到停車棚觀察變速腳踏車,利用班級學生騎來的變速腳踏車實際操作,進一步理解前後齒輪的關係。同時也間接地瞭解腳踏車的省力與速度的關係。把操作、探究和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在了主動的地位。

  教學中發現,對腳踏車比較熟悉的學生,其中小部分同學雖然數學基礎較差,但學習起來有充足的自信,非常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理解問題比較容易,學習效果非常好。如在回答“要想蹬一圈就使腳踏車走得最遠,騎車的人相對比較費力呢,還是比較輕鬆?”這個與變速腳踏車相關的題目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就想到“比較費力”這個答案,問及原因,他們說:“平時我們在騎變速腳踏車的時候常常變速,試試各種組合,透過這個我知道在上坡的時候要選擇前齒輪最小,後齒輪最大才最省力。”我順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後一起得到“上坡時為了省力應選擇前後齒輪齒數的比值小的齒輪組合,而順風路段不需費力,只考慮蹬一圈,腳踏車走的路程越遠越好,因此選擇前後齒輪齒數的比值大的齒輪組合”這一個知識重點,並及時抓住這一個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善於利用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步增強他們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2

  文昌市昌灑鎮東群小學 周世友

  今天,我進行六年級第十二冊綜合實踐活動“自行車裡的數學”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上完這節課,我心中的那塊石頭終於掉下來了,心裡感到很安慰。

  “自行車裡的數學”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自行車裡的數學”主要研究解決兩個問題:普通腳踏車蹬一圈,能走多遠和變速腳踏車能變出多少種速度。這兩個問題,前一個是後一個學習的基礎。於是,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解決前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對普通腳踏車比較熟悉,研究起來比較方便,但是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難度還是挺大的。於是,在課前,我把學生分成4個小組,提出實踐活動的任務:

  任務一:普通腳踏車前齒輪和後齒輪各有多少個齒?

  任務二:普通腳踏車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會轉幾圈? 任務三:實地測量蹬一圈,腳踏車能走多遠?

  任務四:測量出後車輪的直徑是多少?

  學生接到任務後,興致勃勃地找來腳踏車,又是測量又是數又是記,忙得不亦樂乎。最後各小組出色完成了任務。

  課堂上,我按“質疑——分析問題——建模——求解——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高昂,加上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學習自然流暢多了,收到了良好

  的學習效果。

  總的來說,這節難上的綜合實踐課,能夠上得得心應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提出的課前準備活動任務具體且可操作;二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三是老師的精心準備與認真設計教學思路。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3

  鄒 霞

  教材分析:

  綜合應用《自行車裡的數學》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下冊中在第三單元“比例”之後安排的。旨在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透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裡的問題,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解釋與應用”的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並加深對所學知識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自行車裡的數學》主要研究兩個問題: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變速腳踏車的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教學理念: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數學生活化”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肯定。《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過程。”在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小到日常購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資料的處理。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絡,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標準數學教材突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許多教學內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自行車裡的數學》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裡的實際問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絡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排列組合、比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讓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並加深對所學知識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1、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關係的數學模型;

  2、變速腳踏車的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你看我們這自行車裡就有許多數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自行車裡的數學

  二、新課教學:

  1、瞭解腳踏車的結構和行進原野

  (課前在講臺上擺放3輛腳踏車,一輛普通腳踏車,一輛變速腳踏車,一輛兒童腳踏車。) 師:同學們,誰知道腳踏車是怎麼行進的?(教師邊說邊推動一輛腳踏車,請學生仔細觀察、討論、回答。)

  生:靠車把推動的。

  生:靠車輪流動的。

  生:靠腳踏推動齒輪轉動,齒輪帶動車輪前進的。

  師:齒輪是怎樣帶動車輪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轉動腳踏,讓學生仔細觀察。) 透過學生觀察回答,教師總結提出結論:

  ①腳趾蹬一圈,前齒輪轉一圈,

  ②鏈條跟著前齒輪轉動,後齒輪跟著鏈條轉動,後輪跟著後齒輪轉動。鏈條間的孔與前後兩個齒輪的每個齒對應,前齒輪轉過一個齒,後齒輪也一定轉過一個齒。前齒輪轉多少齒,後齒輪也轉多少齒。

  ③後齒輪轉一圈,車輪轉一圈。

  [教學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2、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①提出問題

  師:我們剛才瞭解了腳踏車行進的原理,哪麼誰知道腳踏噔一圈,腳踏車能走多遠呢? ②分析問題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解決問題的立案。

  方案1:蹬一圈,量一下就知道了。

  [透過直接測量來解決問題,但誤差較大]

  方案2:透過車輪的周長乘上後齒輪轉的圈數來計算蹬一圈腳踏車走的距離。

  師:怎樣知道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多少圈呢?怎麼辦?(學生再觀察、討論) ③建立數學模型

  蹬一圈腳踏車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例題1、求解:

  ⑴如果前齒輪齒數為48,後齒輪齒數為19,車輪直徑為71cm,哪麼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⑵如果前齒輪齒數為26,後齒輪齒數為16,車輪直徑為66cm,哪麼蹬一圈能走多少米? ④彙報交流

  師:蹬同樣的圈數,哪輛腳踏車走的最遠?對比⑴⑵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總結:蹬一圈腳踏車走的距離與車輪直徑、前、後齒輪的比值有關。

  [這個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充分經歷“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求解”的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教師在注意班上同學的不同思路,透過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而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與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

  3、研究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師:透過我們剛才的觀察、研究,我們瞭解了腳踏車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於腳踏車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車輪·大小不變時,前後齒輪的齒數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腳踏車走距離就越遠,速度也就越快。而為適應各種需要,人們還發明瞭變速腳踏車。

  師:老師這輛變速腳踏車,有2個前齒輪和6個後齒輪,它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呢? 學生討論交流,完成書本第65面的表格,並回報情況。

  師:蹬同樣的圈數,哪種組合使腳踏車走的最遠?

  結論:蹬同樣的圈數,前後齒輪的齒數的比值越大,腳踏車走的最遠。

  [這是生活中常見問題,透過解決這類問題,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數學知訓,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秘。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4、知識拓展:

  讓學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車裡的數學問題並解決它。如,讓學生按由遠到近(蹬同樣的圈數,使車走距離)的順序,將各種組合排序;如何使這輛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12種不同的速度等等。

  [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還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數學資訊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了自行車裡運用到我們學過的哪些數學知識?(圓的周長、排列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達到用數學知識服務於生活的目的。]

  教學反思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鬆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透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4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這是一節很新穎的課,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課前調查為鋪墊,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線、輔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經歷提出問題---實驗---尋找解決方案-----再次提出問題---實驗-----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模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1、感知觀察。得出結論。

  首先從計算大小齒輪轉動的圈數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反比例知識知識儲備出發,為學習自行車裡的數學,作好鋪墊。然後再透過質疑引入例題教學,讓學生在說一說、試一試的活動中分兩個層次及由淺及深地全程參與到要是蹬一圈,能走多遠?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的問題討論全過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前收集的有關腳踏車前後齒輪的資料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計算,得出結果。從而建立數學模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思維,同時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2、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課堂中我比較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從複習引入開始就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充分啟用知識儲備。在教學中教師把變速腳踏車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實際操作腳踏車,進一步理解前後齒輪的關係。同時也間接地瞭解腳踏車的省力與速度的關係。把操作、探究和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在了主動的地位。

《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5

  自行車裡的數學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課前調查為鋪墊,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線、輔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經歷“提出問題---實驗---尋找解決方案-----再次提出問題---實驗-----建立數學模型---利用模型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1.感知觀察,得出結論。

  首先從計算大小齒輪轉動的圈數為切入點,從學生已有的反比例知識知識儲備出發,為學習自行車裡的數學,作好鋪墊(轉載於:自行車裡的數學教學反思)。然後再透過質疑引入例題教學,讓學生在說一說、試一試的活動中分兩個層次及由淺及深地全程參與到問題討論全過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前收集的有關腳踏車前後齒輪的資料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計算,得出結果。

  2.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課堂中我比較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從複習引入開始就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充分啟用知識儲備。在教學中教師把變速腳踏車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實際操作腳踏車,進一步理解前後齒輪的關係。同時也間接地瞭解腳踏車的省力與速度的關係。把操作、探究和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放在了主動的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