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1

  這節課內容雖不作重點考察,但卻比較抽象,以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說,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較難的,如何用最直觀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對我來說是需要重點把握的。

  在課堂匯入的環節,我透過成語故事的FLASH動畫來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挑起了他們的好奇心,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較好的心理基礎。

  在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來,通過幾個活動設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而課程內容也和日常生活相聯絡,引入四川5,12地震等資訊,讓學生能夠從中發現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活動的關係。使他們覺得地理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可以以此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這個部分專有名詞很多,學生在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有難度,我在設計教學思路的時候雖已想到,但還是估計不足,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學生討論回答板塊運動和地形的關係,如果換成學習卷的形式可能會更好。對板塊構造地圖的利用還應該更充分,比如可以查詢中國在哪個板塊之內。

  從這節課來看,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注意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2

  《海陸的變遷》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從靜態角度認識海陸分佈的基礎上,使學生又從動態方面瞭解地球表面的海陸格局也是不斷變化的,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陸不斷變化的科學觀念。因此,本課的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匯入新課:讓學生講述“滄海桑田”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講授新課:圍繞“設定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透過圖片的展示、問題的設疑,為學生設定了不同的問題情境,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區域性到整體,透過設疑讓學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學生對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本節課最大的優點: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調動併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積極性,引導學生初步養成運用基本原理綜合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學思路清晰,知識點聯絡緊密,充分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地圖中自己學習知識,發現問題。抓住海陸變遷的突出特點,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現象中,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例舉海陸變遷的例項,縮短了抽象的內容與學生生活體驗之間的距離,降低了相應知識的難度。

  4、相關圖片的展示,使本課的難點得到較好的突破。

  本節課的不足:

  1、問題提出之後,給學生交流討論時間較少,教師包辦代替的太多。

  2、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面不廣。

  3、語速太快。

  改進措施:

  1、進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學科方面的知識,儘快掌握地理教學的教法。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上,還需不斷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3、教學過程中應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考。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3

  上完了《海陸的變遷》這節課,收益良多,感觸也很多。因此寫個教學反思,總結一下這一課內容的成功之處及不足之處。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設疑導課,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本課以電影《2012》作為匯入,立刻點燃了學生的興趣,很自然進入了學習狀態。影片裡面青藏高原被海水淹沒,很好的匯入了本節課要講的第一個話題:海陸會不會變遷。為什麼海陸會變遷?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課堂。

  (2)創設了探索情景,引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過程意識。

  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發展。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由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本課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假如你是魏格納,你怎麼證明大陸會漂移等等。透過小組討論探究,得出答案。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

  (3)課堂我注重了活動教學。

  活動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課程區別於傳統課程的一大特色。本課活動題有:探討南美洲與非洲是同一塊大陸的證據;探討未來世界紅海、地中海會有什麼變化等。透過活動學生對本節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加強,教師適時做出鼓勵性的評價,學習更有動力。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平時課堂探究的機會不多,動腦動手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透過一段時間的活動探究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讓他們會學習,從而達到愛學習的目的。

  2、提問學生的面還是有限,應使課堂上的學習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真正實現每一位學生都有收穫、有興趣、有動力。由於本課內容比較抽象,板塊的運動日常生活中很少直觀上的接觸,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很難一時消化,課後還應當多加練習加以鞏固。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4

  今天上的是初一級的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整堂課課堂紀律很好,基本沒有搗蛋的同學,這節課的最大問題是老師本人。這節課的難度中上,在缺乏教學工具的情況下,更難讓學生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各板塊的運動。所以給教師下了難題。

  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以“滄海桑田”的傳說引入本節課,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是否存在海陸變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透過圖2.10、2.11、2.12,探討海陸變遷的現象,及海陸變遷的原因。

  (PS:對海陸變遷的原因這一知識點,教師講解得很模糊,缺乏生動例子的比方,學生的眼光迷茫)

  接著引出大陸漂移假說,介紹魏格納的故事,及透過圖2.16、2.17共同探討大陸漂移的證據,得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理論。

  (對於本知識點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學生讀圖的過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導)

  透過提問“大陸為什麼會漂移?”引出板塊運動。板塊運動理論分為三個方面:1、六大板塊;2、各大板塊的運動;3、板塊內部穩定,邊緣活動活躍。

  (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看圖)

  總體上,本節課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改進的要點:增加幽默感,提高課堂氣氛;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對知識的全面把握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5

  1、“滄海桑田”教學過程。

  讓我聯想到本地區以前出現的大量海洋生物貝殼,正好與網上找到的天津“塘沽發現2500歲的牡蠣礁群”圖片中的貝殼非常相似,匯入教學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再透過提示指導學生觀察課本的三幅圖,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變成了陸地,也有一些陸地變成了海洋,並且激發了進一步探索原因的興趣,教師再加與適當的啟發,下面的教學過程就能水到渠成。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教學過程。

  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提出質疑:僅靠輪廓線相似,能否證明兩大洲曾經連線在一起呢?然後設計了探索證據的活動:假如你是魏格納,你如何證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經連在一起?這樣就大大地激發起學生探索證據的的興趣。

  3、“板塊的運動”教學過程。

  這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也包含了全章的突出難點,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板塊分佈圖,配合帶有動畫效果的醒目標誌,啟發學生突破讀圖的要點--板塊的運動方向,再用兩本書分別做板塊發生碰撞和張裂運動的演示實驗,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空間想像能力,有利於理解板塊運動的觀點,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