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1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絡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透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老師創設的環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於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絡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重點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著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只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進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麼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節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結合文章註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實經驗比較遙遠,如果老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著許多教師的美好願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字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了。作為困惑,我想老師必要時要創設有效情境,既要節省時間,又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有以下感受。

  一、課題引入,找準切入口

  課前,我先板書出示“老”字,請同學們來說說“老”的意思,然後自己有叫了在《說文解字》種這個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板書,讓學生感受了形老,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礎,這個引入比較巧妙。

  二、利用文字,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故在學習時,整個課堂以大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來統領,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先找找課文中描寫青山的語段,想想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在15年如一日的植樹中,老人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理解這一句時,我先與學生算了一筆帳,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3700畝林網,足足有48100間我們的教室。從直觀上讓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蹟。然後再透過多層次的朗讀,層層深入。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自己卻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句子上費了些時間,沒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透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透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六、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字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後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4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裡,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裡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裡有了些感悟。之後,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裡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裡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那裡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裡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揹著鋤頭慢慢下山。

  說明:現已經收錄7則,第7則為2013年新增會員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裡,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裡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裡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我的認識和體會。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5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線語入手,帶著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線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線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線語中找到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閱讀,讀懂了文字。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裡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絡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資訊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最佳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為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為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著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啟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字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眾,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字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為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瞭方向。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援、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6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裡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創造奇蹟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晉西北的相關資料,瞭解綠色作物在那裡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麼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註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讚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願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盪!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7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必須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字,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之後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定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字,與文字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力求教學理念新穎,切實定好教學重點

  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於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字形象,感受文字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走進語言文字中自主感悟,教師只能適時而恰當地引導、啟發、點撥、喚醒,進一步感受文字形象,品味文字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課堂中,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逐層深入地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利用文字層層深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這一點我很沒有把握。因為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節課我拋下顧慮,嘗試著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證明,只要引領得當,教師是完全可以放手的。

  課堂中我以“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入手,學生透過讀文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是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老人”、“這是一個執著的老人”、“這是一個有著堅定不移精神的老人”……,我再問:“那麼,你看到這些不同的評價語有什麼疑問”,學生提出問題,我相機板書:“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然後讓學生默讀文字,思考問題,透過有感情地讀、悟,讀懂了老人創造奇蹟的了不起。接著進一步體會“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說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刻領會了老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暢談個人感受,層層深入地、積極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教授方法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在新授前,我學習楊老師,回顧了品讀文章的方法,提醒學生髮現作者怎麼寫的秘密,再抓住關鍵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來反覆的理解,有感情地品讀,瞭解了老人創造的奇蹟,深切體會到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感受了老人高大的形象,更為老人綠化家園、造福子孫後代的無私情懷而感動。最後在滿懷崇敬、感動之中齊呼課題《青山不老》,藉助文字的學習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突破了文章的重難點。

  四、恰當運用評價語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是激發能量的導火索,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喚醒做人的自信,找到奮鬥的航標。課堂上如何激勵學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學習了很多老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適時地用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真誠的表揚他們,熱情地感染他們,喚醒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實現了他們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

  五、教學中的遺憾

  1、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少,形式單一,老師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2、教師的預設過多,引導方面稍顯僵化。

  上完這一堂課,我認識到了略讀課文應該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勢必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可以說:略讀課,就是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老師說得更少、更精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