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5篇)

關於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教學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有的說;“盤古的手指指甲變成了雪花。”有的說:“盤古的手指變成了五座高山,盤古的頭髮變成了茂盛的草地,從高處往下流的瀑布等等。複述是中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我在教學中也注意到這一點,這篇課文比較適合訓練學生複述,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他們看著畫面複述課文,還讓他們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習慣。我還建議學生閱讀其他的中外古代神話故事,擴充套件他們的知識面。

  這節課,我覺得也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我用了許多方法,如課件作用、教師範讀等,但可能我朗讀基調把握得不夠好,學生朗讀還不夠精彩。神奇的感覺讀得不夠。還有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對句式“盤古的身體部分變成了怎麼樣的什麼?“滲透不夠,且前後事物的聯絡滲透不夠,後面學生的想象雖然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只說出盤古的身體變成了什麼,有些同學想象就不夠合理。下次教學我就要注意到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2

  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神話題材的文章,講的是巨人盤古開天劈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天劈地而勇於奉獻的精神。故事想象力豐富,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

  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是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創設深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朗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和勇於創造、勇於奉獻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我想,精心的教學預設能使課堂的生成充滿鮮活的生命力。

  1、品讀文字

  在教學盤古頂天蹬地這一段時,書上用“不知過了多少年”描寫出盤古始終堅持著頂天蹬地。於是我採取層層遞近的接讀方式加動作體會,引領學生一次次地深入感受,在這一次次的描述和朗讀中,學生的情感也一次比一次強烈,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時,就無須太多的分析和講解,朗讀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和韻味,它能讓我們拉進與人物的距離,與之同喜、同憂!此時的學生很自然地就能體驗到盤古開天地的勇敢、堅強和悲壯感,對盤古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2、融語言材料於學生語言素養。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提取了其中的近義和反義詞的語言的知識點,讓學生比較,體會文字語言的準確性和用詞的豐富性。另外,第四段有個拓展說話的環節,配樂朗讀之後,我馬上問學生:這樣的變化僅僅只有這些麼?學生說:不是的。於是我又追問:你為什麼這麼肯定呢!這個時候學生就自然地關注到省略號上,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盤古被省略的其他部位的變化還有哪些?因為有了前面偏正短語的積累,學生們能比較容易地根據句式進行說話,拓展文字內容!

  這樣的想象說話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讓語言材料運轉起來,從中理解了內容,增長了智慧,吸收了文字的語言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我們抓住了省略號這一語言資訊,讓學生模仿課文句式展開想象,並且在小組合作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地動腦、動口,進行了紮實有效的語言訓練。

  3、最後,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我以為,言為心聲,任何一篇文章都飽含豐富的情感,字字句句總關情,因此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就涵蓋著人文薰陶。在剛才的課堂教學中,隨著朗讀的層層推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步步深入,盤古的形象自然就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高大、豐滿起來,於是在課堂上,我順勢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以及對盤古說的話,學生對盤古發自內心的訴說,雖然語言不是最美,但情感卻是最真。我這是我想實現的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

  以上僅我是個人對於這節課的想法和反思,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3

  選擇上這篇課文是因為自己被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只有自己感動才能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去打動我被教的學生。

  但當我拿著這篇文章反覆閱讀時,覺得太簡單了,除了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可以渲染渲染,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其他的似乎不學,學生都能掌握。這時我心中的那份感動又變得茫然了。

  離家長開放的日子只有幾天了,在情急之下,參閱了優秀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今後這樣去做:

  1、提煉詞語,概括文字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位教師能時刻想著學生需要什麼並能發現段落裡藏著成語,而我這位俗人卻沒有敏銳的眼睛。這一定是老師反覆與文字對話的所得,老師已經讀到了文字背後的東西,下的功夫絕非一天,兩天的事。慶幸自己也學了這一招。從學生的角度說,這樣的設計既是一次積累更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訓練,一舉兩得。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我覺得孩子需要的就是我們課堂上老師要給孩子的,而這種提煉詞語,概括文字的方法,就是會使學生終生受益的知識。今後在概括文字上自己應下點功夫。

  2、詞語的理解與朗讀進行整合

  我是一位注重學生朗讀的老師,每堂課我總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情讀,或高興或悲哀或自豪或讚歎,似乎這種讀已是學生讀好文章的“模板”了。而這位老師卻能把詞語的理解與讀融合在一起,使讀又有了新的解讀。如學習“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這句時,讓學生明白“掄”什麼意思,然後再帶著那份力量去讀;學習“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這句時,讓學生明白“輕、清”的意思,明白四對反義詞的意思,這樣學生馬上便能頓悟天地分開原來就是漫長的,讀就顯得水到渠成。這比教師盲目地說帶上怎樣的心情讀效果要好。

  3、積累句子就是反覆出現

  備課前,本以為盤古化作了什麼可以做句子訓練,那就是積累。沒想到山外青山樓外樓,特級老師的想法總是出乎人的意料,文章的第四段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這位老師的做法把它做成了一首詩,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為我們帶來了涼爽。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為我們帶來了涼爽……多樣的形式使學生不覺得那是枯燥的讀,那是創意。有創意的東西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同時告訴孩子學習就是積累。積累首先要把文章中美的句子化為己有,化為己有最好的辦法便是創造。聰明的孩子老早就知道這就是積累的一種方法。

  今天的開放我只是一場演繹,這場演繹還算成功,因為孩子的小手如林。但更讓我欣喜的是進行了一場紮實的語文教學,同時也讓我明白收穫往往就在精心地付出。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4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匯入時我以許多學生們經常聽到的神話故事為引入,學生們一起舉了一些神話故事。當學生讀完課題後,我要求他們對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其實我設定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這一問題,好讓我繼續下面的環節。但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大,提出了很多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有的問為什麼這個人名字叫盤古,還有的問盤古到底有多高等等。當時我只想著我下面的環節是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盤古怎樣開天地的段落,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就逃避了,只是應付性的說了句,你很愛動腦筋。心裡想著怎麼還沒學生提出我想要的那個問題呢?下面有人在聽課啊,我的時間要來不及了。當一聽到有學生問到“盤古是怎麼開天地的”我馬上一振,終於有人提出來了,我立刻表揚了他,說問題提得很有價值,並引用了古人的話“學貴有疑,疑則進也。”並趁機告訴學生解疑的最好辦法就是讀書,從這開始我的下一個環節。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出了描寫盤古開天地的段落,然後我就趁機引導他們朗讀,這一節課就按著我的思路很順利的繼續下去了。

  課後聽了主任的意見後才猛然醒悟,學生是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啊,這節課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嗎?我怎麼能只顧著我自己預先設定的教學環節而忽視了我的學生呢?我當時如果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要只侷限於課文而是從課外去尋找答案那該多好啊。孩子是靈活的孩子,是你不能預先設定的內容,教師上課時應心裡不僅僅只想著自己的教案,而要及時抓住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讀,課堂內讀,課堂外更應該讀,讓他們讀得多,懂得多,寫得自然也就多起來。

  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5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神奇故事。課文透過盤古開天闢地,頂天立地,體現了巨人盤古的不畏艱難的獻身精神。課文處處充滿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著我國古代人民豐富的想象力。

  1、教學效果(思效)。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抓住關鍵詞句教學,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讀中抓“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邊讀書邊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得巧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讓學生體會反義詞的妙用,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以品味,體會作者用詞之妙,同時對描寫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認知。

  學生對於課文中描寫“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這部分有所質疑,因為課文插圖中是盤古手託著天,所以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究竟是盤古“頭頂著天”還是“手託著天”?是故事描寫有誤還是課文插圖不夠精準?其實,學生討論不出結果也無所謂,只是藉助這樣一種形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盤古開天地的艱難而已。

  2、教學收穫(思得)。

  (1)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遵循主線展開教學。以“傳說中的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從而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2)始終堅持“以讀為本”,尤其是盤古開天地的過程以及盤古身體發生變化這兩部分,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分析和講解,而是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談出自己的體會。透過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盤古掄起斧子開天闢地的高大形象就躍然眼前。

  (3)小練筆的設計恰到好處。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盤古身體的每一部分都變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種東西,盤古身體的這一部分和它所變成的東西之間有什麼聯絡嗎?聲音變成雷聲,眼睛變成太陽月亮……從而讓學生體會,想象不是憑空亂想,而是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這時候佈置學生練筆——除了課文中描寫的,想象一下盤古的其他部分會變成什麼?學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處(思失)。

  複述課文是四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的語文技能。在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是設定了這項任務的,自己也以為很容易達成,結果發現我太高估學生了,他們只是用非常簡單的語言概括了故事內容,缺少複述的趣味。這樣說明學生並沒有掌握複述課文的訣竅,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處,包括一些關鍵詞句,學生並沒有運用到自己的複述當中。

  4、改進措施(思改)。

  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字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利用合理的機會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創設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不管何種型別的課文,老師都應該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啟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