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分享。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1

  本單元是系統學習基礎運算理論知識,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換或結合性的經驗,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加法運算定律的理解,也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重視規律發現的過程

  本節課的學習就開啟了學生對四則運算規律的探究,發現一條規律並不難,但掌握髮現規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從學習加法交換律開始,就一直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觀察發現--舉例驗證--歸納總結--字母表示”,不斷強化具體步驟,就教給學生一把發現規律奧妙的金鑰匙。

  2、重視直觀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師在教學規律課的時候僅僅只是侷限在規律發現的過程,而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是把規律的發現建立在加法的本質上,透過線段圖直觀演示的操作,幫助學生髮現和理解規律,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啟用已有經驗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對加法進行了學習,今天就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展開研究。數學的學習是在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從生活中的數學開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來表示規律,讓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的進行了質的飛躍。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2

  加法運算定律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內容,是在加法及驗算、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新知識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都有相應的認知基礎,學了本節的新知識又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入認識原來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學中,運算定律都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定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敘述所發現的規律。我認為這樣做學生固然能夠掌握運算規律,但並沒有從本質上真正理解規律。因此,我在教學時,重點讓學生從加法的意義上去理解並掌握規律,主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一、喚起學生的認知經驗,初步感知規律。

  教學中,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解答問題,並抓住兩個不同加法算式的計算結果相等,且都能解決問題為切入口,引導學生得到等式。

  二、組織舉出相關例子,充分展開討論,初步提煉規律。

  請學生以上一等式為參照,再舉一些有著同樣現象的例子,討論交流具有此類特徵的算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這種規律,初步提煉規律。

  三、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經驗,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滲透。

  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一年級學的湊十法以及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之間的聯絡。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應該說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反思的過程,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困難,出現表達不夠嚴謹或不會表達的現象,這時我沒有及時補救這種生成問題。課堂語言不夠精煉,重複囉嗦;關於兩種運算定律的特點,雖然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描述,在學完兩種運算定律後,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鞏固,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應該再放開一些,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分析,加深學生的理性認識,促進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3

  最近,有幸聽了東洲小學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選手俞老師執教的數學人教版教材《加法運算定律》,聽後深受啟發,東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在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從現實生活情境中提供學生髮現運算定律

  課的一開始用講故事形式匯入,既吸引學生又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又直接切入教學內容。故事為:猴媽媽給小猴子吃桃,規定早上吃4個,晚上吃3個,小猴子感覺這樣吃少了。猴媽媽改變成早上吃3個,晚上吃4個,小猴子感到很高興。老師問:小猴子佔到便宜了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明確了第一種分法是3+4,第二種分法是4+3,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從而引出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7+8和8+7許多這樣的例子,其結果是一樣的,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並要歸納這些數學現象,並且明白這個現象的實質就是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二、從個別現象類推中引導學生概括運算定律

  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出示學校三個班參加冬季三項比賽的人數,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選擇一個對本節課需要引入新知研究的問題“三個班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怎樣計算?”讓學生進行計算,根據學生多種計算算式中列出28+17+23和28+(17+23)、23+28+17和23+(28+17)等,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的新知研究從根據相同和不同之處邁向概括出了加法結合律。接著又透過一組題組讓學生分組練習,透過分組練習學生體會到加法結合律的存在對計算時的簡便之處,教師的教學設計目的從讓學生個別現象類推到引導到概括出加法結合定律,教會了學生的認知方法。題組為:(69+172)+28、(207+155)+145,69+(172+28)、207+(155+145)。

  三、從具體練習應用中啟發學生體會定律優越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引導學生抽象概括並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感知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對於計算的簡便之處。如何讓學生感知?執教者透過對填空題的搶答:204+57=57+□、(45+36)+64=45+(□+□)、57+65+135=57+(□+□)、23+46+77+54=(□+□)+(□+□)及對題目74+102+98你認為怎樣計算方便,把學生引入瞭如何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領域,這個引入不是強制的,而是學生自覺獲得的需要,也是對新知學習價值的創生。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4

  對於加法的交換律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個或三個以上加數相加時,他們分辨不清是該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了。透過本節運用課,我發現孩子們對結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換律和結合律同時使用時,他們有簡便的意識,卻對定律的辨析不夠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驟。

  如:在解決115+132+118+85這一題時,學生們都知道將115+85相加、另外兩個加數相加,但是他們缺少這一交換和結合的步驟,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寫道200+250,還有部分同學直接在橫式上加括號。這一現象表明:學生們對於簡便的計算方法、加法的運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簡便的意識,但練習還缺少規範性。

  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又覺得有些矛盾: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為了讓學生會用,而不是將重心盯在讓學生辨別是交換律,還是結合律之上,我們都知道:會用才是目的。但是沒有規範的要求,他們僅將簡便的過程藏在心裡,無疑顯露出他們對簡便運算與定律掌握不太牢固,運用時缺少足夠的信心,還未能理清晰計算過程,表現力尚為缺乏。所以學生們尚需走穩每一步,看似簡單的`內容也得紮實的理解、熟練地運用。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5

  聽課是一種學習,聽課還是一種思維與思維的交流。我們共同反思,共同成長。聽了蘇燕文老師的《加法運算律》,真讓我有獲益不少: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設計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在做數學中感悟數學,實現了運算律的抽象內化與外化運用的認知飛躍,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只是指導作用。是不是讓學生多發言,才是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好方法呢?如果老師只是一手包辦,對老師來說是一件艱辛的事情,你的課堂也沒有活力了。有句話說得好:當老師不理解學生時,課堂上講得越多,學生不理解到的知識就會越多。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在第一節課的教學中,在揭示運算律的意義時,也曾提到過,但只是點到為止。在本節課中是作為重點來講的。所以在教學時,要著重體現出學生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探索過程。

  一、加強了對比的力度(運用運算律和不運用運算律在計算上的對比)。

  例如在教學例題:29+46+54時,首先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大部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知道應該從左往右計算,先算29+46=75,75+54=129。

  少部分學生透過觀察發現46+54能湊成100,可以先加起來:29+46+54=29+(46+54)。將兩種做法讓學生書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追問:第二種方法正確嗎?為什麼可以先計算46+54呢?(生:可以湊成100,整百數再加一個數就簡便了。)這樣對比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進行簡便計算是運用運算律的結果,同時學生也能體會到運算律的價值所在。

  二、小組活動,巧妙安排,得出規律。

  新課改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強著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提出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是符合學生的內心需要的,他們需要動筆計算證實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時解決問題,需要透過事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合作不是盲目的,由於合作前的充分醞釀,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小組學習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給學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學生的活動能夠有序進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緊張的舉例驗證,然後是有效的總結交流。規律的得出順理成章,同學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嚐到了成功的快樂。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樂趣。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內容: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1、教材p56~58例題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學習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

  透過觀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匯入。

  1、開門見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運算律”。

  2、看:(運算)我們學過哪些運算?

  “律”指什麼?那今天我們要研究什麼?

  3、想想,今天會研究哪一種運算的規律?為什麼先研究加法?(一年級先認識加法)從幾步計算研究?(一步)

  4、好,我們就從簡單的入手,先研究簡單的,再研究複雜的,好嗎?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一)、研究加法交換律。

  1、出示書本情境圖引入。

  仔細看圖,你能提一個最簡單的用加法計算的一步問題嗎?

  預設:跳繩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怎樣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觀察第一組兩個算式,你發現什麼?引導板書:28+17=17+28

  那第二組兩個算式呢?板書:17+23=23+17

  3、引發猜想,舉例驗證。

  問: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板書:猜想驗證)

  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舉例驗證猜想。學生寫等式。然後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規律。

  4、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問:觀察這些等式,說說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小結: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5、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①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

  彙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表示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想一想,以前學習中什麼地方用過它?

  引入:簡單的研究過了,下面我們要研究稍微複雜一點的,這幅圖,你還能提什麼問題呢?

  (二)研究加法結合律。

  1、再次出現主題圖。

  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後,板書等式:(28+17)+23=28+(17+23)

  觀察比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兩邊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2、豐富表象,初構規律。

  完成書上的兩組算式,再次比較等式左右兩邊的“變”與“不變。

  問: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驗證,確認規律。

  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舉例驗證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

  得出加法結合律,嘗試用字母表示:板書(a+b)+c=a+(b+c)

  (三)比較兩種運算律的異同。

  說說兩種運算律不同點是什麼?相同點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題,重點讓學生說說後面兩題兩個數結合了有什麼好處。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重點講第4個是交換和結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誰算得快。完成第三題。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認為□裡填什麼數會使你的計算簡便?怎樣簡便計算?

  5、遊戲:找朋友。

  (1)哪兩個同學手上的樹葉的和是100?

  (2)同桌一個同學說出一個數,另一個同學馬上說出一個與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數。

  四、全課總結,引申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那麼在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課後大家可以繼續研究。

  五、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加法運算律》這一節課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接觸過加法的驗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識,對此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運算律的基礎。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發現、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中學會學習。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做得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聯絡生活實際,激發求知。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習素材的興趣,現實的問題情境、有趣的數學遊戲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所以上課伊始,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跳繩、踢毽子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需要,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從圖上獲得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這樣的匯入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透過情境,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根據提供的資訊來選擇所提問題有聯絡的條件進行分析、計算,使學生經歷加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導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一開始學習加法交換律時,讓學生透過參與學習活動得出觀察、發現、猜想、驗證、結論這一學習方法。並應用這一方法去學習加法結合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結合律,合理地構建知識。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等於拿到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猜測中產生舉例驗證的心理需求。在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後,學生透過觀察發現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相等。我適時提出這樣的猜想:“是不是任意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都相等呢?”學生不敢肯定,有了舉例驗證的內在需求。二是注意讓學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實學習材料,增強結論的可靠性。課上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獨立舉例是很有限的,我透過讓學生同桌合作,共同舉例,達到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習材料和數學事實,知識的歸納順理成章。三是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表示規律。學生思維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圖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數+乙數=乙數+甲數,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這樣的思維方式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能發展符號感。

  三、及時評價、鼓勵。

  在課堂上我及時評價總結,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捕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閃光點。學習內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當然,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少遺憾。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準確把握好每一個孩子,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整節課,由於新授部份花的時間較多,顯得有些拖沓,有些細節引導還不是很到位,還需要加強,但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挖掘,不斷學習。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是四年級上冊第56-57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透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透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一、創設情境,營造愉悅的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的語言遊戲,透過“調侃”的語氣,營造輕鬆愉悅的氣氛,同時,遊戲方式中滲透著加法交換律的外形特點。接著以學生近期所關注的焦點——校運會為切入點,選擇幾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設良好的氛圍。

  二、讓學生經歷有效的探索過程。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關於解決問題的猜測、嘗試解決、驗證與修正、形成演算法、推廣應用的過程。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列式猜想——觀察發現——舉例驗證——概括規律”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首先在學生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後,引發學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兩個數相加也有這樣的規律呢?讓學生寫一兩個例子並驗證,此時再問“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寫多少個?”學生說“無數個”,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透過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說說在寫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規律?想辦法把這個規律表示出來,讓學生輕鬆體會到“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樣的規律,學生嘗試運用符號、圖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規律後,教師再引出簡潔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這就是加法交換律,從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用遷移類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在學生動手舉例驗證後,透過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觀察這些等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運算律的發現和探索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經驗,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滲透。

  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由於在探索加法交換律時,學生經歷了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及時對探究加法交換律的方法做了小結,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同樣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加法結合律,利用課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驟,透過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將已有學習方法,遷移類推到探索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很容易感受到三個數相加蘊含的運算規律。學生不但理解了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絡。

  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之間的聯絡。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了一些不足之處:

  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比較困難,出現表達不夠嚴謹或不會表達的現象,這時我沒有及時補救這種生成問題,引導的不夠巧妙,也正是因為這樣,耗時比較多,以至後面的練習沒能夠完成,使得課堂不夠自然流暢。

  《加法運算律》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是對加法運算律的運用,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一方面鞏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學習運算律的價值。

  首先以計算47+58+42為教學例題,討論:你會怎麼做?生:先給58+42加上小括號。運用了加法的結合律。師:怎麼計算89+14+56。最後出示:78+(47+22),學生獨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時,強調這裡運用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練習時候,我以怎麼計算204+417為例,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把204拆成200+4,一個是把417拆成400+17。師:哪個數更接近整百呢?把哪個數拆開更有利於我們接下來的計算?學生們統一了認識,在後來的練習中,還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選擇更接近整百的數去拆。

  對於例如:345+201這樣的計算,在怎樣運用簡便計算時掌握的不是很好。這反映了學生對於運算律的運用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對運算律的逆向運用,我覺得可以進行一個專項的訓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