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通用5篇)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1

  《春江花月夜》是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裡的一首詩,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的過程中充分關注的是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性靈獨抒。重在發展學生的獨立品鑑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體會詩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別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該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之旅。教師應積極的創設入境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快感和審美愉悅感。

  本首詩安排了兩節課,但是實際效果和預期目標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將本節課的得失作如下分析:

  一、題目導讀擴大了學生的審美著眼點

  “春”、“江”、“花”、“月”、“夜”是五個獨立的主題,是可以同頻共振的。我讓學生在交響樂的想象中感受這種良辰美景的美妙。課堂上確實看到了學生馳騁的想象力和對美的感受力。有一個學繪畫的女生這樣描述道:“老師我感覺既可以用《富春山居圖》作樣本,你可以體會到渺遠、迷離、幽深,也可以用印象派的油畫做樣本,你可以盡情感受濃重的視覺刺激,也可以過濾掉色彩,感受它給人的遐想。”我順勢引導學生:“那麼大家快速的瀏覽一遍詩歌,你們認為是什麼東西把芬芳多彩的花林的顏色過濾掉了?那麼又給我們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意境?”學生一致認為是月光、水霧把絢麗的顏色過濾掉了,創設了一種朦朧、空靈的氛圍。於是我借“空靈”補充道:“這種‘空’剛好是佛教講的‘空’,可以是空間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生命中有很多東西存在,可我們常常感受不到。在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裡,人是很容易產生哲學性的思考的,宇宙意識會油然而生。”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找出關於宇宙意識的句子進行講讀探討。這堂課有太多的“想不到”,學生的感受力讓我咋舌,我能做的就是不侷限於課前的預設,進行適時的引導,極大的挖掘出學生潛在的能量。

  二、意境再造抒發了學生的獨特性靈

  從幾個較為生僻但又富有表現力的字入手,透過漢字的聯想激趣,使學生的視覺經驗豐富化、具體化、形象化。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拓寬了審美視野。於是,後期的創作課堂氣象簡直可以用“蔚為大觀”來形容。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審美體驗,風格迥異,觸發頗多。陣陣掌聲一浪掀過一浪高。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個生命之間的互相欣賞,互相激勵。

  三、反覆涵詠成為紙上談兵

  課堂誦讀的時間太少,詩歌的音韻美體現得不夠充分。根據課堂的生成看,在“創設氛圍”“聯想激趣”的引導過程中完全有大量的時間供學生誦讀感受,可是我的功利心態剝奪了學生涵詠體驗,置身詩境的權力。這的確是非常遺憾的地方。

  四、含英咀華的側重削弱了詩歌的整體價值

  第二課時的課堂教學缺乏較為寬鬆的審美情趣,原因是為了實現對精彩的形象和語言的品味,我偏向了斷章取義的“名句賞析”,使得詩歌的整體生命力遭到了破壞。另外,對詩歌背後的初唐的文化格局和宇宙意識拓展的太多,使得本首詩的學習在倉促中收尾。

  透過這首詩的學習,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要把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作為重要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2

  每次講到《春江花月夜》都讓我無從下手,因為詩文太美了,太美好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一旦描繪出來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經過這次講解我對《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認識。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著手進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寫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壯麗之景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我最喜歡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現出一種幽美恬靜,僅前面幾句就把整個月下之景的純淨空靈給展現了出來。

  下面都是對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他們都是對人生短暫的慨嘆,而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恆。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歡的就是思婦的段落。鴻雁,魚龍,向來都是寄託相思之苦,郵寄書信的代名詞,而“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根本沒有辦法寄來書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給月光。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想要讓月光把思念帶給遊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還來,因為月為思婦傷心而不捨得離開,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呀!月光帶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寫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來了。

  遊子之思也是讓人心碎。“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課下注釋說“表達惜春之情”而更多的應該是對家的思念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3

  上完《春江花月夜》,筆者感慨良多。這是一篇經典詩,很多教學前輩講過,思想去,筆者認為經典的東西上出新意是有難度的,但透過努力同樣能夠展現自身特色。

  本堂的設計理念為:突出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透過吟誦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透過朗讀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透過品讀詩歌中的意象和語言,深刻領悟作者在詩中抒發的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的宇宙與人生的哲理。

  回顧本堂的教學過程,有如下幾個要點:

  一、重視先學,培養自學能力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學的任務佈置給他們,進一步培養自學能力。針對這一目的,筆者設計了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作者及該詩歌的簡介,預習的步驟和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樣透過讀表達自己對本的理解,二是詩中體現了怎樣的景、情、理),當然還有“質疑”兩個核心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本詩的核心內容,可以避開繁瑣的分層,又能使學生思路清晰,對全詩的脈絡把握到位,從而避免僵化的按順序講解。

  從教以,筆者一直銘記葉聖陶先生的教導,學生的學習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要想讓學生髮現問題,必須先預習,詩歌的預習就是讀與思。只有在認真的讀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質疑。筆者還要求學生質疑後小組內互看,小組成員的問題儘量互相幫忙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最終提交到班級討論,這也大大提高了質疑的質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對於詩歌學習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們以後看到陌生的詩歌,也就不至於霧裡看花了。

  二、重視朗讀,培養感悟能力

  詩歌的朗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體悟的外在表現,因為“詩言志”但這首長詩景、情、理都有,雖可分開解讀,但又交錯相融,所以處理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只有真正體悟了語言背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透過朗讀表現出。

  在朗讀的處理上,筆者先給學生聽配樂的朗誦,然後讓學生試著模仿,在模仿中體會情感的起伏變化。然後,進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讀,或者幾句幾句的讀,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有感悟的語句,並適當分析。

  這是本堂的主體部分,也是本的特色所在——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朗讀、分析本詩中的景、情、理。這一環節上,學生不是簡單讀了詩歌的語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詩歌的情感,再透過自己對語言的表現能力讀出詩歌,這給了他們很大的成就感。當然,這一部分內容並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學生讀到哪裡老師相機引導到哪裡,因而隨機性較大,老師的堂駕馭是核心。

  其實,詩歌教學,無非就是透過知人論世的方式,同時透過詩歌的語言欣賞其中蘊含的“志”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所追求的教學效果是直指詩歌本質的。

  三、重視寫作,培養表達能力

  語,口頭為語,書面為。詩歌教學作為語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得注重練筆。更何況是這樣一篇“孤篇蓋全唐”的美。筆者選擇了月夜美景要求學生用散化的語言再現情境。詩歌的語言和散的語言是不一樣的,詩歌的語言美,但太精煉。散的語言更形象,直觀。作為生活閱歷不豐富的高中生,散更適合他們。其實這項內容也是前準備的,但是上依然給時間修改。因為上學生經過進一步的討論交流,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堂修改時,筆者發現有學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字!筆者想,這就是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後推薦出的小散語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說,朗誦是一個學生對語言把握的展現,那麼寫作,則是一個學生感悟、表達等語素養最綜合最直觀的展現,同時也是我們語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見影的專案,所以要因勢利導,見縫插針。只有始終把寫作放在心頭,時常練筆,才能更好地駕馭這千年的方塊字,更好地利用它們抒發內心的情感。

  四、重視作業,培養拓展能力

  筆者教學中一直堅持“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不講,放到詩歌教學中,就是簡單的讀和簡單意象的呈現不需要學生在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層次的意象哲理,該討論的還是要討論。所以在後作業的設計上,筆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尋。一,學生回家後收集資料比較方便;二,這些意象在中的難度不大,就學生的學習經驗而言,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但僅看到本詩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夠的,需要舉一反三,所以佈置他們探尋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從後反饋的效果看,學生不僅積累了這幾個意象,在收集資料時很多同學還積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鴻雁、砧聲、柳……可見,只要引導到位,學生的潛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大!這便是孔子所言“溫故而知新”的含義吧。

  當然,此節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堂的控制,節奏的把握,對學生朗讀的點評……俗話說,教學是門有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與修正,在這條路上,我會讓缺憾越越少。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4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美、挖掘美,並去體驗美,那麼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題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教師在欣賞之前這樣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作品,聽完之後請同學們講講憑你的感受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認為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樣同學們會認真地去傾聽音樂,並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想到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點說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說樂曲太美了,聽了心情非常舒暢,不知道怎麼形容。最後真正能和標題完全聯絡上的幾乎沒有,而事實上,《春江花月夜》原名為《夕陽蕭鼓》,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更名的。

  所以,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避免預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點深度,切入要可行,讓學生能充分展開聯想和思考,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老師也不用顧慮,可以再給出幾個選擇性的答案,哪怕學生還是選擇錯誤答案也沒關係,可以當場生成思辨、討論,有了思辨和討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反而會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5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美、挖掘美,並去體驗美,那麼作為引導方式之一的課題提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如果教師在欣賞之前這樣提問“同學們,我們今天來欣賞根據古曲改編的民族管絃樂曲《春江花月夜》,請同學們聽後講講你聯想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怎樣的感受?”雖然老師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的,但由於他已經說出了標題,那麼學生的思維由於收了標題的暗示,不用聽作品,答案全在標題裡了,於是學生會很配合老師,回答:“在春天的夜晚,月光照耀著寧靜的湖面……”雖然學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但這樣的提問除了預示學生之外還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相反,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作品,聽完之後請同學們講講憑你的感受你聯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認為當時作者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這樣同學們會認真地去傾聽音樂,並且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說想到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點說好像看到了很多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說樂曲太美了,聽了心情非常舒暢,不知道怎麼形容。最後真正能和標題完全聯絡上的幾乎沒有,而事實上,《春江花月夜》原名為《夕陽蕭鼓》,是後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改編更名的。

  再比如,欣賞進行曲風格的音樂作品時,教學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理解進行曲音樂的風格特點,我們往往會先讓學生欣賞若干不同的進行曲音樂作品,然後提問:“同學們,我們剛才聽了這麼多進行曲,你們知道進行曲應該是幾拍子的嗎?”老師這樣一問,等於又給了學生暗示,學生肯定會根據剛才所聽到的樂曲分析出進行曲是二四拍或四四拍的,但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老師可以換一種方式提問:“同學們,我們欣賞了這麼多進行曲,你們覺得進行曲有怎樣的風格特點?進行曲這樣的風格可不可以用三拍子和六拍子來表現呢?”

  這樣的提問既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學會從反面或說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現樂曲風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避免預示性,有一定高度,有一點深度,切入要可行,讓學生能充分展開聯想和思考,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老師也不用顧慮,可以再給出幾個選擇性的答案,哪怕學生還是選擇錯誤答案也沒關係,可以當場生成思辨、討論,有了思辨和討論,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反而會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