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1
一節課下來,喜悅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這時的喜悅不是因為聽課教師的稱讚,也不是因為評委的好評。而是因為我還沉靜在和學生愉悅的教學中:學生默契的配合、積極的發言、獨特的見解、活躍的學習氛圍,讓我感受到了教學的快樂。
本節課我教學的是第22課《人物描寫一組》中的第二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這個片段記敘了嚴監生臨死前牽掛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作者運用藝術誇張的描寫,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活生生地刻畫了一個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
這一節課,主要讓學生感悟嚴監生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和學習作者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凸顯人物特點的方法。為了達到這兩個教學目標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感受不同。
在這個片段看起來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對於正處享受生活、享受童趣的學生來說,怎能領會生離死別的那一刻。所以在教學伊始我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讓學生設想一個一般人、一個擁有上十萬兩銀子的大地主在臨死前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並從後面的學習中感受到嚴監生和別人的不同,從而體現嚴監生的鮮明形象。我先讓學生說說一個一般人會在臨死前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在問題一提出時,我看到了孩子們詫異的眼神。起初沒人發表看法,我想:應該是他們頭腦中從沒有這個概念吧。過了片刻,有一兩個小手舉了起來,一個同學說:“他應該會想他死後他的後人怎麼辦。”另一個學生說:“他可能想我怎麼這麼快就要死了。”隨即慢慢增多。到設想一個擁有上十萬兩銀子的大地主臨死前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時,教室裡一下子熱鬧了起來。有的同學說:“他可能會想我死後我的財產怎麼辦呢?”有的同學說:“他可能會想我要給自己建一座黃金墳墓。”有的同學說:“他可能會想怎麼給後人分配遺產。”……此時我懸起的心落了下來,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聰明、可愛。
二、利用多種途徑,整體感受人物形象。
這個片段作者塑造了一個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為了讓學生很好的感受這一形象,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出發:1、藉助文字和課件展示資料,讓學生了解嚴監生的病情、病因,從理性上感悟人物的形象。在這一環節教學時,引導學生交流描寫嚴監生的病情的句子後,讓學生用一個詞來概括嚴監生的病情將課堂推向了高潮。有的說病入膏肓;有的說氣息奄奄;有的說命懸一線;還有的說行將就木……讓我感受到了這個班學生詞彙的豐富,可見學生具有善於積累詞彙的好習慣。2、藉助課件讓學生聽課文朗讀,閉目想象嚴監生臨死前的樣子,學生邊聽邊想象,臉色微嚴,好像就在嚴監生的身邊。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說想象到了骨瘦如柴的嚴監生;有的說想象到嚴監生喉嚨裡的痰一進一出的樣子;有的說想象到了嚴監生顴骨凸顯,奄奄一息的樣子……學生對嚴監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由理性昇華到了感性。3、再現形象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親眼目睹嚴監生臨死前的動畫,,使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融合。學生對“一個名字”“一個場景”由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而,再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嚴監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同學們個個踴躍發表意見,迸發出深刻體會後的詞眼,如愛財如命、吝嗇、守財奴……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點。
三、品讀詞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寫法。
在教學中每一個教學環節看似孤立,然而卻又緊密相連。這一環節我從讓學生找文中描寫嚴監生動作、神態的句子入手,其次讓學生髮現人物動作、神態的變化,並根據人物的動作、神態揣測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既能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又能讓學生微淺的意識到恰到好處的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能使讀者感受到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也是這一節課中的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但對於說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確不做評判。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大膽的去揣測,瞭解作者這一寫法,為下一環節總結本片段的寫作特點打下基礎。有幾個同學的揣測讓我和在坐的聽課教師聽後都驚歎不已,其生想象豐富、合情合理,而且語言流暢,連我都想開口叫好,將教學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我覺得能達到這種程度已經在我的預料之外,給了我很大的驚喜。總之,在這一節課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讓學生透過嚴監生的動作、神態揣測他的內心活動時,引導的不到位,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有點少。在最後體會寫法時,因為考慮到時間的問題處理得有點倉促。今後我會繼續加強業務學習,使自己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2
《臨死前的嚴監生》一文,本文選自《儒林外史》,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裡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嚴監生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嚴監生伸出的這兩個指頭代表的究竟是什麼?"這一線索來貫穿整堂課的教學,總共分成三個步驟來教學,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二、細讀課文,走進人物內心。三、總結寫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塊來教學,首先引導學生體會嚴監生病情的嚴重,即學習課文的1至7句。再透過學習"嚴監生喉嚨裡的`痰......伸著兩個指頭"一句,引導學生質疑,嚴監生的病情都這麼奄奄一息了,為什麼還伸著兩個指頭,這兩個指頭代表的到底是什麼?接著再由這個疑問引出三位親人和嚴監生的對話,最後揭曉答案,從而體會嚴監生這一吝嗇鬼的形象。
在備課時,我儘量備得詳細,老師說的過渡語,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我都進行了預設。如在體會嚴監生病情的嚴重時,如果學生沒有在1至7句中體會,而是講到"嚴監生喉嚨裡痰響得一進一出......"一句,我該怎麼辦?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我都把想到的寫下來,反覆的琢磨。整節課中我認為最好的設計是兩個想像說話,一是在三個親人猜測錯誤時請學生想像嚴監生可能會對他們說些什麼?二是在趙氏挑掉一莖燈草後請學生想像嚴監生可能會對趙氏說些什麼?這兩個想像說話訓練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地走進嚴監生的內心世界,把他不能說的話說出來,另一方面也給較為嚴肅的課堂增添了一些活躍的氣氛。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3
《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裡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滿諷刺的手筆對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神態作了細緻的刻畫,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可謂是人物描寫的經典之作,較之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嚴監生吝嗇鬼的形象,主要抓住他的動作、神態來體會,透過想象說話,來揣摩嚴監生當時的心裡活動。同時我還摘錄了《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節讓學生閱讀,使學生了解到嚴監生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卻因點了兩莖燈草而遲遲不肯嚥氣的吝嗇鬼形象更深入人心。
閱讀教學我們不能只僅僅停留在課內,應該與課外閱讀銜接起來,既是對課文的延伸,也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課文內容,人物形象理解會更加豐滿。所以教學完這篇課文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最後我故弄玄虛,給同學們留下一個疑問,“課文中的嚴監生的吝嗇鬼形象已經在我們的腦海中紮下了根,那麼,現實生活中的嚴監生又是怎樣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欲知詳情,請閱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這節課從整體來看,環節齊全,能抓住重點語段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做到課內外銜接。但課內外的銜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應過一段時間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考查一下,使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更有實效性,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在閱讀教學上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4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成功之處有:
1、課前預設充分、學情瞭解清楚。
古典白話文和現代白話文在表達上有很多不同之處,詞語的古今義不同,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先質疑,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為進一步理解課文作好鋪墊,又教給了學生學習文言詞的基本方法。
2、為學生創設了語文實踐的機會。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提高?就是為學生創設大量的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方法。如:引導學生抓關鍵詞串講課文主要內容,再如:抓住神態、動作的詞句,揣摩嚴監生的內心活動,從而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的方法及其妙處。
3、立足教學,作為選入教材的文字,我在審視文字、原著和作者之外,還得關注了編者意圖。教學努力體現閱讀課本質,切準小說教學的特點,紮紮實實引領學生投入文字學習,真真切切體味人物形象。讀出形象,讀悟性情。在讀悟過程中關注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包括文字解讀、拓展想象、感悟補白等,讓學生對“一個名字”、“一個場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寫作方法。教學的支點落在“兩個指頭”這個經典的語言現象上,落在作者對人物神情、動作的“三次搖頭”的細緻描寫上,從理解、體味再到內化,讓學生體驗到作者在刻畫這個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創造力,致力於實現理解語言內容與學習語言形式的和諧統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課的一大亮點。正是這樣充分的教學預設,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準確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話文文言詞。如:一生說“郎中”就是醫生,另一學生馬上補充說是指“中醫”。學生還走進了人物內心,讀出了嚴監生“三次搖頭”背後的心路歷程。再如:在體會作者精妙寫法的時候,學生對“三次”的描寫能觸類旁通,深刻領會。最後水到渠成,讀出了嚴監生吝嗇、嗜錢如命的本性。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堂課上,由於教師語言積累不夠豐富,對學生精彩發言的點評不夠到位,今後我將繼續在這方面努力!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5
《臨死前的嚴監生》是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要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由於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個節選片段,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讀過原著,僅憑教材上的文字描寫,對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進誤區。課堂上教師的及時引導,是學生初步學會賞析文學作品的關鍵。
教材《臨死前的嚴監生》選段,重在表現嚴監生“吝嗇”的特點。曾經在比賽現場觀摩過一位青年教師執教該課,老師補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斷,引導孩子感知嚴監生對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著又讓孩子自讀自悟,思考:課文中的嚴監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當時有些孩子彙報嚴監生的特點是“節約”,老師竟然也認可了,還表揚了孩子能有自己的發現。儘管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引導孩子去體驗“吝嗇”,但在領悟人物形象這一點上還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塗的:到底是節約?還是吝嗇?看似差不多的詞語,卻代表著對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貶評價。
有了這些感悟,我決定在執教該課時“防患於未然”,從正確理解人物特點入手,引導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剛進入人物評價環節,預想中的難題就出來了:孩子們看法不一,有的說嚴監生捨不得多點一莖燈草,很吝嗇;有的說嚴監生不願多點燈草浪費油,很節約。到底該如何評價呢?原著當中的嚴監生的確是多面化的、立體的,可在這個片段裡他的特點是相對扁平的,如果教師直接點出特點,顯然不符合“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這一理念,不符合“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這一要求”(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三學段的敘事性作品提出的閱讀目標)。於是,我拋給他們一個話題:嚴監生臨死前有必要點兩莖燈草嗎?孩子們興致盎然,紛紛開始研讀課文,找證據,在小組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彙報時,他們激動地陳述了必要性:醫家都不下藥了,嚴監生即將死亡;夜晚天黑,親人都來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點;油燈裡如果只點一莖燈草肯定很昏暗,點兩莖是完全必要的……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我乘勢引導:這種用得起、必須用而不用的表現,是節約嗎?不,那是吝嗇!透過這種情景的補白,學生形象準確地感受到了當時的情景和人物特點。
吝嗇,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點,但嚴監生的吝嗇,卻是極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僅憑文中的幾處動作描寫顯然不夠。補白,在這裡又發揮了獨有的作用。我首先啟發孩子們結合原文去想象:即將死去的嚴監生,是副什麼模樣呢?同學們有的說他臉色蒼白,有的說他骨瘦如柴,有的說他奄奄一息,有的說他連眼睛都沒有力氣睜開了,半睜半閉的……在這些想象的基礎上,我們得出共同的答案:嚴監生已經沒有任何力氣了,瀕臨死亡!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居然“還把手從被單裡拿來,伸著兩個手指頭”“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是什麼支撐他做出這些對他來說不可思議的舉動呢?他心裡想什麼呢?孩子們已經完全進入了角色,脫口而出:“你們,你們不要點兩莖燈草啊!太浪費了,快挑掉一莖,否則我……我死不瞑目啊!”在這種積極的課堂反應中,孩子們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臨死前都是交代後事,和親朋話別,而這個嚴監生,死前的最後一縷牽掛竟然是兩莖燈草,最後的一點力氣居然全用在兩莖燈草上!太吝嗇了!這是要錢不要命啊!顧錢不顧情啊!
至此,這個吝嗇鬼的形象完全活了!這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鐫刻在了學生的大腦裡!
回顧這篇課文的教學,再次感受到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採取多種補白等教學手段,設法啟用文字中的全部話語因子,讓他們代表作者與學生進行對話,進行心靈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感悟到文學的價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悅。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閱讀教學。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6
《臨死前的嚴監生》是五下第七組一篇經典的文學性文字,節選自我國古典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五回,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裡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個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這是一段絕妙的描寫,雖然只有區區三百字左右,但是語言精煉傳神,作者以充滿諷刺的手筆對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神態作了細緻的刻畫,活脫脫地展現了一個愛財勝命的吝嗇鬼形象。“兩個指頭”的招牌動作跨越百年的文學長河,定格在了讀者心中。
細讀這個經典片段,可教的點還真不少。一是疑難字詞。古代白話文不少字詞的用法與現在不太一樣,雖然課文附有部分註解,但還是有些詞語需要理解。二是內容學習。為什麼“諸親六眷都來問候”?為什麼“趙氏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個活脫脫的守財奴形象。四是語言特色。語言精煉傳神,如聽了二侄子的話後,病入膏肓的嚴監生竟然“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狠狠地搖了幾搖”,一副什麼都可以忘,但銀子是絕對不會忘的貪婪樣兒。五是敘述手法。課文把嚴監生的嚴重病情與牽掛區區兩莖燈草的動作進行對比,以旁人的動作和語言襯托嚴監生的動作和內心變化。六是拓展閱讀。由於是節選,課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學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閱讀原著。這麼多的內容要在一節課裡完成顯然不可能,也無必要,所以必須來一番取捨。取捨的依據是什麼呢?那就是課標的學段目標、教材的編者意圖和學生的現有水平。
課標在第三學段明確指出:“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因此,隨著年段的增高,引導學生揣摩並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內容;從教材的編者意圖看,把《臨死前的嚴監生》放在“人物描寫一組”中,其用意從總題目“人物描寫”四個字可見一斑,況且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本組課文,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運用。”從學生的現有水平看,雖然在第五組的“名著之旅”中,學習感受人物形象,但並沒有受過描寫人物方法的專項訓練,而課後習題、單元習作等都不約而同地把目標指向“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描寫方法”這兩大落腳點。以此對照各學點,把“透過品讀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神態的語句,揣摩嚴監生內心活動,感受人物形象,在嘗試模仿寫話中初步習得作者抓住典型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作為核心目標定位是比較適宜的。
確立核心目標後,該如何“緊扣核心目標,分步推進落實”呢?我想,“模仿遷移”的關鍵是之前“方法的習得”。在這一方法的習得過程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是什麼?教師需要做怎樣的引導和化解?這是我們在課前需要思考的。在試教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能很快聚焦嚴監生臨終前與親人交流的場景,也能籠統地感覺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語感好的同學能體悟到人物的吝嗇,也有一些同學認為是節約的表現。同時很多文章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等來寫,這篇課文也是運用這樣的描寫方法,它的表達效果到底是如何凸顯的呢?學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課堂上,我就運用了“同桌互讀,關注動作描寫——師生對讀,凸顯神態描寫——想象練筆,揣摩內心想法——感受形象,習得表達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來化解難點,讓學生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描寫的精妙,從而習得方法,遷移運用。
從今天的課堂操作來看,存在的問題的確很多。
“三次搖頭的比較”本意是在學生交流中先關注這個搖頭的動作是有變化的,“狠狠,把眼閉著搖頭,兩眼睜的滴溜圓”這些詞眼把動作寫得更具體、更細膩;“然後在此基礎上抓住這些關鍵詞來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可是今天學生在這一個環節的理解已經比預設更深,直接觸控到了人物的內心,所以,透過練筆來揣摩內心的環節就可以在這兒整合,跟上,重點引導學生學生在動作、神態的描寫中體會嚴監生在眾人老是猜不著的情況下著急、生氣、無奈、絕望的豐富心路歷程。這樣學生不僅弄懂人物動作背後隱含的資訊,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課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動作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這一處的小練筆理想的做法是學生試著寫三處,這樣更能感受到嚴監生的完整心裡歷程,
張老師提到的“適時補充講話時的身體狀態”這一策略,當時也考慮過,主要抓住課文對病情的描寫,在對比閱讀中深入體會動作描寫的精妙。課文開頭用了許多筆墨,層層深入地把嚴監生的奄奄一息、行將就木的情狀渲染得淋漓盡致。這樣寫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動作描寫的必要性(嚴監生不能說話、只能做動作),二是與後文嚴監生因為兩莖燈草而一直做著“越發指得緊了”“只是指著不動”和“狠狠地搖頭”這些頗費些力氣的動作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相對比,學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質:面對金錢,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兩莖燈草,嚴監生也決不含糊。從中,進一步體會到動作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表達效果。但因為一節課畢竟時間有限,後來做了割捨。
確立了核心目標後,如何尋求適宜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來分步落實是保證高效課堂質量的關鍵。請老師們毫無保留的提出寶貴意見。
《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反思7
《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節選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裡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滿諷刺的手筆對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神態作了細緻的刻畫,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吝嗇鬼形象,可謂是人物描寫的經典之作,較之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人評說嚴監生:“二老官空擁十數萬家資,時時憂貧,日日怕事,並不見其受用一天。”這正是嚴監生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小說裡,嚴監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這其實是說明他不是一個點不起兩莖燈草的人。那麼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嚴監生那種愛財勝過愛命的吝嗇鬼形象呢?我覺得只有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反覆的朗讀和感悟,透過嚴監生的動作、神態,才能走進他的內心,體會到人物的性格特點及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蒐集課外資料,豐滿人物形象。
在上課前,我就讓學生讀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們對原文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在教學感悟嚴監生這個人物形象時,透過補充嚴監生的背景資料,瞭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細讀文字,抓人物的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學習嚴監生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的時候,我抓住文中“兩根指頭”這一細節,讓學生感悟、思考:嚴監生都已經病得奄奄一息了,為什麼還伸著兩個指頭,這兩個指頭代表的到底是什麼呢?透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引領,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人物內心,真正感悟到嚴監生的吝嗇。
三、感受人物形象,學習寫作方法。
在對文字有了深刻理解後,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嚴監生臨死前的動作和神態描寫,並根據動作神態的變化揣摩他當時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意識到嚴監生把一根燈草看得比生命、親情、財產都重要,這就是吝嗇。其實,對於這一人物的理解,也許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多元解讀,強調獨特感受和體驗,但是任何作品的價值都有一個主流解讀。主流解讀是大多數讀者的理解和體驗,也是我們解讀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礎。另外,課堂上設計小練習,讓學生盡情發揮,學以致用。這篇課文出自我國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教學這樣的課文,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怎麼教?如何將這類課文置於大文化背景中,既讓學生理解課文,又能掌握寫法,還能真正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許,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有更大的收穫。